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校友会、学生会的组织下,56名国科大学子参加了中央电视台《谢天谢地你来啦》节目的录制。同学们于下午两点半从玉泉路校区准时出发,经过大约一个小时的车程来到位于北京大兴区的节目录制现场——星光影视园。

《谢天谢地你来啦》中央电视台一套推出的一档大型明星戏剧表演真人秀节目。每期节目都会邀请四位明星作为表演嘉宾,每个嘉宾都要在没有剧本、没有台词的情况下通过一扇门进入到一个自己之前完全未知的特定主题场景,然后根据场景中人物角色的引导进行即兴表演。本期节目由崔永元担任主持,著名主持人王雪纯和著名导演张进战担任点评嘉宾,大家熟悉的于小童、刘小锋和大兵等明星嘉宾给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表演。

节目于下午四点开始录制。各位表演嘉宾轮番登场,表演风格迥异不同,有的沉稳大气,有的青涩可爱,但每个嘉宾的表演都给大家带来了很多的欢乐。现场的观众多次被欢乐的气氛所感染并将热烈的掌声和美丽的鲜花回报给了各位嘉宾。节目共录制了两个多小时,录制结束时,观众和嘉宾意犹未尽。返程途中,同学们兴奋地谈论着观看节目后的感受。很多同学表示,观看这次演出不仅收获了很多欢乐,还引发了许多关于生活的思考,这将是一次令他们终生难忘的回忆。

正如美国电影《阿甘正传》中阿甘所说的那样: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块会是什么味道。在《谢天谢地你来啦》的舞台上,演员也不知道他们下一刻面临的是什么,但他们选择勇敢地挑战自己。从他们身上,大家领悟到了,面对突出其来的状况,我们不要恐惧、不要退缩,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冷静地对待未知的一切。

当我按下快门,拍下那一树金黄的银杏叶时,突然想起,这个相机拍下的第一张照片也是一棵金灿灿的银杏树。这似乎是种巧合,而冥冥之中,却是因为我对银杏树的喜爱。

初到大学便听说苏州大学本部是中国十大最美校园之一,却一直好奇她究竟美在哪里。直到那年的初冬,我去本部参加考试,走在那个季节的校园,才终于被她的美所折服。

平日走在校园里,看到的都是绿树成荫,虽说这样的景致会让人觉得安静惬意,却也不是苏大所特有。而当初冬十分,那一棵棵参天的银杏树全变的金黄,落下一地的黄叶,将整个校园都染成了一派金黄时,我才忍不住赞叹,这果真是美!恰巧那天奖学金发到卡里,于是毫不犹豫地拿着奖学金买了相机,拍下了那样的美景。

我素来是不喜欢金黄色的。那样的颜色在我看来有些抑制不住的俗气,又有些招摇。而奇怪的是,我偏偏喜欢看银杏树的黄。可能是因为银杏树叶那样的扇形吸引了我,所以每当我看到银杏树,总是会心生欣喜的多看几眼。当银杏树叶换上这样一身金黄的装扮,它变得耀眼而夺目。那样的耀眼却丝毫没有招摇。它不会像竹子一样去摆动着树枝,发出“沙沙”的响声去引起人们的注意。只是静静地披着一身金装,慢慢的落叶。正是因为银杏挺拔、安静的姿态,让我觉得金色它更像是穿了一身盛装,以叶代替花,用自己的方式绽放,表现出它特有的美。

落叶通常是惹人恼的,因而清洁工人总是会不断的清扫路上的落叶。而银杏树叶不同。如同一棵棵金黄的银杏树一样,一地金黄的落叶也是一种景观。在苏州有两条街,两边的行道树都是有些年头的银杏树。每年到了这个季节,苏州市都会有通知下来保留这两条街的自然落叶不进行清扫,以保留街道的美景。我想之所以会有这样的举措,一定是因为像我这样的痴迷于银杏美景的人多了吧。

当我无意间走到高能所,看到那一路的银杏之后,便一直期待着去看落叶。终于盼到了这一树的银杏树金黄。忍不住驻足,拿着相机疯狂的拍照。不管身在何方,看到的银杏树都是一样的美丽。

