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上午,由中国科学院大学团委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学生会承办的“即刻出发——定向越野比赛”在玉泉路校区礼堂门口正式拉开帷幕。此次比赛吸引了数百名参赛者和志愿者。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烈角逐,最终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的志远队以31分30秒的好成绩摘得桂冠。
上午9:00,阳光明媚,礼堂门口人山人海。比赛尚未开始,参赛选手们兴奋地聊天,个个摩拳擦掌,积极地做着热身运动和赛前准备。参加此次比赛的小组共有41组,每组四名成员。从起始点出发,按照线索提示完成各任务点任务并且最终成功到达终点视为完成比赛,用时最少的组获胜。比赛共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13名,优秀奖若干名。
9:30,计时口令脱口而出时,各组成员疾步如风,各自奔向照片中所指的下一目的地。这次定向越野活动不仅锻炼大家的体力和毅力,而且考验着成员之间的合作协调能力。动力“小火车”、我来比划你来猜、叫我“神投手”.....这每一项任务都需要四个人的相互配合才能完成。智力拼图上的眼疾手快、吟风弄月上的搔首弄姿、动力“小火车”上的齐心协力......这一幕幕速度与激情的比拼,感染着场上的每一个人。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激烈角逐,精彩纷呈的比赛接近了尾声。最终志远队获得一等奖,13个小组分别获得二等奖,其他选手也都获得了优秀奖。这时,志愿者及时给选手们递上饮料。选手们围坐在一起分享参赛感悟,他们满脸的汗珠,灿烂的笑容,在太阳下金光闪闪,着实为紧张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0月25号晚上六点半,由学生会学科部举办的电影之夜在雁栖湖校区教一楼101正式开播。这是电影之夜系列活动的第一场,放映的是最近比较火的影片《环太平洋》。电影之夜以后每周五晚上都会如约举行,接下来将分别播放《疯狂原始人》、《人工智能》、《了不起的盖茨比》等影片。
晚上六点左右,学生会学科部的工作人员来到教一楼101,开始布置活动现场。一部分同学负责影片放映,另一部分分发英语资料。所发资料由学科部的同学自行整理,主要内容为《环太平洋》的经典台词及中文翻译。没过多久,六十多位同学陆续走进教室。
六点半,伴随着《环太平洋》恢弘的片头音乐,电影之夜第一场放映活动正式开始。将近两个小时整部电影才结束放映,同学们仍然沉浸在精彩的故事当中,聚集在一起讨论电影情节。有四名观众来自同一个宿舍,某一个人看到宣传海报就招呼同伴一起出来看电影。其中一位同学说:“我们是奔着《环太平洋》这部电影很有名才过来看的,况且电影要大家一起看才有氛围。”而旁边的同学比较实在:“教室里比宿舍暖和多了。”人文学院科技哲学专业的朱同学则表示,看完电影让她对科技与人类的关系有了更多思考。
影片放映结束后,本次活动的主要负责人徐静远同学告诉记者:“我们放映提供中英文字幕的英语电影,可以帮助同学们学习英语,寓教于乐。其次,雁栖湖校区地处偏远,周围没有娱乐场所,电影之夜为同学们提供一起看电影的机会,丰富同学们的业余生活。”此外,学生会建了一个电影之夜的QQ群,同学们想看什么电影可以在群里讨论。
据了解,这是学生会学科部本学年举办的第一个大型活动,承载着数名同学的共同努力。电影之夜将休闲与学习融为一体,既丰富了同学们枯燥的课余生活,又能为同学们学习英语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下一次的电影之夜,值得期待。
10月23日晚,在外教Lewis Sandler的带领下,国科大雁栖湖校区的同学们体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培训。
凡事预则立,演讲之前的准备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演讲者要了解他的听众。Lewis说道,如果今天来听讲座的是美国学生,他开场就会与大家寒暄一番,问问大家的近况;而如果今晚的听众是儿童的话,他就要多讲些有趣的故事。其次,要尽量少用专业术语,以免听众不理解而造成沟通障碍。Lewis还介绍了一个叫做Glossophobia的网站,同学们可以在此查询到如何克服演讲恐惧症的相关资料。
