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时机的巧合,也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缘份,我是踩着冬天的尾巴,合着春的前奏来到玉泉校园的,并有幸在这里目睹了冬、春、夏三季的靓丽风景!

    依稀记得那是在冬末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街面上的行人还裹在冬天的行装里。出了地铁口不停地四处张望,寻找那梦萦已久的字眼:中科院研究生院,当第一眼看到那幢白楼时,我心里一直悬着的心就放下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到家了,梦中的家园!

    尽管时序冬末,但我依旧希冀能一睹北国的雪景。于是,怀着这样一种期待,开始了在玉泉的学习生活。那时的校园,周围的一切都还在沉睡之中,在为春的到来做精心的准备,最为壮观的莫过于匆行于校园小道上的莘莘学子与来往的大巴,冬末的余威似乎并未淹没他们的热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周末,偷睡了一个懒觉的我心想学期刚开始,教室的人应该不会太多,但当我心存侥幸来到教学楼时,我不得不进行“层层扫描”,直到五楼我才找下一个位置,坐下半晌,我一直在思索:是什么在促使大家保持这样一种奋发的精神?后来,慢慢地,我领悟出了答案:这本身就是科苑的本色,时不待我!

    就这样,每天往返于“三点”之间,终于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我发现柳枝开始发出芽儿了,沿三公寓一线的楼角也在泛出点点绿斑了,那是在预示玉泉的春天快要来了,尽管在一个午后雪花还在漫天飞舞着,激情如我的同学们还在为最后一场雪欢呼、惊叫,但是,雪显然不会再存留,甚至还没有等到落地就荡然无存了!

    玉泉的第一抹绿姗姗来迟,那是在人文楼的一个课间,满头银发的周思源老先生来给我们做讲座,从康乾雍盛世谈到华夏文化的复兴,是老先生的一番对华夏文化的激情阐释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根神经,于是我总想在校园里找些春的影子,来迎合当时对祖国美好前景的憧憬,正是人文楼前那一簇浅绿映入我的眼帘,仿佛我们的前程也如她一样,生机蓬勃!

    慢慢地,玉兰花开了,樱花也开了,南草坪也绿了,爬山虎也上了墙头,校园里晨读、黄昏的人群与晚间的锻炼构筑了科苑一道醒目的风景线,不时令我想起了毛泽东主席当年在抗大题写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它不正是今天玉泉科苑的写照吗?是啊,虽然时过境迁,但这种精神并没有丢失,而是一代又一代在传承、在升华,激励着年轻的一代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继续奋进!

    我一直以为是期中考试提升了同学们的热度,也揭开了仲夏的序曲,而校园的南草坪更是英资焕发,迎着夏日,绿意盎然!数周以后,也是在这南草坪上,在一个盛夏的黄昏,“激情夏日”露天晚会拉开了帷幕,一身学生装扮的马院长用属于那个年代的旋律诉说着科苑的过去与现在。在我的印象中,马院长随到之处总能响起热烈的掌声,他的诙谐与幽默总能调动现场的气氛,也深受同学们的爱戴!

    思绪不由得再次拉回到这黄昏时节,静谧的校园里又一次响起班得瑞的曲子,那是《玉泉之音》又在讲述着我们自己的生活故事。临别之际,总忍不住再一次凝望着那南草坪,那一条条林间小道,在心中再一次回放四个月的生活剪影,尽管缺少了秋,没有了红叶,但我心底并无遗憾,因为秋本身就是一个成就硕果的季节,在这里历经了冬的孕育,春的萌芽,夏日的成长,我更期盼着秋的成熟,期盼秋的丰收!

    忘不了老师们的谦逊与博识,忘不了第一次迈进人民大会堂的兴奋,忘不了与好友在卢沟桥畔的激扬文字,忘不了骑车绕行四环、穿行十里长街的豪迈,也忘不了在人生中最后一段校园里为青春的尾巴呐喊,也忘不了为科苑一直默默奉献的人们……

    离别的钟声终究会响起,我所能做的只有记住玉泉,记住科苑,感恩科苑!

    (作者:孙嘉龙,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也许是时机的巧合,也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缘份,我是踩着冬天的尾巴,合着春的前奏来到玉泉校园的,并有幸在这里目睹了冬、春、夏三季的靓丽风景!