我想,若是可以,我愿一直停留在此刻。伴随着灿烂的阳光,照亮我那一片片金灿灿的银杏树叶,像花儿一样绽放。

2007年7月30日,一位老人与世长辞,他的一生是精彩的,在他生命的89个年头里,为世人留下了无数经典的光影资料——他就是瑞典的国宝级编导、20世纪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

《魔灯》是1987年英格玛·伯格曼69岁时宣布息影后的自传,这既是他对自己一生电影生涯的回顾,也是其内心世界演变的真实写照。这部书用平实的语言回忆了作者从童年到成长为一位世界影坛声誉极高的导演的过程,记录了他人生中许许多多的故事。这部书不像一些矫揉造作的学者的自传一样晦涩难懂,而是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将一位著名导演的经历和内心感受展示在读者面前。

记忆中的魔灯——家庭对伯格曼电影创作的影响

《魔灯》的第一节描写了伯格曼对童年和家庭的诸多记忆。伯格曼出生于1918年,他的母亲出身中产阶级,不但面容出众,而且聪明颖慧,才华横溢。他的父亲是路德教教会的牧师,仪表堂堂,穿着整齐光鲜,算得上是标准的北欧美男子。然而,他父母的婚姻却注定是一桩失败的结合。两人的个性极端不同,父亲严肃而神经质,母亲则是热情浪漫。可以说,父母的不合、矛盾和争吵对于伯格曼的性格有很大的影响,这也形成了他头脑中最初的反抗意识。由比利·奥古斯特导演、英格玛·伯格曼编剧的影片《善意的欺骗(Den Goda Viljan)》,就是伯格曼父母之间的真实故事。安娜原是富家千金,偶然认识了贫穷的哲学系学生亨利·伯格曼,执意要嫁给他,不惜违背母亲的旨意。但她前往亨利的故乡结婚之后,才发现地处穷乡僻壤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想象中美好,此时她才回想起母亲对她那美好的用意的故事。这部影片就是伯格曼父母婚姻生活的真实写照。

在阅读中笔者注意到,《魔灯》中伯格曼对于母亲的回忆要远远多于对父亲的回忆。可以说,在伯格曼价值观的形成中,母亲的影响因素是很大的。伯格曼小时候依赖母亲,并通过各种手段引起母亲的关注和更多的关心。伯格曼在《魔灯》中这样描述他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我和她之间的关系真是一言难尽。我对她的挚爱之情经常困扰着她,甚至让她感到恼怒。我所表现出来的温驯以及暴烈的脾气总是让她无法消受,以至于经常不得不用一些冷淡揶揄的话语叫我走开。”

为了博得母亲的爱,伯格曼有时候还通过生病的方式达到目的。但是母亲却总能戳穿他的阴谋,并给他以难堪。随着年龄的增长,伯格曼对母亲的感情仿佛渐渐被压抑,这也许与他的职业有关。《魔灯》里叙述了一次母亲生病希望伯格曼回去看她的经历,伯格曼表现得很冷漠,然而母亲却冒着大风雪出现在伯格曼工作的剧院里。我并不认为这是伯格曼不爱母亲的表现,我更倾向于将这种表现理解为阅历所致。随着伯格曼电影事业的发展,其经历也日渐丰富,他比别人更多的观察生活,这是他成功的原因,也是他日渐冷漠的症结所在。

伯格曼自己曾这样说:“我的职业性反应跟随了我一辈子,竟也剥夺了我最深邃的情感反应。”

伯格曼童年时和哥哥妹妹的关系也并不和谐,尤其是和他的哥哥。童年时和哥哥妹妹的争执多半因为争宠。伯格曼的哥哥认为父亲更疼爱弟弟,而伯格曼认为仅比自己大四岁的哥哥得到了更多的权利。伯格曼记忆中的“魔灯”实际是他们的一位阿姨送给伯格曼哥哥的礼物,就是一台电影放映机。这在童年的伯格曼眼中是最想得到的礼物,并且他对这台放映机觊觎已久。当得知这架放映机是哥哥的圣诞节礼物的时候,伯格曼嚎啕大哭。最终,为了自己心爱的“魔灯”,伯格曼用上百个镀锡的士兵玩具和哥哥交换到了那架摄影机。这也成为伯格曼人生中的第一台放映机,打开了他对电影这个传奇领域认识的一扇窗。

