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科学家正在研究,对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的触摸屏加以调整,使它们具有医学检验的功能。

    韩国高等科学技术院的朴铉圭近日介绍说,智能手机触摸屏的工作原理是感应带电的手指触摸,因此在经过特殊调整后,触摸屏完全可能识别带有特定电荷的蛋白质和DNA(脱氧核糖核酸)等物质。

    朴铉圭说,目前的试验已经证实,经过特殊设置的触摸屏可以识别手指上携有的DNA分子,而且准确率接近100%,这与传统大型医学仪器相比并不逊色。

    朴铉圭说,目前还没有尝试直接把血液样品或尿液样品置于触摸屏上进行检测。他的研究小组正在开发相关的配套设备,以求能够安全地把血液样品或尿液样品置于触摸屏上,测试触摸屏对不同样品的医学检测效果。

    另外,朴铉圭小组还在研发能够通过化学反应区分出特定生物分子的薄膜。如果成功,贴有这种薄膜的触摸屏就可以大幅提高医学检测的能力。

    韩国科学家的相关成果已经刊登在德国《应用化学》周刊上。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23日消息,利用哈勃太空望远镜获取的数据,英国埃克塞特大学教授弗雷德里克-伯恩特绘制出遥远外星球HD 209458的惊人“日落”图像。HD 209458距地球150光年,也被称之为“奥西里斯”,科学家2007年首次对其大气层进行扫描,是他们发现的第一颗大气层中含有水蒸汽的系外行星。

    伯恩特表示:“令人感到吃惊的是,我们非常清楚地知道HD 209458上的‘日落’将是怎样一番景象。‘落日’颜色通过收集其在母星前方穿过时的大气层透射光谱数据并进行测量得出。”在对HD 209458的大气层进行观测时,哈勃望远镜收集有关其化学特征的信息,这些信息以各种波长的光线形式出现,例如颜色。

    伯恩特指出哈勃望远镜光谱仪测量的颜色非常精确,可用于绘制HD 209458 的“日落”图像。他说:“与它的姊妹星planet HD ’189不同,HD’209上会出现非常奇特的‘日落’景象。”在伯恩特绘制的图像中,HD 209458的母星好似一座空间站在其上空大约6200英里(约合9977公里)的地方拍到的影像。他说:“在大气层以外,这颗恒星呈白色,它的温度与太阳较为接近。由于正在下落,中性钠光谱线(钠街灯的橙色也由这种光谱线所致)的吸引消除了光线中的红色和橙色,因此‘落日’带有蓝色。”

 

 

经过68天艰难的太空之旅,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残片于北京时间1月16日凌晨坠入地球。
 
“非常可惜,这是人类的一个损失!”在接受《中国科学报》专访的过程中,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多次对“福布斯—土壤”的失败表示惋惜:“‘福布斯—土壤’计划是一项富有创新性、引领性和冒险性的科学探测计划,将实现人类第一次采集火卫一的样品,必将对火星与太阳系的起源和太阳系生命物质的来源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可惜,离伟大仅一步之遥。”
 
那么,科学家究竟为何如此钟情于火卫一?
 
火星蛊惑
 
这是俄罗斯第三次将火星探测目标放在火卫一上。
 
1988年、1989年俄罗斯分别发射过两个“福布斯”探测器。前一计划发射失败,后一计划运行3个月,拿回一些探测数据。
 
之后,俄罗斯又制定一个大的火星探测计划——“Mars96”,并计划于1996年发射,可是由于运载火箭的原因最终失败。1996年之后,俄罗斯深空探测进入低谷。
 
2004年,俄罗斯开始重整深空探测活动,计划再次发射火星探测器——“福布斯—土壤”计划,其目标仍是探测火卫一,并将土壤样品取回。
 
随着“福布斯—土壤”2011年11月8日升空,与之相关的信息至今仍是媒体追逐的焦点。然而,关于俄罗斯对火卫一为何如此执著,媒体却鲜有报道。
 
“俄罗斯探测火卫一的真正科学目标,是研究火星及太阳系的起源和太阳系生命物质的来源。”欧阳自远告诉记者。
 
火卫一(Phobos)和火卫二(Deimos)是太阳系行星中最小的卫星,它们形状怪异、极不规则,平均直径10多公里,可能是小行星带的碳质小行星被火星捕获后成了卫星。它们富含碳质和水,甚至含有有机化合物,是形成太阳系生命大厦的砖块,是组成太阳系生命的物质来源。
 
