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及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召开。据悉,该研究会是经教育部、民政部批准的国家一级学会。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破解“钱学森之问”,努力培养创新人才,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共同课题。
 
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致力于将创新人才教育与研究的单位和个人集结在一起,搭建起一个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跨学段合作的新型高端平台,共同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会上,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认为,创新人才可以分为三类:创意类型的人才、设计组织类型的人才和操作类型的人才,各个类型的人才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都有可能创新。北京教育学院教授季苹则指出,也要防止把创新神秘化和庸俗化的倾向。她说:“创新教育的条件是自由,而创新教育的关键则是爱。”
 
据悉,在创新人才教育研究会成立大会上,国务院参事、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人大附中校长刘彭芝当选为会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0多所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及上海中学、北京四中等50多所中小学的校长当选为副会长或常务理事。研究会还聘请了一些资深院士和教育专家担任名誉会长或顾问。
 
 
 
 
 
 
 
 


    2011年岁末,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纲要》)实施情况。他总结了《纲要》颁布实施一年多来六大改革举措,表示将加快改革步伐,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2010年7月《纲要》颁布时,教育"去行政化"和建立现代学校制度,被舆论认为是《纲要》的亮点之一。《纲要》规定,要推进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学校放权,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转变政府管理学校的方式。具体而言,就是要进一步减少行政管理、行政审批,实行管评办分离。

    但在实际推进中,放权的步伐缓慢而艰难。2011年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南科大的去行政化改革全面受阻。4月底,深圳组织部门为南科大公选局级副校长,让此前表示没有级别、没有官员的南科大去行政化改革蒙上阴影;接着《南方科技大学管理暂行办法》出台,其中明确规定,"副校长由校长提名,由理事会任命"。深圳市对公选副校长的解释是,由组织部门遴选的人员,交给校长提名,由理事会任命,这实际上把《办法》赋予校长的提名权剥夺了。随后南科大理事会成立,据媒体报道,出席首次理事会的20位理事中,官员占了一半。

    南科大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在于没有制订大学章程,明晰政府、学校间的关系。需要注意的是,南科大是一所全新举办的大学,且作为举办者的深圳市政府多次谈到要以全新的理念举办,在教改《纲要》推进的第一年中,其发展走向尚且如此,就更难想象已有各种行政级别、存在庞大既得利益团体的现有公办高校的去行政化改革了。

    相对来说,令人眼睛一亮的大学去行政化改革,是在2011年快到年底时,教育部发布公告,为两所部属高校--东北师范大学和西南财经大学公选校长。教育部这次公选校长的公告,有两方面值得关注:一是按照1:3至1:5的比例确定面试人选。面试人选名单及个人有关情况将在教育部网站和职位所在高校校园网进行公示。这确保了师生对校长选拔的知情权;二是面试采取竞职演讲和考官提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面试结束后,在教师干部代表和学生代表中进行民意测验。综合面试、民意测验等情况,按照1:2的比例确定考察对象。这个过程,体现了师生对校长选拔、任命的参与权和表达权。相比于此前的校长选任,有很大的进步。但在公选委员会的组成、民意测评是否公开等方面,公众还有一些疑虑。

    在基础教育领域,乱收费、乱办班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教育者权利被漠视,无法参与学校的管理、监督和评价。如果能在中小学推进民主管理,建立独立运行的家长委员会,侵犯学生权益的政策是很难出台的。另外,中小学学生被组织迎接领导的现象,还不时出现,这表明学校的办学还没摆脱行政的影响,要做到教育家治校,任重道远。

    教改《纲要》承载了国人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期望,其推进情况如何,将直接影响老百姓对教育改革的信心。曾被人们认为改革亮点、寄予厚望的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未有多大突破,显然会直接影响公众对教育的评价。袁贵仁指出:"教育改革既涉及体制机制,也涉及思想观念,还涉及人们的切身利益,有些方面的认识还不尽一致。一些重大改革有了宏观层面的决策部署,但配套的政策措施有待进一步跟进。各地各校改革的热情很高,但面临的深层次问题单靠地方或者一个部门很难突破。"

