4月6日,北京的空气格外清爽,对很多人而言这只是清明小假期的普通一天,然而对于一个自愿组成的团体而言,这一天是个特殊的日子——北京市“义务植树日”。当天,中国科学院大学的103名志愿者与来自苏宁电器的会员和北京晨报读者团共300余人浩浩荡荡地到金山岭长城脚下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活动主题为“美丽北京你我同创 净化环境 从我做起”,大家一起上阵,在金山岭长城建设碳汇林基地拥抱春天、播种绿色、播种希望。

国科大的志愿者们早晨6点就在校门口集合坐车赶往金山岭,由于清明期间高速普遍拥堵,到中午12点多才到达目的地,一到金山岭,展现在眼前的是高山与草木交汇的美景,同学们由于长时间坐车而产生的疲惫顿时一扫而光。

大家在工作人员的组织下,前往举行仪式的现场。在植树活动启动仪式上,北京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副总经理徐伟和北京晨报报社主任李玲玲依次上台发言。徐伟介绍道,如今北京苏宁已经连续八年组织会员参与植树造林活动。在过去七年中,北京苏宁为千余人提供了践行低碳生活、建设绿色城市的公益平台,植树近2000棵。近年来苏宁在节能家电产品的推广上、在绿色环保消费意识的宣传上,都在行业内起着模范带头作用。李玲玲也表示,北京晨报将进一步加大公益宣传,同时呼吁更多的企业及社会公益人士长期持久地投入到公益环保的活动中来,公益应不止于简单的发起而更应关注公益事件后续的推进,打造公益事件持续发展链条,这样才能使公益事业在不断推进中取得最大化的成效。

启动仪式的第二部分是给河北小学生捐献电器、书包等物品。苏宁捐献的物资对于希望小学的孩子们而言特别实用,孩子们领到美美的书包后都非常兴奋。受助学校的领队也上台发言,表达了对苏宁与北京晨报的感谢,希望孩子们能在各方人士的帮助下接受到更优质的教育。在场的志愿者同学们看到孩子们开心的笑容,也由衷地为他们高兴。

仪式结束后大家前往3里地之外的山脚下植树地点。去往植树地点的途中,路旁有一片小树林正吐露着芬芳,随行的苏宁工作人员感慨道:“这片小树林是我们去年种植的,真不错,棵棵成活。”同行的志愿者们看着茁壮成长的小树,更加迫不及待地赶往植树区了。在植树地点,当地人已经把树坑挖好,志愿者们有秩序地取工具,你拿铲子我浇水,合作得不亦乐乎。种完后,大家纷纷与自己种的树合影。

植树活动在300多名志愿者的倾力合作下很快就完成了。国科大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郑东博在活动结束后表示:“此次植树活动从报名开始就非常受同学们的关注,很欣慰大家都拥有公益环保的意识。本次活动是国科大与苏宁的第一次合作,也是一次愉快且非常有意义的合作,我们将秉承青协的志愿服务精神为公益事业贡献力量。”来自国科大资源环境学院的鲁晶晶同学也激动地说道:“今天我们为北京的绿化尽了自己的一点点薄力,大家不仅播种了绿色,更是种下了公益环保的恒心,这次活动真的很有意义。”

回程的路上,虽然依旧堵车,但窗外的春色真的很不错。车上的同学们有的结伴玩游戏、有的聊天、有的专心地观赏着车外沿途的风景,呈现一派和谐欢快之景。

近几年,“PM2.5”成为环境问题的热门关键词,在经历了去年冬季灰霾频发的困扰后,我们更加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植树只是环保的一部分,公益环保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共同为打造绿色环境而努力!