    依稀记得那是在冬末的一个上午,阳光明媚,街面上的行人还裹在冬天的行装里。出了地铁口不停地四处张望,寻找那梦萦已久的字眼:中科院研究生院,当第一眼看到那幢白楼时,我心里一直悬着的心就放下了,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到家了,梦中的家园!

    尽管时序冬末,但我依旧希冀能一睹北国的雪景。于是,怀着这样一种期待,开始了在玉泉的学习生活。那时的校园,周围的一切都还在沉睡之中,在为春的到来做精心的准备,最为壮观的莫过于匆行于校园小道上的莘莘学子与来往的大巴,冬末的余威似乎并未淹没他们的热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个周末,偷睡了一个懒觉的我心想学期刚开始,教室的人应该不会太多,但当我心存侥幸来到教学楼时,我不得不进行“层层扫描”,直到五楼我才找下一个位置,坐下半晌,我一直在思索:是什么在促使大家保持这样一种奋发的精神?后来,慢慢地,我领悟出了答案:这本身就是科苑的本色,时不待我!

    就这样,每天往返于“三点”之间,终于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我发现柳枝开始发出芽儿了,沿三公寓一线的楼角也在泛出点点绿斑了,那是在预示玉泉的春天快要来了,尽管在一个午后雪花还在漫天飞舞着,激情如我的同学们还在为最后一场雪欢呼、惊叫,但是,雪显然不会再存留,甚至还没有等到落地就荡然无存了!

    玉泉的第一抹绿姗姗来迟,那是在人文楼的一个课间,满头银发的周思源老先生来给我们做讲座,从康乾雍盛世谈到华夏文化的复兴,是老先生的一番对华夏文化的激情阐释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某根神经,于是我总想在校园里找些春的影子,来迎合当时对祖国美好前景的憧憬,正是人文楼前那一簇浅绿映入我的眼帘,仿佛我们的前程也如她一样,生机蓬勃!

    慢慢地,玉兰花开了,樱花也开了,南草坪也绿了,爬山虎也上了墙头,校园里晨读、黄昏的人群与晚间的锻炼构筑了科苑一道醒目的风景线,不时令我想起了毛泽东主席当年在抗大题写的校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它不正是今天玉泉科苑的写照吗?是啊,虽然时过境迁,但这种精神并没有丢失,而是一代又一代在传承、在升华,激励着年轻的一代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继续奋进!

    我一直以为是期中考试提升了同学们的热度,也揭开了仲夏的序曲,而校园的南草坪更是英资焕发,迎着夏日,绿意盎然!数周以后,也是在这南草坪上,在一个盛夏的黄昏,“激情夏日”露天晚会拉开了帷幕,一身学生装扮的马院长用属于那个年代的旋律诉说着科苑的过去与现在。在我的印象中,马院长随到之处总能响起热烈的掌声,他的诙谐与幽默总能调动现场的气氛,也深受同学们的爱戴!

    思绪不由得再次拉回到这黄昏时节,静谧的校园里又一次响起班得瑞的曲子,那是《玉泉之音》又在讲述着我们自己的生活故事。临别之际,总忍不住再一次凝望着那南草坪,那一条条林间小道,在心中再一次回放四个月的生活剪影,尽管缺少了秋,没有了红叶,但我心底并无遗憾,因为秋本身就是一个成就硕果的季节,在这里历经了冬的孕育,春的萌芽,夏日的成长,我更期盼着秋的成熟,期盼秋的丰收!

    忘不了老师们的谦逊与博识,忘不了第一次迈进人民大会堂的兴奋,忘不了与好友在卢沟桥畔的激扬文字,忘不了骑车绕行四环、穿行十里长街的豪迈,也忘不了在人生中最后一段校园里为青春的尾巴呐喊,也忘不了为科苑一直默默奉献的人们……

    离别的钟声终究会响起,我所能做的只有记住玉泉,记住科苑,感恩科苑!

