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赵广立】10月31日,时值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雁栖湖校区正式进入施工建设阶段一周年之际,研究生院记者团、学生会新闻中心部分同学前往位于北京市怀柔区的研究生院雁栖湖园区,参观新校区建设进展。
 
研究生院基建处处长孙建立代表新校区项目建设团队对同学们的到访表示热烈欢迎。他详细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新校区的详细规划和建设情况,引导同学们观摩了新校区规划3D效果视频,并带领同学们在安全施工地带参观建设工地。新校区分东、西两区,中间被111国道隔开,建成后的“嵌入式校园”充分利用占地空间,加之原有的生态山林,绿化面积达40%,布局合理,像一个不规则的“八”字。问及新校区周边环境和交通情况,孙建立老师表示,中科院雁栖湖校区是国家批准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的一部分,投资力度大,之后将陆续有些高教科技研究单位在周边落成,相应的交通设施也会在三五年间改善,为雁栖湖校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同学们无不对新校区的建设蓝图赞叹不已,很是向往。
 
恰逢钱学森先生逝世一周年,同学们还参观了新校区附近钱学森先生回国后做火箭发射实验的S2试验基地遗址,感受钱先生为祖国航天事业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深切缅怀钱先生。
 
雁栖湖校区项目是中科院有史以来投资最大的基本建设项目,位于北京市怀柔区雁栖湖畔,风景秀丽、依山傍水。项目工期2年,总建筑面积达71.6公顷,基本建设总投资约18亿元。该项目按照“满足需求、功能完善、通用可展、经济实用、人本环保”的建设方针,将建成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体育馆、礼堂、学生宿舍、体育场等近34万平方米的山水园林式校舍,预计2012年秋季学期部分正式投入使用,将逐步满足1万余名研究生、2000余名教师的正常教学、生活和科研活动,将成为中科院最具规模的研究生集中教学园区。
 
 
 

10月31日,第一届科学、技术与工程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第一会议室召开,来自全国各高校和研究所的30多位专家和学者参加了会议。

本次研讨会的开幕式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自然辩证法研究》常务主编、中国科学院科技哲学博士点带头人李伯聪教授主持。开幕式上,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曹效业教授和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副院长马石庄教授分别致辞。曹效业教授祝贺此次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介绍了科学社会学向工程社会学转变的历史过程,概述了工程社会学研究的意义以及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马石庄简要介绍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发展建设情况,并阐述了对于科学、技术和工程关系的理解和认识。开幕式后,全体与会人员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办公楼前合影留念。

会议专题发言部分由来自大连理工大学的王前教授主持。部分会议代表做了专题发言。李伯聪教授作了题为“工程社会学”的专题发言。由工程社会学的发展历程,李伯聪谈到“科学、工程和技术是跨学科研究,应该多做一些关于工程社会学的讨论”。在详细介绍了自己编写的《工程共同体研究》一书的结构内容后,李伯聪指出,西方对于工程社会学认识存在误区,他们认为工程是工程师进行的活动,而没有认识到其中工人、工程师、管理者和投资者的参与。他提出,要将工程社会学建设成为“科学社会学”和“工程社会学”,“工程社会学发展的未来是由理论和社会现实决定的,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做出更多的贡献。”

来自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的赵万里教授作了题为“科学社会学:回顾与展望”的专题发言。他在回顾中国科学社会学30年的发展历程时指出,从1978年至1985年,是自然辩证法、科学和社会学兴起;从1986年至1994年,是科学社会学的初创阶段;1986年在广州举行了第一次科学社会学的研讨会;从1995年至1999年,科学社会学的发展进入停滞阶段;从2000年至今是科学社会学的拓展,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他指出,科学社会学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科学社会学的不确定性、学科定位模糊、消化吸收不够、经验成果少等。他还介绍了自己的课题研究,包括垕钧窑的社会意向研究、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分层研究、实验室实验与韩国科学文化和网络技术对工作组的影响研究等。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尚智丛教授作了“关于科学社会学研究的思考”的专题发言。他提到了科学如何在中国这个环境中发展,介绍了包括明末清初中西科学交流共同体、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的关系——北京正负离子、中国杰出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等研究项目,同时,他指出,目前需要重点研究的项目是科学共同体分层结构和国家试验基地科技人员跨层,并谈到了科学与政治活动、公共投资方式与绩效成绩、公众在科技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及发挥作用的方式等。

大连理工大学的王国豫教授作了题为“德国的技术社会学研究”的专题发言。他详细阐述了德国技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路径、德国技术伦理学和技术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发展的相关理论、现在技术社会学和哲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交通和技术风险问题等,并探讨了热点研究纳米技术中的哲学与伦理问题。

