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科大13级612班的44位学生并不住在国科大玉泉路校园,但是他们的政治讨论课依旧充满了欢乐和挑战,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给自己上了一堂别具一格的政治课。
10月31日晚六点半,国科大13级612班同学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901会议室开展了以“邓小平: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为主题的政治讨论课。政治讨论课由612班党支部书记孟林组织开展,同学们积极讨论,分享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课堂纪律井然有序。
该班政治讨论课分为五个小组,其中四个小组作报告,另外一组做点评。此次政治课第二小组为点评组,其他四组分别作报告。每组的报告内容都十分丰富具体,生动有趣。做完报告后,其他四组开始提问,问题都很联系实际,跟显示设置息息相关,回答也具体清晰。点评组在评论的时候能够结合每组在报告、讨论环节的综合表现对其进行点评,并能指出其尚存在的缺点与不足。
齐奇作为第三组代表,在谈到“城乡一体化与城乡改革”的问题时,以北京为例展示了北京在城乡一体化方面的实施成果,组织进行了一个小型讨论环节,同时联系到教育公平等实际问题,并主动与同学们开展讨论和分析,他表示,“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不能只埋头学习,更应该关注社会,承担起匹夫之责。”同学们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气氛活跃。例如在讨论中麦子表示“我国的教育机制还是比较公平的”。其后,面对大家的提问,齐奇同学也是从容机智地予以回答。
闵庆烨的主题是“从我们的父辈那里感悟邓小平时代”。闵庆烨对此做了精心的准备,他自己画了很多形象的简笔画,PPT制作独具匠心,新颖别致。他结合自己父母那个时代小房子到大房子、自行车到小汽车、贫穷到富裕的一系列的改变,以及一些知名人士如改革先锋袁庚、联想商业帝国缔造者柳传志等人的奋斗史,形象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改革开放前后中国方方面面所取得的进步。
最后,孟林对此次讨论课做了总结。她在充分肯定大家今天的表现之后,指出,政治课还有一些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希望大家继续努力,使得今后的政治讨论课更加精彩、有意义。
通过此次政治课的讨论学习,同学们深入了解了邓小平引领的改革开放事业对于中国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政治课结束后,班长郝钰茜说,“这样自编自演的政治课真是与众不同,充满乐趣!”。
“这真是视觉盛宴!”刚结束北京天文馆体验学习的徐同学说:“科技知识并不枯燥,只要用合适的方式普及,这样的场馆只有一个。”
11月1日,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17名同学,在人文学院李大光教授的组织和带领下,来到北京天文馆进行参观及体验式学习。此次学习活动属于“科技传播理论研究”课程(由李大光授课)的第二课堂,来自人文学院传播学专业的六名同学连同物理学院、电子通信学院、材料学院及管理学院选修此课程的同学一起参观了中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
北京天文馆于1957年9月建立,是中国第一座天文馆,为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科学博物馆。该馆分A馆和B馆两大部分:A馆主要开放设施有天象厅;展览厅;影视报告厅和大众天文台;B馆主要的公共开放设施有:数字化宇宙剧场、3D动感天文演示剧场、4D动感影院、天文展厅、太阳观测台、大众天文台、天文教室等。
上午11点至下午3点,17位同学一同体验观看了B馆的3D动感演示剧场《冰川历险》、B馆的4D动感影院《海龟之旅》及A馆的蔡司天象厅之《宇宙探秘》和《星空音乐会》。3D影片《冰川历险》引用了公众喜闻乐见的“穿越”因素,用生动的立体画面及座椅的摇摆讲述一个奇幻的故事。4D影片《海龟之旅》讲述了海龟宝贝从出生到成长再到长大的全过程,播放过程座椅会伴随情节变化会发出风、雨和水迎面扑来。蔡司天象厅《宇宙探秘》用球幕演示了人类探索星空的历程及宇宙的演变;《星空音乐会》则用球幕演示和音乐诉说形式给大家讲诉了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星座故事。
无论是哪个剧场影片都给大家带来全新的认识和体验。其中,传播学专业张同学说:“蔡司天象厅用比较生动的互动方式将知识传达给受众,漫天星幕让人仿若置身宇宙,比起单纯的视频要更有冲击力。尤其是发挥了球幕的优势,做了很多旋转立体的动画,就好像整个放映厅在旋转一样,很有趣。”
背篓里背着个一岁小孩的母亲,正站在路边和朋友欢快地聊着。谁也不曾想到,就在我即将走过的一刹那,小孩从背篓里翻出来!脑子一片空白的瞬间,我条件反射般伸出双手……万幸我接住了掉下来的孩子。好悬!我是双手抓住他的脚,孩子头朝下,离地不到半米的距离。那一分钟,所有人静止不动,直到孩子的哭声让我们醒来,手忙脚乱地把孩子倒过来放进妈妈的怀里。看到那位年轻妈妈的脸和小孩紧紧贴在一起,我才转身默默走开。
生命的离去与否,不过是眨眼之间的事。伸出双手,就能挽救一个生命。也是那一瞬间,才猛然发现——平安长大不容易!一个小小的烧烫伤、摔倒坠落等等,都能带走一个生命。生命就是如此脆弱!