亲爱的爸爸妈妈,女儿想给你们认真写一封信已经很久了,女儿心里有许多话想对你们说,也有许多属于自己心里的故事想讲给你们听。

0—6岁,我们接触甚少,相互的世界里都没有彼此

由于特殊的原因(你们想要个男孩),那个萧瑟秋季在信阳火车站早产的我被您们无奈送到了驻马店确山太姥太姥爷家,太姥太姥爷由于年纪太大,未能照顾好我,50天后病重加深的我被他们送回家,您们又把我送到姑姑姑父家,听说去姑姑家时我已奄奄一息,姑姑姑父在已有5个子女的情况下,仍然接纳了我,日夜悉心呵护我,才把我从死神手中夺回。此后的生活中他们一直对我视如己出,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关怀、教育与呵护,这也塑造了女儿今天积极向上、善良感恩的心态。我对姑姑姑父有着深厚的感情,偶尔我也会调皮的问他们,为什么我不能跟着哥哥姐姐一起叫爸爸妈妈,他们都会温和地告诉我我还有一个自己的家,我的爸爸妈妈住在那个家里面。都说童年是一个人最美好的回忆之一,我的童年幸福美满甚至让我忽略了您们的缺席。但时至今日,偶尔回忆童年时,我那些甜蜜的记忆里却少了爸爸妈妈这两个最可亲可爱的名词。我才意识到,童年对一个人的重要性,那时遇到的每一人,发生的每一件事都会成为一生的温暖怀念。我也在心里告诉自己,以后无论多忙,多辛苦,我一定会陪伴我的孩子成长,在他(她)隽永的童年记忆里留下属于我们一起的美好印记。这对以后亲子关系的深化融合,相互理解包容起着重要作用。

7—16岁,我们关系最不融洽的阶段,我们相互排斥,甚至敌视对方

可能是因为没有之前的感情基础吧,当7岁那年被姑姑姑父送回街上我们家里上学时,我特别的不适应。但姑姑家离学校太远,上学太不方便。刚进新家的我调皮、任性,对您们没有任何好感。我想念姑姑姑父、哥哥姐姐,为此不知偷偷哭过多少次。我讨厌您们刻板的生活方式,讨厌家里的气氛。我就像一只任性的小鸟被关进了笼子,而您们由于之前并不了解我,采取的是严厉的态度来管教我。这样您们越严厉对我,我心里对您们就越加反感,我也明显地感觉到您们一样不喜欢我,我一直在记恨您们,不愿意和您们说话。由于贪玩、生活不适应,我经常生病,但倔强的我却从不肯告诉您们,都是自己忍着。记得有一次上课时,我发烧很严重,被老师发现了,老师把我送回家,您们却去姥姥家了,我在邻居家输液,心里特别委屈,我觉得自己就像个没有爸妈的孩子,您们和姐姐弟弟本是一个完整的家庭,我在那里就是多余的。所以一到寒暑假我就去姑姑姑父家,一直玩到开学前一天才回来,在您们那个家里多呆一天我都觉得很煎熬。小学到初中二年级,我的成绩一直很差,从没有拿到三好学生奖状。而那时您们对我和姐姐弟弟的要求是,谁学期末拿到奖状就奖励他10元钱,过年还给他买新衣服。我每次都只能羡慕地看着姐姐弟弟拿着奖状,被爸爸骄傲地贴到家里客厅最显眼的地方。

可我还是无所事事,每天就想着各种各样新奇的玩儿法,这期间我总共养过3只鸟,8只小狗,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养其中一只还没长毛的鸟时,我每天顶着骄阳,踏遍稻田,去给小鸟抓虫子,一个夏天下来,晒成了个黑炭,两条腿上长了8个火疖子。我忍着痛,在火疖熟透后一个个自己挤破,直至痊愈,都没有告诉您们。开始懂事是源于一次妈妈又批评我不好好学习、成绩差,她当时说了一句话特别刺激到了我,她说你看跟着谁长大,就像谁,你跟着姑姑长大,她没上学是个文盲,所以你以后也做个文盲。当时我特别伤心,觉得我不但对不起自己还对不起养育我的姑姑姑父,我下定决心就算为了他们,也要刻苦学习,日后有所作为,我要成为他们的骄傲。从那以后,我收起玩心,一心只扑在学习上,经过一年的穷追猛赶,中考时终于以全乡第一的成绩考进了市重点高中。

