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8日报道,意大利一名物理学家日前宣称,由他制造的一台机器已经成功实现“冷聚变”,能在不产生有害辐射物的情况下,生产出大量安全核能。目前该事件得到了包括福克斯新闻网、《福布斯》杂志等多家西方主流媒体的强烈关注,但真实结果仍然存疑,多数科学家质疑其说法背后的物理学原理。
 
冷聚变曾被称为“瓶子里的太阳”,是指在相对低温(甚至常温)下进行的核聚变反应。关于冷聚变的构想已不是一朝之事,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奥地利学者就已将它提出,而人们相信其一旦实现,将极大地降低反应要求,同时也使聚核反应更安全。但到目前为止,该情况只是针对自然界已知存在的热核聚变(恒星内部热核反应)而提出的一种理论,或者说概念性的假说。
 
这是因为,在核聚变反应中,多个轻原子核被强行聚合形成一个重原子核,并且释放人们所需的大量能量,以上只有在原子核的动能强大到可以克服核子间作用力才有可能发生,目前还必须由超高温来实现。而所谓冷聚变,却限定在接近常温常压和相对简单的设备条件下,因而迄今尚无人能透彻地把冷聚变的工作原理说个明白。
 
业已问世的几项所谓“冷聚变试验”,均被证实乃骗局一场。但如今,意大利物理学家安德烈·罗西却声称,他的E-Cat机器能够实现冷聚变——在室温环境下使镍和氢发生聚变,产生近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且这已有实验证实,上个月在博洛尼亚大学验证了该机器确能产生作用。
 
据安德烈·罗西描述,这场冷聚变的示范实验于10月28日进行,罗西并联了几十个模块,最初的能量由电阻产生,使每个模块接收到400瓦的初始能量输入,在接下来的数小时内不再输入电能,而核反应产生了一个自我维持状态,输出的持续功率为10千瓦。罗西强调,他的装置平均制造了470千瓦的能量,并在超过5个小时的时间里释放着热量,将水转化为了蒸汽。
 
罗西指出,示范的目的是想让事实证明一切,消除人们的疑虑。现场邀请了一组未透露姓名的工程师和少数媒体记者。但截止到目前,质疑的声音四起,科学家们认为罗西首先应让除他的人以外的实验机构复制并分析该实验,美国能源顾问乔纳森·库米索认为其“应该被视为一个骗局”。
 
而《连线》杂志在线版发表的评论认为,如果说示范试验是有预先组织的、“神秘”观摩宾客也是作假的话,那显然没有经过什么精密的计算以来取信于其他人;而且罗西显然只准备把设备提供给他的大单客户进行交付前检验,这些人和他们的律师似乎不是什么容易愚弄的目标,因而无论这是一个世纪性的大突破还是一个大骗局,这家伙似乎都做好了长远准备,没打算“放一枪就跑”。
 
 
 
 
 

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是一项全国性“工程”,往返六七万份样本,历时数月,7000多位工作人员参与。
 
而最终的结果,却往往被一个有争议的数字遮蔽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从1992年到现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共组织8次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从1992年的0.27%,提高到2010年的3.27%。
 
面对一连串的数字结果,社会上始终存在着从测评标准、工作方式到调查结果、社会效应等来自多方面的不同声音。
 
不久前,记者采访了中国科协原副主席、目前正在清华大学担任博士生导师的徐善衍。从官员向学者“转身”,对徐善衍来说意味着一种更真诚、更自由的表达与思考。
 
现状:理不清的数字
 
根据2010年的调查结果,我国具有基本科学素质的人数占公民总数3.27%。而目前,我国的科技工作者就有58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4.4%,在18岁至69岁被测评的对象中,占了近6%的比重。再加上在校大学生、研究生,这可能是一个达到8000万人左右的群体。
 
徐善衍说:“更让很多人想不通的是,难道20年来,我们只能在1%~3%之间的低谷中缓慢攀升吗?”一个更尴尬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是我们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问题?还是测评本身存在问题?”
 
