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六单元主题报告会十二月三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政协常委兼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就《中国应当走一条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作主题演讲。作者:徐曦弋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称,该局一直将首都圈作为重中之重,并专门设立首都圈地震强化监测区。同时,针对二00八年首次在华举办的北京奥运会,中国去年就已经开始了一系列加强地震安全方面的工作。 据中新社北京十二月三日电,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三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继续举行,刚刚从江西地震灾区回来的陈建民应邀发表《中国地震灾害与防震减灾》的主题演讲,他在演讲后回答听众提问时透露了上述信息。 陈建民说,首都圈地区一直是地震部门,也是中央和当地政府高度重视的地区,是年度地震监测预报的强化监测区。这个地区处于华北,往往有些地震会波及到首都圈十五万平方公里的范围,「不管有没有危险性,都要把它作为重中之重,我们叫做首都圈强化监测区」。 这位国家地震局局长表示,中国去年就已经开始了针对北京举办二00八年奥运会的一系列加强地震安全方面的工作,并专门组织有关地震部门,投入一定经费围绕北京奥运的地震安全开展工作,不光是北京,还包括青岛水上运动等地区。目前,二00八年奥运会有关地震安全的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当中。 他说,与北京奥运会一样,三峡工程、大亚湾核电站、南水北调、西气东输、青藏铁路等近千项重大工程,中国都开展了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并按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和施工。 言及地震知识的宣传和普及,陈建民称这在中国是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加大宣传容易造成社会公众的恐慌,如果不宣传的又会带来惨重的代价。他提出,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还要大力开展地震科普及自救、互救知识的宣传,希望能将地震科普知识纳入到教育体系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教育体系,通过课本和课堂,使地震知识的宣传普及收到「一个娃娃影响一个家庭」之效。 (来源:香港大公报2005-12-3 )

香港中通社十二月四日电 在三日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透露,「十一五」期间防震减灾工作中,大城市和城市群的防震减灾是重中之重。 陈建民说,当前城市化进程非常快,大量财富和生产都在城市聚集,一旦发生灾害,必然产生重大损失。 中国的城市是高风险城市,如果地震发生,还将伴有煤气网、管网、电网等故障,城市会陷入瘫痪。 陈建民介绍,据二零零四年统计,如果停产一天,北京就会有十二亿元的经济损失,珠三角是三十四亿,长三角是七十三亿。他强调,要加强对地震的宣传,但是希望群众在接受有关宣传时不要恐慌,不要「一宣传就觉得要地震了」。 (来源:香港大公网 2005-12-4)

【文匯專訊】中國地震局局長陳建民三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的「中國科學與人文論壇」上說,中國正在編製國家防震減災規劃,提出防震減災的奮鬥目標,就是到二0二0年全國基本上達到抗禦六級地震的能力,東部發達地區要率先實現。為實現這一目標,國家在「十一五」期間將著力開展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大城市和城市群作為防震減災的重中之重。目前,中國城市化進程已進入「加速階段」,為此,今後將把大城市和城市群作為防震減災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重點監測,周密設防。力爭用比較短的時間,使全國大中城市和城市群防震減災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二是開展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而中國九億農民中,三分之二以上居住在具有潛在地震危險的區域。由於受社會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農民住房抗震能力非常差,中國廣大農村基本不設防。許多地方已採取相應措施,改善農村不設防的局面,國務院明年將召開現場會,把新疆「城鄉抗震安居工程」等在全國其他地區進行推廣。 三是試點並推廣地震緊急處置技術,減輕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可能遭受的地震災害損失。「十一五」期間,國家在進一步加強重大工程地震安全性評價,嚴格執行設防標準的基礎上,積極研究、開發地震緊急自動處置技術,選擇選擇城市軌道交通與燃氣系統、高速鐵路等,建設地震緊急處置示範工程,並盡快加以推廣,為重大基礎設施和生命線工程的地震安全提供保障。 四是建設地震監測預報實驗場,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保持地震預報世界領先。中國地震預報水平雖處於世界領先水平,但地震預報能力仍然很低。「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在首都圈、川滇等地區建立地震監測預報實驗場,建設立體地震觀測網絡,建立面向國內外專家的開放、流動機制,力爭通過多手段、多學科努力,進一步提高地震監測預報水平。 五是實施強震應急響應與聯動工程。災情獲取能力薄弱、應急救援技術保障缺乏、相關部門之間的聯動協調能力薄弱是中國目前制約地震應急工作的主要瓶頸,因此,地震應急必須走向聯動協同,各級地震應急指揮機構要與同級政府公共應急平台建立銜接和協調關係,並實現多部門之間的協同應對。今後,國家將建設強震災情應急監控系統、地震災害應急聯動協同系統和地震緊急救援技術系統,實現多部門協同聯動的國家公共應急新格局。 這位剛從江西地震災區回來的地震局長表示,地震災害嚴重是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不可迴避的客觀現實。要構建和諧社會,實現全面小康,就必須把防震減災作為國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內容,動員全社會力量,進一步加強防震減災能力建設。

【本报讯】综合内地媒体4日消息:中国地震局副研究员、测报司副司长车时在九江地震灾区表示,这次九江地震灾害的发生,为中东部地区地震防御体系和地震科学研究监测台网建设敲响了警钟。 11月26日发生在江西九江境内的5.7级地震,这一区域相对来说属少震、弱震地区,长期以来群众的防震意识淡薄,各级在防震投入上欠账较多。九江地区地处「九江-靖安」断裂带上,是江西两个地震较活跃的地区之一,近10年来已4次发生3.2级至5.7级的有感地震,但当地各种建筑的防震标准依然很低,乡村民宅更是几乎不设防。车时指出,这次九江地震直接警醒人们,作为人口稠密、经济相对发达的中东部地区,务必重视防震体系建设。 中国地震局局长陈建民3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说,中国正在编制国家防震减灾规划,提出防震减灾的奋斗目标,就是到2020年全国基本上达到抗御6级地震的能力,东部发达地区要率先实现。为实现这一目标,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将着力开展以下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把大城市和城市群作为防震减灾的重中之重;二是开展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三是试点并推广地震紧急处置技术,减轻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可能遭受的地震灾害损失;四是建设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五是实施强震应急响应与联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