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家宝出席北师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图)

温家宝出席北京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新华社发

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就是向全社会发出重视师范教育的强烈信号,吸引最优秀、最有才华的学生做教师,鼓励更多的优秀人才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就是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让教师成为最受尊重、最令人羡慕的职业。

——温家宝

本报讯 经过4年学习,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了。昨天,温家宝总理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出席首届免费师范生毕业典礼,向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证书。温家宝表示,要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和退出机制,录取后经考察不适合从教的少数学生可调整到非师范专业,选拔愿从教的优秀非师范生转为免费师范生。

总理赴约参加毕业典礼

去年教师节,温家宝带领北师大首届免费师范生部分同学赴河北省兴隆县六道河中学观摩教学。当时,温总理和他们约定来年参加他们的毕业典礼。昨天,温总理如约而至。

毕业典礼在北京师范大学体育馆设主会场,华东师大、东北师大、华中师大、陕西师大和西南大学设分会场。在北师大主会场内,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宣读了毕业生准予毕业的决定,并向毕业生代表颁发了毕业证书。温家宝等向6所院校的首届免费师范生优秀毕业生代表颁发了证书。全体免费师范毕业生宣读誓词。

建免费师范生退出机制

温家宝指出,要建立免费师范生录取和退出机制,加大高校自主招生力度,录取后经考察不适合从教的少数学生可以调整到非师范专业,选拔愿意从教的优秀非师范生转为免费师范生,让真正乐教适教的优秀学生读师范。要提高免费师范生生活补贴标准,给予优秀免费师范生更多奖励。要进一步改进免费师范生就业办法,全面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编制和岗位。要支持到农村学校任教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免试攻读在职教育硕士。要逐步在全国推广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鼓励地方发展师范生免费教育,支持各地师范院校采取定向招生、免费培养的办法,为农村培养骨干教师。

九成学生到中西部任教

为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师范院校,吸引更多优秀青年当教师,促进教育发展和教育公平,从2007年起,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并建立相应的制度。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四年共招免费师范生4.6万人。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已经全部落实到中小学任教,超过90%的学生到中西部中小学任教。

记者从北师大获悉,截至目前,除了西藏教育部门还未开展教师岗位选聘外,其他省市的绝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落实了工作单位,没有发生违约情况。

■新闻回访

北师大校长钟秉林:

建平台让免费师范生在职读研

钟秉林表示,总理在讲话中提到了免费师范生关心的继续深造的问题。目前北师大和其他5所部属院校联合在一起,研制开发用于教育硕士学位学习的硬件和软件系统,为他们通过远程教育在职攻读硕士提供条件。“对于即将离开学校的免费师范生,我想对你们说,现在社会对你们的关注太多了,越是这样越是要保持谦虚谨慎,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优秀毕业生黑小花:

我从总理手中接过证书

北师大哲社学院的黑小花是北师大今年的优秀毕业生之一,她昨天从总理手中接过了荣誉证书。“我就那么和总理面对面站着,总理笑容温厚儒雅。他问我有什么困难,我告诉他国家和学校很关心我们,暂时没有什么困难。”对于黑小花来说,昨天是她人生中一个盛大的仪式。她觉得总理交给她的荣誉证书沉甸甸的,这不仅是颁发给她,而且是对这一批免费师范生的期待。

■寄语

对师范生提出四点希望

温家宝昨天对免费师范生,也对全国广大师范生提出四点希望:

一要充满爱心。关爱每一名学生,视学生为弟妹、如儿女,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要甘于奉献。把追求理想、塑造心灵、传承文明当作人生的最大乐趣,做好终身从教的思想准备,甘做培育人才的泥土,在奉献中体现价值,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三要刻苦学习。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提高教书育人本领和教学质量。既要向书本学习,更要向实践学习,向社会学习,向人民学习。

四要勇于创新。积极投身教育改革创新实践,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创造有利于个性发展的氛围,使美好的教育理想变为现实。