甚至有人提出了更尖锐的质问:“这样的素质测评是否有一种‘文革’期间学生考教授的味道?”面对这样的质问,徐善衍坦言:“我们一时难以回答。”
 
徐善衍介绍,最近的几次全国性测评,每次都要发出并返回六七万个调查样本,有7000多名工作人员参与,整个过程历时几个月。
 
但是,这样一项覆盖全国、内容浩繁的工作,关注点往往只是落在数字上,最终一个数字遮蔽了人们对报告中上百个数据以及对职业、男女、年龄、城乡以及地域之间等诸多具体分析意见的关注。“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反思:跳出20年的老路?
 
20年来,我国进行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是根据米勒提出的公民科学素质的3个维度:认知和理解科学基本知识、科学探究的过程以及科技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进行测评。
 
徐善衍说,近20年来国外有关理论引导我们走完了一段路程,然而,这个实施了多年的标准,是否还适合我国的发展需求,特别是,与我国公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中提出的科学素质标准是否相符?一些人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根据从基层了解到的情况,徐善衍表示,从事实际工作的人员有这样一种认识:素质测评的问答题目缺乏针对性和科普工作的导向性,测评结果难以对科普工作、对公众进一步学习科学的热情产生激励作用。
 
以历次测评结果为例,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多为18岁至29岁的公民,基本主导了全民科学素质的高低。“这是一个在校或刚出校门的年轻群体,因此这种测评结果,既无法真实反映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也无法反映在广大农村、城市社区长期开展科普工作的真实成果。”徐善衍说。
 
抛开种种问题与困惑,徐善衍认为,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本身是一项有价值的工作。如今,要把这项有价值的工作继续下去,“需要变换一个角度,实事求是地拿出更具科学性、实效性的评估方案”。
 
要实现这一目标,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需要我们回答:“进行公众科学素质测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建议:忘掉数字,回归本质
 
“进行公众科学素质测评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是科学素养调查跳出“数字门”必须经历的拷问。徐善衍认为,一时很难有统一答案。
 
在他看来,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素质,其本质是他具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评测这样一个本质性问题,仅发布一些统计数字,说服力是远远不够的。而评测的终极目标,也不是发布统计数字可以完成的,其终极目的,应该是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提供方向性意见。
 
多年来,世界各国在评估本国公民科学素质时,也并没有统一的模式。纵观欧盟以及日本、美国等国对公民科学素质的考量标准,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是其共通要素。“然而,由于文化的影响,这几个要素恰恰是中国文化的软肋。”徐善衍说。
 
此外,科学技术实践应用和创新能力,也是我国的一个薄弱环节,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然而,在我国正规教育和各类非正规教育中,基本都是科学知识的传播,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并最终导致我国各类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如何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在徐善衍看来,是一个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方方面面的、全社会的系统工程,是各部门的共同责任。
 
而作为一项全国性工作,公民科学素养调查应该在这个“工程”上,真正担负起指导作用。
 
 
 
 
 


    昨日,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为神八和天宫顺利进行了二次交会对接的流程、方案的推演,以及神八返回过程的系统演练。
  
    目前,神八天宫组合体在343公里的交会对接轨道上在轨飞行。截至昨日19时,天宫神八组合体在轨运行已超过113小时。
  
    据悉,二次交会对接进行方案推演目的是,进一步考核对接机构的重复使用性能,以及交会对接设备在不同空间环境下的性能。
  
    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副主任麻永平介绍,二次对接将在光照区进行,交会对接的风险体现在三方面:
  
    一是由于杂光干扰强烈,对测量设备敏感器的精度和相对导航的可靠性均造成较大的影响。
  
    二是由于组合体第一次实施分离控制时,有一系列的机械动作,组合体能否按计划精确地完成分离,是完成二次对接的关键所在。
  
    三是组合体分离时,在机械力作用下,两航天器逐渐远离,由于作用力的不平衡性,可能会出现较大姿态扰动,对正常撤离产生一定影响。

 

 

 


    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萤火一号”同俄罗斯“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于北京时间11月9日4时16分在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的拜科努尔发射场搭乘俄运载火箭发射升空。