    (作者:孙嘉龙,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当午夜的钟声敲痛离别的心门,却打不开我深深的沉默……”,黄昏时分,“玉泉之音”如约地响起了那首经典老歌,回想起前几天为背囊忙碌的室友,我心头一颤:要告别玉泉路园区了!嗬,整整一年了,多么灿烂的回忆啊,回首坐着火车初到玉泉的那几分激动,后来一帮朋友蹬着脚踏车在北京老胡同“扭弯”……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熟悉而又陌生,一桩桩往事在我心头泛起一圈圈涟漪……

    人民大会堂的讲演

    第一次去人民大会堂,真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惴惴不安和新鲜好奇,欠下儿时神往“五星红旗下的天安门”的那笔债今天终于可以偿还了!当第一次见到了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五星红旗屹立在广阔的天安门广场上时;当第一次走过国徽下的十二根柱子,坐在华美庄重的大会场时;当第一次看见《千秋伟业》和《唐代贵妃蹴鞠图》的巨幅装点中国画时,一种恢弘、庄严、磅礴、典雅的感染力涤荡着我灵魂深处的每一根神经,忘不了,历史的厚重大气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我是幸运的,那次正好赶上路甬祥院长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发表讲演,第一次听“大腕”演讲,第一次坐在有底蕴庄严而华美的人民大会堂会场,那种整体的氛围,我感觉就象在皇宫吃着一顿精美别致的盛宴。尤其是路院长平易近人,语气谦和,他发表演讲的题目为“造就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如听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者娓娓道来,他的睿智和深刻,使我感觉格外亲切,如坐春风。

    路院长,人民大会堂,一场睿智深邃的演讲,我心底永远的记忆。

    植物园里“三结义”

    “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三生有幸,在玉泉认识了两位外国留学生朋友,一位是韩国人金大天,他是大连化物所的硕士生,和大天的交往很有意思,自从第一次我在口语课上对他说起“阿里阿涩哦”(韩语你好),我们便成了好朋友,后来他教我学习韩国语。第二位是日本人江岛理惠,超级内敛且具有东方特质的女孩,自从见到她,我才理解大学的时候有位老师为什么赞扬日本女性乖巧玲珑,秀外惠中,善于持家。

    其实第一次见到理惠是在“五一”期间我邀请她和大天去植物园玩的时候,作为“东道主”,植物所又是我熟悉的地方,那次我是尽到了一个“主人”的职责。首先带他们到我导师的办公室参观,正好看见一张世界地图,大家便开始对地图“大做文章”,介绍各自的“hometown”、“university”、“capital city”,家乡的民俗特产……我说起了满山遍野都变成了红色的香山,大天说起韩国汉拿山烤肉的制作,理惠说起了日本的樱花树……当大天看见韩国的本土面积较小时,很惭愧地说:“we are small”,我看见大天个子比较大,灵机一动:“but you are big!”,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紧接着我带他们参观我们的实验室,大天好象从来未见过显微镜下放大的植物组织,惊讶地说“wonderful”!至到标本馆,理惠才明白我的专业植物分类到底是做什么的。

    最后我们参观植物园,五月的植物园,鲜花争奇斗艳,春意盎然。看见满园的鲜花,理惠自然地说起了日本的“撒库拉”(樱花树),我告诉她,我的大学所在地武汉也有很多樱花树,“花逢盛世开”,武汉每年在樱花开放时主办樱花诗文赛、樱花摄影赛。理惠听毕,自豪地唱起那段“撒库拉”。更有意思的是我们一起讲话的时候,大家都要用四种语言说一下,例如一句 “let’s go”,我说“走吧”,然后大天说“卡杂”,理惠说“落库”。

    话题当然也少不了玉泉,大天问起我中科院在中国的学术地位怎么样,我很自豪地告诉他们:玉泉路优美的学习环境,研究生院良好的学术氛围,在整个中国是屈指可数的,他们频频点头。我们一路说着笑着,大天颇有远见地对我们说,整个世界的发展,以前欧洲是繁荣中心,后来是美国,现在轮到了中日韩了,真希望我们永远是好朋友。走在开花绚丽多姿的山桃树,我费了好多唇舌才解释清楚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大天颇有“来头”地说,我们“三结义”吧!理惠随即附和,我拿出随身携带的“雪碧”跟每人满上一杯,我们不拜鬼神拜祖国,为我们的友谊干杯,为了祖国繁荣昌盛干杯,为了三国的交流和睦邻友好干杯。

    烂漫的植物园,三个不同国家的三个人,一段异国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八宝山老舍安息地

