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李丽】11月4日晚,由中科院研究生院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指导、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主办的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三届模拟面试大赛启动仪式在中关村教学楼S201举行。仪式邀请到有“中国博士学历保险业务第一人”之称的肯尼迪西部大学心理学博士、2010年及2011年百万圆桌会议(MDRT)中国大陆区主席祁彬女士进行了“态度决定一切”的讲座。

    仪式伊始,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会长陈超向同学们致欢迎辞并介绍了第三届模拟面试大赛的相关事项及活动宗旨。接下来,协会副会长宋维介绍了上届模拟面试大赛的情况及获奖选手参加北京市总决赛取得的骄人成绩,为本届参赛选手释疑解惑、加油打气。

    接下来,祁彬女士通过“态度决定一切”的主题讲座,对同学们进行心理辅导及人生定位咨询。她首先回答了同学们的心理困惑及对就业与学习关系的疑问,然后正式开始讲座内容。

    态度决定命运,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祁彬女士认为,态度体现了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人生逆境的超越能力,包含智商、情商和逆商。她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详细讲解了态度的三个层面,即认识、情感和行为,加深了同学们对态度的了解、对个人生活态度有了更准确的定位。

    然后,祁彬女士给出了刻意练习的十年规划:精心设计、高度重复、持续评估、耗费心神、非常枯燥,并对积极心态的建设给出了建议与指导。讲座最后,祁彬女士为同学们推荐了几本有意义的书籍,如《哪来的天才》、《少有人走的路》、《不生病的智慧》等。

    同学们对祁彬女士的讲座内容反应热烈,提出了很多问题。祁彬女士一一耐心解答,获得了同学们好评。

    中科院研究生院第三届模拟面试大赛启动仪式在同学们的掌声中落下帷幕。据悉,此次大赛共分为:初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大赛获奖者有机会代表中科院参加北京市决赛。

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科院研究生院研制开发了教育管理系统(TRP)。10月27日,由研究生院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刘振清带队,研究生院教育信息化项目组一行五人专程来到西安光机所,就教育管理系统主要模块进行培训讲解和交流探讨。会议由西安光机所研究部副主任李晋芳主持,所内部分研究生导师和研究生部工作人员参加了会议。

    会上,刘振清副主任首先介绍了中科院教育信息化项目研究生教育管理平台建设总体情况:教育管理系统包括招生、培养、学位、教师、学籍、就业、教学等多个模块,各模块之间既相互关联,又相互独立;教育信息化项目组相关人员分别就教育管理系统中招生模块、教师系统、教务系统等系统情况作了详细讲解。

    座谈会上,教育信息化项目组成员与西安光机所研究生导师们就研究生教育管理平台应用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项目组成员认真听取了西安光机所导师们对该系统提出的合理化建议,表示会根据研究所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完善研究生教育管理平台。

    目前,西安光机所积极响应研究生院的号召,建立导师个人主页,维护并完善研究生导师网上信息。相信随着教育信息的进一步完善,该系统将为研究生管理提供更快更直接的服务,也将为学生和导师提供更便捷的信息资源。

第三届中日研究生论坛于10月30日至31日在日本美丽的筑波大学校园召开,此次论坛的主题为“生命、环境、资源”。中日两方的学生就这三个研究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参加会议的人数有39名中方学生,41名日方学生。交流期间,不时有各个院校的学生提问,交流会场气氛十分活跃,不断传来热烈的掌声.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此次会议中展现出了杰出的科研实力,五名同学参加了此次会议。他们分别是来自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高婕和王丹、厦门城市环境研究所的潘玲阳、青藏高原研究所的苏友亮和研究生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的贠娟莉。五位分别就自己研究领域取得的成绩做了精彩的报告,赢得了在场各位专家学者的好评。

    会议结束时,筑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东照雄(Higashi)先生为此次获得最佳演讲奖的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中日学生共有14人获奖。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博士生王丹同学题为“Harmful-algae-bloom(HAB) removal, water quality improvement, sediment remediation and vegetation restoration 
using modified local soil technology in shallow lakes” 的演讲,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贠娟莉题为“Methanotrophs diversity in three plants rhizosphere in Zoige Wetland”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可和鼓励,获得了此项荣誉。

    闭幕式上,东照雄(Higashi)先生认为这样的交流活动非常有利于中日两国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并提议应该长期举办这样的活动,以增进两国学生之间的学术沟通和相互学习。中日研究生论坛每年举办一次,此次在日本筑波大学举办,下次将在中国地质大学举行。

 

 

 

 

 【新闻网讯 记者夏雪】11月4日,中国科学院创新与战略论坛系列讲座第七讲在教学楼阶梯教室二1举行。刚参加完亚运会圣火传递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党委书记、副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任海研究员做客科苑,利用他来到研究生院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党校学习的空余时间,为大家做了主题为“中国常绿阔叶林恢复及珍惜濒危植物报春苣苔的回归”的精彩报告。 

    报告开始,任教授以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开头,欢迎大家各抒己见。 然后,他以一句“Are you interested in ecology” 吸引大家的注意,引入话题。任教授的研究团队分为六个组,相互合作,分别对环境退化与植被恢复等问题进行地上地下研究。他们以“四个一”(一个项目、一个队伍、一次会、一个成果)为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的指导思想,目标是“建立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生态恢复研究中心,打造一个知名的国际生态恢复研究团队”。报告中,他对研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了解释,并从常绿阔叶林的恢复来谈谈战略思维,从对国家珍稀植物报春苣苔的回归研究来谈培养创新思维。“风趣幽默、学识渊博”是同学们给他的评价。 

    什么是ecology 

    任教授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了ecology一词的由来。他说,ecology一词源于希腊文,原意为“居家”,日本将这个词翻译为“生存学”,我们定义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虽然翻译得不一样,但本质都一样,那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做人、做事亦如此!” 