16—23岁,在犹豫与徘徊中试探着慢慢靠近彼此

我离开了你们去市里读高中,觉得自己终于解放了。当时,我在心里暗暗下决心,除了用您们的钱交学费生活费,我的生活与您们再无任何交集。我坚持每个月给姑姑姑父写一封信,从来没有想到过您们。直到一次开家长会,老师打电话通知了每一位家长,我们家离学校很远,那天又下着大雨,很多离得近的家长都没来,可妈妈还是来了,那次我的成绩又是年级第一,第一次我看到妈妈因为我由衷的欣慰与骄傲,我心里有股说不出的感觉。

大学时有一次感恩节,老师让每个人给家里写一封信,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当时由于社团活动比较多,我没有时间草草给您们写了一封信,过了一阵时间却收到了爸爸的回信,信很短却写得极其认真,第一句话就是“阳阳,以前我和妈妈可能对你要求过于严格,希望你不要怪我们”,在信中您们还主动提出让我带室友回家玩儿。大学期间,我带室友去我们家玩了两次,每次您们都是做一大桌子菜来招待她们。同学们都很羡慕我有这么幸福的家庭,只有我知道,自己从未与您们真正走近过。我总觉得我们之间隔着什么,做不到像别的正常家庭的母女父女那样亲密,在记忆中您们都从来没有抱过我。

大四那年,姑父病情恶化,我又在准备考研,没有很多时间去陪他们,姑姑他们怕耽误我的学习,在电话中一直告诉我一切都很好。爸爸打电话通知姑父病危时,我觉得自己突然很受不了,整个人心跳加快,十分恐慌。我不知道我失去姑父之后该怎么办,因为一直以来,他在我眼中就像亲生父亲一样,又是我无话不说最好的朋友。当时我特别希望自己能有个依靠,能像电视剧中那样,那种情况下能有我的爸爸妈妈抱一下我,给我力量,告诉我还有他们。姑父走后,您们似乎也很担心我,但是因为长久以来我们之间的隔阂,您们也并不知道怎么安慰我,只是在家里什么都顺着我。妈妈再也不敢反对我去姑姑家,放假回家,她甚至会主动买好礼物,催促着我去看姑姑。有一次妈妈说你以后对姑姑再好都是应该的,我都支持你,那是你应该报答的人。我当时差点流下泪来,因为长久以来,记忆中,每次我去姑姑家您们都不高兴,就好像是在羡慕甚至嫉妒我和他们的亲密,您们很想把我留在家里和您们一起相处。这么多年来,我赌气没有在家里过一个年,每次我离开家时平素不吵架的您们都免不了一次争吵,妈妈怪爸爸当时为了生弟弟把我寄放到姑姑家。

23—26岁 我们之间的心越来越近,相互更加理解与包容

读研后,我好像成长了很多,读过很多书,也去过很多其他地方,见识过很多其他的人和事。经过了这么多事,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和您们的关系,至少您们从来没有想到要抛弃我,在生活中,虽然您们教育我的方式我过于严格与苛刻,但在学习上您们一直要求我要好好学习,这其实也是为我的将来好。您们从来没有拖欠过我的学费与生活费。我也应该怀着感恩的心来看你们。

虽然我们还不能很快做到像我向往的母女、父女那样无话不谈,成为像朋友一样的关系。但我会不断努力,来修补我们之间曾经忽略的亲情,我知道人无完人,对于您们生活中,我有哪些觉得不合适的地方,比如妈妈的爱唠叨,对爸爸那边亲戚一些主观的抱怨,对小侄子过度的溺爱,爸爸的少言寡语,不懂得保养身体,以及对生意的过度操劳,我会积极勇敢提出来,不再只是把不满放在心里,疏远您们。女儿已经长大,即将有自己的家庭,可能不远的几年里也会有自己的孩子,我相信从您们身上我可以学会很多生活中的东西,通过与您们亲密和睦相处,我能学到许多女儿以后成家立业可能会遇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

