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国,面积不足4.2万平方公里,人口1600多万。但在2011年年底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发布的年度世界大学排名榜上,荷兰13所大学(不包括高等专科学校)有12所进入200强,更有4所大学进入百强榜,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拥有顶尖大学最多的国家。是什么让小国荷兰在高等教育领域如此成功?记者通过采访发现,这些与荷兰办学体制灵活、学术气氛自由、教育资源结构合理等因素分不开。
 
办学体制灵活 自主独立运作
 
“我们的高等教育能够如此成功,或许是因为我们的办学体制恰好处在欧洲大陆传统教育体制与英美的教育体制之间的适当位置,”荷兰前教育、文化和科学大臣罗纳德·普拉斯泰克说。他解释道,“美国的高等教育非常强调变革,他们的大学师资、项目、资金都在不停地变动之中。而在欧洲大陆,一个教授在某个特定领域,依靠某个固定资金来源,在某个固定团队中一做就是40年的事很常见。这两种体制各有利弊,但是荷兰似乎在这两种体制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有对某领域长期稳定的研究投入,也有许多灵活性和变动的可能。”
 
荷兰前任驻华大使、现任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校董会主席的范登博格也赞同这一观点。他说:“荷兰的教育体制很大程度上与欧洲大陆传统一脉相承,然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我们又有很强的实用主义倾向,对市场有比较快速的反应。而这种‘实用主义’可以被认为是美国大学的一种特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结合了世界上最好的两种教育体制。”
 
范登博格表示,以比较灵活的办学体制应对整个科研潮流的潮起潮落是荷兰高校的一个优点,同时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赋予大学的宽松性与自主性也是必要前提。荷兰几乎所有的大学都是公立大学,大学的运转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但是学校在许多方面可以独立运作,这样的“自由”也是高校可以迅速捕捉科研先机的保障。
 
学术氛围自由 国际化程度一流
 
普拉斯泰克曾是大学教授,他认为语言也是小国荷兰可以在高等教育方面如此出众的一个重要原因。荷兰的官方语言是荷兰语,但是英语在荷兰大学中普遍应用,体现了荷兰大学高度国际化的办学特色,这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外国学生和国际师资。普拉斯泰克说:“我们国家有许多大都市的特质,所以世界各地的人在荷兰都能找到自己的一片天地。这里几乎所有的人都说英语,教授们的英语水平就更不用说了。若在法国或者意大利留学,光语言方面就会遇到许多麻烦。”
 
此外,自由的学术氛围体现了荷兰大学的文化。在荷兰,学生要习惯对教授直呼其名,而无需加上职称或头衔,这或许只是一种文化,然而这种文化背后却蕴含着鼓励平等交流、独立思考与挑战权威的理念。范登博格说:“这样的一种气氛是为了让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发表意见、提出问题,你可以对你的老师所说的话持批判态度,挑战你的教授,这样才能够收获更多。我们坚信这有益于提升教学质量。”
 
科研结合市场 学界产业联动
 
法律规定,荷兰高校必须承担三种责任:教学、科研,以及科研成果的利益转化。荷兰在平面设计、工业设计和建筑设计方面全球闻名。“在我看来,设计本身是一个独立的学科,然而除此之外,设计也是高等学府中的其他学科走向市场的一个窗口,我们希望大学里的研究可以为社会创造价值,”爱因霍芬理工大学工业设计学院教授斯豪滕说,“所以对一所大学的各个科系而言,设计是一种社会效益增值器,对于这个方面的重视是荷兰大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
 
将大学比喻成“象牙塔”的时代早已过去,荷兰的大学非常注重与业界的合作,学校的运营资金也越来越多地来自于公司的项目与业界的支持。范登博格说:“我们在教学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让他们能够实现从校园到业界的‘软着陆’。所以我们让学生在他们即将毕业的那一年就开始参与公司的项目。”
 
集中优势办学 共享教育资源
 
仔细分析一下《泰晤士高等教育增刊》的排行榜,会发现荷兰大学整体实力很强,但并没有一所大学进入前50名,排名最高的乌特勒支大学也仅位列68位。范登博格认为,这恰恰突出体现了荷兰大学的另一个特点——术业有专攻。他说:“荷兰有13所大学,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学术强项。而各个学校之间少有重复的学科建设,这就使得荷兰的学术和教育资源比较平均地分配在13所大学,这也是为什么荷兰没有出现能够进入前十名高校的原因。”
 
