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梁何利基金10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2004年度颁奖典礼暨基金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程耿东等49位中国内地优秀科学家获得200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科学与技术成就奖”今年空缺。   基金信托委员会主席兼评选委员会主任、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朱丽兰说,49位优秀科学家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评选委员会对初评推荐的“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候选人进行了认真评议,大多数评委认为候选人条件还不成熟。本着基金一贯坚持的“公平、公正、公开”和实事求是、宁缺毋滥的原则,今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空缺。   她说,今年获奖人有以下特点:平均年龄低于往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获奖人比例低于往年;女性获奖人比例为历年最高;获奖人分布领域广泛,首次产生了古生物学奖的获奖人。   何梁何利基金是由香港爱国金融实业家何善衡、梁銶琚、何添、利国伟共同捐资,于1994年3月30日在香港注册成立的慈善基金。基金的宗旨是通过奖励中国内地取得突出成就的科学家,倡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科学的良好社会风尚,激励科技工作者努力攀登科技高峰。   何梁何利基金设立“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和“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每年评奖一次。“科学与技术成就奖”奖金100万港元,“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奖金20万港元。评选工作按照章程规定的提名推荐、初审评议、终审评定的程序和“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进行。   10年来,共有21位长期致力于推动国家科技进步并取得国际高水平学术成就的杰出科学家获得“科学与技术成就奖”,555位在特定学科领域取得重大发明、发现的优秀科学家获得“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为何梁何利基金成立10周年题写了“科教兴国”。科技部、教育部向大会发来贺信,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也为大会题写了贺词。   《何梁何利基金纪念文集(1994-2004)》和《功在当代 泽被永远——何梁何利基金十周年》画册在大会上首发。 (文章来源:新华网)

  由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举办的“全国第六届高级人才洽谈会”本周末将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拉开帷幕。   本届高洽会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共有100余家用人单位报名参会,提供了近2000个招聘职位,需求各类高级人才6000人。预计将会有硕士以上学历者、国外留学人员、获得各类注册执业资格证书人员等大量高级人才参会。   据了解,本届高洽会充分利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人才测评办公室和全国人才测评网的资源优势,在招聘会现场设置“用人单位测评专区”和“求职个人测评专区”,为参会单位和求职个人提供免费的人才测评服务,并有经验丰富的人力资源领域专家进行现场指导。   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将在中国国家人才网(www.newjobs.com.cn)上开辟“高洽会”专区,同步发布参会单位的招聘信息、职位需求。打破空间界限,实现信息联动,最大限度利用网络优势,增加覆盖面,扩大影响力。届时,全国各地的求职者都可以登陆网站,查询职位,免费发布求职简历。参会的用人单位也可以登陆中国国家人才网,免费查询人才信息,增加了选择面。   另外,人事部全国人才流动中心经过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人才交流为主,人才交流与人才测评、人才派遣、人事代理、高级人才寻访、全国企业管理人才库等相结合的业务格局,树立了品牌,积累了资源。本届高洽会将大市场与小市场紧密结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全国人才流动中心将组织业务精英设置咨询台,为参会的用人单位和求职个人提供人才测评、人才派遣、人事代理、全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高级人才寻访等方面的政策咨询、信息查询及相关服务。 (文章来源:中新网 2004-11-15)

  新华网 作者:王黎   教育部将进一步完善高校评价、学科评价、学术评价的指标体系,建立健全以学术质量为导向的评价方法和机制,进一步提高评审活动的科学性和透明度。这是记者从刚刚结束的“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上了解到的。   教育部为加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还提出了4项措施:   一、进一步健全规章制度。教育部将会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抓紧制订《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的实施细则,并对两年前出台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以修订和完善。此外,教育部正在制订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其中对教师的学术道德、科研规范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建立健全学术惩戒机制。教育部将出台《关于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意见》,作为各地各校处罚学术失范的基本依据。还将推出《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知识产权规定》,从学术法制的角度,标本兼治。   三、借鉴中国科学院的经验,拟在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内成立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委员会,统筹领导全国高校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包括加强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研究,组织开展学术规范和学风建设的研讨,负责对重大学术不端行为的调研。每年将发布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年度报告。   四、加强大学出版物管理。高校期刊和出版社在加强自身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的同时,要改进出版物的注释体例规范,坚持出版三审制度,积极探索和推广论文专家匿名评审制度。