    为此,笔者建议教改《纲要》应通过立法程序,变为教改法案。这样,教改就从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变为全国人大主导,这既可排除现有教育法律法规修订滞后对教改措施落实的影响,也可督促放权的部门切实放权,转变职能,同时协调各方力量,解决教育部所提到的单靠地方或者一个部门难以突破的问题。

    我们期待在新的一年中,能在教育去行政化改革方面,解决困扰改革的深层次问题,取得实质性突破。(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教育学者 熊丙奇)

 

 


    22日龙年除夕夜,哈工大机器人舞蹈队走进央视,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表演了精彩节目《机器人总动员》,此次颇具创意的表演,称得上是科技与艺术的完美融合,令人耳目一新。28日,记者电话采访了正在桂林休假的哈工大机器人创新基地研发团队主任洪炳镕教授及学生冷晓琨,他们向记者讲述了哈工大舞蹈机器人登上央视春晚的幕后故事。

    研发三年攻关俩月

    机器人舞蹈队在春晚舞台上的表演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分半钟,但这背后却凝聚了哈工大机器人创新基地研发团队队员的辛勤汗水。今年已经75岁的洪炳镕教授带领他的学生们为机器人舞蹈项目足足努力了三年,不断地设计新的动作算法及舞蹈程序,同时加大舞蹈的难度。

    据洪教授讲,机器人舞蹈表演科技含量较高,对于舞台条件也有很高的要求。央视演播厅现场的LED舞台地面水平精度不高,且条块拼接有缝隙,这些细小的瑕疵对演员来讲,完全可以忽略不计,但对于要完成诸多复杂动作的机器人来说难度很大。另外,演播厅电磁干扰多,14个机器人同时启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他们攻关两个月,反复调试,修改舞蹈动作,使舞蹈机器人克服了易摔跟头的缺点,通过了多次排练和三次大审查,最终站到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上。

    哈工大计算机学院大一学生冷晓琨告诉记者,为了找出发射器最适合的角度及高度,哈工大机器人创新基地研发团队的队员们反复调试,每天早早就起床,一直工作到半夜才回宾馆休息。哈工大大三学生张捷鑫更是在春晚前一天累得病倒了,高烧不退,被队友连夜送到医院打点滴。“我们是在校大学生,毕竟不是专职演员,1月初春晚彩排时正好赶上我们期末考试,大家一边备战春晚,一边复习备考,那段时间特别辛苦,每个人都累瘦了,但是大家一直干劲十足,希望通过努力为全国观众奉上一场精彩的演出。”

    正式演出表现出色

    龙年除夕夜,14个外形酷似变形金刚的机器人错落有致地排成三排站在了央视春晚的舞台上,它们伴着旋律优美的勃拉姆斯钢琴曲翩翩起舞,还随着乐曲的节奏不时地变换舞姿,憨态可掬的模样特别惹人喜爱。舞台左侧的一个机器人时而舞蹈,时而“偷懒”停下来观望其他的机器人表演,在龙年春晚喜庆祥和的氛围下,这个小小的失误并未遭到观众的“板砖”,反而让大家轻松一笑,广大网友还亲切地称这个机器人为很会“卖萌”的机器人,格外宠爱它。

    哈工大机器人创新基地研发团队主任洪炳镕教授告诉记者,机器人舞蹈表演充满了不确定性,几乎每次彩排时都有个别机器人由于不适应场地等而摔跟头,这令队员们非常挠头,甚至有点灰心。“导演组为了给观众呈现最完美的视觉效果,演出当晚还专门准备了之前彩排时的视频备份以备不时之需。令人欣慰的是,我们的机器人在正式表演时表现得非常出色,不仅一个没倒,动作完成得也很好,演出结束后,导演立刻高兴地跑过来拥抱队员们。”

    明星眼中的明星

    登上春晚舞台后,哈工大机器人舞蹈队俨然成了一支明星队伍。其实早在春晚录制现场它们就过足了明星瘾,体验了一把被明星追星的感觉。冷晓琨告诉记者,由于春晚直播时节目次序调整,《机器人总动员》节目被临时调整到第36个出场。候场期间,他和队员们一直在演员通道附近调试机器人,吸引了很多明星前来观看,其中包括李谷一、王菲等大牌明星。“李谷一的休息室离我们排练的地方很近,有空的时候,她就会来看机器人练舞,并称赞这些机器人十分可爱,舞技超群。”就连平日里以酷著称的天后王菲也对这些机器人的舞姿赞不绝口。

