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1月17日消息,中国和印度均已参与夏威夷30米望远镜的制造计划。在这个十年完成制造时,30米望远镜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据悉,这架望远镜的制造成本预计超过10亿美元,中国和印度将承担部分成本,同时分享观测时间。

    30米望远镜将建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顶部,是中国和印度参与制造的第一架先进望远镜。中国国家天文台天体物理学教授毛树德(Shude Mao,音译)表示:“对于中国来说,这将是一次巨大飞跃。”

    30米望远镜的分块式主镜直径接近100英尺(约合30米),观测范围将是当前世界上最大光学望远镜的9倍,所拍摄影像的清晰度是后者的3倍。30米望远镜简称“TMT”,将观测环绕其他恒星运转的行星,同时帮助天文学家观测正在形成的新行星和恒星。此外,这架望远镜还允许科学家观测到大约130亿光年外的太空区域,了解宇宙的早期形态。

    2009年,中国以观察国身份参与这项计划,2010年,印度也参与其中。现在,两个国家都是TMT项目的参与者,派代表进驻TMT项目管理委员会。此外,日本也参与了这一项目。在莫纳克亚山,日本拥有自己的大型望远镜,口径8.3米的苏巴鲁(Subaru)望远镜。TMT可能无法在长期内保留世界最大望远镜头衔。欧洲国家正计划制造欧洲极大望远镜,口径达到42米。

    毛树德指出中国天文学家希望利用TMT望远镜研究系外行星的起源、黑洞、暗物质以及暗能量。中国拥有很多优秀的理论天体物理学家,这架望远镜能够帮助中国在观测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据《英国医学杂志》(BMJ)1月12日发表的一项调查结果说,有十分之一以上的英国科学家和医生曾目睹同事在研究中故意更改和伪造数据。调查结果还发现,有6%的科学家称,知道本单位可能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而且这些行为没有得到适当的调查。这项调查收到了2700多份回复。
 
BMJ在一项声明中说,调查结果显示学术不端行为在英国不在少数,并凸显了需要更完善的机制来予以制止、发现和调查。BMJ总编菲奥娜·戈德利为调查结果撰写了评论。她说,引人注目的学术不端案例促使很多其他国家,包括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和波兰,建立正式的机制来监督学术操守。
 
这项调查通过电邮向研究者发出9036份问卷,迄今收到2782份回复,回复率为331%。调查目前仍在进行中。
 
在调查中,医生被问及是否曾“目睹或者直接知道在英国的科学家和医生在研究中或者为刊发目的而不恰当地调整、排除、修改或伪造数据”。有13%的调查对象作出肯定回答。
 
戈德利说,调查结果揭露了学术不端在英国很少见的看法是神话。BMJ一直在为加强科研监督和提高临床试验的透明度奔走游说。
 
近年来发生的最引人注目和最具危害性的案例之一是安德鲁·韦克菲尔德案。研究人员认为,这名如今名誉扫地的英国医生在1998年的一项研究中篡改数据,使数千名患者相信麻风腮疫苗与孤独症有关。韦克菲尔德的论文受到怀疑,最初发表其研究结果的英国《柳叶刀》周刊也撤消了他的论文。韦克菲尔德被曝光,并在2010年被吊销了在英国的行医执照。
 
戈德利说,BMJ曾听说过,资历较浅的学者被告知不要说出自己的怀疑以便保护他们的事业,或被威胁不要公布他们的研究结果,或在他们大胆发表意见后丢掉工作。
 
她说:“英国的科学研究和医学应该更好。不应该什么都不做。”
 
 
 
 
 
 
 
 
 

最近发布的《长江保护与发展报告2011》显示,近30年来长江流域消失面积在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96个。来自我国第二次湖泊调查的最新数据显示,近50年来,我国消失的面积大于1平方公里的湖泊多达243个。
 
此次调查在科技部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支持下,由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牵头实施。这也是我国首次设立以掌握我国主要湖泊现状、完善中国湖泊数据库为目的的重大项目。
 