    据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发布的消息,将“萤火一号”和“福布斯-土壤”送入太空的是俄罗斯“天顶-2SB”运载火箭。升空后,“福布斯-土壤”探测器上的主发动机将开始工作,并通过3次点火将两个探测器送入环火星轨道,全部飞行过程将历时300天左右。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萤火一号”探测器长、宽各约75厘米,高60厘米。两侧太阳帆板展开近8米,质量约115公斤,设计寿命2年。探测器上携带等离子体探测包、光学成像仪、磁通门磁强仪、掩星探测接收机等4类有效载荷。它将对火星进行为期一年的在轨探测,其任务包括探测火星及其空间环境、揭示类行星空间演化特征等。

    航天专家认为,尽管其他国家已向火星发射过约20个探测器,然而寻找水和生命痕迹及探究火星表面物理化学特性是这些航天器的探测重点。与之不同的是,“萤火一号”将重点探测火星高层大气和电离层等空间环境。这不但对揭示火星演化史十分重要,而且还为中国下一步进行深空探测打下基础。

    据俄航天署公布的消息,总质量达13.5吨的俄“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将环绕火星轨道飞行数月,并进行一系列探测。随后,其着陆舱将在火卫一上选择适合地点并着陆。着陆舱上的两个机械臂将在火卫一表面收集质量约200克的土壤并将其放置于返回舱内。随后,“福布斯-土壤”的返回舱将带着这些样品离开火卫一,并用10至11个月的时间重返地球。而探测器上的其他星载仪器将继续对火星的气候和轨道空间进行长期探测。

    据悉,如果“萤火一号”和“福布斯-土壤”两颗探测器能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人类将首次实现利用处于不同位置的两个航天器来同时对火星电离层和磁场进行研究。俄罗斯联邦航天署副署长达维多夫此前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联合探测火星对俄中双方而言意义重大,希望这一项目能够最终圆满成功。

 

 

 


    北京时间11月8日消息,意大利物理学家安德烈-罗西称,他已经设法成功实现“冷聚变”,这一过程能在不产生有害辐射物的情况下,生产出大量安全核能,它有望解决全球能源危机问题。
  
    罗西表示,他的新机器能在室温环境下使镍和氢发生聚变,产生近乎无穷无尽的能量。但是目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很多科学家认为它有违物理学原理。过去的几项“冷聚变”试验均被证实是个骗局,迄今为止仍没有人能够充分解释清楚冷聚变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为什么会产生作用。美国能源部专利办公室表示,这一过程根本不可能实现,因为物理学排除了室温核聚变的可能性。但是罗西称,他的E-Cat机器能够实现冷聚变,并称上个月他在博洛尼亚大学的试验中已经证实它能产生作用。
  
    他说:“通过较低能量,可以给加热器注入一定数量的能量,并从同一台加热器中获得更多能量。最初的能量是由电阻产生的。然后反应堆在接下来的3 到4小时内不需输入最初的电能,就能再生产479千万时能量,这种低水平的核反应会自动继续下去。我们通过消费者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看一看该过程是否能正常产生作用,以及产出能量是否会超过供应给该系统的能量。我们不想多说什么,只想制定合理的计划,让事实证明一切,消除人们的疑虑。”冷聚变的想法20 世纪20年代由奥地利科学家弗里德里希-帕内特和库尔特-彼得斯提出。
  
    尽管有一些人称他们已经实现了冷聚变,但是大多数物理学家对此持否定态度。科学家表示,罗西在声称他已经成功实现冷聚变前,应该能让他实验室以外的其他实验室可以复制这项试验,并对其进行分析。能源顾问乔纳森-库米说:“在独立科学家能够复制这些试验结果前,(E-Cat试验)应该被视为一个骗局。”但是能源新机构纯能源系统的CEO斯特林-艾伦称,他参加了罗西的试验演示工作,E-Cat确实能够自我持续下去。他说:“罗西演示了470千瓦能量以自我持续的方式连续输出的过程,这意味着能量输出确实足以使该装置自行运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