伯格曼电影风格的形成,也与其宗教家庭的影响有关。他的父亲是一位牧师,所以他从小就被灌输罪恶、忏悔、惩罚、宽恕以及谦恭的观念,而且他从小就承受着犯错带来的严厉惩罚,有时候他相信上帝,有时候内心却充斥着对上帝的怀疑。在伯格曼一生的电影中,有很大一类是天问式的宗教影片,如《第七封印》、《犹在镜中》、《处女泉》、《冬之光》等等。我们很难从一部影片中完整的读出伯格曼内心中对上帝的态度究竟是什么。比如,在《犹在梦中》中,上帝以一种大蜘蛛的形象出现,可以说是一种恐怖的形象。而在《处女泉》的结尾,少女死去的地方涌出一股清澈的泉水,又仿佛是一种显灵。在《第七封印》里误入歧途的武士,起先是理想主义的虔诚信徒,而最后却不得不用自以为是的行事方式取代了上帝的公正。而在《穿过黑暗的玻璃》中,托马斯牧师的喃喃自语:“上帝,你为什么舍弃了我?”又是以一种天问式告白的形式表达了伯格曼导演对于宗教和上帝态度的疑惑。这也是伯格曼毕生求索的问题。

尽管伯格曼的一生,就是和父母、上帝进行不眠不休纠缠较劲的一生,但是,在伯格曼的内心,对于家庭的诉求是很强烈的。伯格曼在《魔灯》中回忆到自己在看了父亲因为母亲外遇之后的争吵时候这样写道:“我回到婴儿房,眼睛直愣愣地看着我的放映机,我跪了下来,开始向上帝祈祷许愿,只要父母能够和好,我的放映机和影片都可以统统不要了。”

伯格曼不喜欢家庭的宗教气氛、不喜欢父母的不和谐,也为之离家出走,但是他的内心依然渴望融洽的家庭状态。家庭问题造就了伯格曼的悲观主义人生观,这也成为了他电影的风格。在他的电影中往往以描写悲剧为主题,把人的伤口一点点撕开,讲述人的冷漠与孤独,这种悲观主义的电影风格的形成,与其家庭的影响有着紧密的关系。

《魔灯》这部书让我了解伯格曼的一生,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经历,在于体验。不论幸福的体验还是痛苦的体验,都是人生中宝贵的财富,甚至有时候,人们从痛苦的体验中获得的人生感悟比幸福的体验中获得的更为丰富。因为在痛苦的时候,人都会有一种自觉的想要摆脱痛苦的愿望,这时候的人会不断思考,会不断回忆过去的经历,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同时深入地思考未来,从而很容易得到深刻的人生感悟。只有亲身感受到了那种撕心裂肺的疼痛,那种想要紧紧抓住却无能为力的无助,才能够更深刻的感受到拥有的宝贵和情感的伟大,才能够在拥有的时候更加珍惜,才能够更加深刻的体会到爱是一种多么美好的情感体验。经历的多了,自然会跳出个人和社会的小圈子,以通览宇宙的心态,彻悟人生,以一种坦然的心态面对生与死,在大喜与大恸面前保持心如止水,从而真正达到天地境界。

从《魔灯》中读出的电影人特质

伯格曼的成就,不仅在于其是20世纪一位杰出的电影大师,不仅在于他一生中创作出如此之多的经典影片,更在于其身上体现出的杰出的电影人特质。我指的电影人特质,不仅仅是非凡的场面的调度能力,而是将电影艺术与其他科学、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一种能力。伯格曼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人,他不仅是一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也是非凡的作家和哲学家,他用电影打通了电影、哲学和文学的关系。而这种特质应该是每一位出色的电影艺术家所应该具备的。