“福布斯—土壤”计划取回的样品,代表了太阳系的平均化学成分,是组成太阳系的原始物料,是研究太阳系起源与早期历史的“考古样品”。45亿年以来,火卫一的表面土壤长期记录了太阳系空间的环境信息,是研究宇宙射线和太阳活动的古老记录器。
 
“人类已经获得30多块来自月球和火星的陨石,人类第一次获得的火卫一样品将比月球和火星样品更珍贵。”欧阳自远说。
 
“这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和冒险性的科学计划,其探测思路非常先进,假如能实现将会有很多新的发现。”欧阳自远相信,“这一定是一位高人的杰作。相信他们一定还会继续做‘福布斯—土壤’计划。”
 
中国火星探测路线图
 
随着“福布斯”计划的夭折,萤火一号任务也宣告失败。中国后续的火星探测计划是否会受影响?
 
答案是否定的。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于登云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一直致力于自主火星探测,将分步实施、统筹规划,全面开展自主火星探测研究。
 
我国自主的火星探测将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是实施火星环绕遥感探测,全球性、整体性探测火星并开展软着陆技术验证;第二步是实施火星软着陆,开展火星就位探测与巡视探测;第三步是实施火星无人采样返回。
 
事实上,关于开展自主火星探测的提法已不新鲜。早在2010年10月,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的空间技术论坛上,中科院院士叶培建表示:“在我国顺利实施绕月探测,并按照规划启动后续‘落月、采样返回’的同时,研究组提出中国深空探测的2030年前的路线图,即逐步开展覆盖整个太阳系的深空探测活动。月球探测是深空探测的第一步,而火星探测将是行星际探测的开端。”
 
萤火一号探测器测控数传分系统主任设计师熊蔚明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萤火一号之所以选择搭载俄罗斯的“福布斯—土壤”探测器进行发射,实属无奈之举。2007年,中俄两国政府签署联合探测火星计划的政府间协议时,中国还不具备深空测控能力,也没有火星地面站。
 
时过境迁。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尤其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的顺利开展,我国深空探测能力逐步提升。
 
刚刚发布的《201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就指出,中国正在建设满足新一代运载火箭发射任务的海南发射场。同时,中国航天测控网正在逐步实现由陆基向天基、由地球空间探测向深空探测的拓展。
 
不仅如此,我国也正在建设大功率天线和火星探测地面站,以及深空测控网,为开展火星探测作着积极准备。
 
曾有专家表示,中国已具备自主火星探测能力,并有望在2013年或2016年实现火星探测器发射。
 
行星际探测:必然延伸
 
指导中国未来五年航天事业发展的《2011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我国将要开展的深空探测活动,包括开展深空探测专项论证,推进开展对太阳系行星、小行星和太阳的探测活动。
 
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张炜表示:“我们正在组织深空探测的专项论证。”
 
方案的出台只是时间问题。
 
欧阳自远介绍,我国深空探测思路已经非常清晰,相关科学问题和探测对象的论证工作开展顺利。
 
我国的深空探测活动将以火星探测为切入点,统筹开展太阳、小行星、金星、木星系统等的探测。
 
其中,对火星主要开展全球遥感探测、软着陆的就位探测与火星车巡视探测以及自动采样返回三个阶段的探测。
 
“深空探测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为人类的生存和持续发展服务。”欧阳自远认为,月球探测只是深空探测活动的第一步,对太阳、行星和行星际探测是人类对未知宇宙以及自身演化过程探索的必然延伸。火星和金星是地球近邻,也是航天大国的主要研究目标。
 
太阳则是太阳系的主宰,是唯一可被精细观测的恒星样本,决定了太阳系的引力和电磁环境,太阳活动对地球乃至太阳系整体行为起着决定性影响。
 
开展小行星和彗星等小天体的结构与成分探测有助于理解地球上生命物质的来源,以及太阳系内有机物的起源和演化等与生命起源有关的科学问题;探测与精确测定太阳系小天体的运行轨道和物理化学特征,对规避某些小天体撞击地球有重要意义。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20日消息,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科学家们日前宣称,在实验室中合成肉类的技术已经完全掌握,目前正在研究的只是如何进一步降低其成本以便实现盈利。目前全世界共有大约30支研究小组正致力于在实验室中制造出肉类产品,随着大量资金和专业人员加入到这一行列当中,此项技术将有望帮助解决困扰人类的饥饿问题。