    去八宝山是清明节扫墓的时候,这里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是我找到了我儿时的文学偶像——老舍先生的安息之地。整个墓地不大,但精巧别致。在一个2米见方的正方形大理石板的相连两边上砌起了大约半米高的石墙,石板的左下端是老舍先生的石雕头像,然后以他的头像为中心,划出一轮一轮圆圈。石墙,圆圈,头像,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老舍先生投水自尽。在石墙的内侧,写着老舍先生生前的谦虚之辞:“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老舍先生生前留下《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多部著名作品,我幼时最先接触到的恐怕就是他的作品了,现在他静静地躺在这里,向老舍先生敬礼!我默默地向我心目中的大文豪致意。

    静谧的山林中寒鸦声声,层层的陵墓节节而上,八宝山,先烈的安息之地,我的文学偶像老舍先生,带给我无限遐思。……

    玉泉素雅圣洁的教学楼,典雅别致的礼堂,静谧安详的石凳,一切显得那么逼近而又遥远。校园的那个石桌,曾经是我们五个同学“歃血为盟”组成“宇宙探索号”的“会桌”,当时这里正是我们“宇宙探索号”蹬着脚踏车逛北京城的“总指挥部”。灯火阑珊依旧,当初的喧嚣却不在,自己再也找不回当时的那种感觉,自己不再是昨天的自己了,真有点“雕楼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的感觉!也许该感叹人生苦短,芳华易逝。一年是短暂的,但玉泉敦厚的品性却感化了我,她将永远烙在我的心底。南宋词人朱敦儒的那首《西江月》说得恰到好处: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作者:王华锋 ,研究生院生物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植物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邮编:100093。如需转载,请联系: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2006我的中科院记忆”征文专题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系列主题报告会,国土资源部部长顾问方克定,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保庆等先后发表演讲。 方克定演讲的题目为“科学发展观与国土功能区”,他就我国区域发展的百年探索和理性回归、我国新一轮国土规划的憧憬、启动国土功能区和相应区划与规划工作的建议等问题进行了阐释。他希望通过主体功能区的形成和落实,推进国土规划的编制。主体功能区域是“十一五”规划提出来的新概念,指以某种功能为主体的国土利用区或者国土功能区。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一个国家或区域范围里,高层次、战略性、综合性、中长期的国土或区域空间规划。主体功能区域分成四类: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开发密度高、区位优势好;重点开发区开发密度不如优化开发区,但有发展潜力;限制开发区是生态脆弱区域,自然灾害频发区域,贫困地区等等;禁止开发区有五类,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还包括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防安全用地。四类开发区既有相对性,也有动态性。国土轴和大城市群城市再发展,是以交通线和城市群为重点的国土综合开发带所依存的空间和环境基础,包括自然资源禀赋、人口密度、产业集群、城乡结构、人文积淀、山川名胜等的地域组合,以及世界各国培育创新区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的情况。 方克定回顾了建国以来的国土分区和经济分区的沿革,提出国土分区的两种设想:一是突出沿海三大都市经济区的龙头作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各带一个东西轴,推进港口和腹地的一体化;二是依托沿海六个城市群,在沿海三大都市经济区上增加辽中南、山东半岛和闽东南经济区,带动一个到几个中部的毗邻省区加快发展,即一部分优化开发区与一部分重点开发区联动发展。 李金华演讲的题目为“中外国家审计制度之比较”。他指出,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还要建立一个廉价的政府,政府的成本太高,再廉洁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他认为,我国政府体制改革这几年取得很大成就,特别是依法行政方面进步非常显著,现在的很多问题是由于政府改革还不到位造成的。政府改革不到位的表现之一即权力过于集中,有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利用一些权力去寻租。我国现在国家监督力量很多,除审计机关外,财政有监察专员,国家发改委有稽查特派员,金融领域有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还有其他各种专项监督等。监督部门多,人数也不少,一方面造成重复监督、重复检查现象,使一些金融机构、企业因为一年到头不停的检查而叫苦不迭,成本很高,甚至影响到正常业务的开展,另一方面就是“龙多不治水”,谁都能检查,谁都不负责任。 李金华表示,作为审计机关,应建立起一种追究监督部门的责任机制,以监督监督机构履行职责到底怎么样。整合监督力量,强化监督力度,就是要使监督机构不仅要有权力,而且要强调责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的演讲题目是“创新人才与文化环境”。他从苹果树、足球与泡菜理论谈起,谈到教育犹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要营造一种文化环境,适合创新人才的成长,环境要宽松、要有包容性。文化创新一定是多元的,要鼓励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工作,相互包容,相互尊重。要开明、平等,去除官本位的思想。科学院提出“三严三宽”,三严即严格、严谨、严明;三宽即宽松、宽容、宽厚。宽是对人,严是对事。郭传杰认为,学术不应该是民主,而应该是自由,民主有一点像社会科学方面的问题,科学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面,他走在前沿,比较孤独,这些人先掌握真理,然后慢慢扩散,特别是自然科学,这种情况更普遍。同时要有适度的竞争,和谐与竞争是一个整体。所谓和谐,是在同样的规则下面,人与人之间什么东西都可谈,相互之间非常尊重,非常理解。而和谐并不是一团和气,一团和气往往并不是和谐。 郭传杰认为,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要宽容,不要挤压;要真诚,不要虚假;要多元,不要一律;要平和,不要老板;要激情,不要浮躁;要简约,不要复杂。让学习成为快乐,让工作等于生活,让成长得自然,让成功成为当然。如果有这样一种环境,创新的文化环境,创新的人才可能就更容易出来。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保庆演讲的题目是“若干教育问题的思考”。他认为,教育是人类一个很伟大的创造,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根本,教育在社会进入现代化的过程中,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发展到今天,要搞好教育绝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 张保庆在分析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关系时指出,市场经济不等于市场社会,经济是社会的一个方面,不是社会的全部,搞市场经济是发展经济的一种机制和手段,但它不是发展社会其他方面的机制和手段,教育和市场经济的关系,一方面教育要给经济建设提供人才和制度的支持,但教育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使命,就是教育必须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市场经济固然可以创造高度的物质文明,但市场经济解决不了精神文明的问题。解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教育要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市场经济也有负作用,市场经济不是包治社会百病的灵丹妙药,市场经济的副作用是必然会带来两极分化。市场经济解决不了社会公正问题。它会对人们的价值观、是非观、世界观带来很大的影响,有一些影响并不都是正面的。教育要发挥职能,要力争缩小市场经济带来的负作用,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贾宝余 书影)