同一年年底,我最亲爱的妹妹被查出患有“急性粟粒性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结核性脊椎炎”。病危期间,昏迷不醒,胡言乱语,守候在床边的只有我一个人,连续一周没合过眼,害怕一闭眼床上的亲人就消失了;不敢离开半步,即使吃饭时间我也不记得有没有胡乱塞了点什么到肚子里,害怕去食堂打饭回来再也见不到妹妹了。一直到妹妹睁开眼,父亲也赶来,我才终于可以躺下睡了一小会。一个16岁的小姑娘,从病危到清醒,从双腿无力到慢慢下床走路,从完好的血管到浑身上下再找不出一处可以扎针进药的地方,整整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勉强可以出院。之于出院以后又因为病情加重而反复住院的次数更是数不胜数,来来回回一年多才总算控制住病情。
然而,记忆深刻的不是一个人在医院守候病危亲人时的那种无助与无奈,也不是除夕那一天因为医院外面没饭馆开门而饥肠辘辘,更不是自己一个人里里外外安抚家人的那份强装出来的坚强,而是妹妹意识清醒后,对生命的那种渴望,以及再痛、再无力也要坚持学习的那种精神!她大半年没进过学校,靠自己一个人在医院有限的时间去复习,三天两头病情加重入院也要坚持去参加中考。妹妹说:“我还是幸福的,至少我还活着,手脚健全,我脑子没有因为细菌的入侵而损坏,我还可以做很多事,我要变得更强大,去帮助很多比我更不幸的人。”
生命既脆弱又坚强。活着的人应该觉得自己很幸福,还可以睁开眼看看五彩斑斓的世界。活着而且健康的人更应该觉得幸福,无病无痛,肆意挥洒人生,没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10月25日,惊闻浙江温岭市第一人民医院三名医生被捅,该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云杰因抢救无效死亡。一个活生生的优秀大夫,瞬间就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在人们同情死伤者的同时,也对凶手的冷血残暴和漠视生命的无知感到极大愤慨!
拥有生命的世人,请敬畏生命!
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沉淀,中华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作为中国人,在成长过程中从父母或是电视、老师那里或多或少会受到我国千年相传的文化的熏陶。无论是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耳熟能详的典故,还是出师表、兰亭序等篇篇经典,无一不透着历史的书香和文化的痕迹。可以肯定的是,这一代人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总是有着一些亲切感和骄傲情结的。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能静下心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并不多,所以这次“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讲座对同学们来说显得很是难得。
科技Vs人文
将科技与人文放着一起总是有种违和感。这次讲座的主讲人楼宇烈教授首先从历史的研究方面说了两者的差异。楼宇烈以科技的手段来研究历史时,是力求以定量、定性的方法还原历史本来的面貌。但是,这样的还原方式经常会抹杀中华民族历史上具有代表性、有楷模作用的英雄形象,例如将岳飞还原成了“破坏民族团结的人”,将孔子还原成了“败家犬”。这些历史遗留下的形象多是经后人添油加醋进行丰满,来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后世来说是作为楷模、榜样的角色。对此,到底是讲究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还是保留我们心中的英雄形象,这是科技和人文矛盾的一方面。对此楼宇烈认为:“很多人都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而有些砂锅是打不破的!”
