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个永恒主题。在日前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著名植物遗传学家、育种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振声院士指出,近五年来,我国粮食总产连年下降,到2003年,已经从1998年的10245.9亿斤降到8613.4亿斤,减少了1641.9亿斤。“2003年的产生将成为我们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一个最低点,今年必须回升。”   粮食人均水平后退20年   “我希望用数据提出问题,然后用数据来回答问题”,李振声列举了三组数字。第一组数字是粮食总产,1998年达到10245.9亿斤,2003年减到8613.4亿斤,减少了1641.9亿斤,减少了16%,五年累计减少5056.4亿斤。第二组数字是人口,1998年到2003年,我国人口累计增加4466万,相当于德国、法国这些国家的人口数。第三组数字是人均粮食,1998年是人均粮食最多的一年,达到822斤,而到了2003年,降到666斤。   李振声说:“666斤是一个什么概念呢?1981年人均粮食是650斤,到了2003年是660斤,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的粮食人均水平已经回到了20年前的情况。”他进一步强调,上个世纪60年代初人均粮食大约为400斤;经过20年的努力,上个世纪80年代初人均粮食增长到约600斤;此后又经过15年努力,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达到了约800斤。但是1998年以后,仅仅五年的时间就又退回了一个台阶,回到600斤。   “退得这么快是历史上没有的。这样一个大的问题难道还不值得我们认真思考、认真研究吗?”   李振声还引用资料,从粮食亏损角度说明问题的严重性。1998年我国节余了544.5亿斤粮食,可是从2000年开始粮食出现亏损了,2003年亏损了约1000亿斤。“我使用的还是比较保守的数字。亏损意味着什么?亏损就是入不敷出,亏损就要挖库存。我做一点说明,这几年挖库存主要是挖农民的库存。挖了农民的库存我们市面上并看不到粮食的紧张,原因是没有动用国家库存。但是农民库存也是有限的,现在库存的粮食已经到了不能再挖的程度了,必须恢复了。应该说2003年的点将成为我们这一段历史时期的一个最低点,今年必须回升。”   什么原因导致粮食生产下滑?   总结近五年我国粮食总产迅速下降的原因,李振声指出,首先引人注目的就是粮食播种面积下降。从1952年到2003年,总的粮食播种面积呈现下降趋势,可是1998年以后出现急剧下降,直接原因有两个,一个是耕地面积的减少,另一个就是粮田面积中的一部分被改种其他作物。粮食播种面积五年累计减少了10.16%,耕地面积五年累计减少了5.2%,其它作物的播种面积五年则增加了22.5%。   单产的降低也是影响粮食总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从解放后到现在,全国粮食平均单产最高峰是1998年,此后逐年下降,2003年减产了6.4%。李振声还专门分析了单产减产的原因。他说,化肥用量、灌溉面积、机械动力是与粮食单产关系最密切的三个要素。不过,虽然同期的粮食单产下降了,这三个指标与粮食单产最高的1998年相比,却分别增加了6.2%、3.95%和2.1%,这也意味着三者均不能说明粮食单产下降的原因。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李振声说,农用物资是可以促使粮食增产,但决定这些农用物资使用方向的是农民。农民是根据各种农作物的报酬效率来决定其农用物资投入方向的。比如,“在北京郊区,我调查的农户,小麦只种够自己吃的量就行了。因为小麦要施化肥农药,还要浇三次水,卖小麦的钱只能刚好收回成本,所以农民不愿意种小麦。剩下的灌溉地种玉米。玉米基本上不用浇水,不用施肥,产量也高。而且玉米和小麦的价钱都是5毛钱,这样玉米就赚钱了,农民就种玉米。其他浇不上水的地方就撂荒了,不种了”。在李振声看来,因为粮价低,粮田投入的报酬效率差,所以农民自然会将较多的农用物资投入到其他报酬效率高的作物上去,因而影响了粮食作物的产量。这就是粮食减产的深层次原因。“我想熟悉农村的人都会同意这个结论的”。   争取三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   李振声认为要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第一就要认真贯彻中央支农政策措施,切实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李振声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今年的一号文件,包括促进农民增收九项政策措施,其中第一条就是集中力量支持粮食主产区发展粮食产业,促进种粮农民增加收入。再加上后面宣布的一系列措施,极大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为今年的粮食增收打下了良好基础。   尽快恢复可能恢复的粮食播种面积是第二要点。2003年粮食播种面积比1998年减少了10.16%。李振声承认,要恢复这么大面积的粮食播种面积绝非易事。因为这其中还包括已经减少了的7641万亩耕地,“究竟能恢复多少,这是要由国土局回答的问题”。李振声还指出,改做蔬菜大棚和饲养场的耕地、合理的退耕还林还草地等也不宜恢复。如果这部分占到减少面积的一半,那么在估算恢复粮食播种面积数量时就需要相应地减少一半。而这一部分只有靠提高单产来弥补,这就增加了提高单产部分的任务,需要全面规划。   李振声也因此呼吁,加大对与提高粮食单产有关的措施的支持力度。他说,农用物资的保证供应是提高单产的物质基础,农业技术的推广与普及是实现稳产高产的技术保证。前者政府已经制定了一系列的具体有效措施,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目前还存在不少问题,不能适应当前生产发展的需要。据中国科学院农业政策研究中心和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003年初对7省28个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调查,发现普遍存在着投资严重不足、非专业人员多、知识断层、知识老化,以及农技推广体制不合理、农技推广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需要、农技推广政策有缺陷等问题。李振声希望这些问题能引起领导部门的重视,及早解决。   那么,粮食生产要完成这一恢复期,需要多长时间?李振声表示,虽然自己“心中也无数”,但还是愿意估计一下。他说,2003年比1998年累计减产1641.5亿斤,而我国历史上,上个世纪80年代曾出现过三年累计增产1645.7亿斤。两个数字非常巧合,再加上现在的农业生产条件比那时已有明显提高,如果全国上下认真贯彻各项支农政策和措施,则有望在三年内实现恢复性增长的目标。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2004-04-26)

