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地理学家、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学位委员会主任郑度研究员应邀在中科院武汉教育基地做题为《环境伦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学术报告。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副院长苏阳主持报告会,来自院属在汉六个培养单位的研究生们参加了本次报告会。

    在报告中,郑度院士介绍了环境伦理学的概念、进展以及研究趋势,提倡人们要尊重自然,构建开放的环境伦理体系,对区域发展中的环境伦理进行深入的思考。

    郑院士指出,目前地球家园面临一系列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的严峻挑战,我们需要反思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伦理观念。我国科学发展观迫切需要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体系的构建,开放的环境伦理学应能包容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合理内核,环境伦理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伦理基础。环境伦理观需要更加关注区域资源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效应以及不同区域间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统筹等问题。在区域发展中,不同社会群体承担不同的责任,要注意政府管理、市场运作和伦理规范三者的互相协调补充。

    郑院士表示,最终“与自然和谐相处,同地球重修旧好”还需要在座的各位青年研究生的努力,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的身上。会后,郑院士还与学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郑院士以开放的环境伦理学定位为思想支撑,以丰富的地理知识及考察经验为基础,透彻地分析了区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视角独特,阐述精细入微,例证翔实丰富,获得了与会者的热烈的掌声。本次报告拓宽了同学们的视野,也极大地加强了同学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责任感和使命感。

 

 

 

 

10月22日下午,中科院武汉分院邀请到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研究员为武汉分院的领导干部、广大科研管理人员、青年科技工作者以及研究生们作题为“中国科学院的历史与文化传统”的专题报告。武汉分院党组书记陈平平主持了会议。

    在报告中,曹效业从对中科院历史文化传统和体制建设最有影响的三类中国知识分子阶层展开了阐述。他向同学们介绍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以陈独秀等为代表一批走政治救国道路的知识分子、主张引进西方民主走中间道路的以鲁迅、胡适等为代表的思想救国知识分子以及以蔡元培等位代表走科学救国道路的知识分子。曹秘书长着重强调了后者的贡献,正是他们播下了科学火种、对民族进步和今天的科技发展都有着奠基性的作用,也正是他们创建了我们中国科学院的前身——中央研究院和一些至今仍被部分沿用的规章制度。

    曹效业分析了世界科学共同体、自由主义文化传统、形而上学主义传统、欧美大陆体系、共产主义思想传统、共产党的最新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科学院历史与文化传统和中科院的体制与制度建设的影响,并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实质等作了认真地梳理,对科学的理性、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和结构等进行了深刻地剖析。他强调,中国共产党以集大成理念形成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对中国科学院现在和未来的发展都起到了根本性的影响。

    最后,曹效业指出,作为我国科技事业的主力军,大家应树立正确的科技价值观,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创新为民为宗旨,坚持追求真理、造福人民,服务国家的建院理念,努力为国家科技创新事业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报告结束之后,曹秘书长与在座的研究生代表进行了交流,鼓励大家要养成一种读书的习惯,把读书当作一种生活,要不断培养自己在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造等方面的能力。

 

 

 

 

  【新闻网讯 记者 黄娉婷】10月22日下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办“解读2010年诺贝尔奖报告会”,研究生院副院长苏刚教授为广大师生作了主题为“世界上最薄最强的材料——石墨烯”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解读报告。

  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科学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这个“玩出来的诺贝尔奖”因何而得?究竟值不值得?苏刚教授对两个问题进行了详细解析。

  在游戏中进行科学研究

  2000年,安德烈·海姆及其同伴迈克尔·贝利爵士因利用磁性克服重力的原理展示了“强磁场中悬浮起来的青蛙”获得搞笑诺贝尔奖(The Ig Nobel Prizes),引人发笑的搞笑诺贝尔奖被安德烈·海姆视为对科学研究一种鼓励,“将物理学变得更加通俗易懂,更加贴近非物理学家是我们的责任,而这个奖有助于我们做到这一点。”

  在随后的研究中,安德烈·海姆发现蜥蜴的四肢具有自清洁、反复粘贴的特点,并由此发明了吸力极大的人工蜥蜴脚(Gecko Tape),利用这个新发明制造成很小一片人工蜥蜴脚,成功垂直吊起了15cm高的蜘蛛侠玩偶。

  2004年,同样是在近乎游戏的研究过程中,石墨烯(Graphene)在经过无数次的透明胶带粘过后被成功剥离出来,正是这个看似漫无目的的游戏诞生了不朽的神奇。

  持之以恒  “粘”出诺贝尔奖

  从1564年铅笔诞生出现的多层石墨烯到今天单层石墨烯的广泛应用,从1999年运用AFM方法获取石墨,到今天的透明胶带法获取石墨烯,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克服了观念困难和制作困难”,抱着打破热扰动破坏二维晶体材料稳定性的传统认知的观念,有效利用每周五晚上学校空闲下来的公用实验室资源和安静的研究环境,持之以恒用透明胶带粘出来了一个伟大发现。“一个50后带着一个70后”,出人意料的发现了拥有奇特物理性质,且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石墨烯,引领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碳具有石墨、金刚石、碳纳米管等不同形式,石墨烯同样也是由碳原子所组成的六边形单原子层,其厚度仅为普通纸片的一百万分之一,硬度比金刚石还要大,导电性在室温下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材料……石墨烯可看成是所有石墨材料的母体。在2004年关于单层石墨烯的文章第一次公开发表后,2009年就有600多篇相关文章对其性质和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诺沃肖洛夫单层石墨烯的发现对相关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现在人们已经发明了多种制备石墨烯的方法