从出版与发表环节上,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   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指出,目前,我国高校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风是好的,促进了学术积累、学术发展与学术创新。但是也必须看到,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中还存在学术失范、学风不良的现象,有些方面还比较严重。这既损害了学术声誉和学术形象,严重影响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质量和社会功能,也败坏了社会风气。   本次论坛围绕“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学术规范与学术创新”等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10余所高校的5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 (文章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北京11月11日电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科技部、司法部、农业部、文化部、卫生部、人口计生委、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和中国科协日前联合发出通知,部署进一步做好今冬和明年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   通知指出,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是促进解决“三农”问题、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迫切要求。各地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深入开展“三下乡”活动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日程。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服务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在促进农民增加收入、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引导农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生活方式上下更大功夫,取得更大进展。   通知强调,要精心安排今冬明春“三下乡”的重点工作,促进“三下乡”常下乡,让农民群众多受益常受益。在继续抓好图书下乡、戏剧下乡、电影下乡、科普大篷车下乡、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服务“三农”全国农村图书大联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大中专学生志愿者“三下乡”等活动的同时,要重点组织好中央文艺院团下乡慰问演出、送温暖、农业科技下乡、科技大王进农家、科技列车老区行、民营科技企业下乡、医疗队下乡、送法下乡、乡村青年文化节等示范活动,促进各地“三下乡”工作普遍开展。要适应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农民群众的新要求,把集中活动与经常性工作结合起来,把行政动员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把服务农民与培养人才结合起来,进一步充实内容、改进方法,完善机制、拓宽渠道,推动“三下乡”工作经常化制度化,把农民需要的文化科技卫生服务源源不断地送到农村、送给农民。   通知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以对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抓好“三下乡”工作。要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具体工作计划,加大人员和物质投入,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为做好“三下乡”工作提供可靠保证。要突出工作重点,关心最迫切需要帮助的农民群众,解决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加大为灾区和中西部农村贫困地区服务的力度,让农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要保持和发扬良好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讲求实效,扎扎实实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坚决反对走过场、搞形式主义。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反映农民群众对“三下乡”的愿望和要求,反映各地各部门开展的重点活动和取得的主要成效,宣传在“三下乡”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为进一步做好“三下乡”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本报记者 马晓岚 宾司 金秋,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迎来了10611名新入学的研究生,其中博士研究生4902名。这一万多名新生中,将有6000余名在中科院京外的教育基地及培养单位开始新的生活。这标志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为国内乃至亚洲最大规模的研究生培养基地。                   质量与规模同步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对记者说,六年前,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多数是一级学位授予点。各所对研究生的培养从招生到培养到学位授予是“一条龙”,有个别所因为是二级学科建所,因此研究生不得不送到大所和大学培养,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生源及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自国家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启动后,中国科学院党组对研究生教育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2000年6月在上海召开了中国科学院教育工作会议,全院上下形成了创办新研究生院的共识。2000年12月29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正式批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成立,并于2003年12月与中国科学院管理干部学院整合。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由北京本部,以及分处上海、武汉、广州、成都和兰州的5个教育基地及1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构成,并形成了以北京本部为主体,有47个教学站点,通达全国20余个省(市)的100余个研究院所的、覆盖全院各培养单位的教育网络。   自1998年体制改革到现在,中国科学院固定人员编制缩减了20%以上,而研究生的总量却增加了三倍多。