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廖懿】

饶毅 何许人也?

11月22日下午,我回宿舍时,至大门海报张贴处,忽闻背后有女生尖叫,“饶毅啊”。我以为有人叫我,讶然回头,见几名女生甚是雀跃。我发现好像看她们也不眼熟,心中甚为狐疑。我再愕然转头,抬头,见一张不算太大的海报。上面写着:“为何做科学”,报告人:饶毅。心中恍然,湖南人,以及江西人,说话听声,“‘l,n,r”甚不分明,加上空气传播,声音失真。我名“廖懿”,如无先验,两者发音极像,听上去也极像。我不禁唏嘘感慨,几至尴尬。我亦不禁感慨:平时虽知饶毅著名,未想他竟然有如此效应。青年思想导师,或是非虚呀。我复观讲座时间地点,见:11月23日晚上19:00中关村S201。

因知其粉丝不少,周五下午的课五点完毕后,我早早去S201占座。饭后,少憩,我六点早早赶去讲座教室。我见时而三五人,时而六七人,陆陆续续,姗姗而来。至18:40,座无虚位,过道也满。再稍迟,门口亦满。

科学 何所为乎?

    19:00,由“中科院赣文化交流协会”主办的“科技人生系列讲座”第一讲准时开始。依惯例,主持人先上,说:“饶毅老师,大家都比较熟悉——”。然后,接不下去了,说:“稍等”,然后跑至书包处,拿出一张纸,再走到台上,念“饶毅老师,1964年生,1978年考入——”。坐在底下的饶毅老师突然笑起来了。主持人听到,说:“难道我介绍错了,那待会饶老师再自我介绍一番”。不久后,饶老师上场:说:“我决非14岁上大学的呀。”以此开始了这晚精彩的讲座。

由于交流为主,饶毅老师没有做幻灯片,也没有拿什么讲稿。他无片纸而侃侃而谈,站而论道,笑谈科学。“为何做科学”,是诸多科院学生的疑问。不知史,焉知今?饶老师从科学史出发,从先哲先贤开讲。为何做科学,历史上无非三类:其一,为兴趣;其二,为饭碗;其三,为争强。此言一出,众皆哗然。很多从一个象牙塔,又入象牙塔的学生,无不疑惑。平时他们感觉科学事业那么神圣,那么崇高,怎么一听饶老师说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啊。然后饶老师又仔细分析了三种情况。第一类人是确实对科学、自然很有兴趣,希望探索其中的奥秘。他们对研究充满热情,有一种深切的热爱。不过这种人少之又少,我们很难碰到。彭恒武先生就是这样的人物。年近八旬还有赤子之心,对于新知,不管是否职业需要,他有兴趣,就会不计功利地学习。第二类人是我们大众的选择,随着现在分工越细,做科学从19世纪的业余状态逐渐演变成一种职业。职业的存在意味着职业选择的需要。对于我们研究生本身,我们怎样进行职业选择,也是要考虑自身兴趣。第三类人,就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强大。和别人争强好胜,人们未必要用拳头,也可以用笔头。我突然想起黄霑作词的歌曲《随遇而安》中的歌词:人外有人,山外有山,不怕拼命怕平凡。同时我也深刻理解了,孔老夫子在《论语—卫灵公第十五》的感慨: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以及读懂了屈原在《离骚》中的惶恐: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名利二字,人性中在所难免。功利之心也非坏事,有时也是一种动力。饶老师在讲座过程中,以一种不经意的态度,用不雕琢的话语道出了平凡又深刻的道理。整个讲座,笑声总是不断。饶老师顺便还调侃了下达尔文和孟德尔的生存问题和智力差异问题。这些光鲜人物的背后,生存需求其实也是蛮重要的。他由此感慨:国家应该考虑一下提高我们研究生的待遇问题。饶老师此语,引起我们听众的共鸣,和引发了持续且不短的掌声。他还说到了居里夫人的平凡和伟大,同时分析了现在科学界妇女地位的下降。由古而及今,他接着说,现在人们做科学也不外乎三种原因。只是,对于中国而言,做科学的原因还有救国图存的因素。他比较了中日科学的差距,同时感慨了中国企业创造性的匮乏。同时他对那么发出“不重视科学,靠金融和服务业拉动经济”的经济学家表示愤慨。