由于大多数的时间子女学习工作在外,父母与子女亲密相处的时间就是孩子的童年和父母的晚年,爸爸妈妈已经错过了我的童年,我一定要好好珍惜您们的晚年,和您们更加亲密的相处,像爱姑姑那样去爱您们,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美美,相亲相爱。这样我觉得我的人生才完整,我相信这也是您们一直所期待与向往的。

                                               

                            

3月底,国科大青年志愿者协会派代表陈丽竹和李莹参加了首都高校“蓝色盾牌”禁毒教育骨干志愿者专题培训活动。在她们培训归来后,青协还专门在教学楼305教室举办禁毒的宣传教育活动。这一系列活动引起志愿者同学们的强烈反响。

为进一步扩大蓝色盾牌首都高校禁毒志愿者队伍,有效提高各高校“蓝色盾牌”禁毒志愿者大队骨干力量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专业技能,北京市法学会、北京市刑事侦查学研究会主办,市禁毒办、北京团市委承办,借助首都高校青春红丝带社团,组织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首都高校“蓝色盾牌”禁毒教育骨干志愿者专题培训活动,挂靠于国科大青协的红丝带社团也派代表参加。

培训第一天进行了团队建设培训,解读红丝带社团今年的工作计划,我们在听取了红丝带社团取得的成绩之后,也对我校未来红丝带社团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与认识。

此次培训的重中之重是禁毒教育参与式培训,主持会议工作的主要有首都高校青春红丝带社团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许建农,首都高校青春红丝带社团张红老师,与会嘉宾请到了北京市公安局禁毒总队协调指导大队大队长钟平,禁毒周刊编辑部李超,从日程安排到嘉宾都显示出市政府对高校禁毒培训的重视。培训班紧密结合《禁毒法》,以预防青少年受合成毒品侵害为重点,以禁毒预防教育参与式培训为特色。通过邀请专家授课、组织公开课展示、观看禁毒电影、参观北京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下发并解读《首都高校“蓝色盾牌”禁毒志愿者大队工作指导手册》等方式对每一名志愿者进行系统培训。布置了未来高校禁毒工作的指示和任务,为6.26禁毒日系列活动作出统筹规划。为了培养禁毒志愿者成为禁毒培训师的技能,进行了参与式培训,讲解了如何进行禁毒培训,如何与受众沟通交流和互动。钟大队重点介绍了毒品的危害,现场同学的踊跃提问,使培训更加充分,加深了我们的理解。同学提出了身边吸毒的实例,毒品引发的灾难令人震撼,让我们认识到吸毒犯罪就在我们身边,引发了培训现场的小高潮。在张红老师给我们培训的过程中,通过“你猜我猜”“突围与闯关”等体验式游戏,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防毒禁毒刻不容缓。

最后一天,参与培训的所有成员参观了位于顺义的北京市强制戒毒所“向日葵”社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戒毒人员为毒品付出的代价和他们渴望解毒付出的努力。民警与吸毒者同吃同住,遵循平等原则,付出就有回报,让这些曾经的失足者感受到了温暖与尊重,这极大有利于他们的康复。我们还参观了毒品样本,了解了许多有关毒品的实践知识,让我们能够有效辨别并远离毒品。

在青协举办的禁毒宣传教育活动仲,陈丽竹和李莹给大家讲述培训故事并现场展示毒品的鉴别方法,同时给大家派发首都高校“蓝色盾牌”禁毒志愿者大队的会员证,在场的志愿者同学们都积极响应。