调查以2005年和2006年为基准年,进行湖泊数量、面积和分布现状的遥感调查,并开展了面积大于10平方公里主要淡水湖泊的水量、水质和生物资源系统调查。
 
“北方和西北干旱区湖泊水位下降和咸化碱化萎缩现象严重、青藏高原湖区湖泊水量与湖面波动剧烈、云贵高原湖泊生物多样性下降和水质降低明显、东部平原湖泊调蓄能力下降和水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杨桂山如此评价我国湖泊总体变化态势。
 
湖泊的变化给生物多样性也带来了重大影响。最具代表性的是,长江流域多数湖泊土著鱼类受外来物种入侵、江湖阻隔和过捕滥捞等因素影响而濒危。
 
杨桂山举例说,滇池在20世纪50年代记载有土著鱼类26种,到2000年后分布于湖体的仅有4种,在2007—2010年的两次调查中仅发现1种。同样,在云南的泸沽湖,原来有4种土著鱼类,但引进外来鱼类后,在2007—2008年两次调查中仅发现1种。据调查数据对比分析,作为我国第三大淡水湖的太湖,鱼类资源种类由20世纪60年代的106种下降到目前60—70种,洄游性鱼类几乎绝迹。
 
水生植物多样性也显著下降。以滇池为例,20世纪50年代记载水生植物100余种,最近的两次调查发现19种,约80%的种类消失。其余湖泊水生植物种类数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减少。
 
如今,人们主要通过控制陆源污染、湖泊底泥清淤、调水引流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来治理湖泊环境。但杨桂山特别强调,对湖泊治理需要科学和长远的认识,需要短期治标和长期治本相结合,在逐步控制流域点源与面源污染问题后,从流域整体角度对湖泊—流域实施一体化综合管理。
 
 
 
 
 
 
 

据俄新网1月14日报道,俄罗斯航天署网站上公布的最新消息称,“火卫一-土壤”碎片将在15日晚坠落太平洋,而不是大西洋。
 
俄航天署称:“‘火卫一-土壤’星际站残骸坠落地球的窗口期预计为1月15-16日,窗口中心点预计在莫斯科时间1月15日21点51分。”
 
此前曾表示,星际站残骸将坠落阿富汗,之后坠落马达加斯加地区,13日俄罗斯航天署计算出,星际站碎片将于莫斯科时间16点12分坠落南美洲大西洋沿岸附近。14日航天署确认,星际站将坠落南美洲太平洋沿岸附近。
 
星际站残骸坠落地点和时间根据其轨道高度降低、太阳活动和大气状况而变化。行动小组正在对“火卫一-土壤”脱离轨道的情况进行不间断的监控。
 
俄罗斯近15年来第一个星际站“火卫一-土壤”于11月9日从哈萨克斯坦发射升空。该星际站必须于2012年8月抵达火星卫星,之后携带火星卫星土壤样品返回地球。“天顶”运载火箭运转正常,但在进入飞往火星的轨道阶段出现异常状况,星际站的主发动机没有按时启动,星际站留在近低轨道上。
 
“火卫一-土壤”的总重量为13.5吨,其中11吨是燃料组件。俄罗斯航天署资料表明,约20-30个星际站碎片有可能达到地球表面,总重量不超过200公斤。俄罗斯专家相信,有毒燃料将在高度约100公里厚厚的大气层中燃烧。
 
 
 
 
 
 
 
 
 

记者1月14日获悉,中国第28次南极科考队日前在南极长城站附近的长城湾建成一座数据实时传输的永久性验潮站。这是继中山站2010年建成数据实时传输永久性验潮站之后,我国在南极建成的第二座同类型验潮站。
 
这座永久性验潮站主要包括海底水位计、陆地数据记录处理设备和连接陆海设备的数据传输电缆等。记录海平面变化的数据通过长城站的VSAT卫星实时传回国内,供科研人员进一步研究分析。
 
负责这一项目的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安家春介绍说,海洋潮汐资料分析是研究海平面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南极洲验潮站稀少且分布不均。长城站验潮系统的建立不仅可以满足我国研究南大洋海平面变化的需要,而且可以通过多年的数据积累以及与其他国家的信息共享,分析全球海平面变化,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动态依据。
 
安家春说,这座建立在长城湾的永久性验潮站还能帮助科研人员为前往长城站运送物资的极地破冰船提供及时的潮汐预报。科研人员外出进行野外科考,也可以通过这座验潮站了解长城站附近海域的潮汐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