演讲者的姿势、神态也很重要。在Lewis看来,一个合格的演讲者,不能面朝黑板、背对观众,而应该面朝听众,并在演讲过程中与各个方向的观众都进行适度的眼神交流。Lewis示范了盯着电脑或者稿子照本宣科、背对观众的情形,惹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在演讲过程中,好的PPT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Lewis教了大家几招实用的PPT制作技巧,如采用对比鲜明的色彩,白底黑字、黑底白字都能突出信息;KISS原则,这里的KISS可不是“亲吻”的意思,而是Keep Information Simple Slide的缩写,意即每张幻灯片只保留最重要的信息,而不能像维基百科一样罗列所有条目。此外,他还再三强调,不要照着PPT念字,“是PPT辅助你的演讲,而不是你的演讲促成PPT。”
Lewis还提到了语速和语调的问题。语速过快,别人无法听懂,所以演讲时一定要放慢语速,并在句与句之间作适当停顿,方便听众理解与思考。在Lewis的带领下,全场观众齐声朗读了两段英语绕口令。
最后,Lewis邀请了几位即将参加校英语演讲比赛的同学上台试讲,并为之提出改进建议。讲座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中圆满结束,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在Lewis轻松幽默的演讲中学到了不少实用技巧”,“曾经我也害怕当众演讲,但经过Lewis这么一说,好像上台演讲没想象中那么难为情了。”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是唐代诗人崔护在重游都城南庄时留下的经典。故地重游,情感也截然不同。“晓驾浮游秋意盛,碧园罗景四季春。闲影漫步犹昨日,夕阳斜照已黄昏。”这是秋意正浓之际,我陪父母重游武汉中山公园时心生的感受。
踏着晨风,我们一行来到武汉中山公园。故地重游,有种归家的熟悉感。走进大门,迎面而来仍然是那些卖儿童玩具的商贩们。多少年来,他们的融入已经成为中山公园不可或缺的一道风景。草地上,那些晨练的老爷爷老奶奶们一个个精神抖擞,太极剑、太极拳样样不落。广场上,一群白鸽正在等待游人的喂食。由于临近武汉协和医院,园中羊肠小道上也迎来了不少身穿病号服来此晨练的病患者们。晨曦中的中山公园,呈现的是一副生机盎然的景象。
走过湖边小道,迎面而来的是高高矗立在广场上的孙中山夫妇雕像。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彻底推翻封建王朝的民族英雄,坐拥“中华民国国父”称号的孙中山先生,似乎总是人们顶礼膜拜的对象。广场上,拍照留念几乎是每位游客用于记录来此一游的见证,这也成就了那些在广场上以给游客拍照谋生的大叔大妈们,让他们与中山公园大门前那些商贩们一起,成为中山公园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远处高高耸立的民生银行大楼犹如站岗的哨兵,不分昼夜守护着广场上的这对携手相伴、为革命事业奉献终生的伟人伉俪。成群的白鸽在广场上空飞过,呈现出一派和谐安宁的景象。
如果说孙中山雕像是中山公园聚焦游客的焦点,那么落羽松下文人墨客茶话人生更是中山公园独具一绝的风景。婉转的二胡弦音、优雅的葫芦丝曲调、清脆的青笛古曲,让人彷佛走进音乐的天堂,伴随着花香鸟语天籁之音,着实让人感受到当今生活的幸福和美满。林旁空地,亦有两人翩翩起舞,他们的舞姿虽然比不上荧屏高手那样轮廓有致,但落杉松下起舞姿,大有日月精华之融合的味道。此时此刻,他们就是大自然的舞者。远处人们三五成群,提腔高唱越剧、京剧名曲。更有三五成群的大妈大叔们在一起,用地道的武汉方言闲聊家常,共享生活之乐趣。这是武汉人赋予中山公园独有的文化美景,也是中山公园向五湖四海的友人展示荆楚文化魅力的绝佳时机。游览此地,享受的不仅是园林美景,更是地道的人文风情。
穿过雪松林,走进回瞰阁,坐立深秀亭,远眺落虹桥。此情此景,让人豁然开朗,精神为之一振,忍不住张开嘴,畅饮那股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生活在大都市,缺少了接近大自然、走进大自然的机会,漫天飞舞的尘埃几乎让人窒息,拮据的时间周期让人喘不过气。难得有这份清闲,携手家人,漫步在这碧草如春的园林,感悟大自然带给人体的慰藉,心旷神怡中领悟生活的充实,幸福理当如此!此番故园重游,感悟了亲情,享受了幸福,时间虽短暂,但值得回味和留念。生活在大都市,繁忙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让我们难以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为人子女,心生惭愧!
临别之际,我再次回望。心底涌出一股惆怅:下次重游,又该当何时?
