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希金说:“教师是阳光下最灿烂的职业。” 周恩来说:“教师是培养下一代的灵魂工程师。” 乌申斯基说:“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人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 老师,大家都说您培养着祖国的栋梁;我却要说,您就是祖国的栋梁。正是您,我们这一代人脊梁才会如此硬朗! 老师,您的讲演,是那样丰富多采,每一个句话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有了您,世界才如此充满魅力! 老师,您耕耘美,播种美,是您,引领美的阳光普照万物,指点美的雨露滋润大地。由此,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谁不在将您赞扬!传播知识,就是播种希望,播种幸福。老师,您就是这希望与幸福的播种人! 您像一座大桥,为我们连接被割断的山峦,让我们走向收获的峰巅。 您像一蔓青藤,坚韧而修长,指引我们采撷到崖顶的灵芝和人参。 您像一撮火种,熊熊飘焰,点燃了我们的心灵之火。 你像一级石阶,敦实方厚,承受着我们向上攀登的压力。 您给了我们一杆生活的尺,让我们天天去丈量。 您给了我们一面模范行为的镜子,让我们处处来学习。 您还给了我们无尽的学问,让我们一点一点的去体会。 您自己,做了红烛,燃烧!不停的燃烧!为后辈献出了所有的热和光! 老师,快推开窗子看吧,满园青绿,满园桃李,都在向您敬礼!如果没有您思想的滋润,怎么会绽开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在这丰收的金秋,请允许我向辛勤教书育人的老师们道一声:“老师!您辛苦了!” (作者:方晨,中科院研究生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生记者团成员,培养单位为软件研究所,)

     晚夏的凉风轻轻的拂面而来,又是一个九月。时间也像微风滑过指尖,轻轻的,不知不觉中我在中科院已经度过了三个九月。

    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但对于我来说,九月更像是每一年的起点。因为它是每个学年的起点,也是每一次成长的起点。

    2004年9月

    晴美的蓝天下,青草郁郁的散发着芳香,研究生院张开双臂,欢迎天南海北的学子。在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顺利完成了千头万绪的准备工作,开始了美好而快乐的学习生活。就像园区中刚刚种植的细细的法桐,在园丁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在和风煦日中歌唱。

    晚夏初秋的九月,风渐渐转凉,月渐渐变圆。湛蓝的夜色中,秋蝉浅吟低唱,一轮满月把清晖洒向静谧的玉泉园区。主楼化学系的一间教室却是欢歌笑语,那是我们班级的中秋联欢晚会。50颗年轻的心从此聚在了一起,相互扶持,相互陪伴。我们从这一年的九月出发,一起经历秋日的风,冬日的雪,春日的雨,夏日的阳,一起走过成长的每一天。

    2005年9月

    盛夏,灿阳如火,我们离开了玉泉,告别了梦开始的地方,走进实验室。像一艘小船,准备离开港口,起锚,驶向浩瀚的大海。

    转眼又到九月,已经看了半个月的文献,就要开始做试验了。就像雏鹰刚刚张开翅膀,急切的想飞上天空。也有一点面对未知的迷茫,但全都淹没在探索的兴奋中。

    九月,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窗外,细雨如丝,随风飘曳。我静静的看着一排排的锥形瓶,唉,柱子又没过好,产物不纯。抬起头,天色灰暗,没想到在九月,我喜爱的九月,并不是每一天都碧空如洗。推开窗,光滑的雨丝飘到脸上,西边的云隙中透出星星点点的金色光芒。困难也是这样,坚持着努力着,慢慢总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大家的鼓舞和帮助一直陪在我的身边,导师的教导指点,师兄师姐的关心帮助,伴我经历风雨,不断成长。

    2006年9月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走出实验室,高大的白杨树笔直的矗立在院中,白杨树叶在夜风中哗啦做响,招着他们的小手,送我离开。骑车走在路上,墨蓝色的天上白色的云朵随着我而动,晚夏的微风吹走了淡淡的疲惫。

    回到宿舍,想起第二天要交照片,转博了,要换新学生证了。从抽屉里找出最近的一张照片,是两年前在研究生院照的,好快阿,已经两年了。看看那时候的我,再抬头看看书架上的镜子,两年中我好像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我分明感到,我的目光更加坚定,我的心灵更加坚强。

    九月,仍然是我又一年成长的起点。

    我喜欢九月,喜欢九月清爽的晚风,喜欢九月晶莹的细雨,喜欢九月灿烂的秋阳,喜欢九月,它是我每一次成长的起点。在九月,一段快乐的日子开始了;在九月,一段探索的日子开始了;在九月,一段努力的日子开始了;在九月一段坚强的日子开始了。九月是收获的时节,我从这里开始收获生活给予我的点点滴滴。

    (作者:韩镭,中科院研究生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理化技术研究所)

     秋老虎余威尚在,转眼又是一年教师节。从小学算起,我们已经为老师庆祝了近20个教师节。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老师的侧重点也各有不同:小学时的苦口婆心,面面俱到;高中时的耳提面命,目标明确。而现在,我们即将迈上科研之路,对导师,我们又有怎样的期待呢?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以前的被动接受知识,到现在的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我们必将有太多的疑惑和不知所措。幸而我们有已经走过这条路的导师和师兄、师姐们,你们清楚可能会有的迷雾岔路,或是看似不起眼,实则将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通幽曲径。希望导师能够为我们解惑,让我们有所准备,并在关键时刻为我们指明方向。