  中新社北京四月二十二日电(记者孙自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院长、知名理论家郑必坚二十二日说,中国和平崛起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结果就是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实现崛起。   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二十二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继续举行第三单元主题报告会,论坛理事长郑必坚在本次论坛最后一场报告会上发表题为《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的演讲,他在演讲中作上述表示。   郑必坚称,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时代条件下,中国和平崛起是在从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曾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坚持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郑认为,中国和平崛起道路也体现了这两个概念的统一,中国选择和平崛起这一全新的战略道路不仅打破了近代史上某些大国“争霸才能崛起、崛起必然称霸”的陈规,而且具有五大特点:   一是毫不动摇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中共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二是实行对外开放,坚持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三是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坚持独立自主;四是坚持锐意改革,又统筹兼顾各方面的战略关系和利益关系,做到改革、发展、稳定相结合;五是奋力崛起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永远不争霸、不称霸。   中国和平崛起从什么时候算起?郑说,一般理解,新中国宣布成立时已经是在政治上的崛起,而现在所论述的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则专指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本世纪中叶中国基本达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历史时期,在这一时期中国实现全方位崛起的历史定位和内涵。“所以,中国的和平崛起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同一个历史定位,同一历史时段,同一历史内涵”。   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上出现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的说法。郑必坚说,和平怎么会威胁?崛起又怎么会崩溃?和平崛起是对中国威胁论和中国崩溃论最有利的回击。   郑必坚强调,国际风云变幻,中国和平崛起不可能一帆风顺,中国实现和平崛起还需要三大动力和四大保障。三大动力包括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四大保障分别是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建设、强大的国防建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文章来源:中新社 2004-04-23)

  本报记者 张其瑶   “全球化并没有使东方和西方文化变得单一”,在现代化过程中“必须保留核心的价值观”,“比如说强调照顾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孝顺,对家人和朋友忠诚,节俭、谦虚,努力工作,这些价值观让中国文明生生不息,并且使中国文明免遭其他古老文明没落的厄运”。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对中国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在题为《东西方文化与现代化》的演讲中,李光耀比较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他认为东方文化有很多种,西方文化也有很多种,所有的文化都尊重诚实、善行和其他美德,但东西方文化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别,例如中国文化强调协调和秩序,家庭重于个人,社会重于个人。欧洲的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自由平等和博爱。随着社会发展,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也会发生变化,但基本的 核心价值观应该保留。同时在现代化进程中要避免社会倾向物质主义。   李光耀强调,文化不会一成不变,“一个社会总是要随着时间的变化和新的技术的发现而变化,尤其是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文化和价值观更是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冲击”。回顾过去50年中新加坡的发展历程,李光耀说,“为了避免受到这些变化的冲击,我们强调了一些价值观,比方说诚实、责任、政府的有效性和公正廉洁的领导,我们强调社会的一致性、公民的职责和家庭是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既教英语,又教我们的母语,通过双语政策时刻提醒我们的根在哪里。但是,尽管我们作出如上努力,现在年轻的新加坡华裔的生活行为和生活方式与他们的父母仍然是不一样的。”   虽然“有些基本的价值观必须保留下来”,李光耀也表示,传统的儒家价值观也“必须作出改变”,因为,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推动世界经济的力量变成了新知识、新科技的发现和发明,适应农业社会的儒家的士农工商依次排列的观念已不再适合时代的要求。   李光耀一再强调,在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要避免“以利益为皈依”,因为“这样的社会会越来越倾向于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而无论政府还是整个社会都会为此付出代价。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2004-04-22)