    “当午夜的钟声敲痛离别的心门,却打不开我深深的沉默……”,黄昏时分,“玉泉之音”如约地响起了那首经典老歌,回想起前几天为背囊忙碌的室友,我心头一颤:要告别玉泉路园区了!嗬,整整一年了,多么灿烂的回忆啊,回首坐着火车初到玉泉的那几分激动,后来一帮朋友蹬着脚踏车在北京老胡同“扭弯”……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熟悉而又陌生,一桩桩往事在我心头泛起一圈圈涟漪……

    人民大会堂的讲演

    第一次去人民大会堂,真有点“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惴惴不安和新鲜好奇,欠下儿时神往“五星红旗下的天安门”的那笔债今天终于可以偿还了!当第一次见到了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五星红旗屹立在广阔的天安门广场上时;当第一次走过国徽下的十二根柱子,坐在华美庄重的大会场时;当第一次看见《千秋伟业》和《唐代贵妃蹴鞠图》的巨幅装点中国画时,一种恢弘、庄严、磅礴、典雅的感染力涤荡着我灵魂深处的每一根神经,忘不了,历史的厚重大气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我是幸运的,那次正好赶上路甬祥院长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发表讲演,第一次听“大腕”演讲,第一次坐在有底蕴庄严而华美的人民大会堂会场,那种整体的氛围,我感觉就象在皇宫吃着一顿精美别致的盛宴。尤其是路院长平易近人,语气谦和,他发表演讲的题目为“造就创新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如听一位慈祥和蔼的长者娓娓道来,他的睿智和深刻,使我感觉格外亲切,如坐春风。

    路院长,人民大会堂,一场睿智深邃的演讲,我心底永远的记忆。

    植物园里“三结义”

    “有朋自远方,不亦乐乎?”,三生有幸,在玉泉认识了两位外国留学生朋友,一位是韩国人金大天,他是大连化物所的硕士生,和大天的交往很有意思,自从第一次我在口语课上对他说起“阿里阿涩哦”(韩语你好),我们便成了好朋友,后来他教我学习韩国语。第二位是日本人江岛理惠,超级内敛且具有东方特质的女孩,自从见到她,我才理解大学的时候有位老师为什么赞扬日本女性乖巧玲珑,秀外惠中,善于持家。