 

 

南科大内部存办学分歧 核心团队成员先后离开

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接受媒体群访。从不缺少外部关注的南科大,现在却面临办学理念之争等重重内忧。(周游/图)

转播到腾讯微博
南科大内部存办学分歧 核心团队成员先后离开

南科大筹建大事记。 (CFP/图)

●朱清时曾把南科大比喻成一流别墅,这所尚在搭建的“别墅”已接纳第一批“住客”,然而,作为关键“砖头”的教师团队仍在招募

●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

自2011 年3 月开学开始,位于深圳的南方科技大学一直处于舆论关注的中心。6 月初45名学生缺席高考(微博),更引起社会各方的热烈讨论。

热议中,一件波澜不惊的事情被忽略了包括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校长吴家玮在内的4 名协助创办南科大的香港科技大学教师,在开学前后,便已先后离开了南科大。

核心筹建团队成员带着失望离去

南科大的改革之路,该如何走?中国国情和教育的普遍规律之间,到底应该如何权衡?在改革者和改革者之间,路径和策略的争论,往往更容易决定改革的成果。

创校之初,南科大明确把香港科技大学作为改革的模板和方向。2010年,在港科大与南科大签订的合作协议框架下,李晓原等3 位对高教改革怀有浓重情结的教授,来到南科大协助筹建工作。

面对采访,几位港科大老师并不掩饰,他们是带着失望离开的。在这场悄无声息的离开背后,隐含着一场内部的激烈争论南科大的办学策略和路径,筹备工作进展的缓慢,应何时开始招生等等,都受到他们的强烈质疑。

朱清时曾把南科大的创建比喻成建一所世界一流的别墅,“那么从每一块砖头开始,你都要按照世界一流的标准来选择。”目前,这所尚在搭建之中的“别墅”,已经迅速接纳了第一批“住客”首届教改实验班的45 名学生。然而,作为关键的“ 砖头”的教师团队仍在招募中。目前的授课教师,仅有两人为全职聘任,其余皆为兼职。

而吴家玮及该校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都认为,南科大的一些做法违背教育规律。这几名从2010 年春天开始前来协助南科大办学的老师,坚持认为在正式招生、开学之前,必须将教师团队、培养方案、管理规范等全部制定完备。“你不能还没有设计图纸就开工建设什么一流别墅,更不能别墅还没建好就让‘住客’入住。”李晓原说。

但对于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来说,10 年的中科大校长生涯令他意识到,招生的时机稍纵即逝,而优秀的人才,则同时被内地多所大学激烈争夺。他认为,在中国内地办大学,必须采取“边开车,边铺轨”的模式,不能等待一切完备。最终,双方无法统一意见。

一直以来,南科大作为高教改革的探路者,面临的外部环境不容乐观。“我原来以为南科大教改实验的阻力会来自外部,没想到最大的问题和争议出在内部的办学策略上。”一位熟悉内情的人士说。

多名院士南科大不见踪影

著名物理学家陈应天院士、葛墨林院士、雷清泉院士以及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等3位港科大教授的名字都在南科大“消失了”

“南科大首届教改实验班第一学期共开设微积分、线性代数、普通物理、计算机科学、英语(论坛)、国学经典导读、社会学以及比较现代化8 门学科。这些课程的内容堪称完美。”这是在高考前夕广为流传的南科大学生公开信中的句子。此后,又有多名学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学校的教学管理非常满意。

然而,按照一位南科大老师的说法,这个班的第一学期是在“连滚带爬”中开学的。

2010 年12 月,朱清时发出“致报考南方科大考生、家长的一封信”,宣布开始自主招生。信中说,“我们已经做好了首期教改实验班的师资准备,聘请了若干院士和著名教授承担教改实验班的教学工作。”

