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14日电】记者14日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悉,该院今年录取的2006级新生当中,共有11位来自台湾省的学生,其中9人在管理学院攻读博士学位。而这9人当中,有一对是父子同校读博。 父子同校读博士 中科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高鹏教授介绍说,这对台湾父子同学,父亲梁鸿辉今年已64岁,他考取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是中科院研究生院年龄最大的一名在校学生。其子梁如庆,也在今年成为管理学院的一名博士研究生。 来祖国大陆读博前,梁鸿辉在台湾大叶大学研究所取得企业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并有在造纸厂、货运公司、钢铁公司等企业的工作经历。他现任梁芳春商行股份有限公司和香港信昌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同时也是台中技术学院和建国科技大学的兼职讲师。 (文章来源:侨报 2006-09-15)

     很难找到没有研究生贡献的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伊始,即确定了“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的办学原则,采取“先到教学园区或教育基地集中学习基础课程,再到培养单位由导师指导进行科研实践并撰写论文”的“两段一体”的培养模式。事实上,在此之前,中国科技大学通过与中科院众多研究所的多年合作,也已形成了“所系结合”、合作培养研究生的良好传统。

    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科院明确提出培养一流人才的要求。“对我院来说,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基础。到目前为止,实际上已很难找到一项没有研究生参与的重要科研活动,也很难找到一项不包含研究生贡献的重要科研成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说,“研究生不仅寄托着中科院的未来,也支撑着中科院的现在,已成为我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据了解,中国科技大学在校研究生几乎全部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2004年全校发表SCI论文1161篇、EI论文647篇,其中研究生为第一作者的分别占68.9%和71.3%,反映出中科院研究生的科研贡献。

    富有创新能力、能在科研实践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博士生,是中科院研究生培养的中心任务。中科院有关负责人指出,要在当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形势下,成为一位专业的科技人员特别是科技将帅人才,基本上必须具有博士培养的经历、通过相关科研实践的考验。中科院鼓励、支持有潜力的青年学子在大批国家级科研课题的研究实践中攻克博士学位,这是中科院承担社会责任义务的重要体现,也是完成国家知识创新工程使命的重要保障。

    “我们今年毕业的107位研究生中,仅有两名是硕士,其他全是博士。”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管理人事教育处处长兼研究生部主任王松涛说,“这么多国际前沿项目,这么多好设备,不培养博士太可惜。”确实,国内最大规模的科研机构、最雄厚的科学研究队伍、最高水平的导师力量、最优良的科研设施设备、最丰富的研究项目等,这些都是中科院举办全国最大规模研究生教育且取得一系列令人瞩目成就的坚强后盾。

    “创建世界一流的研究机构,必须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研究生教育。”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长裴钢院士说。中科院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历来注重让研究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今年3月底,中科院长春光机所启动“博士培养工程”,以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三期重点项目“新型空间有效载荷”为试点,在55名候选人中选出9名优秀博士生作为工程首批启动人员,为他们配备专门的工作室并重新确定导师,组建了由王家骐院士为组长的导师组,还聘请所外专家就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培训。目前,入选的9名博士生已在相关专业基础理论学习、相关领域发展动态研究、总体设计等方面取得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充分把握科学家成才关键期

    随着中科院研究生教育品牌的逐步确立,研究生们充分利用优异的科研和学习环境,充分把握研究生阶段这一发展成才的关键时期,个人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全院研究生培养质量逐年迅速提升。

    有一项指标可以反映中科院研究生培养的“质量”,那就是全院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中取得的骄人成绩。据了解,1999~2006年我国共评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787篇,中科院即有148篇入选,占入选总数的18.8%。其中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出99篇,中科院研究生院入选19篇、中国科大入选5篇,“一院一校”总计24篇,达全国总数的1/4。与之对应的是,中科院当年的在学博士生人数不足全国总数的10%。

    中科院研究生们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屡屡出现在国际一流期刊上。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隋红建随口就能举出好几个例子:2005年9月,中科院动物所的博士研究生李文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科学》发表论文;同年上海生科院的蒋辉、管吉松,生物物理所的孙飞等研究生,先后在《细胞》上发表论文。2004年,中国科技大学也有3位博士生的学术论文分别发表在《科学》和《自然》上。同时,不少研究生为主要完成人的科研项目,还为国家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筹)、获得2006年度中科院院长优秀奖的博士生王翠焕,充分利用实验室和中科院物理所的实验条件,从事凝聚态物理前沿基础研究。截至今年毕业前,她已累计发表SCI、EI论文27篇,其中国外刊物26篇、第一作者8篇;仅2005年、2006年就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物理评论快报》论文1篇、《物理评论》论文2篇。王翠焕表示,中科院创新环境好,在中国科大读研的几年自己受益良多。

    中科院全院上下充分认识到,造就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高水平科学研究与高水平人才培养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已成为普遍规律和必然趋势。“如果教育观念、方法不转变,我们要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就没有路可走。”路甬祥指出,中科院未来研究生教育的观念和内容,应逐步走向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应放手让学生做一些科学上重要、但导师自己还不太了解的学科,尽早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勇气和信心;鼓励学生从研究生阶段就培养起创新实验方法和手段的能力和自信心。他衷心希望,切实培养好目前这批年轻博士生,让他们在自己的服务年限内多做创新工作,真正推动中华民族的振兴。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2006-09-20)