                     记者瞿剑   本报北京4月21日电 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今天在受邀为“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三单元作主题演讲时指出,中国文化必须迅速发展、演变才能成功地实现工业化和适应全球化,但其基本的核心价值观应该保留。   长期担任新加坡最高领导人的李光耀卸任后,于1994年10月当选为新成立的国际儒学联合会名誉理事长。今天论坛的主持人郑必坚称他是“一位国际知名的、具有长期经验的政治家”和“一位对东西方文化都有深厚造诣的思想观察家”。   正如李光耀演讲的题目《东西方文化与现代化》所示,文化及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文化的影响和演变是他今天关注的焦点,而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则首先进入他的视野———所有的文化都尊重廉耻、诚实、善行和其他美德,但是东西方文化确实存在很大的差别:中国文化强调协调和秩序,家庭重于个人,社会重于家庭;欧洲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强调自由平等和博爱;美国对欧洲的理想进一步提炼,其价值观在《独立宣言》中充分表现出来,就是人人生而平等,他们的不可分离的权利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但李光耀同时强调,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技术的发现而变化。从游牧民族到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到后工业社会,一直到知识社会,社会的关系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李光耀所说中国文化在现代化、全球化过程中必须作出改变的,包括中国最重要的传统价值观五伦关系,它规定了君臣、父子、夫妇、兄弟和朋友之间所负起的责任和义务,但现在男女已经平等了,而且君主制已经被人民代表制所取代;又如,要在知识型社会中取得成功,传统的儒家的士农工商依次排列的阶级观念必须改变,因为这是农业社会的阶级划分,庞大的农业社会需要一些顶级的人才来管理。但随着社会不断进步,推动世界经济的是新知识、科技新发现和新发明,学者应该成为科学家、发明家、风险投资家和企业家,把新产品、新服务引进市场,以丰富人们的生活,而不再是苦读四书五经和诗词歌赋。但他同时强调,在这过程中必须保留核心的价值观。这些价值观让中国社会克服了外来的震动和内在的动荡,并在文明进程持续不断的情况下继往开来。这些基本的价值观中,包括强调照顾和教育子女的责任,孝敬长辈、对家人和朋友忠诚、节俭、谦虚、努力工作,长大以后成为君子。这些价值观让中国文明生生不息,并免遭其他古老文明没落的厄运。 (文章来源:科技日报 2004-04-22)

  李慧玲(北京特派员)内阁资政李光耀指出,如果没有人越过“红线”引发危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海峡两岸的问题最终将得到解决,因为再过二三十年,中国成为平衡世界经济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因此包括美国在内,没有人会认为有必要与中国为敌。   但资政也提出问号,现在“万一台湾的领导人,在期望美国会为他们撑腰的情况下做出些什么来呢”?   他认为,“那中国将得做出非常困难的决定”。 资政一再表示怀疑 美会支持台湾独立   李资政没有进一步说明这个“决定”。不过,资政昨天在北京参加一个论坛回答观众提问时,对美国将会支持台湾独立一再表示怀疑。   资政说,尽管现在美国一些人认为台湾应该永远不再回归中国大陆,一些美国智囊机构和媒体也主张放弃“一个中国”的政策,指它已经过时,但他不认为美国会这么做。   他说:“美国自己已经有足够的问题要应付,他们不需要制造新的问题。”   资政承认现在迫在眉睫的问题,是“台湾有个政党和它的领导人相信他们能够在美国的支持下让台湾走向独立”。   但资政随即也指出,去年美国总统布什在华盛顿,以及副总统切尼最近访华期间也都表明美国不支持台独。“现在没说出口的是他们到底反对或者支持统一”。   资政相信,自1950年就悬而未决的台湾问题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最终获得解决。   李资政昨天在北京参加“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并在发表主题演讲后回答观众问题。李资政的讲题是“东西方文化与现代化”,不过在他演讲后,首先提问的一名学者即问他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   资政以历史的角度简要地分析美国如何从原来在1949年即放弃国民党,到朝鲜战争发生时,美国决定捍卫台湾,以及之后中美在台湾问题上的发展,直到最近出现的形势。   他最后告诉提问者:“我无法给你答案。你们必须问自己,并自行找到答案。”   “中国科学及人文论坛”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主题演讲分三天下午举行。受邀发表演讲的,还包括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知名遗传学家李振声、中国国务委员陈至立、中共党校前常务副校长郑必坚等。   李资政昨天也即席谈到了对中国崛起的看法。他说,在任何世界秩序里,一个强国的崛起,都必然会引起紧张。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如日中天,英国的海军所向披靡,但是后来德国起而挑战英国,继而引发了两次的世界大战。   “我不相信历史将重演,因为中国或许在50年,或许在100年后将成为一个强国。而这是个拥有核武器的世界,任何巨大的冲突将带来世界的毁灭。”   李资政相信中国领导人和中国人民有足够的智慧和耐性,使自己攀登世界强国之林时,让世人看到它更多是友善而不是威胁。中国也会遵守国际上的游戏规则,依循国际惯例,并且支持联合国。  中国的崛起经常被一些国家,特别是一些美国和日本的智囊认为是一种威胁。而中国近年来致力于向世界宣告,中国的崛起不会给任何人带来威胁。中国总理温家宝也曾经表示,中国将永不称霸。   李资政昨天在回答问题时说,根据他的了解,中国的智囊团一直都在研究,并且也已经研究出一套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策略。   李资政是在星期二抵达北京。他今天将会见中国国家副主席曾庆红。 (文章来源:《联合早报》 2004-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