但是,“聘请”的教师,都是兼职。当时的南科大并没有一名全职教授。

2011 年年初,从清华退休的张贤科教授和从华中科大退休的李元杰教授,与南科大签订了全职合同。前者担任线性代数的教学任务。

李元杰教授和唐叔贤院士共同教授物理课。从朱清时的公开信中可以看到,这门课的老师原定为陈应天教授。但是在开学前,由于理念分歧等原因,陈应天也淡出了南科大的工作。

原计划讲授微积分课的张景中院士,依然在授课教师名单中。但他事务繁忙,同时兼有广州大学计算机教育软件研究所所长以及四川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招生办)的多个职务,无法每周到校讲课。因此,在临开学前,学校找来了一位来自美国、恰好正在学术休假的教授“救火”。

与之类似,同时兼职至少四份的陈国良院士,也依然担任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任务,但他请来了3 位教授组成“教学团队”。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丁学良教授如约开设了“比较现代化”,但南科大学生证实:丁学良并不能做到每周来上课,“他每月来一次,一学期一共上4 次课”。

对于这些情况,港科大创校校长吴家玮并不满意。“根据我的教学经验,5门课就应该是5个教授,怎么能那么多老师?”

对照一年多以来的学校公告和媒体报道,可以发现除几位港科大老师和陈应天教授外,还有多个曾经出现过的名字最终“消失了”,其中包括葛墨林院士、雷清泉院士等等。

与教师团队类似,南科大的规章制度、行政架构、培养计划、学术委员会等,都未能在招生前完成,实验室也没能准备好,第一学期的课表,也是在临上课前最终敲定的。

在朱清时看来,去年匆忙决定招生的原因,是当时外部条件已经具备,从教育部到深圳市政府都表态支持。如此时机不容错过。他觉得,到今年的话,“就不行了”。

核心团队

李晓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化学系前主任。

李泽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教授,自动化技术中心主任。

励建书:耶鲁大学博士,香港科技大学数学系前主任。

离去原因

鼓动学生“不参加高考”不是改革

根据合作协议,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晓原、李泽湘、励建书被邀请为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成员,从事人才引进、学科架构与课程体系设计、薪酬体系制定、招生考试等工作。3人于2011年初先后退出,并授权南方周末发表《要改革,不要口号南科大筹建团队核心人员为何退出与朱清时的合作》文章,阐明与朱清时在办学理念上的分歧,意在以南科大为样本分析中国高教改革背后的深层问题:

我国的高考就考试本身来讲仍然不失为是一个较为公平的衡量体系。而这对一个社会诚信体系尚没有健全的社会尤为重要。

在任何国家,统一的高校入学考试制度本身并不是问题,问题的实质在于是否应该用高考成绩作为(所有)高校的唯一或最重要的取和评价标准。问题的实质在于如果不用高考成绩作为唯一或最重要的高校录取标准的话,如何才能在这个诚信缺失的社会环境中,从机制、监管和操作上做到录取工作的公正、公平、公开和合理,以使所有人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机会得到维护和保障。

我国高考体制由“考试”和“录取”两个重要环节组成。最根本性的弊端出在“录取(及其所用标准)”环节。用“录取”环节的弊端去否定“考试”环节的合理性,或用“考试”环节的不完善性去否定“考试”环节本身的合理性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哗众取宠。

更为严肃和重要的问题是高教改革是一场“改革”而不是“文凭革命”。改革的目的是用更好的更完善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来代替(或逐步解决)问题丛生的现有高考(考试和录取)制度,而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文凭革命”式的否定现有考试制度和措施,而没有代之以更好更完善更可操作的办法和措施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对高教改革的不负责任。

南科大负责人鼓励学生“反对参加高考”的做法,除了空洞的口号和不负责任的煽动之外,看不到有任何建设性的具体建议和做法。

“朱校长也非常难我很同情他”