生命诚可贵,青协红丝带社团呼吁大家,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看别人的书,涉及抒发浓浓思乡情,描绘家乡景致山水等方面时,我会停下来,回望我的家乡,然后略带伤感地转头低首。我对家乡的感觉,一直在一种远离疏远却又痴念的状态下拉锯。记忆中,一直在远离它,上中学上大学上研究生,我离它的距离远了又远,回家的次数也少了又少。只有你远离家乡,带着逃离的目的,你才会懂得家乡的沉重。我还不到那种境界。我思念家乡,不过是因为那里有着儿时重重的回忆,而现在漂浮无根那里却有着最亲的人最熟悉的房屋,从而换得年底买票终点站始终存在的欣慰感。

我从不敢把我内心的家乡绵延到市的范围,执拗定义它是一个小县城,是一条线上的小村庄,是我儿时的天堂梦里的回忆。我抗拒把它扩大,扩大到一个我不很熟悉,没有归属感的正逐渐发展迅速的大城市。我固执地相信,唯有这样,它终究是我的,不变不改。我也才能终究是它的,不弃不离。

怎么说它呢?依连着黄海,坐落在长江尾?面积如何人口几多?那是官网上的它。于我而言,它是怎样呢?它的渺小,我的平凡,它的美丽,我的贫瘠,它的变化,我的成长。这种回忆抽筋带血,阵阵疼痛下喷涌得是甜蜜感。所以,我愿再把它回忆一遍,把以前思念的叹息幻化成纸上文字。愿再把它回忆一遍,从四季走过从孩提说起。

它的轮廓该怎么说呢?地上的白墙黑瓦,将绵延的田地切割成条成块。天上的白云飞鸟,将无垠的天幕晕染有形有色。家家独门独户,排成一线,邻里亲近友善。房屋式样单一,前有宽敞场院后有仓库猪舍。院子前都会留出空地架棚插篱笆种植应季瓜果蔬菜。空地的另一边是泥路,来往着走亲访友的人们。泥路的那一边是沟渠,一到稻季就盛满了水。沟渠过去便是一块块罗列齐整长方有形的庄稼地。地的尽头便又是另外一条线,线上有村庄,村庄住人家,人家种四蔬长五谷。依次扩散开,家乡的景致便如眼前花镜中月般清澈了然。

春季初醒时,田里的麦苗蛰伏一冬,开始冒头疯长,连绵成嫩绿片片。麦田的隔壁是油菜苗,受瑞雪之恩肥壮许多,墨绿色新衣好不得意。油菜地不远外有池塘,池塘里的水安静地连涟漪都怠工散漫。岸边的杨柳白皮枯枝了一寒冬,俯首弄姿间隙开始抽絮欲剪春风。田埂边的有一种野草,开着点点蓝色的小花,时至今日仍然叫不出它的名字。田埂上有一队摇头晃脑背着唐诗放学回家的孩童们,对,那里面矮矮顶着西瓜头的稚嫩姑娘便是我。我们常结群穿梭在田间,抓蝌蚪蟋蟀挖荠菜茼蒿爬树下河打秋千玩泥巴,一年四季,貌似都有应景的事情让我们乐此不疲地奔波。那里是我们的庄园,撒泼打滚间度过最自由散漫却天真自然的年月。

细数春季里做过的最有趣的事情莫过于抓蜜蜂了。那时候邻居老奶奶家还是泥坯房,春末时节,蜜蜂都在泥墙上打洞作窝,窝口会有一层泥作掩护,这是动物的智慧。我们则发挥我们的智慧,把家里的火柴盒掏空,选中一个认为有蜜蜂逗留的洞,用火柴轻轻挑去那做掩护的泥,迅速用火柴盒盖住,然后用手敲旁边的墙,让洞里的蜜蜂以为地震了,然后等听到蜜蜂在火柴盒里扑腾的“沙沙”声,立即推上火柴盒盖。这一整套技术你得跟上速度避免逃逸事件发生。抓到后你会小心又小心地拉开火柴盒留出一点缝隙,让同伴们看到你的猎物。每天到点都去抓,导致人手三四只时,大家不再炫耀,而是集体去油菜田采摘油菜花饲养起蜜蜂。