  在谈到今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启发时,苏刚教授指出,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持之以恒的探索,是出人意料的科学发现的前提;科学探索要打破传统的认知观念,研究对象要拥有奇特有趣的性质,研究成果要具有美好广阔的应用前景,并能引领该领域的快速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体现无穷价值

  石墨烯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价值,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其商业化趋势也逐渐凸显,实现了理论研究到实际应用的良好对接。在已出现的石墨烯超市中,人们能够买到售价225美元/英镑的石墨和Scotch胶带,用来制做透明电极、导线、场效应晶体管、便携式显示屏、超级电容器等……鉴于石墨烯在裁剪到纳米尺度时,性能十分稳定,导电能力、导热能力、散热能力都很强,HP,Intel,IBM等厂商都有对其产生了浓厚兴趣,以期在不远的将来人们用石墨烯代替硅,来制造新一代微电子器件,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提高计算机性能的需求。

  报告会结束后,苏刚教授就在场师生提出的“C60在微电子方面的应用前景怎么样?”“如何保证剥离出来的石墨烯为单层结构?”“怎么处理单层石墨烯的褶皱问题?”“透明胶带粘离是否适合于石墨烯的工业化生产?”“石墨烯是否具有催化作用?”“石墨烯在生物材料方面的应用及其安全性如何?”等问题一一作出了解答。

  苏刚教授主要从事凝聚态理论物理、统计物理及计算材料物理等方面的研究。目前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科院创新工程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已在包括《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等学术期刊和专著上发表了150余篇研究论文和章节,担任10余种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人。

  本次报告会由科研处和物理学院组织,科研处处长乔从丰教授、物理学院执行院长倪明玖教授等出席报告会。

 

10月22日上午,“科学与中国”院士专家巡讲活动近日走进中科院武汉分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为武汉分院广大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落实战略导向,繁荣基础研究——为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的专题报告。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长赵进东院士主持了报告会。武汉分院及院属在汉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及众多科研人员和研究生出席报告会。

    陈宜瑜院士从“基础研究的战略地位与国际形势;尊重科学规律,繁荣基础研究;贯彻落实条例,发展完善科学基金制;落实三个更加侧重,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他结合当前国内外基础研究所处的战略地位和其发展形势阐明了当前基础学科的研究对于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并以西北地区杨树防护林为例,形象生动地解答了为什么科研工作者要务必重视基础研究,怎样进行基础研究的理论课题。

    在报告中,陈院士旁征博引,穿插牛顿、沃森、克里克等著名科学家的例子,生动地讲述了基础研究的特点和规律、科学问题的来源以及尊重科学规律的重要意义等问题。他指出,各学科协调均衡发展是重点跨越的科学基础,营造和谐环境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措施。他强调,正确认识和遵循科学规律是在基础研究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最后,陈院士介绍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的主要内容和近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发展形势以及政府对于创新科技的支持政策,对湖北地区各单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和使用状况做了简明的分析,并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积极投身创新研工作。

    报告结束后,陈宜瑜院士回答了与会广大科技工作者和研究生的提问,使大家受益匪浅。本次报告使武汉分院广大师生再次置身浓厚科学氛围,切身感受大师气息,为大家今后的科研学习指明了方向。

    陈宜瑜院士主要从事淡水鱼类分类和系统进化的研究,是淡水和海洋水域生态系统联网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1年至1995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所所长,1995年至2003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2004年1月起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 

 

 

 

 

10月22日,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组织招收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班正式开学,来自银行、证券、IT企业、政府部门、高校、水利水电设计院或相关企业的33同学成为该班第一批研究生。这批研究生中有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事业部总经理、研发总监、司局级或处级业务领导,他们都在各自的业务领域取得了较突出的成绩,已成为所在企业或行业的领军型人才。

    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常务副院长邓勇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王颖教授,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执行院长姚郑教授等参加了开学典礼。研究生院客座教授、上海证券交易所总工程师白硕教授,研究生院金融科技中心首席科学家、吉贝克信息技术公司总裁刘世平教授,研究生院工程计算中心副主任魏群教授等作为教师代表和班主任参加了会议。王颖教授主持了开学典礼活动。

    邓勇教授在致辞中对大家到中科院研究生院进行深造表示欢迎,并就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发展情况和培养成果向同学们进行了介绍。邓勇教授称,作为国内成立最早的研究生院,中科院研究生院成立之时汇聚了当时全国的科技精英,发展到目前在科技领域和研究生教育上形成了独特的不可复制的优势,目前在读学生4万余人。对于同等学力博士研究生培养,邓勇教授要求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坚持高标准,按照高质量要求,严把出口关,以培养出高层次人才。为此,邓勇教授倡议大家在学习上严格要求自己,把握好学习机会,学有所获而顺利毕业。

    姚郑教授在就该班的培养情况进行说明时,向大家阐述了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介绍了学院的教育与科研情况。姚郑教授表示,作为该博士班的培养实施单位,计算与通信工程学院将按照中科院的标准、积极推进、整合多方科教资源,为该班教学培养服务。姚郑教授提议大家未来的研究中可以与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工程计算中心及泛在与传感网研究中心的工作结合起来。

    作为教师代表,白硕教授认为大家在丰富实践经验基础上攻读博士研究生,很有优势,对相关的领域方向具有切实的把握。对于未来的论文科研工作,白硕教授结合自身跨越科研与实践的经历,认为大家要实现学术与实践的有机切换,提出“提炼科学问题能力、适应学术文化、反对学术不端、积极分享经验”等倡议,希望大家在坚持中收获研究的快乐和同学间的资源。

    李蒲健同学代表学生发言,他表示自己会珍惜在中科院的学习机会,利用中科院的科研优势和个人的丰富实践经验,从新起点出发,追寻“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与时俱进、创新创造,实现在德与学的双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