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

学术团队迟迟未能组建,也给行政管理团队带来了影响。按照朱清时的想法,在这所去行政化的学校里,应该先有学术团队,然后再确定管理队伍。

但在至今没有副校长、诸多行政架构缺失的情况下,朱清时不得不亲自处理许多细节事务,甚至包括敲定每一名员工的工资。“全世界任何一所大学,都不会由校长来直接决定每个员工包括各个部门秘书拿多少钱。”李晓原说。

“朱校长也非常难,我很同情他。”陈应天说。

事实正是如此当几位教授先后产生去意时,学校顿时陷入几乎无人可用的状态。招生复试时,励建书等教授本因为理念问题表示不参加,但眼看学校就要“出洋相”,他还是前来相助。

朱清时本人,也深感没有得力团队的困扰。“我在中科大时,有一个很大的团队在运作,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都知道自己有责任干什么事,不需要领导催促、指示,我出国一个月也没有问题,学校照样运转得很好。”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个人人脉。例如,讲授国学课程的魏承思,与他同为南怀瑾弟子。更多的资源则来自中科大请他之前的秘书来从事教务、协助招聘人才,以及请中科大教授来主管物理实验室。

基于在中科大当了10 年校长的经验,朱清时认为,自己为南科大选择的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中科院院士杨叔子近日也向媒体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按照香港科技大学一模一样办大学不可能,因为深圳不是香港。”但质疑者则认为,大学赖以生存的土壤之间的差别当然存在,但对于如何办学,是可以用科学理性的分析来探讨的,国外的经验、教育规律是可以借鉴的。以此衡量,南科大办学中的许多做法已经违背了常识。

事实上,对于南科大为中国高教改革探路的目标,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在具体的实现路径上,已经产生了不小分歧,影响到南科大的筹建工作,并有可能会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下一步走向产生影响。

 

 

核心阅读

  □对招收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优先考虑安排扶持资金

  □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失业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

  □引领毕业生自主创业,减免从事个体经营的税费,减免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

  □完善就业见习管理,明确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费用的支出和标准,对见习单位实施鼓励政策
  
李亚绘


 
  夏季到来,又到大学生毕业、就业的高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我国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仍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总量压力大,就业渠道不畅;二是部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三是现行就业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尚不能满足高校毕业生就业需要。

  针对这些问题,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就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

  多方面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毕业生就业

  中小企业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为鼓励中小企业吸纳更多高校毕业生就业,《通知》在延续以往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从资金、贷款、贴息、社保补贴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是对招收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地方财政应优先考虑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资金,并优先提供技术改造贷款贴息。

  二是对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当年新招收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达到一定比例的,可按规定申请最高不超过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并享受财政贴息。据介绍,这一规定延续了现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对当年新招用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到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经办金融机构根据企业实际招用人数合理确定小额担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00万元。

  三是对企业招收就业困难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按规定给予社会保险补贴。《通知》提出,企业新招收毕业年度(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高校毕业生,在6个月之内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职业培训补贴。这一政策有利于引导企业结合岗位需求对新招用高校毕业生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人岗匹配效率。

  引领毕业生自主创业,扩大就业有效途径

  引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不仅有利于实现自身就业,还可创造岗位,具有倍增效应,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途径。

  《通知》除进一步强调落实好已有税费减免等政策外,还在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培训以及办理落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政策。

  从事个体经营的税费减免政策。持《就业失业登记证》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小型微利企业的税收减免政策。从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对高校毕业生创办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低于3万元(含3万元)的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政策。《通知》规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可在创业地申请小额担保贷款,从事微利项目的,可享受不超过10万元贷款额度的财政贴息扶持。这一政策一方面明确了高校毕业生可以在创业地申请贷款,同时还将贷款额度提高到10万元(以前最多只能贷款5万元),并明确从事微利项目的,中央财政给予全额贴息,有利于引导和促进更多高校毕业生创业。