    不仅如此,人们常说:言传不如身教。而导师们治学严谨,思维开阔,他们的科研之林也已硕果累累。所谓见贤思齐,你们为我们树立了绝佳的学习榜样。

    当然,作为学生,我们也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那就是勤奋刻苦、兢兢业业的学习和工作。唯有如此,方能回报导师们对我们的期望,和为我们提供如此优越的科研条件。

    (作者:卢婧,中科院研究生院2005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

阅读本专题文章>>>

     晚夏的凉风轻轻的拂面而来,又是一个九月。时间也像微风滑过指尖,轻轻的,不知不觉中我在中科院已经度过了三个九月。

    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但对于我来说,九月更像是每一年的起点。因为它是每个学年的起点,也是每一次成长的起点。

    2004年9月

    晴美的蓝天下,青草郁郁的散发着芳香,研究生院张开双臂,欢迎天南海北的学子。在老师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我们顺利完成了千头万绪的准备工作,开始了美好而快乐的学习生活。就像园区中刚刚种植的细细的法桐,在园丁的精心呵护下成长,在和风煦日中歌唱。

    晚夏初秋的九月,风渐渐转凉,月渐渐变圆。湛蓝的夜色中,秋蝉浅吟低唱,一轮满月把清晖洒向静谧的玉泉园区。主楼化学系的一间教室却是欢歌笑语,那是我们班级的中秋联欢晚会。50颗年轻的心从此聚在了一起,相互扶持,相互陪伴。我们从这一年的九月出发,一起经历秋日的风,冬日的雪,春日的雨,夏日的阳,一起走过成长的每一天。

    2005年9月

    盛夏,灿阳如火,我们离开了玉泉,告别了梦开始的地方,走进实验室。像一艘小船,准备离开港口,起锚,驶向浩瀚的大海。

    转眼又到九月,已经看了半个月的文献,就要开始做试验了。就像雏鹰刚刚张开翅膀,急切的想飞上天空。也有一点面对未知的迷茫,但全都淹没在探索的兴奋中。

    九月,又是一个新的起点。

    窗外,细雨如丝,随风飘曳。我静静的看着一排排的锥形瓶,唉,柱子又没过好,产物不纯。抬起头,天色灰暗,没想到在九月,我喜爱的九月,并不是每一天都碧空如洗。推开窗,光滑的雨丝飘到脸上,西边的云隙中透出星星点点的金色光芒。困难也是这样,坚持着努力着,慢慢总能看到希望的曙光。大家的鼓舞和帮助一直陪在我的身边,导师的教导指点,师兄师姐的关心帮助,伴我经历风雨,不断成长。

    2006年9月

    一天的工作结束了,走出实验室,高大的白杨树笔直的矗立在院中,白杨树叶在夜风中哗啦做响,招着他们的小手,送我离开。骑车走在路上,墨蓝色的天上白色的云朵随着我而动,晚夏的微风吹走了淡淡的疲惫。

    回到宿舍,想起第二天要交照片,转博了,要换新学生证了。从抽屉里找出最近的一张照片,是两年前在研究生院照的,好快阿,已经两年了。看看那时候的我,再抬头看看书架上的镜子,两年中我好像并没有什么变化,但是我分明感到,我的目光更加坚定,我的心灵更加坚强。

    九月,仍然是我又一年成长的起点。

    我喜欢九月,喜欢九月清爽的晚风,喜欢九月晶莹的细雨,喜欢九月灿烂的秋阳,喜欢九月,它是我每一次成长的起点。在九月,一段快乐的日子开始了;在九月,一段探索的日子开始了;在九月,一段努力的日子开始了;在九月一段坚强的日子开始了。九月是收获的时节,我从这里开始收获生活给予我的点点滴滴。

    (作者:韩镭,中科院研究生院2004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理化技术研究所)

    心中的老师,是儒雅而又风度翩翩的,
        像那个羽扇纶巾的才俊,留下一缕幽香弥散千年;

    心中的老师,是严肃而又慈眉善目的,
        恰似儿时崇拜的父亲,威严但又忍不住亲近;

    心中的老师,是古板而又体贴周到的,
        是殷殷期望的可爱老夫子,也对每个学生关怀至微;

    心中的老师,是智慧而又谈笑风生的,
        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也可以幽默袭人,让人忍俊不禁又回味不已;

    心中的老师,是淡定而又自强不息的,
       喜欢淡泊名利不问世事,却不能允许自己对事业有一丝的懈怠;

    心中的老师,是历练而又朝气蓬勃的,
      拥有丰富的人生阅历,成熟冷静,也承认对新事物的陌生,孜孜以求;

    心中的老师,是亦师亦友的那群人,
      他们聪明、能干、亲切、诙谐、永远年轻……

    (作者:刘桂林,中科院研究生院研究生,培养单位为光电技术研究所)

阅读本专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