    洪炳镕教授说,哈工大机器人舞蹈项目今年亮相春晚,首次在国内实现了机器人与舞蹈的结合,创造了新型的艺术娱乐项目,为春节联欢晚会注入了新的力量与希望,他们为此感到十分荣幸。同时他希望通过此次机器人舞蹈魅力的展示,促进类人型机器人关键技术的开发,从而推进家庭服务机器人的产业化发展。

 

 


    日前,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91岁的师昌绪先生做客华南理工大学,与学生畅谈科研与人生。师昌绪认为,做科研能否成功,“70%看情商”;一旦有嫉妒之心,会误人误国。

    师昌绪认为,一个人能否成功,归根结底是人生观问题。他特别强调“不要嫉妒”,“嫉妒是万恶之源”。有了嫉妒,会造成不团结,互相拆台,以至于可以完成的事情完不成。嫉妒的人总想办法压制对方,最终受损失的是国家。“如果一个单位的领导嫉妒心太强,容不下优秀人才,那只能使单位每况愈下;‘武大郎开店,一代不如一代’。 当前无论单位、部门还是个人之间,都有这种难以解决的情况。”

    师昌绪指出,国内使用的新材料只有14%是自主研发制造的。我们虽然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但是现在的情况仍然是跟在别人后面爬,很多所谓的“创新知识”,不过是对国外技术的“修修补补”。中国现在真正的自主创新很少;偶尔有,还难以产业化。

    “创新来源于扎实的基础研究,但是当前环境不利于基础研究,因为主管部门要求科研单位有具体目标。基础研究是对自然界规律的研究,根本无法预先制定目标。他(主管部门)老在检查你有了什么结果,有了目标的基础研究就不是真正的基础研究。搞好基础研究需要国家体制的改变。”师昌绪说。

  师昌绪的主要科研成果是飞机发动机的铸造高温涡轮空心叶片。当年中国研究设计歼8飞机时,设计研发至最后只缺发动机叶片,师昌绪接受任务后,带领100多名科研人员,用一年多的时间攻关成功。

    对于“中国高温合金之父”这一称谓,师昌绪谦虚地说,自己并不是国内搞高温合金研究的第一人,只是经常与国外接触,又取得了一点成绩,“中国要强盛,就必须与国际接轨,不能闭门造车”。

    师昌绪1920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徐水县。1948至1955年,赴美国留学。“朝鲜战争结束后,美国严禁中国留学生回国,扣留了他们的护照,不少同学还因为积极倡议回国而被美国当局逮捕。”师昌绪说。为了回国,他和同学们一方面利用美国媒体,让普通美国民众知道中国留学生被捕是因为渴望回国,另一方面则积极与中国政府联系。后来中美两方达成协议,1955年中国用俘虏的美国飞行员换回了包括钱学森、师昌绪等人在内的第一批76名留学生。师昌绪现在是我国著名金属学及材料科学家,1980年当选中科院院士;2010年,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正月初六,武汉大学生科院教授于丹从梁子岛返校。

    这个春节,他又是在梁子岛上度过的。

    腊月廿六,他上北京参加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监督评估总结会。廿八,他便上了岛。

    除夕,“加了几个菜,放了几挂鞭。”同在岛上过年的徐新伟副教授说,随后大家各忙各的事。

    大年初一,武大党委书记李健教授上岛拜年,拉着于丹的手说,“向你学习”。

    于丹最关心的,还是那一湖水。

    他告诉记者,2010年大汛导致梁子湖生态急剧退化,经一年治理,去年底,全湖水质回到二类。相比1998年大汛后的生态修复,提前3年。“但开春后,气温升高,氮磷释放,水质会反弹,需要密切关注。”为此,于丹领衔的武大梁子湖生态站拟马上种下2.5万公斤草种。

    1992年,35岁的于丹在梁子湖扎了根,从事水生态研究与修复实践。此后20个春节,他都在梁子岛上过年。

    如今,生态站是国内一流的水生生物研究基地,梁子湖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唯一出现一类水质的大型湖泊,去年入选国家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首批试点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