    怎样做科学 

    任教授说:“‘科学’的定义是A way of gaining knowledge about the natural world。” 他以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和《Science 》上一篇论文题目的修改为例,解释了我们做科研的步骤应该是:观察,提出假设,检验,评价。这就是我们与西方科学家的区别,“做科研不难,但要掌握方法,这个过程就是:观察、总结普遍规律、演绎。” 做科学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在一定的时间条件下,掌握方法,就有作为。 

    为什么要进行常绿阔叶林恢复  

    常绿阔叶林位于于热带和亚热带之间,靠近热带,是我国特有的植被类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结构复杂、层次丰富,研究其恢复机理和方法具有巨大的生态保护价值。任教授讲到,对常绿阔叶林的恢复基于两点:1、全世界自然环境被人类破坏的满目疮痍,南亚热带地区土地退化严重。由于人类的干扰,刀耕火种、污染农田、外来物种、采山采石、水土流失、禽畜废物等,使得我国常绿阔叶林地被破坏严重,甚至消失。目前,华南地区人工林总面积超过1200万公顷,占区域森林植被面积的53%,但“大面积人工林结构单一,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低下,乡土种难以进入人工林,自然脆弱”。就这点来讲,对常绿阔叶林的恢复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2、现在,生态学研究更强调动态、多状态、多过程的研究,对恢复过程中的生物与非生物障碍、生态恢复中不可逆转的阈值等问题的研究,是目前国际恢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要弄清楚这些问题,是科学发展的需要。 

    研究方向与发展目标 

    在谈到方向与发展目标时,任教授介绍到,他们现在的研究方向与内容主要为: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的研究、生态系统退化机理与健康评价、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技术集成与模式优化等。“做生态学的研究,要把握一个核心:结构、功能、动态过程。”近来,任教授所在的研究团队在常绿阔叶林恢复中的代表性工作有:先锋树种对乡土树种定居的影响、植被恢复的生态效应、不同植被的碳截获潜力、全球变化与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研究植被恢复过程中乡土植物能定居的原因。任教授说:“这些研究对我们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非常重要。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气候变化对我国有喜有忧,但是对我国东部地区来讲,是忧大于喜。” 

    10年时间研究报春苣苔的生态生物学特征及其野外回归 

    任教授从研究背景、生物学特征、传粉生物学特征、群落学研究、遗传多样性、解剖与生理生态学研究、组织培养、野外回归实验这八个方面来为大家详细地介绍了他们10年来对报春苣苔的一些研究。报春苣苔是中国独有的多年生喜钙草本植物,仅生于南方海拔约300米的石灰岩山洞口附近,分布狭窄,为我国独有种。它生长于Karst地貌,能长期在高CO2浓度下生长,对其进行的研究对我们应对全球变化、制定应对策略有重要意义。同时,报春苣苔的繁殖过程非常有趣,其潜在的经济价值还不清楚,这些都吸引着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任教授创造性地将生物技术与生态恢复过程结合,建立起一个保护珍惜濒危物种的研究模式,为我们的生态恢复和珍惜濒危物种保护等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任教授向同学们介绍了自己做研究时的过程:首先查《植物志》,查标本信息;接着确定采集地和进行野外采集,然后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最后总结、归纳研究结果。可以看出,科学家们也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着科研工作。任教授总结说:“成果的取得是团队合作的结果,先有了科研计划,再一步一步做研究。” 

    同学们被任教授的风趣幽默和丰富的学识折服,他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大家受益匪浅。任教授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鼓励大家要多看、多读、多想国内外优秀的文章。 

    报告结束前,同学们争相提问,任教授对“在具体的恢复实践中如何选取参照系统”、“研究中研究方法和对象的确定”、“如何在科研期间对物种进行保护”、“桃金娘和桉树在恢复中对环境的影响”等问题作出详细的回答。任教授还说:“我们在恢复工作中,把污染严重地恢复成天然森林,发挥生态公益;把污染相对较轻的地方恢复成复合农林业模式,产生经济效益。要根据实际情况,面向国家需求,把握国际前沿,解决实际问题。” 

 

 

 

 
 

11月2日,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一行在云南省政府副秘书长卫星、云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和福生等的陪同下视察了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所所长李德铢等热情接待了陈小娅一行。

李德铢向陈小娅汇报了昆明植物所近年来的工作情况,特别是在研究生培养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方面的发展历程、最新科研工作的进展和“十二五”研究生教育规划的情况。他说,研究所从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起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是云南省最早开始培养研究生的科研院所,现有植物学、药物化学两个学科的博士学位授予点,和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以及药物化学的4个硕士学位授予点,今年又新增了生物工程和药学等专业硕士点。2009年研究生规模达到289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36人。

陈小娅一行重点视察了昆明植物园。昆明植物园作为“云南省科学普及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走进科学世界科技活动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和“盘龙区植物科普知识示范基地”等五个科普基地,为云南省大专院校开展植物学、农学、林学、园艺学和环境科学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实习基地和科普服务。陈小娅对教育基地的工作表示肯定,勉励研究所在研究生培养和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方面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