现在的记忆里对那些动作笑声还很深刻,只是不记得那些装有蜜蜂的火柴盒后来的去向,也不记得老奶奶家的房子是什么时候被推翻了。长大仿佛一瞬间,新楼房也仿佛一夜坐落而成。不知道是岁月导演了这场速变戏弄了我们,还是我们太着急成长疏忽了岁月。

夏季里的江南是“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而对于放了暑假的我们而言,白天无疑是闷热无聊的。还记得邻居家有一个竹床,躺上面很凉。燥热难耐时小伙伴们会结群去他家蹭床,在上面玩牌比二十一点,没有钱就以吃方便面集来的卡片为赌注。幸亏没有上瘾学坏。常常一待便是一个下午。碰上不很炎热的下午,我们也会外出嬉戏。打闹到太阳快落山,晚霞映照下我们沿着小路弯曲回家,土灶燃烧的干豆荚升腾起的炊烟袅袅就是指引回家的方向。时至今日,这种风里夹杂着烟土,轻轻拍打脸庞的味道,仍然是我怀念的。梅雨季节,南方的孩子定是知道的。赶上雨季,门前小路泥泞不堪。母亲会背着我出门,雨衣外的小脸小手被雨水吹打的通红,雨衣内的身体却温暖至底。晚上坐门前爷爷会教,“晚上的小路,要选择黑的那块走,因为有积水的地方天上的月亮会找着它。”雨实在大的时候,我喜欢在墙角看雨滴在泥地上敲打出一个个水泡。那时候的房子是黑瓦片为盖,屋檐是向外突出并翘起的,雨水顺着屋顶疾驰而下的时候会在屋檐停留做一缓冲,这样的设计使得雨水流下来的时候呈现一弧形线条,且线与线之间间隔明显,望去便真正是雨帘,互不干扰直至垂落,落地时,因为是泥地不会滴答滴答的清脆,但是会溅起水泡,看入神了甚至可以听到水泡飞入空中“嘭”破碎的声音。现在回忆那时候的雨季真是美极了。现在的房屋瓷砖铺就粉刷再三,已经很难看到此景了。

秋季里的它是盛装的,被风吹地了头的稻田,橙黄橙黄连绵了一大片,大人们忙着收割粮食,我们忙着在稻杆堆里捉迷藏。大人们忙着计算产出,我们忙着捡遗落在田间的稻穗。大人们忙着秋播冬麦,我们忙着找大树下的蝉蜕。回忆里的家乡一座港湾,带给我们沉甸甸的丰收,带给我们最生动的自然课程。回忆的家乡是贫瘠的,没有现在孩子眼里的玩具嘴里的甜食,我们却又是最富有的,放眼望去,都是它给予的馈赠。我们找到了宝贝,唯恐被家人发现丢弃,到晚上不得不回家的时候挖个洞找个坑藏着,再插根树枝做标记,第二天早早赶去再把它掏出来妥善观看细心保存。

冬日对于江南没有北方那么肃穆,风会刮雪会下,草儿会黄树枝会枯,燕子南飞虫儿冬眠,河水会结薄薄的冰,鸟窝会在枝头孤零零的挂。冬日里的我们在做什么呢?雪仗定是要打的,跑得快定是要玩的,干草堆的迷藏是不会再躲了,树上搁浅的风筝是不会再飞了。我们会围着炉火取暖,听老辈们讲讲过去的故事,煤球的红光里,照射着他们的家乡。