本报北京7月19日电(记者 李禾) “目前,我国在校研究生已超过了100万,人数剧增,加上研究生教材内容陈旧、不成系统等问题,造成了教学资源缺乏、教学质量下降、研究生创新性减弱等后果。”在18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首发仪式”上,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吴向说,这套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将会是我国目前所出版的规模最大、学科体系最齐全的教材,有助于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培养。 中科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说,该套教材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技术、人文管理及地学七大学科。已经出版的8本教材中,有数学、生物和地学各2本,工程技术和物理各1本,明年还将出版45本。该套教材内容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基础性和前沿性,由活跃在科学前沿,而且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科学家编写,既适合在校研究生使用,又可作为高校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今年9月新学期开学,部分研究生就能拿到我们自己编的教材学习了,这对同学们来说是一件幸事。其实同学们在学习时,拿的是否是自己学校编的教材,心境还是不一样的。”在近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首发仪式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这样对记者说。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将是我国目前出版规模最大、学科体系最齐全的教材,它的出版当然并不止于让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学生有了自己的课本。依托于活跃在科学前沿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科学家编写的教材,也力图能成为我国超过了100万的在校研究生甚至是在校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教科书、参考书。 一次成功的校企合作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在今年7月18日举行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一次工作会议上曾说:“中科院研究生院已经成为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以培养博士生为主的研究生培养基地。”自2001年中科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挂牌以来,依靠国内最大规模的科研机构和雄厚的科学研究队伍,举办最大规模的研究生教育,连续4年招生规模以平均22%的速度增长,成为了中国高级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如今中科院研究生院在校生超过3万,年招生达到1万。提高教学质量、编写一套自己的教材成了大多数研究生导师的愿望。 而据统计,我国在校研究生已超过了100万,人数剧增,另一方面,研究生教材内容陈旧、不成系统,造成了教学资源缺乏、教学质量下降、研究生创新性减弱等后果。高等教育出版社副总编辑吴向说:“近年来,教育部把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来抓,其中就包括研究生教育质量。我们高等教育出版社过去以出版本科教育和职业教育书籍著名。研究生教育包括学术著作的出版并不是我们的强项。但前两年我们成立了研究生教育与学术著作分社,专门负责研究生教材的研发。” 与众多高校不一样,中科院研究生院没有下设自己的出版社,这可以说是研究生院的一个缺陷,而马石庄更愿意把这看成一个优势——因为可以借助社会资源,也就有了更广阔的合作领域。2004年,经过招投标,中科院研究生院与高等教育出版社“一拍即合”,出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中科院有着最高水平的导师力量、最丰富的研究项目以及国内最强实力的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出版社常年在教育领域出版教材、教辅,有着成熟的出版系统、发行系统。我们的合作是双赢的。从2005年8月教材申报开始到现在已经有8种教材出炉,效率很高。”吴向说。 教材的前沿性 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教育及学术著作分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共同合作评审通过2005年44本研究生教材可以出版,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工程技术、人文管理及地学七大学科。各学科以教材封面的颜色加以区分,如蓝色的是工程教育类、紫红色的是人文和外语等等。今年刚刚出版的8本教材中,有数学、生物和地学各2本,工程技术和物理各1本。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白春礼担任了教材编委会主任,他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坚持教育与科研紧密结合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在突出科学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全面素质教育,倡导文理交融、理工结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材是由一批活跃在科学前沿,同时又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科学家编写的,适合在校研究生学习使用,也可作为高校教师和专业研究人员的参考书。这套研究生教材内容力求科学性、系统性、基础性和前沿性的统一,使学习者不仅能获得比较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也能体会蕴于其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为进入科学研究的学术殿堂奠定良好的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研究生教育及学术著作分社社长林梅介绍:“正如白春礼院士所说,中科院研究生教材有四个原则——科学性、基础性、系统性和前沿性。科学性和基础性是强调学生获得比较系统的科学基础;系统性是保证此次出版的教材全面而广泛,即使是利润较薄的小专业,只要有需求,我们也会出版。而前沿性是该套教材一个最大的特色。编写教材的科学家本身是站在科学最前沿的,中科院的老师就有这方面的优势,我们出版社也在技术方面保证教材的前沿性。” 数字技术的出现和网络时代的发展使得出版的概念也有所变化,以前把纸质书印刷、发行当做“出版”,现在是讲究传统的纸制出版和网络出版的结合,譬如不少教学资源不仅可以以课本的形式传播,还可以利用网络这种手段。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在建设中国研究生教学资源网,吴向说,网站建成后,将会下设一个单元,把与中科院研究生院教材相关的内容和资源发布在网络上并即时更新。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2006-08-03 作者:李芸)

本报北京6月13日电(记者齐芳)中科院党组成员、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日前做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时说,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但我国目前文化环境“该松的不松,该严的不严”,导致出现论文重量不重质、科研经费管理不严、学术造假等弊病。 郭传杰说,科研必须允许失败,但 是目前有些科技评价体制对科学研究太过严苛,不能营造宽容、开放的学术氛围,导致科研人员压力过大。 “但该严的事情又不严”,郭传杰随后举出了“该严不严”的三大弊病。一是“有些单位简单地追求论文数量、不注重质量,甚至出现了把一篇文章拆成两、三篇发表的情况,国外某些学术期刊的主编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凡是来自中国的论文首先打一个问号。’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是科研经费管理不严。郭传杰说:“现在有个别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甚至听说科研人员给家里买冰箱都可以用课题经费来报销。”他说,虽然这只是个别情况,但这种苗头必须遏制,否则将严重影响中国科技的发展。 弊病之三就是学术造假,郭传杰认为,学术造假的根源在于官本位思想。 郭传杰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文化建设除了要靠思想教育外,还必须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障。而对科教管理者来说,“我想我们很重要的一个责任就是如何营造一个好的氛围,而不是手上能抓多少项目。”郭传杰说。 (光明日报 2006-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