整场讲座,他处处妙语连珠,不愧他“炮轰许多人”的“敢言”名声。他一再勉励大家,要重视创新的重要性,还有坚持的重要性,少在行政工作了消磨光阴和智慧。在多次此起彼伏的笑声和掌声中,讲座进入了“提问互动”的环节。科院学生们,思维也广阔,观点也尖锐。饶毅老师见招拆招,对于疑问,尽力解答;对于不同意见,尊重他人观点;对于专业外的问题,表示“没有态度”。有女同学很是关注女性做科研的问题,饶老师作为长者,提供了很中肯的意见——未必要自己放弃工作来带孩子,亦不要急着攒钱买房。将工资尽数花在请优秀负责的保姆上,抚养子女和同时继续科研,如此可以得兼。也有同学对他的议论“达尔文智力不如孟德尔”很是不敢苟同,自己畅所欲言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饶老师表示了,对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精神的认同。同时也不放弃自己的立场,用他自己的博客相关文章作为论据,希望诸位参考。也有同学很迫切想知道饶老师对于中医的态度。这种问题很是尖锐。对于专业以外又比较敏感的话题,唯一睿智的回答只能是“没有态度”。意犹未尽中,讲座徐徐结束。

吾侪 何其幸哉?

整堂讲座,饶毅尽显学者“谦和谨慎”之风;尽抒“敢为天下先”之气;尽现“独立思考”之骨。我借用下《雪赋》的语言,不禁慨曰:

节岂我名,洁岂我贞。

凭云升降,从风飘零。

值物赋象,任地班形。

素因遇立,污随染成。

纵心皓然,何虑何营?

【新闻网讯 记者许静静】11月23日,国科大中关村园区S201教室从来都没有像今晚如此爆满过,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做客国科大科技人生第一期讲座,为科院学子带来“为何做科学”的答案。国科大赣文化交流协会主办了该讲座,玉泉校区和中关村园区的400余名学生纷纷前来倾听。

饶毅围绕“为何做科学”展开论述,通过举例分析国外科学史上不同科学家,归纳了三类做科学的原因:因兴趣而研究、作为职业从事科学和为证明自己而勇攀科学高峰。然后,饶毅讲解了我国科学研究简史,分析了科学研究环境,他强调科技是社会推动力,更重要的是国力仍有待加强,因此而做科学。讲座后半时段,饶毅与现场同学互动,回答学生的提问。

很多远在玉泉路校区的学生坐班车赶来听此次讲座,18:40分S201教室已座无虚席,连座席的过道都坐满了人,教室角落的每一寸空地都站满了学生。饶毅风趣幽默的演讲深得广大科苑学子的喜爱,整个讲座过程中,热烈的掌声响起十次。

饶毅诙谐地讲述了多位著名科学家的生平,他总结道,孟德尔和达尔文是因兴趣而研究的典范,日裔美国科学家下修村也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发现了绿色荧光蛋白。19~20世纪,科学成为一种职业,饶毅认为,居里夫人和爱因斯坦是将科学作为个人职业而从事科学,兢兢业业工作。第三种类型为证明自己而做科学,饶毅说:“这种情况发生在以Watson和Crick为代表的大多数美国男性科学家身上,他们争强好斗、雄心勃勃,做科学是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厉害,所以其原因是功利性的。”

关于我国科学研究,饶毅说:“以前仅少数人零零星星地对科学有研究,后来中国重视科学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投身科学,有一部分人是兴趣使然,同时也有一部分人是为了救亡图存。”饶毅分析到,现在国力强盛了,救亡图存显得没以前那么重要了,所以现阶段人们主要作为一种职业做科学。事实上,我国科学研究现状并不乐观,绕毅指出应正视中国科学的显著发展和严峻挑战,尤其不能忽视中国与世界科学水平的差距。饶毅说:“没有科学技术,国家无法强盛。”通过分析瑞士科研与国力的关系,饶毅强调科技才是社会的推动力。

听了饶毅颇有见地的演讲,同学们兴趣盎然,踊跃提问。

有位同学问到“如何看待中国科学工作的功利性”,饶毅回答道:“中国科学是急功近利,美国是功利。”他分析在中国很多科研工作者在年轻时科研小有成就,几年后就改做行政了。针对这一点,饶毅呼吁大家,做科学要坚持走下去,不能简单走开,这样我国的科学事业才能保留人才。

现场一位女同学请教饶毅对女生做科研的建议,饶毅举例说明这个问题。居里夫人家庭美满、科学事业也有建树,饶毅说:“科学与家庭不是非此即波、互不相容的关系。”要想达到家庭与事业相得益彰的,女生在做科研时明智妥善地安排时间和金钱。他说:“在做博士后期间,钱要用来请保姆带孩子,而不是攒钱买房。空出时间做科研, 等做到研究院再考虑买房。”

一个生物专业的同学表达了对生物技术就业茫然的感觉,饶毅展开谈论这个问题,他说:“中国目前的确还没有到来生物技术时代,主要原因是从事自主研发的公司较少。这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坏事,但对少数打算开办生物公司的人来说是好事。”他认为发展科技,尤其是生物科技是有前途的,技术型领袖领导公司做自主研发,把握市场方向,可以把公司做大做强。

究竟为何做科学,同学们听了此次讲座,受到了启发,通过深入思考,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