另外,楼宇烈为中医进行了一次辩护。中医这个古老神秘学科,是人类科学的一大盲区,长时间以来一直倍受科学界的质疑。楼宇烈通过细致比较中医与西医的解剖,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举例来说,当人的心脏被剖出来研究时,它已无法表现处于整体中的特征;而中医讲究内观,在部分还处于整体中时进行研究,更接近事实,“科技和人文的差异出于看事物的角度不同,有时以人文的思维方式研究自然科学有时反而更能接近自然的整体”。
东方Vs西方
中国古代传统文化讲究阴阳调和、顺应天命,如四时交替、盛极必衰、相反相成、此消彼长等。道家始祖老子讲究无为,这个无为并不是毫无建树,而是倡导推自然之势,顺势而为,不违背天命行事。有古语曾云:天行有常,不为桀亡,不为尧存。这说的就是顺应天命,将自己看做自然的一分子,可以说是一种古朴的睿智。
讲座又以人本思想为例,对比了东西方文化对于人的主动性的影响。从《春秋》、《尚书》、《大学》等古籍中的史料记载,人本思想在中国古代早已出现。其中《孔子家语》中的“民者,水也;君者,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华传统文化讲求“德为本,财为末”,不靠鬼神,靠提升自身德行来得民意、顺天命,这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了人的主动性。而就15世纪的西方而言,人们还笼罩在神权的牢笼中,与以自我道德约束的东方不同,西方以神权约束人民,到17、18世纪当东方思想传入西方时才掀起启蒙狂潮。从这一点来看,人本主义思想的启蒙主要源自东方。
文化的“海岸线”
但是如今,很多人认为人本思想源于西方,甚至出现了盲目的崇洋媚外,我国的文化严重西化,出现了令人惋惜的文化退化现象。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千年历史传承,虽然时代变迁必然导致一些文化的落后腐朽,但是若是直接全盘否认,彻底西化,这不仅仅将是世界文化的巨大损失,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严重倒退。试问一个没有魂魄、没有根基的民族能有什么样的未来呢。
楼宇烈教授说过一句话令笔者印象十分深刻——是海岸线割裂了海洋和陆地,但连接陆地和海洋的也是海岸线。这是传统文化中相反相成的一种体现,笔者也想将它用在这里,在世界这个大格局里,我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多方面的冲击,甚至有些岌岌可危,但是换一个角度想,这何尝不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契机。如果能坚持以我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吸收消化各种外界文化,完全可以让中华文化进一步发展,甚至能变得更具活力和竞争力!
看到学生QQ群里为武汉植物园队在小组赛中战胜去年冠军武汉岩土所队而欢呼沸腾,还有小洪山记者团的记者同学写的好几篇2013年小洪山杯篮球争霸赛的新闻稿,以及其他高校关于“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赛事的新闻报道,那些关于篮球的记忆一起都涌上心头。
毕业于华侨大学的学生,没有一个不熟悉CUBA的。篮球是华大的传统,作为CUBA“四连冠”、“八冠王”的校园,盛行篮球之风。作为一名女生,坦率地讲我对篮球了解得并不多,甚至连比赛规则也不是特别熟悉,平时基本不看篮球比赛。记得曾经看过的第一场篮球赛是华桥大学与太原理工大学在厦门嘉庚体育馆的那场冠亚军之争。场内的呐喊助威声让人震撼,CUBA的主题曲至今还回响在我耳旁。更记得全校为了观看那场篮球赛而推迟了期末考试,提此建议的女同学霸气十足。后来,还看了一场更精彩的CUBA比赛,由华侨大学与清华大学争夺冠亚军,打平之后进行加时赛,加时赛平局之后再次进行加时赛。记得当时同学们不断刷新微博报告即时最新战况,一群女生挤在一起看赛事直播。夺冠的那一刻,整个女生宿舍都沸腾了!从没看过如此疯狂的场面,更别提男生宿舍了。
这些有关篮球的人和事见证了我的青春岁月,也见证了我的成长。
其实,无论比赛的结果是赢是输,比赛的规模是大是小,篮球赛场一分钟瞬息万变,不到最后不知花落谁家。篮球赛场是残酷的篮球江湖,刀光剑影;更是友谊诞生之地,青春的花朵遍开之处。它见证了青春,见证了友谊,见证了团结。努力,永不放弃!篮球比赛不仅是一项体育运动,更体现了一种静止永恒的精神,一种对健康的追求、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执着,一种在团队合作中所体现出来的热血青年挥洒青春不悔的行动宣言!
不久我们武汉植物园队的篮球健儿们将迎来小洪山杯篮球赛的半决赛,在此我要先为他们呐喊助威:“植物园的队员们辛苦了!加油!”。无论是否能进入最终的冠亚军争霸赛,我都希望他们日后能够回想起那份永留心间的快乐和友谊,那是人生剧场里不可替代的弥足珍贵的青春靓影!
挥汗如雨的赛场见证着背后的汗水,更见证着青春对生命的欢呼!生命之光永远值得我们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