电影是位列于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之后是一种第七艺术,而它却拥有前面六种艺术所不具备的特性。单一的电影艺术是不存在的,因为电影本身就是一种融合其他艺术形式的一项综合性的艺术。从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上来看,电影艺术不同于音乐、文学,也不同于绘画、建筑、雕塑等空间艺术,它是一种时空综合的艺术;从艺术感知的方式上来看,电影艺术不同于绘画、雕塑这种视觉艺术,不同于音乐这种听觉艺术,也不同于文学这种想象艺术,电影是一种视听综合的想象艺术;从艺术的存在形式上看,电影不同于绘画、雕塑、建筑等静态艺术,也不同于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动态艺术,电影是一种动静结合的综合性艺术。由此可见,电影的综合性集中了各种其他艺术的特点,这就要求电影艺术家能够融合文学家、画家、音乐家、舞蹈家、雕塑家和诗人等的特质,而这些特质能够帮助导演成为杰出的电影大师。

伯格曼就是这样一位大师。他在斯德哥尔摩大学攻读的是文学和艺术史,莎士比亚和斯特林堡等著名戏剧作家的作品给了他最初的灵感和启示。作为一位文学家和戏剧作家,他导演的影片绝大多数是自己编剧,因此,影片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

伯格曼在其脍炙人口的《伯格曼的四个电影剧本》一书中曾说,对他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家乃是斯特林堡,斯特林堡那痛苦、焦躁、肉欲狂,以及丰富的戏剧幻想,与他心目中的人生现象相吻合,他读遍斯特林堡的全部作品。伯格曼的电影事业也起步于戏剧。在伯格曼12岁那年,家人准许他去一家剧院后台当一位键琴手的助理,那时剧院正在上演斯特林堡的《梦幻剧》,那次经验对于伯格曼戏剧和电影事业的可以说是影响深远。

1944年,年仅26岁的他写出人生第一个电影剧本《折磨》,剧本以校园生活为题材,故事执著而激烈。在伯格曼的自传《魔灯》中,也记述了他多次导演斯特林堡的《梦幻剧》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他的电影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将电影艺术与其他科学、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的能力,是伯格曼作为电影人的一种特质,也是当今电影人应该从电影大师身上学习的一种特质。

【新闻网讯 记者李艳丽】“请理解雌雄同体四个字,它不是说一个人的外表兼有男性和女性的特征,而是说我们女性要用男性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同时也希望男人用平等的标准来要求我们。

13日晚七点,中国企业家木兰公益讲堂在中关村校区S102教室举行,“印象系列”总导演王潮歌做了“雌雄同体”的主题讲演。王潮歌讲述自己过去岁月里或喜或悲的故事,和大家一起分享生活的感受和感悟,她的美丽与大气、聪明与智慧深深地印在每位听众的脑海里。

选择“雌雄同体”

“这四个字是我从当导演的第一天至今,每时每刻要做的判断。”

王潮歌回忆,大学三年级的时候,她自己写剧本、筹钱,很顺利地拍了第一部电影,但大学毕业正式步入导演行业时,却遇到男演员们的戏弄,在迅速地思考该怎么办后,她告诉自己:“我不是一个女的,不是一个年轻的女孩,我是一个导演”。之后,她像男人一样坚强地面对,那一刻她选择“雌雄同体”。当听到她自己回到房中忍不住大哭时,听众们都被打动了,年轻女孩在人前面对困难勇敢无畏,而背后却是那么多的辛酸与委屈。

“每一个和我合作的伙伴都是成熟的男性,如何服众是第一道难题,选择雌雄同体,就可以跨越男女之间的坎。”

王潮歌讲述,一次和山东人谈赞助,只因为她是女性,再次面临尴尬,这一次她又选择了“雌雄同体”,表现出导演该有的气魄,表现出男人的强硬。结果,她不仅获得了赞助,还赢得了赞助商的尊重。

是我很优秀

“男人愿意承认女性的隐忍、宽容、艰辛,最不愿意承认的是女性的智慧和能力。”

在拍摄印象刘三姐时,王潮歌工作很出色,她希望得到夸奖,当听到同事“辛苦、不容易”的评价时,她很生气,坚定严肃地表示,不是她辛苦、不容易,而是她非常优秀。是的,女人在付出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后,希望得到的是别人的认同,而不是同情。那份自信,一改女性的柔弱、依赖他人的形象,让听众看到了另一种女性魅力,智慧,强大。