范登博格说:“荷兰国土面积如此之小,大学与大学之间相隔并不遥远,并且常常有合作项目,你完全可以把荷兰看作一个如同城市一般的国家,而如果将荷兰13所大学的实力结合于一所大学的话,进入全球大学排行榜前十名绝对没有问题。”
 
 
 
 
 
 
 

 
董事会制度须遵循大学规律
 
不久前,北京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绽蕊以博士论文为基础撰写的专著《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结构、功能与效率研究》日前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将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看做一个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制度安排构成的复杂制度系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结构、功能和效率进行了比较全面、客观的剖析和评价,被业内专家认为理论见解独到、深刻。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绽蕊表示,《纲要》提倡的“高等教育理事会或董事会”是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的董事会,但“中国特色”并不意味着“中国独创”。大学作为一种学术组织,国际性是其与生俱来的本质属性,其最优化治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普适性。
 
“当然,这并不是说美国大学的董事会制度已经完美无缺,但必须承认,它确实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为成功的。”王绽蕊引用其书中提到的美国著名高等教育专家、加州高等教育规划的主要设计者之一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和玛丽安·盖德(Marian L. Gade)的话指出:美国高校董事会制度对于维护大学自治,以及使高等教育对社会需求作出及时、灵活的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美国之所以拥有世界上最为成功的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原因之一。之所以如此,则在于它遵循了集体决策、谁决策谁负责、集体权力与个人权力、决策权与执行权边界清晰等大学治理的一般规律。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直到1985年,广东韶关大学(现为韶关学院)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普通高等学校董事会。2003年,华北电力大学划归教育部管理,同时成立由国家电网公司、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组成的董事会与教育部共建。继此之后,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全国数百所高校都设立了校董会。但纵观近年来我国大学成立的董事会,其与美国大学的董事会有着很大不同。
 
“在我国,校长是高校的法定代表人,我国大学当前所成立的董事会并不是通常所理解的‘董事会’。”王绽蕊解释,就董事会的职能定位而言,除了华北电力大学等极个别大学的董事会具有微弱的治理权力之外,绝大多数大学的董事会主要是大学建立社会联系、实现产学研合作、寻求外部资助的一种方式,是基金会、校友会、政府和企业关系联络部的一种组合体。“即便是华北电力大学的董事会,也只能对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规格和整体规划提出建议,但没有权力提名和任命校长,也没有权力决定教授的去留和学科专业的设置。也就是说,我国公立大学的董事会基本上不是作为一个治理机构存在的,更不是大学的最高权力机构。”
 
王绽蕊认为,《纲要》提倡设立的董事会或理事会是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尽管依然不属于大学的最高权力和决策机构,但其建设同样需要遵循大学治理规律。
 
董事会应为最高决策和权力机构
 
在美国的高校中,董事会而不是董事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机构。由于其成员绝大多数都来自校外,因此董事会在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方面作用突出。董事会是学校的最高决策与权力机构,拥有选拔校长的权力,因此还是维护大学自治的重要力量。正是由于这些原因,美国大学董事会常常被描述为高校与社会之间的“桥梁”和“缓冲器”。但王绽蕊指出,在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设计中,尽管董事会不是决策机构,也不具备以上这些功能,但美国制度的一些内容还是可以借鉴的。
 
例如,在美国等一些发达国家,非营利性大学董事不仅必须是自然人,而且必须是“志愿者”,不能利用职权为个人及其所在机构谋取经济或其他利益,否则将受到法律的惩罚。王绽蕊指出:“我国已经成立的公立大学董事会在这点上与它们有着明显的不同,董事可以不是自然人(董事单位),这是很荒唐的 。”
 
当前,大学行政化、学校发展同质化等问题日益突出,国内部分中学生开始选择“洋高考”,挤入全球一流学府,从而对中国高校的优质生源产生突出的分流效应。同时,大学招生中的腐败问题、大学教授学术道德问题、大学的财政安全问题等也屡屡见诸报端。
 
对此,王绽蕊认为,这些表象背后的症结不只是个人道德品质,或者个别制度措施不到位,而在于在大学最为根本的制度设计当中,忽略了公众对大学治理应有的话语权。要使大学真正以社会整体利益最大化为己任,就需要实行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制度,让董事会作为社会公众的代理人参与对大学的治理,真正成为大学的最高决策和权力机构。
 