    利用这项技术,人们可以利用少量的肌肉细胞制造出大量的肉类,因此这是一项对于生态而言更加友好的技术,并且可以大幅减少对动物的杀戮。动物福利组织“Peta”已经允诺100万美元,奖励给任何能够在2016年之前证明实验室培育的肌肉能够投入商业销售的科学家。

    而现在,根据《食品安全新闻》的报道,有关实验室培育肉类方面的这项突破或许在2012年便将提前到来。马克·波斯特(Mark Post)来自荷兰马斯特里赫特大学,他近日宣称实验室合成肉类不久之后就将在他的实验室中开始生产。

    他的研究得到了荷兰政府的资助,此外还有一位匿名的捐赠者的资金支持。这位匿名人士向波斯特教授捐助了30万欧元用于此项研究。不过可惜的是波斯特教授的研究工作并不符合Peta组织开出的悬赏金评选条件,因为他培育的是牛肉而非鸡肉。

    而在大西洋另一边的美国,密苏里大学正在为尼古拉斯·吉诺维斯(Nicholas Genovese)教授提供资金,以支持他与另一位教授麦克·罗伯茨(Michael Roberts)合作开展有关研究工作,这两位都是美国国内在干细胞和牲畜培育方面的顶级科学家。此前,吉诺维斯教授已经和南卡罗莱纳大学的弗拉迪米尔·米罗诺夫(Vladimir Mironov)教授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米罗诺夫教授现在已经将他的研究工作转移至巴西境内,巴西政府近期也正致力于人工肉类合成方面的研究和开发工作。

    一旦科学家们实现突破,找到一种实现工业化生产的方法,那么这种“试管肉”的价格将有望下降到比传统肉类更加便宜的水平。不过这一设想能否成为现实还有很重要的一关,那就是试管肉是否能为广大的消费者们所接受。公众是否仍然会倾向于希望他们所吃的牛排,肉类都是自然界生长的,而非来自试管之中?

    除此之外,天然肉类所具有的那种独特的纹理是所有肉类特征中最难以模仿的一个,因此预计首批上市的合成肉类将很难具备天然肉类的这些细微特征,看起来可能更像是处理过的肉类产品,如肉饼或是腊肠。

    为了制作这种试管肉,科学家们首先从动物体内取出肌肉细胞,并将其置于蛋白质营养液中培养。在这一过程中,原先需要依靠显微镜才能看见的微小细胞经过多次增殖,开始形成组织,就像一颗卵的孵化过程。一些研究人员指出,只要使用恰当的原始培养细胞以及正确的方法,只需10个猪肉细胞就可以在两个月的时间内培养出5万吨猪肉。

    而Peta组织声称,该组织之所以悬赏推动实验室生产肉类的研究工作,是因为很多人“无法戒除他们对食用肉类的嗜好”。根据该组织提出的悬赏通告,全世界任何科学家,只要成功开发出和天然鸡肉拥有相同口味和纹理的合成鸡肉,并且在2016年年初之前至少在美国10个州的市场上售出2000磅(约合907公斤),便可以获得100万美元的悬赏金。

 

 

1月19日,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在京联合召开《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以下简称“十年评估项目”)协议签订仪式暨项目启动会。该项目将由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和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共同担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国家层面组织实施机构已正式建立。
 
“十年评估项目”的调查空间范围涉及全国除港、澳、台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包括生态环境监管的十大类型重点区域。该项目共分为20个专题,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围绕新时期国家发展战略和生态保护监管的重大需求,系统获取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动态变化信息,全面掌握十年来全国生态系统分布、格局、质量、生态服务功能等变化特点和演变规律,综合评估全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研究提出新时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策,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保护工作提供系统、可靠、及时的科学依据。
 
相关负责人指出,“十年评估项目”涉及范围广、内容多,项目实施要依据成熟的技术方法,制定统一的调查评估技术体系,建立稳定的专业人才队伍,摸清全国生态环境现状和动态变化,提出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据悉,此次项目启动会的召开和协议的签订,标志着“十年评估项目”正式启动,各项工作全面开展。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近期将正式发文至各省区,启动省级相关工作。
 
中科院资环局、生态中心领导,环保部生态司、卫星中心,各专题负责人等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