在国科大,这个理工科占据了主导的学府,艺术总是神秘而遥远。10月22日下午7点,同学们怀着好奇和期待在国科大教一阶迎来了这期明德讲堂的嘉宾——包林。这个从中国那个艺术文化气息匮乏的时代一路走来的艺术家一开始给人一种桀骜的感觉,严肃而有些疏离。“我们都很期望来国科大做讲座,希望能从理工科学生的视角交流艺术”,包林的开场白瞬间拉近了与同学间的距离。他以独特的幽默和犀利的视角给国科大学子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艺术课”。
包林先生1982 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于1986 年赴法国公费留学,现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曾在一篇评论里这样说道: “更多的是要拿艺术本身来‘说事儿’,用来表达一种情绪,表达一种观念,这是艺术家的一个社会责任”。与此相对,他的作品包括《缺氧的时代》、《理性与激情》都带有明显的现实气息,而他在讲座中也曾提到绘画是人类记录、看待世界的一种手段与表现。那么,这位作品中带有强烈现实色彩艺术家的眼中的艺术是怎样的呢?
首先,包林解释了这次讲座的主题,他强调“‘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审美是相对的,所以我们只探讨观看”。之后他分三部分来带领同学们了解中西绘画艺术,包括绘画与观看的历史和差异、现代性起源和当代性特征。讲座包含大量的画作,在一幅幅充满了历史和艺术气息的作品中同学们模糊地触到了绘画史的框架。
包林提出艺术家有两个特点:一、比一般人先走半步,观看决定绘画;二、运用现代工具。最先展示的是古埃及和古希腊的一些画作,不同文化导致了不同的观看方式,所以对艺术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例如古埃及的大部分作品中人的脸与脚在表现时都是从侧面的角度,包林指出古埃及在绘画上总是将“概念中最能代表事物的特征表现出来”,而古希腊的画中很重视光与影的表现,这些都与中国的“观看”与表现有着本质的差距。当来自意大利的郎世宁带着在西方掌握的绘画技巧来到中国,估计也没料到自己在绘画时的光影处理会毫无用武之地,从中国人“观看”的方式上来说,光影的结合并不能带来艺术的享受,就脸的光影处理(形成“阴阳脸”),当时的中国人就不能接受,所以他不得不改变自己来适应中国人的观看方式,这一点在《贵妃》和《乾隆阅兵图》这两幅作品中有所体现。
然后,包林在很大的时间尺度上介绍了中国的一些典型画作,包括顾恺之所作以人物为主角的《洛神赋图》、有最早风景画之称展子虔的《游春图》、第一幅将诗歌引入绘画的王维的《江山雪霁图》、南派山水派代表董源所作的《龙宿郊民图》、将书法融入绘画的《富春山居图》……这些囊括了从晋到清的画作,深刻表现了我国古代绘画“眼从属于心”的特点,带着同学们领略了一番带有浓厚中华传统气息的绘画史,包林戏称“这里虽然不过一小时,画中已千年”。在赞美的同时,包林以清代“四王”的作品作为结束,与五代时的《龙宿郊民图》对比,尖锐地指出中国绘画千年来并没有明显的变化。最后他沉重的叹息,中国的艺术在很多时候只是站在了巨人的脚下,并没有长足的发展,习惯于溯源和集大家之成,多数时候选择跟随前人的脚步,不免形成观看上的限制,甚至形成所谓的“八股绘画”。
之后,包林着重介绍了西方绘画的发展,在文艺复兴之后,绘画才被达芬奇提升到了科学的层面,成为一门艺术,这个时期绘画偏向于写实,如西方的人物画经常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在这方面着重介绍了新古典主义的高峰时期的几幅作品,这些作品通常带有一种崇高、神圣或悲剧色彩,代表作品有达维特的《贺拉斯兄弟的宣誓》、安格尔的《泉》和《大宫女》。随后,包林就能取代绘画记录功能的摄像技术产生后,西方艺术家对绘画归宿的一系列尝试继续进行探讨。当绘画的记录功能不再是不可取代,马奈、塞尚和亨利·马蒂斯等艺术家在光影处理、表现方式、具体作用等方面对绘画艺术进行了极具个人主观性的改革。西方绘画艺术开始由写实向主观印象派转移,绘画逐渐变成了一种象牙塔式的不为普通人了解的艺术。这个时期很多著名的绘画作品都及其荒诞扭曲,如塞尚以色彩块取代线条所作的《圣·维克多山》,以 “歪曲事物外在”来呈现事实弗朗西斯·培根所作的《教皇的尖叫》等。这些创新都十分体现个性,因艺术家本身看待社会的视角而异。而艺术鼓励个性化的表达,包林说这些创新有助于开辟一个新的视角。
在最后,包林提到英语很重要,他说“英语是世界交流的工具,如今西方社会对我们的了解远远不及我们对他们的了解,从这个角度看我们是有优势的”。他对国科大的同学们寄予深厚的希望,建议大家多看看《少年中国说》,开阔眼界,不拘泥常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