“所谓真正意义上的董事会制度,是指董事会必须具有最高的治理权威,尤其要有任命和选举校长的权力;必须主要由校外人士,而且是自然人组成。能够而且热情地承担起自己的治理责任。董事不能利用职权谋取私人利益。” 王绽蕊说,“当然,这些变革都应该在《高等教育法》允许的框架内进行,不能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发生冲突。每一所大学都要有自己的章程,将这一治理结构写入章程之中。”
 
与此同时,王绽蕊也强调,我国高等教育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虽然都可以归结为没有成立董事会制度,但董事会制度并非万灵药,“一董就灵”的期望势必会以失败而告终。每一种治理制度都脱离不开本国的文化传统。我国的官本位文化根深蒂固,这势必会影响到董事会制度的运行与发展。董事会制度的良性运行还与董事、校长以及其他相关群体的素质、旨趣和修养有关,还与其他制度安排是否配套有关,而这归根结底都取决于政府对待大学的态度。“总之,没有董事会不行,有了董事会也不一定能行,关键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大学董事会制度。而要做到这一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王绽蕊说。
 
 
 
 
 
 
 


    记者从江西省教育考试院获悉,江西省共有41948名考生被核准参加2012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约有10%的考生因主动放弃而缺考。考试期间共查处违规考生128人,有效地维护了考试秩序。

    江西省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于1月7日开考,1月9日结束。在公安、无线电监测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直接参与下,江西省教育考试院加大对考试违纪作弊行为的打击力度,形成了对团伙作弊、高科技作弊行为的严打态势。

    根据群众举报的线索,江西省市公安、无线电监测部门在南昌一举打掉2个高科技作弊团伙,查获5名涉嫌危害考试安全的不法人员,成功获取数十名购买了高科技作弊工具考生的信息,组考单位、巡考人员在考场上进行了点对点的威慑或查处。

    据统计,江西省共查处违规考生128人,其中使用无线电通讯设备作弊的考生66人。

 

 


    记者从四川省委组织部获悉,我省2012年度选调生报名及资格初审工作已经顺利结束。今年,我省将选调1313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吸引了来自全国范围内22168名考生报名,比去年增加了22%;报名人数和招录人数的平均竞争比达到16.8:1。其中,报名参与的博士、硕士就有2680人,比去年增加了一半,占报名人数的12.1%。

    愿去艰苦地区 优先推荐

    2012年度,我省将选调1313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选调范围为2012年毕业的全国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和201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在川“服务基层项目人员”。选调条件,要求报名者自愿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工作;应届大学毕业生须担任班委及以上学生干部一年以上,或校级及以上三好学生,或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含预备党员),且按时获得相应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服务基层项目人员”须工作表现好,已加入中国共产党(含预备党员)。

    应届大学毕业生向学校所在院(系)党组织提出申请。院(系)党组织审核相关材料提出初步人选后报高校党委组织部或就业主管部门核准推荐。其中,自愿到民族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工作的优先推荐。

    2万多人报名 竞争千余岗位

    据统计,本次选调生招录吸引了全国范围内22168名优秀大学毕业生报名,报名人数、平均竞争比、高层次人才比三项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今年选调生的报名人数比去年增加了22%;报名人数和招录人数的平均竞争比达到16.8:1,是去年的1.3倍;博士、硕士等高层次人才2680名,占报名人数的12.1%,比去年增加了50%。北大、清华、复旦、南开、人大、中国政法大学等名校毕业生比比皆是。在资格初审中,2183名报名人员未通过资格初审,接近报考人数的10%。

    2月25日,我省2012年度选调生笔试将在成都集中进行,笔试科目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申论》。在抗震救灾中表现突出和报考三州地区所属县(市)的人员,可享受笔试加分。

 

 

1月10日,由第六届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务院学科评议组与哈尔滨工程大学召集、14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学联盟”(以下简称“船海联盟”)成立大会在哈尔滨工程大学举行。
 
据介绍,“船海联盟”成立的宗旨是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培养特色优势,为我国船海事业培养高层次创新型的工程技术人才,促进我国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专业向世界一流迈进,加速我国迈向造船强国的步伐。
 
据悉,我国船舶工业在新世纪后进入快速发展轨道,造船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稳步提升,但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落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船用配套产品研发滞后、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进展缓慢等造成我国船舶工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仍然突出。成立“船海联盟”就是要改变这样的现状。
 
另据了解,“船海联盟”成立后,将在各高校间整合资源,加强合作、互惠共赢,在人才培养、科学技术研究、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展开交流与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