女人首先是个人

“用自己的双手,赚干净钱,吃踏实饭。”

王潮歌认为,身为一个人,不管男人女人,甚至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首先应该不愧对自己,不愧对自己的良心,不愧对自己吃的饭,要用自己的能力养活自己。中国的传统女性一般是把整个生命都奉献给家庭,王潮歌从这个角度再一次向听众展现了她的雌雄同体,像男人一样有自己的事业,养家糊口。

“我可以像男人一样扛苦难、扛责任、扛事业、扛家庭、扛父母,甚至扛所有陌生人。”王潮歌说到,在生活中,在人生道路上,只要是男人和她做的是一样的工作,她绝不会因为自己是女性而少做分毫。那份认真与能力,赢得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

女人要爱自己

“当我爱我自己的时候,当我爱我的心,当我爱我的脸,当我爱我走路的姿势,当我爱我的声线,当我爱我的眼睛,当我爱我身体的每一个部分的时候,我挺美的,别人看我也挺美的。”

王潮歌幽默地讲述她做指甲的经历,给她做指甲的女孩子看到她皮肤好、双手娇嫩、身材不错,认定她是养尊处优的太太,不是经历风霜雨雪的导演。而她认为,如果一个女人因为男人而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打扮自己,她是不会漂亮的,只有女人因为真正爱自己而打扮时,她才是美丽的。

“一个美丽的女人,不仅要打扮外貌,还要打扮自己的心灵、智慧、德行”。王潮歌如是说,如是做,大家不由地喜欢她,爱慕她、尊敬她。

做聪明的女人

“男人最不喜欢的事是女人挑战他的尊严。”

王潮歌家庭幸福,有疼爱她的丈夫,可爱的女儿。丈夫评价她是个聪明的女人,她不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处理夫妻关系,而是能以旁观者的角度分析夫妻关系。她讲述到,丈夫开车时不喜欢问路,总是绕来绕去自己费力地去找,她没有和丈夫争执,而是由着他,她解释说,男女思维方式不一样,如果强迫他去问路,他会觉得是不相信他的能力,是对他尊严的挑战。她认识到男女思维的差别,体会到男人微妙的心里状态,并利用这些来营造和谐的家庭,她是睿智的。

“适时适当地撒娇,适当地用这种方式和男性相处很有趣。”

王潮歌生动有趣地讲述拍印象刘三姐时,120个渔民都躺在地上不起来拍戏,别的男导演都黔驴技穷了,这时她就用撒娇的方式让大家起来继续拍戏,当然,在正式开拍之后,她恢复原来的严肃认真,大刀阔斧,毫不客气。她能够根据不同的问题,采用或雄或雌的方法,将困难完美地解决,着实令人赞叹。

男人和女人的关系

 “真正理解男人和女人的关系,是更纯净更伟大的友谊和爱,更宽阔的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握手,更以命抵命的惺惺相惜。”

王潮歌记忆犹新的讲述拍戏时遇到惊马的事情。拍戏时,马惊了,她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手足无措,男同事的一个简单的动作感动了她——迅速起身,挡在身前,保护自己。

“要真正明白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很简单,只需三个步骤:我是女人之前首先是一个人;在和男人相处的时候,我绝不偷懒耍赖,凭自己的双手,挣干净钱,吃踏实饭;我爱男人,爱他们给我的爱,我爱他们是个男人。”这样,男人和女人的相处都会变得简单而高贵,都会变得容易和纯真,不会有那么多的细碎要叨念,那么多是非要相互指责,生活就会变得坦坦荡荡。

收获爱与真情

“不管我是作为一个女人,或者一个职业导演,或者一个雌雄同体的没有办法的人,我总打不过的是人间真情,我总战胜不了的是纯朴的爱,我总会在乎人和人之间那么干净的关系。”

王潮歌平静地讲述她在海拔3100的玉龙雪山排练的故事。一个多月的时间里,11级的风每天都在刮,吃的米饭是夹生饭,身上尽是风划出的口子,条件很艰苦,来自11个少数民族的400名演员集体罢演,她先是震住了,接着她大声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收到的是他们用扭曲的汉字劝她不要生气。当戏拍完,她们的车子离开后,原本广袤安静的雪地上出现一群演员,伫立着目送她们,没有告别的告别,让她泪如雨下。原本对抗她的人却给了她最温暖、最无力抵抗的爱。听众们被那份普通而又真挚的爱深深地震撼了。