  就业创业地落户政策。《通知》规定,各地应取消高校毕业生落户限制,允许高校毕业生在就(创)业地办理落户手续(直辖市按有关规定执行)。高校毕业生可以在就业地按规定落户是以前就有的政策,《通知》在重申这一政策的同时,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可以按规定在创业地落户,将对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产生积极作用。

  创业培训补贴政策。《通知》规定,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参加创业培训的,根据其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或就业、创业情况,给予培训补贴。这一政策将创业培训补贴的对象,由原来的毕业后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扩大到整个毕业年度的高校毕业生,时点前移,对象扩大,有利于鼓励引导更多有创业愿望的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创业培训,提升创业能力。

  支持参加见习培训,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参与

  当前,部分高校毕业生报名参加政府部门组织的就业见习和培训,这是提升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知》在进一步明确完善就业见习管理要求的同时,提出一系列新政策鼓励用人单位积极参与见习活动、支持毕业生积极参加见习和培训。

  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费用的支出和标准。《通知》进一步明确,见习期间基本生活补助费用由见习单位和地方政府分担,并要求各地根据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合理确定和及时调整补助标准,体现了各级财政对高校毕业生参加就业见习的支持,有利于推动这项工作更好开展。

  对见习单位的鼓励政策。《通知》规定,见习单位支出的见习补贴相关费用,不计入社会保险缴费基数,但符合税收法律法规规定的,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培训和鉴定补贴政策。《通知》规定,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根据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就业情况,给予培训补贴。对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年度内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这一政策规定与《国务院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相衔接,将职业培训补贴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的对象范围由以往的毕业后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扩大到整个毕业年度高校毕业生,有利于鼓励更多高校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就结合市场需求和个人需要,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和鉴定,提升就业能力,为就业做好技能储备。

 

 

 

16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出席2010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颁奖典礼时强调,大学生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提出“三个紧密结合”的要求,把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作为奋斗目标,努力成为能负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材。

  刘延东指出,青年是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青年的健康成长,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在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关心和帮助下,近年来大学生理想信念更加坚定,爱国热情持续高涨,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在国家办好大事喜事、应对急事难事中,众多大学生用自己的责任和担当,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特别是品学兼优、舍己救人、扶危济困、奉献社会的大学生先进典型不断涌现,集中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弘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自觉追求,充分表明当代大学生是值得信赖、堪当重任的新一代,能够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

  刘延东强调,党和人民对青年学生寄予厚望,时代赋予青年学生崇高使命,希望广大青年学生坚定理想、立志成才,刻苦学习、全面发展,投身社会、积极实践,见贤思齐、奋勇争先,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国家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不懈奋斗,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她要求各有关方面深入挖掘典型,积极宣传优秀大学生的先进事迹,引导大学生崇尚典型、学习先进、争当模范,激励大学生励志自强、提升素质、奉献社会,为大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刘延东还考察了北京交通大学,充分肯定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特别是交通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学校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办学质量上,加强特色和优势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能力,积极开展高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领域关键技术研发,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今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生22.9万人,截至6月1日,签约率已达50.1%,比去年同期高出2.4个百分点。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会议昨天召开,有关部门称今年将力争使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不低于95%。
  
    据介绍,今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共有毕业生22.9万人,北京生源普通高校毕业生9.8万人。截至6月1日,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签约率(包括签订就业协议和升学)已达50.1%,比去年同期高出2.4个百分点。其中,本科生签约率为49.3%,研究生为56.1%,高职、专科生为43.4%。
  
    统计数据显示,各高校之间就业率很不平衡,有35所高校就业率高于平均值,有些高校就业率已经超过90%,但有6所高校就业率还不到10%。
  
    副市长丁向阳在会上表示,今年北京地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出现“一增一减”两大特点。一方面今年是大学扩招多年以来,北京第一次出现本地生源减少,大约减少1000人,总数为9.8万人。另一方面是本市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增多,市属机构对应届生的需求达到10.9万人,比往年增加25%之多。这两方面因素都将使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有所减轻。(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