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价值观是大学理念的“内核”
高等教育价值观是“高等教育的价值在人们观念上的反映”,以高等教育价值主要在于个人还是在于知识或在于社会作为分界,形成了个人本位、知识本位和社会本位的价值观。个人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关注促进个人知识与理智的发展,使之达到个性完善;知识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关注文化传承、知识创新、学术探求和科学研究;社会本位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则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侧重促进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
无论是从个人、知识、社会视角还是从认识论、政治论的视角来考察大学的发展,都可以说明大学发展的历程与大学理念的形成和发展是一致的:从古希腊、罗马时期的自由教育到近代大学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经典大学理念,再到现代大学威斯康星思想、可持续发展教育思想、教育创新思想,大学经历了从古代大学到现代大学的发展历程,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大学理念体系,而高等教育价值观在大学理念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高等教育价值观主导着大学理念的发展,大学理念的演变又体现了在不同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下高等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
经典大学理念及其价值取向考察
大学理念是随着大学产生而形成,并随大学发展而成熟的。在大学理念形成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就一直作为大学理念的“核心”,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有关大学的理论和实践。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西方大学理念的形成和发展史中扮演了奠基者的角色。柏拉图认为高等教育是培养具有理智和智慧的国家统治者。亚里士多德倡导发展学生理性的“博雅教育”,提出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性和国家办学的理念。两位哲人的教育理念都表明了他们的教育价值观是社会本位的。
中世纪的大学理念最突出地表现在对知识发展和对无功利学术目的的追求上,这是整个中世纪的文化传统决定的。因此,在中世纪,大学理念中所包含的价值观是一种知识本位的价值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一批人文主义者提出了新的高等教育理念,确立了培养具有开拓精神的社会、政治、文化和商业等领域的资产阶级活动家的教育目标,推行了反映科学成果、体现人文主义精神的教育内容,采取具有直观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这些都反映了以个人本位价值观为主导、社会本位价值观逐渐兴起的高等教育价值观。
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大学历年的表达形式和内容有所区别,也可以说是逐步演进或发展的。洪堡和纽曼对经典大学理念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其思想成为经典大学理念的主体。洪堡大学理念的着眼点是科学,核心内容为三大原则:第一,独立、自由、合作相统一的原则;第二,“教学与研究相统一”的原则;第三,科学统一的原则。基于此,洪堡确立了“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和“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的理念。这一“大学理念”对以后的大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形成了大学科学研究发展科学的第二大职能。洪堡崇尚纯理论的基础研究,特别是哲学思维的训练,知识本位的教育价值观在洪堡的大学理念中占主导地位。纽曼对大学理念进行系统论述,著有《大学的理念》,他认为:第一,大学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理智,自然科学由于其知识的狭隘和专门性,难以适应这种需要。而古典人文学科却具有较强的人文价值,有利于理智的培养。第二,知识本身就是教育的全部目的,尽管古典人文学科不能给学生以功利价值和实用价值,但它能使人得到一种“自由教育”,是一种精神的教育。可见,纽曼和洪堡都基于不同的知识观来阐述大学的目的、任务和追求,都认为大学不应该为某种实用目的而设,其任务是促进人的精神的发展。这突显出古典大学理念中知识价值的取向。
美国的高等教育最初完全承袭了英国传统模式,南北战争后迎来了高等教育的革命。1862年美国颁布《莫雷尔法》后,开设了大量的“赠地学院”。这一时期的大学理念以康乃尔大学校长安德鲁。怀特的“通用课程”和威斯康星大学校长范海斯提出的“威斯康星思想”最为著名。前者的信条是“让任何人获得任何学科的教育”,体现了高等教育价值的人文性;后者认为“大学要忠实地为社会需要服务”,创立了大学直接为社会服务的第三职能,高等教育价值的社会性得到了张扬。任哈佛大学校长达40年的艾略特所进行的改革也是一个范例,他把“发展广博而高深的学术”作为目标,把学术自由作为立校之本,使得新型的美国大学既“植根于美国社会和政治传统”,又体现了“高尚目的和崇高理想”。可见,19世纪美国大学的理念,对个体包含了促进其精神和理智发展的价值观;对社会则希望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至此,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价值观和社会本位价值观得到了较完整的结合。
就整个经典大学理念及其价值观而言,高等教育的个人本位主义价值取向、社会本位价值取向和知识本位价值取向始终是处于一种此消彼涨、相互交织的状态。对大学理念和高等教育价值观要采用辨证的方法来考察,既需要确认其存在的合理性也要有批判和反思的精神,以利于反观其局限性,从而更好地协调个人-知识-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使得高等教育能够健康向前发展。
现代大学理念与大学发展
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价值观和多样化的大学理念,将是21世纪大学思想的一个鲜明特征,追求个人、知识、社会的和谐发展将成为21世纪大学理念的价值取向。20世纪末产生了许多全新的大学新理念,如创新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国际化理念、终身教育理念等等,其中创新教育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21世纪大学的核心理念。
