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过半,越来越接近高校学生毕业的日子。万千学子正走出校园加入就业大军的行列。其中,有这样一部分硕士生和博士生,他们本科(第一学历)就读的是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硕士阶段(第二学历)和博士阶段(第三学历)在985高校求学,今年,他们求职道路上遇到了一个怪现象:学历“查三代”。
“三个985,求职不受苦”
国内某著名高校硕士研究生陆晓燕(化名)参加了某知名媒体的全国统一考试,第一轮笔试过程中,她名列前茅。在第二轮面试环节遭淘汰。事后她询问相关工作人员,才知道第一学历“坏了事”。小陆本科在某地方普通院校读的,而该单位在面试环节会参考考生第一学历和第二学历,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根正苗红”的名牌院校考生。
小陆告诉记者:“同时考试的还有一位本科在南开大学、研究生在北京师范大学就读的考生,最后他被录取了。”小陆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新闻业务能力也非常突出。小陆说:“即使我有不怎么辉煌的过去,但是却拥有越来越努力的现在,恰恰是过去的不‘光鲜’促使我现在更加努力。”
一位在读博士给记者讲述了他同院师兄小方(化名)的故事:在导师和师兄弟眼中,小方同学非常优秀,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都得到称赞,就业时却因为第一学历是中专而连续遭遇挫折。尽管小方曾在读硕士、博士期间得过很多奖学金,还有博士创新基金,在知名学术期刊发表过13篇论文。但很多需要该专业的学校,一看他的第一学历是中专,便直接说:“我们需要本科阶段是全日制‘211’或‘985’院校的博士。”
有如此辛酸的经历,有同学总结出一句形象的顺口溜:“三个‘985’,求职不受苦”,其中的痛苦与无奈溢于言表。
为啥第一学历成门槛
70后的专科生小魏(化名)也要博士毕业了,曾在一个乡镇中学教过7年书的他现在“工作还没着落”,但他显得很洒脱。“因为我的第一学历也不好,所以也没奢望能进高校。”
这无奈的现实,让小魏觉得淡定接受总比抱怨来得实际。“多努力一点,就离自己的梦想近一点”,小魏说,每代人有每代人的新情况、新困难。高校扩招后,的确有部分第一学历不好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将主要精力用于考研、考博。鉴于这种情况,用人单位就倾向于用第一学历来考察备选者。当追求所谓的效率成为许多人的行为准则,而人才评价机制又不尽健全时,“用人单位也只能这样做了。”
但他同时呼吁:“一个积极的、有活力的单位,应该接纳每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人,让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实现梦想、过上幸福的生活。”
第一学历不好≠无用武之地
学历查三代,把板子全部打在用人单位身上的确有失偏颇。采访中,记者就听到一些高校教师反映,有些普通高校考来的研究生,“功利色彩太明显,基础不扎实”。北京某事业单位人事部门负责人成先生也说,有些应聘大学生第二、第三学历很添彩,但在他看来却更像一种装饰。
角度、立场不同,但他们的态度有一点是一致的,正像国内某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所言,“高考成绩最靠得住,到了本科毕业,学生就有了三个出口,找工作、出国深造、国内读研。大学生出现了分流,而且在现阶段是由前到后呈现逐级递减趋势,显然,研究生队伍的含金量低了,说服力减弱了。”但他同时表示,第一学历不好的人并非无用武之地。“不同成熟度的企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如处于创业初期阶段的企业可能会欣然接受第一学历普通院校、第二、第三学历更优秀的人才,这部分人上进欲望更强烈。而成熟型企业却有另外的考量因素。”
究竟该如何对待求职路上的这道坎?
美国《时代周刊》曾在一则报道中列举了十大学校失败、考场无功、职场成功的精英故事,包括比尔·盖茨、史蒂夫·乔布斯以及老虎·伍兹。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陈宇教授说:“如何选人、用人,是一种企业行为,外部人士无法对其进行干预。我们能做的就是借助媒体的力量多报道一些没有学历也能成功的实例,让整个社会的人才观更加科学、务实。”
教育学者熊丙奇认为:“要消除学历歧视,需针对以上问题多管齐下,首先,应根据《就业促进法》的公平就业要求,从国家公务员招考抓起,清理事实上存在的学历歧视规定;其次,应该依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切实推进教育改革,给所有各类教育、各类学校平等竞争的环境,消除教育与学校的等级观念,从而引导社会打破‘学历情结’,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再次,依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
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昨天公布了“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共314人。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饶毅、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名列其中。曾在2009年院士增选中以“最年轻院士候选人”而受到关注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再次上榜,1970年出生的他今年41岁,而比他还年轻的是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的徐涛,今年40岁,是候选人中最年轻的。
据介绍,今年中科院院士增选候选人推荐工作于4月30日结束,根据有关规定,中科院学部主席团将于近期在有效候选人所在单位公示本单位有效候选人和相同专业的外单位有效候选人,公示时间为1个月。如对公示材料内容的真实性有不同意见,可于9月15日前将书面意见以真实身份署名寄至“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不受理其他方式和匿名意见。
增选名额不超过60名
按照惯例,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逢单数年份进行院士增选工作,今年的中科院院士增选于1月份正式启动,计划增选院士的名额不超过60名,其中数学物理学部10名、化学部10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12名、地学部10名、信息技术科学部7名、技术科学部11名。
记者注意到,在此次公布的314名有效候选人中,数学物理学部55位,化学部45位,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71位,地学部52位,信息技术科学部36位,技术科学部55位。最终增选结果将在今年底前公布。
四成候选人不到50岁
记者注意到,此次公示的314人中,几乎每个学部都有多位年龄在50岁以下的中青年候选人,其中 40岁到49岁的候选人有135名,50岁到59岁的候选人有106名。60岁以下候选人占全部候选人的比例达77.75%,据介绍,本届院士候选人年龄之轻为历届之最。
虽然每年院士增选不超过60名,但有细心的人发现,近两次中科院院士增选最终当选的人数都较少,如2007年29位,2009年35位,对此中科院有关人士介绍,一方面体现了院士们严肃认真、保证质量的意识,另一方面也与2006年院士大会将《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获得赞同票超过投票人数二分之一的候选人当选”修订为“获得赞同票不少于投票人数三分之二的候选人,按照本学部的增选名额,根据获得赞同票数依次入选”有关。
中新网北京5月22日电 翻译教育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5月21日至22日在京举行。中国翻译协会称,目前中国翻译人才缺口大,师资严重匮乏。
此次研讨会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与中国翻译协会共同主办。来自国际大学翻译学院联合会的数十所国际一流翻译院系的近300名专家学者,就翻译教育的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翻译协会会长李肇星在会上表示,中国的翻译事业处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其发展的最重要方向就是服务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具体来说就是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和地区稳定。
翻译教育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从1979年联合国翻译培训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以来,迄今不过30多年。由于没有权威的行业统计,很难估算出中国语言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到底有多少,需求还有多大。
但据中国翻译协会此前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接受调查的企业中,有67.7%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一年里增加5名以上的员工,有同样比例的企业认为目前语言服务行业最缺乏的是人才培养。这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目前翻译人才需求旺盛,与人才供给之间存在比较大的鸿沟,特别是高素质的中译外人才的缺乏。
译协并称,中国接受过正规翻译教学培训的师资凤毛麟角,翻译师资培训的范围与数量与翻译学科建设的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