专题发言结束后,与会的各位代表就专题发言者的观点提出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在下午的大会自由发言阶段,部分参会的老师针对会议主题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李建会老师作了题为“生物技术的风险与生物专家、企业和媒体的社会责任”的报告,阐述生物技术这把双刃剑的利用,指出生命科学家应当“发挥自律精神,加强自我约束,恪守若干重要原则,自觉地用生命科学的伦理规范制约自己的研究”;在媒体的社会责任方面他强调,科学记者不仅应是科技的传播者,更应当是人类根本利益的捍卫者:“科学家、企业、媒体等的社会责任的提出正体现了人类对未来幸福的理性思考和现实追求”。北京科技大学孙雍君谈到“回归莫顿立场”,他针对如何回归莫顿立场、回归何处等进行了分析,并展示了自2001年以来开展的两项相关的尝试性研究,即关于发明家历史地位与社会作用的研究以及关于科学家创造力年龄高峰值的研究。清华大学科技与社会研究所洪伟介绍了自己开展的创新政策研究、科技伦理研究以及实验室研究等等。参会的同学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踊跃发言,提出疑问。

经过一天的学术交流和碰撞,第一届科学、技术与工程社会学学术研讨会完满结束。这将为今后相关领域学者的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搭建起一座沟通桥梁。 

 

【新闻网讯 记者赵广立】10月31日,研究生院记者团、学生会新闻中心部分同学在宣传部贾宝余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怀柔参观中国第一个火箭研制发射试验基地遗址,感受钱学森先生不朽的民族魂和崇高品质,深切缅怀钱学森先生逝世一周年。
 
该试验基地是钱学森先生回国后做火箭发射实验的研究基地之一,为钱老的科学研究与传授做出过巨大贡献。在当时险恶的国际环境下,祖国出于对钱学森先生等科学家的保护,特地将科学研究基地设在偏远的市郊山林之中。钱学森先生作为蜚声国内外的科学巨匠、火箭专家,从未向祖国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即使在简陋的条件下毅然不遗余力地开拓创新,为我国的航天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同学们听了钱老“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的感人故事之后,深深被钱老那种热爱祖国、坚持真理、科学求实、锐意进取的科学精神所感动。同学们参观到处,基地前的小型火箭发射架和避雷装置巍然屹立,它们见证了钱学森先生对科学探索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许多同学情不自禁地上前触摸,仿佛能感受到钱老正在现场声情并茂地讲授。参观中,雁栖湖校区基建处处长孙建立和带队老师贾宝余对遗址做了简明的讲述,并合影留念。
 
参观后,来自过程所的孙中亮同学感慨说:“钱学森先生无论在为人和为学的境界都令人难以企及,但我们做科研要向钱老看齐。”同学们纷纷表示,作为科苑的一份子,要继承和发扬钱老的崇高科学精神,真正在科研领域发挥作用,用实际行动表达对钱学森先生的深切缅怀。
 
据了解,钱学森先生曾参与创建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址就是现在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钱学森先生不但亲自担任近代力学系主任,还承担起了《火箭动力学》课程的授课任务,每周两次在玉泉路园区讲授该课程。钱老还经常关心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并积极参加学生活动。在钱老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钱老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我们深切缅怀伟大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
 
 

“我们中华民族有一个梦,一个始于公元1840年的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复兴之梦;中国科学院有一个梦,一个始于新中国成立不久的1949年11月1 日,实现中国知识分子“科技强国”之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也有一个梦,一个始于1978年成立我国第一个研究生院后,实现强大的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梦。在研究生院有一群人,这群人还有一个梦,一个始于2002年11月下旬,要建设一所有当量、有形象的世界知名研究生院之梦;今天,这个梦变成了现实。……”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在2009年10月28日研究生院雁栖湖新校区开工典礼上的讲话犹在耳畔。至今新校区开工建设已经整整一周年。

    为了跟踪报道雁栖湖新校区的最新建设进展,10月31日,恰值新校区开工建设一周年之际,研究生院党委宣传部组织研究生记者团,会同学生会新闻中心的部分同学,对新校区建设的情况进行了一次深入的采访和报道,以此来记录新校区建设的最新成就。

    雁栖湖新校区的开工建设,凝聚着国家的关怀、中科院和北京市领导的支持,也是研究生院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回首新校区从请示到审批,从立项到动工的整个过程,一个个清晰的脚印依然历历在目:2002年11月下旬,研究生院党委向中科院党组呈上了一个报告,提出了“建设有当量、有形象的研究生院主校区”的郑重请示;2003年12月,中科院正式决定新校区选址为怀柔区雁栖湖畔,原中科院管理干部学院及相邻绿化基地并入研究生院;2004年3月31日,国务委员陈至立主持会议,专题研究加快发展中科院研究生教育的有关问题,同意中科院在北京怀柔地区选址,立项建设研究生院新校园;2006年12月3日,雁栖湖园区正式奠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中科院常务副院长、研究生院院长白春礼等出席奠基仪式;2008年10月23日,研究生院与丹麦科技创新部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在新校区共建“中丹科教中心”(SDC);2009年10月28日,新校区正式开工建设。