    其实第一次见到理惠是在“五一”期间我邀请她和大天去植物园玩的时候,作为“东道主”,植物所又是我熟悉的地方,那次我是尽到了一个“主人”的职责。首先带他们到我导师的办公室参观,正好看见一张世界地图,大家便开始对地图“大做文章”,介绍各自的“hometown”、“university”、“capital city”,家乡的民俗特产……我说起了满山遍野都变成了红色的香山,大天说起韩国汉拿山烤肉的制作,理惠说起了日本的樱花树……当大天看见韩国的本土面积较小时,很惭愧地说:“we are small”,我看见大天个子比较大,灵机一动:“but you are big!”,大家一起笑了起来。

    紧接着我带他们参观我们的实验室,大天好象从来未见过显微镜下放大的植物组织,惊讶地说“wonderful”!至到标本馆,理惠才明白我的专业植物分类到底是做什么的。

    最后我们参观植物园,五月的植物园,鲜花争奇斗艳,春意盎然。看见满园的鲜花,理惠自然地说起了日本的“撒库拉”(樱花树),我告诉她,我的大学所在地武汉也有很多樱花树,“花逢盛世开”,武汉每年在樱花开放时主办樱花诗文赛、樱花摄影赛。理惠听毕,自豪地唱起那段“撒库拉”。更有意思的是我们一起讲话的时候,大家都要用四种语言说一下,例如一句 “let’s go”,我说“走吧”,然后大天说“卡杂”,理惠说“落库”。

    话题当然也少不了玉泉,大天问起我中科院在中国的学术地位怎么样,我很自豪地告诉他们:玉泉路优美的学习环境,研究生院良好的学术氛围,在整个中国是屈指可数的,他们频频点头。我们一路说着笑着,大天颇有远见地对我们说,整个世界的发展,以前欧洲是繁荣中心,后来是美国,现在轮到了中日韩了,真希望我们永远是好朋友。走在开花绚丽多姿的山桃树,我费了好多唇舌才解释清楚刘备、关羽、张飞的“桃园三结义”的典故,大天颇有“来头”地说,我们“三结义”吧!理惠随即附和,我拿出随身携带的“雪碧”跟每人满上一杯,我们不拜鬼神拜祖国,为我们的友谊干杯,为了祖国繁荣昌盛干杯,为了三国的交流和睦邻友好干杯。

    烂漫的植物园,三个不同国家的三个人,一段异国朋友之间真挚的感情。

    八宝山老舍安息地

    去八宝山是清明节扫墓的时候,这里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是我找到了我儿时的文学偶像——老舍先生的安息之地。整个墓地不大,但精巧别致。在一个2米见方的正方形大理石板的相连两边上砌起了大约半米高的石墙,石板的左下端是老舍先生的石雕头像,然后以他的头像为中心,划出一轮一轮圆圈。石墙,圆圈,头像,很自然地让人联想起老舍先生投水自尽。在石墙的内侧,写着老舍先生生前的谦虚之辞:“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睡在这里”。老舍先生生前留下《骆驼祥子》、《茶馆》、《四世同堂》等多部著名作品,我幼时最先接触到的恐怕就是他的作品了,现在他静静地躺在这里,向老舍先生敬礼!我默默地向我心目中的大文豪致意。

    静谧的山林中寒鸦声声,层层的陵墓节节而上,八宝山,先烈的安息之地,我的文学偶像老舍先生,带给我无限遐思。……

    玉泉素雅圣洁的教学楼,典雅别致的礼堂,静谧安详的石凳,一切显得那么逼近而又遥远。校园的那个石桌,曾经是我们五个同学“歃血为盟”组成“宇宙探索号”的“会桌”,当时这里正是我们“宇宙探索号”蹬着脚踏车逛北京城的“总指挥部”。灯火阑珊依旧,当初的喧嚣却不在,自己再也找不回当时的那种感觉,自己不再是昨天的自己了,真有点“雕楼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物是人非的感觉!也许该感叹人生苦短,芳华易逝。一年是短暂的,但玉泉敦厚的品性却感化了我,她将永远烙在我的心底。南宋词人朱敦儒的那首《西江月》说得恰到好处: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无拘无束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

    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

    (作者:王华锋 ,研究生院生物系2005级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为中科院植物所,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香山南辛村20号,邮编:100093。如需转载,请联系: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

    “2006我的中科院记忆”征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