“老师,赵红茹有封信下课要给你”,课堂上在检查孩子们的作业时,徐文燕小朋友悄悄地告诉我,会是一封什么样的信呢,我心中不免好奇起来。

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支教社的一名成员,和搭档共同负责华奥学校三年一班的一名科学课教学。华奥学校是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与中国科学院大学支教社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支教社主要负责教授孩子们美术、科学、思想品德等课程。仿佛是一双双求知的眼睛在召唤,又似乎是为了满足儿时当老师的心愿,我就这样加入到支教社的教学团队,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支教生活。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间,课程知识已从大树与小草等植物过渡到了蚂蚁和金鱼等动物,在长时间地相处中也日益喜欢这群孩子,为他们较强的学习能力叹服,为他们较强的求知欲。步入教室,总会为他们一句句甜甜的“老师好”心情愉悦万分,恨不得把更多的知识传授给他们。这些孩子有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该有的调皮与好动,上课虽然也会有交头接耳等小动作,但是对学习却是格外上心,譬如在黑板上讲授“蜗牛”的构造后,擦掉板书,他们也能准确地标明各部位的名称并掌握住知识点。下课的时候,也会不约而同地围在老师身旁,就心中的疑惑询问,诸如在讲授完蚂蚁的课间,就有小朋友们过来问“白蚁是不是蚂蚁啊”“蚂蚁是怎么做到团结的”等问题。

放学之后,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写有“老师的信”的信封端详。从信封上的书写文字到画工,都可以看出这位学生的用心,“老师,你辛苦了,每到星期五都要教我们知识,还要教我们两节课……我爱老师”,顷刻间,仿佛一股暖流注入心田。辛苦吗?支教社教学团队的同学们却都甘之若饴,你有没有注意到科苑校园里微笑着捡落叶的学生,他们多数是支教社的一员,正在为科学课的植物环节备教学素材。

对于学生的话语“我爱老师,我还爱科学”,我想,支教社全体成员更想说的是“孩子们,老师们更爱你们,为你们,我们甘之若饴”。

10月22日,国科大校友会组织国科大45名学子参加了由中央电视台主办、财经频道制作的一档设计新颖、构思精巧的时尚类电视节目《时尚中国》的录制活动。参加活动的同学表示,近距离接触时尚达人,现场感受了时尚人士对美的感悟,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

据悉,该节目内容涵盖服装、发型、化妆、调酒、插花5大门类,邀请了全国顶尖的设计师齐聚北京,将他们最有创意的作品搬上央视舞台,集中向广大电视观众展示最富创意的作品,为电视观众再添一曲“时尚风波,所有的作品都是第一次公布。

参加次节目的同学们表示这样的节目很具有吸引性,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时尚的味道,使他们对美的品味增添了很多自然元素。张同学感慨道,此次节目为他们以后进入社会工作帮助很大,为他们在以后的审美增添很多新的想法,他满带兴奋的说道,得体的衣着服饰对于良好印象感受有很大帮助。

本次节目录制活动深受同学们的好评,既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又增加了同学们在审美衣着方面的知识,相信对大家今后的生活工作有积极的作用。同学们也表示,期校友会能多举办此类活动,为国科大学子的课余生活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

今天刚刚考了一门闭卷考试的学位课,在放松之余,就问自己这门课给我带来了什么,我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其中的核心思想我彻底的领悟了吗?

我回答自己的是没有,因为考试的过程是整个自己回忆的过程,是一个把自己记忆的东西反应到试卷上的过程。而没有考虑公式怎么推导,它的来源是什么,它有什么用,它实际如何操作。考试是一个标志,带来的是一种结束。

跟同学聊天发现她们有相同的感受,其中谢同学说,“面对越是自己觉得难的考试,越多是记忆的东西,考完之后,就越是放松,就更可能的忘记这门课当初复习的内容”。刘同学说,“考完试之后,我就不想看到与这门课相关的考试内容,有一种彻底从考试中走出来的感受。”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教育就没有了意义,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口号“不要为了考试而考试”,可现在我们唯一的评判标准就是考试,就是最好的分数,我们能做的就是适应这样的环境。

针对这样的现象,我表达一下我个人的感想。

平时上课要听取老师讲课的核心思想,这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也是我们接触未知知识的一种途径,对于我们研究生上课,这也是重要的途径。听完之后自己要采取积极,来思考老师讲的内容它的扩展,以后我可以怎么使用它,现在网络这么发达,这不会是一个问题的。同时加强与老师的沟通,不理解之处一定要勤学多问。只有这样接触了解,最后消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才是有其价值的。

对于最后的考试,我想真正理解了,把整个解题的思路表达出来,而不是简单机械的记忆公式,以及推导的结果。相比较而言,思路想法更重要。

考试并不是一味着结束,它恰恰是你将来可以应用所学知识的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