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时,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在短暂分离后,成功进行了第二次交会对接。此次对接成功标志着我国成功掌握了全天时交会对接技术。
神八将于11月17日(本周四)在内蒙古中部地区阿木古郎草原着陆。今天上午,内蒙古气象局透露,据初步预测,17日当天,神八主着陆场区气象条件较好,有利于神八返回舱顺利着陆。
“再吻”
阳照区分离 阴影区拥吻
19时24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组合体发送指令,飞控中心的大屏幕上,中间位置显示出神八逐渐撤离天宫一号的三维动画,两侧分别显示着从天宫看神舟、从神舟看天宫的图像。
4分钟后,天宫一号与神八交会对接机构顺利解锁,组合体成功分离,神八飞船缓缓撤离至140米停泊点。
在地面控制下,神八再次向天宫一号缓缓靠近。
屏幕中央图像显示,神舟步步追赶、步步靠近,逐渐抵达天宫“身旁”。经过接触、捕获、缓冲校正、拉回、锁紧等技术动作,两个航天器最终实现二次对接,再次形成刚性组合体,以优美的姿态飞行在浩渺太空中。
随后,北京飞控中心宣布: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第二次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
20时07分40秒,北京飞控中心宣布:天宫一号、神八第二次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顿时,飞控大厅里掌声四起,一片欢腾。
据北京飞控中心副主任麻永平介绍,这次试验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组合体分离、飞船撤离功能和交会测量设备在阳照区的工作性能,并进行天宫一号与神八第二次交会对接。
试验安排在船运行第216圈地面连续测控弧段进行,为充分考核光学测量设备在光照条件下的性能,组合体分离、飞船撤离和交会试验大部分过程在阳照区进行,对接在阴影区完成。
分手
周四好天气 迎接神八归
按照预定计划,神八将于11月17日在内蒙古中部地区阿木古郎草原着陆。今天上午,内蒙古气象局透露,据初步预测,17日当天,神八主着陆场区气象条件较好,有利于神八返回舱顺利着陆。
据内蒙古气象局副局长顾润源介绍,目前内蒙古气象部门正在按照既定方案紧张开展“神八”着陆气象保障工作,全天候监视、分析“神八”主着陆场区天气变化,预报现场气温、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
据了解,从11月11日开始,内蒙古气象局每天上午11时都向“神八”主着陆场区提供0—6小时临近天气预报、6—12小时短时天气预报、12小时—3天短期天气预报、4—7天中期逐日天气预报以及“浅层(距离地面高度10—150米)风”0—3天逐小时风向、风速预报和“危险天气警报”等。
北京落点
天文爱好者 拍到“天神”倩影
昨晚,天宫一号与神八组合体飞过北京。北京天文馆昨晚组织天文爱好者在妙峰山拍到了“天神”组合掠过北京的照片。
“天神”组合体昨日18时16分从西南出地平线,18时20分在正南偏东达到最高点,可以达到一等星的亮度,也就是和夏天牛郎星的亮度相似。
在掠过天空之后,“天神”组合体在东南方向进入地影,随后便观测不到了。
据北京天文馆馆长朱进介绍,昨晚原定在颐和园拍摄,但由于雾气较大,便将地点更改在妙峰山西侧,海拔约883米。
经过数分钟的拍摄,最终将25帧照片叠加之后,呈现出“天神”组合划过北京上空的照片。
凑巧的是,在照片上除了有“天神”组合的横向轨迹之外,还有一条纵向轨迹和“天神”擦肩而过。经过分析得知,这是2004年我国发射的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的箭体残骸,这枚火箭曾经搭载了两颗卫星。
如果天气状况良好,今天18时35分到18时40分之间,西南方仍可以看到“天神”组合体。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最新消息显示:“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组合体14日晚实现首次太空分离,随后两航天器成功进行了第二次空间交会对接。
中国于9月29日成功发射首个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之后的11月1日,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八号”飞船。11月3日凌晨,“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成功实现首次空间交会对接。按照计划,组合体于今日进行第二次交会对接试验。
在第二次交会对接前,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组合体13日晚22时37分在距地面高度约343公里的近圆轨道上偏航180度,建立倒飞姿态,转回天宫在前、飞船在后的运行状态。据介绍,选择这样的方式,主要考虑光照条件并保持与第一次对接姿态一致。
按照飞行方案,第二次交会对接后,两个航天器再次构成的组合体,将在继续飞行2天后分离,“神舟八号”飞船计划于11月17日晚返回地面。“神舟八号”飞船返回后,“天宫一号”运营管理工作即交由于近日成立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运营管理委员会负责组织实施,这标志着中国的载人航天飞行任务由短期飞行迈向长期运营阶段。
据美国《大众科学》11月11日报道,来自法国巴黎皮埃尔与玛丽·居里大学的卢茨·杜艾团队首次将用干细胞培育的血液输入人体,并取得成功。
杜艾团队首先从一位志愿者的骨髓里抽取造血干细胞,然后利用一组“鸡尾酒”混合生长因子激发这些干细胞与红细胞相结合。在给这些人造细胞做标记以供追踪之后,他们把其中100亿个细胞(相当于2毫升血液),注射回捐献者的体内。
5天后,这些人造血细胞中的至少94%仍在这位捐献者的体内循环。26天后,41%到63%的血细胞仍然存活,天然血液的存活率也大抵如此。这些人造血细胞同天然细胞一样能干,有效地将氧气输送至全身。
杜艾表示,这是国际医学界的一大喜讯,“这一实验结果预示着血荒终结的那一天可能马上就要来临了”。尽管发达国家的献血者数量不断增多,世界仍面临着严重的血荒。在艾滋病高发地区,血源紧缺现象则更加严重。
目前,世界上还有许多研究团队在研究“人造血”。不过,其他人工合成血液的尝试都专注于创造天然血液的替代品,而非用人工的方式培养天然血液。例如,英国埃塞克斯大学的克里斯·库珀研究团队正在致力于合成一种基于血红蛋白的血液替代品。这种人造血为自然疾病引发的,特别是在偏远地区的输血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因为其不像新鲜血液或者干细胞培育的血液那样需要冷藏,它易于保存。
干细胞造血法有其自身的优点,干细胞造血与现行的输血法更为相似,这可以减轻人们的担忧,因为人们对当前阶段的人造血的安全问题一向疑虑重重。
尽管杜艾发布在医学杂志《血液》上的这项研究成果是干细胞造血法领域的一大进步,不过用这种方法大规模生产“人造血”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本次实验中的输血量仅相当于一名普通病人每次输血量的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