(一)创新教育理念。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的地位和作用将发生重大变化。作为知识生产的主体,大学不仅要一般地传授知识、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及追求知识创新。知识经济以“创新”为灵魂,大学教育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应以“创新”为首要理念。因此,从本质观上说,大学要确立创新教育的理念。大学只有培养使人的潜能和智慧得到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并实施“知识创新”,才能适应并促进知识经济的发展与完善。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迄今为止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它既尊重人的权利,也尊重自然的权利,强调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1998年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发表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中强调“我们重申,应保持、加强和进一步扩大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和重要作用,特别是促进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使命。”这是贯穿报告的一条主线,也是21世纪世界各国共同的大学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大学教育如何有力地推动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大学教育如何有效地使自身获得可持续发展。为此,大学要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才,自觉担负起向社会各界群众普及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知识的义务和职责;利用雄厚的学术力量和学科优势,通过知识传播教学、知识创新科研和知识应用产业,大力开展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研究,主动为政府部门和有关职能机构提供有关的专业知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文化、社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05-04-11
“世界物理年”是欧洲物理学会首先提出,后来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去年6月10日联合国大会58次会议通过了2005年为“世界物理年”的决议。我国举办“世界物理年”活动有两层意思:一是物理在上个世纪经历了几次革命性的发展,作为现代科学的基石、作为高新技术的先导,物理起着很大的作用,我们要进一步推动物理学的发展以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改变物理学对现代的年轻人吸引力有所下降的情况。过去中国有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的年轻人可不是了,现在是热衷于学经济、管理、法律,对物理的热情不如以前了,所以希望通过物理年活动重新引起社会对物理学的理解、关心、支持,特别是吸引年轻人来投身于物理世界。今年1月,我到法国巴黎参加了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物理年”启动会议。这个会议开得很好,讨论的内容不光是回顾了物理在20世纪的成就,展望了物理在新世纪的发展,同时很重要的是把物理的发展与解决当今社会的重大问题结合起来。比如,怎么样通过物理的发展解决好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人口健康问题、物理教育问题以及减少贫富差距问题等等。大家相信,只有这样的办法才能使得整个社会理解物理、支持物理,使得物理发挥它应该发挥的作用。我作为中国代表在会上发言,主要讲现代的物理虽然不在中国产生,但是物理的思想、特别是哲学思想,中国早就有了,效果很好。巴黎科学院院长在总结中说:“中国在几千年之前的屈原就向自然界提出了127个问题,今天我们的物理学该向自然界提出多少问题呢?”500年之前中国的物理是发达的,只不过因为种种复杂的原因,使我们现在和西方国家拉大了差距,但是我想,通过“世界物理年”活动,在我国不仅对物理学,而且对整个科学技术都会有一个大的推动。
物理在创新中发展
上个世纪物理学确实发展得非常辉煌,从时间观念、空间观念、运动观念、物质观念、能量观念和力的观念,都有革命性的变化。但是这些观念怎么来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没有正确的哲学的指导,能做到吗?我们看历史,最早的科学中心在哪里?在英国,因为牛顿最早系统地总结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的规律,得到完整的反映物理因果关系的理性的逻辑体系,发展为机械唯物论,很伟大。但是后来为什么这个中心从英国转到德国呢?因为德国古典哲学兴起,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得到发展,在僵化的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20世纪的物理很伟大,原因在于不停留在原有的理论上,而是不断地前进,几个物理学的发展都突破了原有的假设、原有的理论。最重要的是对过去的权威说了“不”。过去认为能量是连续的,普朗克说“不”;过去把时空是隔离开的,爱因斯坦说“不”;过去认为电子绕着原子核的轨道运动会辐射的,玻尔说“不”。对于过去原有的理论、权威敢于挑战,这不是简单的事情,敢于说“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压力、阻力,甚至于为了追求真理牺牲生命,布鲁诺就被教会活活烧死。那时的科学家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勇气?因为要追求真理。追求真理要有动力,动力来自于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非常重要。现在有这么辉煌的成绩,我们还要发展,发展靠什么?靠正确的世界观、正确的思维方式。
最近大家都注意到新诺贝尔奖得主提出了25个问题。比如,相对论还能不能发展?我相信相对论还会发展,不会停留在这里。广义的相对论是不是在所有的程度上都正确?每进入一个新的尺度层面总有新的规律出来。好多新的东西,比如原子激光、原子相干束流到底什么特性现在还不清楚。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我们要跨越,我们要创新,就要敢于在巨人的肩膀上向上再攀登,敢于向过去的东西说“不”,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创新。过去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大搞超声波,认为科学不值钱,搞搞超声波就可以搞出新东西来,这是不科学的,违反科学要受到惩罚。
为什么自然科学界和哲学社会科学界一起研讨?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都是科学,中国是分开管理,国外是不分的。建议今后社会科学界和自然科学界继续一起合作。
物理学寄希望于年轻人
整个物理史是不断跨越的历史,而且是人才辈出的历史。爱因斯坦26岁提出光量子理论,玻尔28岁提出原子量子论,我们要鼓励年轻人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我们中国的年轻人应该在物理学上崭露头角,寄希望于年轻人。
陈佳洱 核物理学家,现任北京市科协主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物理科学学院院长。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致力于粒子加速器的研究与教学,是我国低能加速器物理与技术方面的学科带头人。
(文章来源: 光明日报 日期: 2005年4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