从2001年至2003年,研究生招生规模以每年22%左右的幅度连续猛增,其中博士生约占51%。研究生院加大推进“硕博连读”的力度,生源总体质量进一步提升。在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2002年报考规模达到全国第一,生源优秀率大幅回升。目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校研究生达到29163名。如此大规模的研究生队伍,培养质量成为外界普遍关心的话题。   如果说教育也是一门科学,在最有资格谈科学的中国科学院,关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担心就多少显得有些多余。在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白春礼院士那里,记者详细了解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有关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控制”理念,那就是坚持“规模发展”、“结构优化”、“质量提高”有机统一的工作思路,遵循“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办学理念,确保研究生培养“保质保量”。   据介绍,更名后的研究生院确立了“统一招生、统一教育管理、统一学位授予”的职能和“院所结合的领导体制,院所结合的师资队伍,院所结合的管理制度,院所结合的培养体系”的组织形式,举全院之力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保障。   许多在中科院读过研究生的人都对这里留下过一个字的印象:严。答辩首先要由答辩委员会通过,研究所设有分答辩委员会,最后全院研究生都汇总到研究生院的总委员会评定。三关下来,每年总有些被“卡”在了研究生院的大门内。   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严”还体现在招生环节:如果报名数和录取数比例相差不多,即使够了录取条件,也有可能被淘汰。宁缺误滥的原则在这里被发挥得淋漓尽致。   邓勇介绍说,为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导师教书育人的水平,自1999年以来,中科院研究生院共举办42期博士生导师上岗培训班,1500多位博士生导师参加了培训。此举在全国教育和科研系统首开先河,得到了教育部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的充分肯定。   为促进重点学科的发展,形成高水平的学术团队,研究生院还先后聘请了成思危同志出任管理学院院长、郑必坚同志出任人文学院院长、徐冠华同志出任地球科学学院院长、栾恩杰同志出任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秦大河同志出任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陈佳洱同志出任物理科学学院院长、朱道本同志出任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并从培养单位聘请了一批中青年知名科学家兼任院系领导,整个研究院的师资队伍称得上“星光灿烂”。                   未来科学家的摇篮   经过了调整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很快就体现出让别人望尘莫及的诸多优势。   据白春礼介绍,中国科学院承担了大量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的课题,博导多是这些课题的具体承担者,跟他们做的学生能较早接触到前沿科技,而这在很多地方都是件近乎奢侈的事。   良好的硬件条件也让人羡慕,一些大型试验设备甚至在国内绝无仅有,还有相对充足的科研经费,畅通的国际交流渠道等等,都使研究生们能在尽可能短的距离触摸到国际最前沿的东西。另外,两段式教学模式也得天独厚:低年级集中在研究生院上课,高年级回各自专业的研究所。由于每个研究所同时也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中科院的研究生培养已经与科研完全融合到一起,研究生也成为中科院科研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今年毕业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结构与分子生物学中心的博士生柳振锋谦虚地称自己是二流大学的毕业生,但要不是科学院,自己也不可能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要知道,这是连很多资深研究人员都梦寐以求的事。“是科学院给我们提供了一流的创新环境和老师。”他说。   2004年3月,从福建某校毕业考入中科院的柳振锋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自然》杂志发表了题为《菠菜主要捕光复合物(LHC-II)2.72 分辨率的晶体结构》,晶体的结构图还被选作同期杂志的封面图。   “选择这项国际公认的高难课题是有风险的,但我确信科学院为我们了提供一流的科研条件和老师,即使失败,我在这里学到的很多东西也值了。”谈起当初的选择,柳振锋记忆犹新:“为此,我默默做好了不出结果决不毕业的准备。在2001年到2002年的一年多中,几乎日日守望在实验室,利用各种方法做膜蛋白长晶体工作。SARS期间,一个人索性搬到实验室住,用X-射线晶体学方法解析的绿色植物捕光复合物高分辨率空间结构,我们是世界上第一个做的,以前从来没见过。第一次看到膜蛋白的晶体长出来,别提我有多高兴了!”   在武汉上大学,在部队工作几年,又在西安读硕士,现在是中科院研究生院二年级的朱沛胜博士生是研究生学生会主席,他这样谈起自己到中科院读博士的体会:“这里无论学习氛围还是生活氛围都是别的地方比不上的,例如,我过去读硕士的学校只有一个院士,而这里大师云集,学术气氛非常浓并很透明,想做科研的人能在这里得到充分认可。”                   实力打造品牌   在体制调整和机制转换的同时,研究生院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品牌初步形成。品牌是实力挣来的,“证据”之一就是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据白春礼介绍,从1999年到2004年,全国共评出优秀博士论文593篇,中科院研究生院各培养单位共有93篇论文入选,占全国总数的15.7%,入选比例约为全国平均比例的两倍。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推出的中国一流研究生院年度评价报告中,中科院研究生院连续三年以理学第一、工学第二的排名入选中国一流研究生院。   按国内研究型大学一般的研究生师生比测算,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教育规模发展还有很大空间。中科院现有在职研究生导师共1.2万名,如果一个导师每年招收一名学生,每位导师的在校学生就有三个,全算起来就是一个庞大的数字。但是,中科院也很清楚自己的制约因素,白春礼就说,“我们教育资源分散,制约了学科的交叉,同时缺乏校园氛围。教育基础设施不足,已成为制约我们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据他介绍,面对这种现实,中科院已规划集中力量兴建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教育品牌相匹配的新园区,希望未来的新园区既能满足现实需求、又面向未来发展,而这已成为中科院领导班子面临的紧迫问题。   据白春礼透露,今年3月,国务院已原则同意中科院在北京雁栖湖建设研究生院新园区的规划。目前,中科院正在建设和改造玉泉路、中关村和雁栖湖三个园区的教学、生活基础设施,与之同步,研究生院校园文化氛围初步形成。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