    新校区开工一年来,中科院和有关单位、部门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关心新校区建设的进展,并帮助解决建设过程中的实际困难。研究生院许多领导和老师亲临建设一线,与施工单位一起,克服许多困难,积极推进新校区建设;广大教职员工对新校区的建设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和美好的憧憬,许多同志经常到新园区来走一走、看一看,了解最新的工程建设情况。


    现在的雁栖湖校区呈现一派繁忙的建设景象。工地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教学楼、图书馆和数座学生公寓作为第一期开工建设的项目,正在日夜不停的加紧施工。相信在两三年以后,一座占地1075亩,基本建设总投资约18亿元,按照“满足需求、功能完善、通用可展、经济实用、人本环保”的建设理念,融教室、实验室、办公室、图书馆、体育馆、礼堂、学生宿舍、体育场为一体,近34万平方米的山水园林式校舍,将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到那时,研究生院的新园区之梦将真正变成现实。  

研究生院的新园区之梦,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梦,令人欢欣鼓舞的梦,更是一个令人引以为自豪的梦,研究生院必将在这个梦变成现实之后,实现新的跨越!

 

 

 

 

【新闻网讯 记者周宁/文 陈树钢/图】“博学笃志列前茅,格物明德领风骚,海纳百川汇英杰,才子佳人做天骄。”10月29日晚19:3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届新生迎新晚会在玉泉路园区礼堂举行,晚会以“激情·梦想”为主题,为师生奉献了一场视听盛宴。研究生院纪委书记、副院长马石庄,组织部部长赵宝奇出席晚会。
 
马石庄副院长首先致辞,他结合科技时事为同学们诠释了“激情和梦想”的主题,指出“同学们要追求真善美,要有梦想,更要有理想;在科研路上,展开隐形的翅膀,尽情地在科研的天空中飞翔”。他同时强调,“只有靠新一代‘真、善、美’的学子的努力,我们的民族才可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晚会共有14个节目,其中有13个是经过研究生院各大社团和各院系学生精心准备和排练最后选送登台的。第一个节目是由岚雅外交官夫人艺术团给同学们带来的舞蹈《祖国你好》。艺术团的演员们由外交官夫人组成,平均年龄56岁。她们积极乐观、热爱生活,参与演出上千场,并多次在奥运会、祖国60周年大庆等大型活动中参加表演,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媒体的广泛关注。高贵的气质、优美的步子、精湛的演艺……外交官夫人们的演出赢得同学们一阵阵喝彩。
 
接下来节目同样精彩纷呈。刁思聪同学的情歌《你是我的眼》,优美的情歌让人遐想让人迷醉;体育舞蹈协会带来的《燃情拉丁》,节奏动感,舞态狂野,热情奔放,动作如流水般顺畅、像云霞般光辉,兼具桑巴的火热和华尔兹的高贵,充满激情而又缠绵;民乐队演奏的《红楼梦组曲》,在乐队同学的配合下很好的诠释了交织在大观园中的凄清、悲凉、感慨与无奈,令同学们久久沉浸其中;白兰淑同学带来了她的舞团,为大家全面解读Ladygaga的歌曲《paparazzi》;外语系阚华同学的京剧《霸王别姬》选段《看大王醉卧帐中》和计通学院的刘强同学带来的现代京剧《沙家浜》选段《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让同学们领略到科苑学子的多才多艺,引起同学们对京剧的极大兴趣;舞蹈《梦蝶》、武术表演《武术魂》、街舞社带来的舞蹈《Remix》和动静飞翔乐队的《光辉岁月》,都让同学们感叹不已。中科院的才子佳人们的出色表演突破了观众的想象,让人回味无穷。
 
计算与通讯工程学院同学带来的手语表演《阳光总在风雨后》成为晚会的压轴节目,同学们那优美的手语、深情的旁白传递出的是铿锵有力的两个字“坚持”:“人生路上有甜、有苦、有喜、有忧/ 要勇敢地抬头,因为有我有他/ 不要害怕 不要退缩/ 要勇敢的接受汹涌的波涛/ 相信风雨后总会有阳光/ 我们会一直在你的左右……”
 
2010级新生迎新晚会虽然落下帷幕,但那优美的诗,深情的歌,仿佛依然回荡在耳边:“我们和未来有约,让我们记住科学的美丽; 我们和未来有约,让我们坚守自己的梦想; 我们和未来有约,让我们点燃火热的激情; 我们和未来有约,让我们从现在起在科学的海洋里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