除去四季的玩乐,上学定是要按时按点进行的。那时候的学堂,还是黑瓦片层层叠加而上的屋顶,外墙是裸露的暗红砖块。教室内的桌椅是木头的,上面的漆被岁月斑驳。凳子的腿常常掉,经常下课时此起彼伏敲木头修桌椅的声音。后来有男生拿凳子腿打架,再后来我们便换成铁桌子椅子了。黑板是水泥砌成再刷上墨黑色漆而成,上课的时候会因为看到它因为上年纪而渗透出的白色裂痕而走神。老师的粉笔刷重重刷着它,白色粉灰洋洋洒洒得落满了她的发,以及因为调皮被挪到前排的男孩身上。后来教室也上年纪了,一到下雨就漏雨。常常屋外大雨绵绵,屋内小雨滴答,课间运动就是大家集体拿饭盒把教室里的水舀出去。再后来,我们在里面度过了三个年级,因为学校扩建搬到新楼。之后的记忆就黑白了许多,上学啊上学,考试啊考试,我们在田间的身影渐渐暗淡消失,不知道那些小动物们是否会想念我们?

我絮絮叨叨地讲,你是否在静静地听?我念叨得是有我的你,你是否在慢慢地回忆?现在回家来去匆匆。那时候的玩伴都已成家立业,独留我在这里把有他们的你一并回忆。你的轮廓还是田地村庄、村庄田地,细枝末节却换了又换、变了又变。我也还是那个圆圆矮矮的小小姑娘,只是头发长了又长,从前的羊角辫已经梳不好。

 

4月8日晚7:00,在玉泉路阶一6教室,中医科学院郑金生研究员为国科大学子带来了题为“余本为书生”的讲座,讲述了他数十载如一日学术研究中的历程与心得体会,讲座内容精彩纷呈,不时博得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郑金生是我国首届医学史硕士、中国本草研究领域学科带头人、卫生部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发表本草及药学史相关论文百余篇。此次讲座,郑金生从“初入门道”、“学术攻坚”、“海外合作”和“学以致用”四个方面展开。首先,他把自己的研究历程娓娓道来,包括定业、访师、选题、择路的经历。他认为“知趣”、“机遇”、“功底”三者对于科研人员至关重要,最终他确定了关于《宋代本草史》的论题。而这也奠基了他日后的工作基础,他数十载如一日地致力于医史文献学科的研究。科研没有康庄大道,郑金生的研究工作也遇到了许多难题,但他沉着应对,逐一攻破。例如,在寻找医学文献底本时,他把难点归结为“散”、“难”、“贵”:底本分布中外,难于获得齐全;而且底本繁多,要从中层层筛选,获得最佳底本,这其中困难很大;另外,复制、收集都需要经费。在这些问题面前,郑金生本着“立足积累,深度发掘,广泛合作”的原则迎难而上。迄今,郑金生和同事们整理校点本草文献二十余种,2008年由他编写的《药学分典·图录总部》初版,5册书籍中图片达2万余幅,2013年他又主编了《药学分典》,总字数为2175万字,被誉为“集古代中药文献之大成”。结合自身的科研经历,郑金生建议研究生“积极参与导师课题,提高实战本领”,并且送给同学们一句话——“学贵乎博而业贵乎精”。

另外,郑金生也注重海外交流合作,他先后走访了十余国家,调查海外遗存的中医古籍情况,参与抢救、复制、回归国内失传中医古籍的工作;并且,他也学习和借鉴了各国不同图书馆的制度和查书办法,为我国中医学科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许多人看来,目录学、资料收集的应用价值不大,但郑金生说:“这些理论研究给分析研究提供大量的、正确的文献依据。从事文献研究,不是书斋里孤芳自赏的自娱自乐,是为当今社会和科学发展服务的必要手段。”在他求学时期,书籍记载龟下甲可用药,但龟上甲不能用药,所以都扔掉了。对于这一点,郑金生一直存有疑问。于是,他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发现龟上甲也可用药,从而纠正了专用龟下甲(龟板)的错误,避免了大量的浪费。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依然热情不减地把郑金生团团围住,向他请教关于中医学科的问题。对于同学们的提问,郑金生都一一耐心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