人生最大的满足

“一个人站在那里,首先,要对自己满意,第二,你要让更多人因为你得到好处。”

王潮歌说到,一个母亲,有一点能力,可以哺育一个小孩,能力再大一点,可以赡养父母,能力再大一点,可以帮帮有灾有难的亲人朋友,能力再大时,可以让更多的人因为你有工作、有饭吃。每当清晨醒来,想到那么多人因为自己活着,忍受点苦,承受点痛,会觉得微不足道。人生最大的满足在于斯,而不是为工作、男人等微不足道的小事改变生活的方向。王潮歌撩开云雾,指点迷津,让听众们明白了人生的意义,被人需要是满足,人生当永不止步,当永远向前。

笔者认为这是一场令人难忘而又意义非凡的讲演,王潮歌的满满激情、款款真情触及听众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她的经历和观点,像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大家疑惑的大门,让大家豁然开朗,明白了人生努力的方向,知道了面对问题和困难的态度,这都将是受益一生的。她的“雌雄同体”,让大家看到了另外一种女人,让大家感受到不一样的女性魅力,不可阻挡,无法抗拒。

来到此次讲堂的还有其他三位优雅的成功女性:传媒界的何振红,商界的杨美虹,学术界的赵红。在互动环节中,她们和听众一起分享自己的经验,给同学们关于未来的建议和忠告,回答听众在生活和思想中的疑惑,大家都获益匪浅。

 

在科苑通往图书馆的路上有一堵矮墙,矮墙边是几栋红色的居民楼。

冬天来临的时候,居民楼的墙面上都是蔓藤,蔓藤很密集,却是干枯的,没有叶子,更没有半点生机。每次去图书馆路过的时候,都可以看到这些藤蔓。

三月,和风吹过,带来一场暖暖的春雨,吹绿杨柳,滋润大地。忙于学业,去图书馆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即使有空暇时间,也总是脚步匆匆,抱着几本专业书就回来了。

杨花盛开,柳絮纷飞,大地换上了绿装,生机勃勃。

那些矮墙上的藤蔓,一片片小小的叶子迎风飘舞着。春风轻拂,春雨温润,阳光和煦,它们由嫩绿变成浅绿,再由浅绿变成深绿,最后郁郁葱葱,密密麻麻地铺满了整堵矮墙,攀满了居民楼外的红墙。

就是这样小精灵般的植物,为何具有如此神奇的力量一直沿着墙壁往上爬?

冬去春来,爬山虎在不断地向上攀援,而科苑的学子们也在不断地前行。

日子总是在各种情绪中交织着,焦头烂额的论文,每次打开电脑,页面总是停留在论文修改的页面上,红黄交叉的修改痕迹,大大小小,深深浅浅,就像是在涂鸦,一次又一次与导师探讨、争辩,烦乱的情绪,闷热的夏季,桌面上散落着文献,书籍,水杯,简历,和那些破碎的梦……

我在等待着一场春雨,等待它可以带来一季的希望。

六月,鹅黄的柳条化身为绿丝,而论文总算是告一段落。毕业的脚步越来越近,那矮墙上的爬山虎开始长得越来越茂盛,欣然发现,有些已经爬过了屋顶,但仍然在努力地向上攀援。

而我们又何尝不是?从入学到毕业,从开题到答辩,从写论文到拍毕业照,我们在学习,我们在前行,我们经历了学生时代所有的辛酸苦辣,克服了所有的困难和挫折,不断超越自己,在最宝贵的青春里书写着人生的答卷。

像爬山虎一样,我们也一直在向上攀援,为的就是有一天超越自己,爬上梦想的屋顶。

我们并不知道屋顶有多高,也不知道屋顶上的梦想彩虹有多么绚丽。但是,我们还是像爬山虎一样执着、勇敢、努力、坚定地向上攀援……

一路前行,一路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