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的激战正酣,球迷们狂热的欢呼声让喜欢安静的我顿觉几分烦躁。手把香茗,默默的独倚窗前,任晚风吹拂我的心情。窗外月色朦胧,校园的夜景让我感到些许平静。弱柳扶风,柔柔的在月色中飘摇,唐槐筛月,安静的洒下模糊的光影。此情此景,我不禁回忆在这里度过的时光,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去年的金秋时令,我从兰州踏上开往北京的列车,一路上心情激动而又惴惴不安。我生长于一个乡村,经历了小学土地庙的阴暗,中学旧瓦房的寒暑,十五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让我如愿以偿的拿到了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通行证,然而昔日落后的办学条件也让我成为井底之蛙,甚至在大学里,孤陋寡闻的我还经常问一些近乎愚蠢的问题而惹人笑话,真的不知道在人才济济的研究生院里我会是怎样的落伍?

    初来乍到,这里的一切都让我觉得新鲜和美好—茂盛的树木,满园的花草,树木之下的活动场地,翠绿之间的楼廊亭台。校园虽小,和谐而殷实的布局却充满了人文关怀。

    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毕业于不同的学校,但一见如故的友好与热情消除了彼此的陌生并很快的融入了这个大家庭。在和大家的交流中,毕业于普通高校的我在同学们面前显得相形见绌,平生第一次产生了天外有天的感觉,脑海里时常闪现出庄子《秋水》中的望洋兴叹: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我学会了平静,学会了聆听,学会了虚心求教……

    教学大楼在夜色中屹立于前,看到它,我想起了西南联大校长梅贻琦先生的名言:“夫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玉泉路园区的空间虽然狭小,却是群贤毕至,大师云集。众多的院士和教授莅临玉泉,现身说法,使这里成为名副其实学问天堂,这让其他大学羡慕不已,也让我感觉到一作为一名中科院研究生的自豪。从秦大河院士的谦虚和善到侯颜林教授的悉心指导,从马石庄教授的幽默与严格到章文波教授的乐观与友好,从刘东生先生的谆谆善诱到吴忠良教授的殷切期望。专家们良好的道德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以及强烈的民族精神深深的影响着我们,使我们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享受到心灵的洗涤。如果说曾经的我因为课程乏味而逃学的话,那么在中科院的殿堂里求师问道,我愿立雪程门。

    楼下的小路上行人已少,这条路留下了我们太多的回忆。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每天锻炼的景象,晚上十点之后,班里的同学不约而同的走下楼来,围着园区跑上几圈,大家歌唱着,欢呼着,喊着响亮的口号,最后在树林下的健身园里活动一番。春花秋月,寒暑不断。千万不要小看这支运动的队伍,这里面绝对不乏多才多艺之人:来自河南的宋师兄特具音乐天赋,高音嘹亮,多次精彩的表演迎来师生的赞誉;来自陕北的王师兄擅长民歌,婉转的信天游惊起四坐,博得掌声如潮;来自甘肃的姚师兄组织大家齐心协力夺得拔河比赛的桂冠;来自山西的谭师兄是足球健将,一脚远射击败对手,为我班捧回金灿灿的奖杯;内蒙古大汉杜师兄更是身怀绝技,在多次活动中大显身手,使大家在学习的忙碌中感受到欢乐。

    提起活动来,我们的活动可谓丰富多彩,不必说体育场地的各种比赛,也不必说晚会上的欢歌笑语,单是外出游玩就足以让我们回味:闻名遐迩的香山上我们采集了红叶;风光旖旎的玉渊潭里有我们荡起的碧波;国家博物馆内了解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阔;故宫雄伟的宫殿里我们翻阅了中华史册;八达岭长城的好汉坡上乘坐了滑车;十三陵的皇家贡院里品尝了色鲜味美的水果;天坛公园里我们体会了天人合一的和谐;宛平城外千年古渡旁我们等待过卢沟晓月……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然而,时间如白驹过隙,荏苒的光阴不会顾及我们的留恋而驻足,离开的日子一天天逼近。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在即将到来的离别面前,我虽不至感伤,但心中却有不舍。这里是人生的驿站,梦想的地方;这里是心情的港湾,也是知识的殿堂。

    我想不管今后走到哪里,玉泉的生活将永远定格在美好的回忆里,“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也会铭记于我们每一个中科院学子的心中。

    (作者:孟庆洲,2005级资源与环境学院801班,培养单位: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相关阅读:我的中科院记忆作品征集

     迷人的仲夏之夜,月明风清,青翠的草坪之上,激情火爆的音乐骤响,歌亦狂,舞亦狂,人亦狂……6月30日(周五)的夜晚,研究生院玉泉路园区南校门大草坪上,将要上演这活力四射的一幕——研究生院“激情夏日”青春学子校园露天音乐演唱会。

    时值期末,研究生院莘莘学子度过了紧张的复习考试及夏季学期,即将告别洒下辛勤求学汗水的美丽校园,奔赴各个培养单位,开始新的学习生活。此时此刻,学子们有太多的激情要抒发,有太多的祝福要表达,有太多的话语要留下。于是,音乐响起来了,舞蹈跳起来了,歌声飞起来了,美丽的校园将沉浸在学子们的欢歌笑语和依依惜别的浓情之中。

    此次演唱会,是研究生院学子的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将以充满现代气息的电声音乐为主打,辅之以狂放热烈的歌舞表演,演唱形式不拘,风格题材各异,相信一定会给每一位现场观众以激情的感染和心灵的震撼!

    此次演唱会的举办,正值“2006 国际学生论坛”在研究生院召开,来自中日美澳的与会学生代表和专家学者亦将出席晚会,并即兴登台献歌献舞,与研究生院学子共度夏日良宵。

    把演出的场景由室内移到室外,在校园大草坪上搭建露天舞台,布设灯光和音响设施,演出现场将呈现出自由而浪漫、洒脱而平易的情调,届时,观赏者漫步草坪,或坐或立,轻松惬意,近距离与表演者互动交流,感受表演者的青春活力。

    这是一场激情四溢而又别具一格的告别晚会!

    演出时间:6月30日(周五)晚7:30分(遇雨顺延)

    演出地点:玉泉路园区南校门大草坪

本报北京6月13日电(记者齐芳)中科院党组成员、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日前做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时说,培养创新人才必须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但我国目前文化环境“该松的不松,该严的不严”,导致出现论文重量不重质、科研经费管理不严、学术造假等弊病。 郭传杰说,科研必须允许失败,但 是目前有些科技评价体制对科学研究太过严苛,不能营造宽容、开放的学术氛围,导致科研人员压力过大。 “但该严的事情又不严”,郭传杰随后举出了“该严不严”的三大弊病。一是“有些单位简单地追求论文数量、不注重质量,甚至出现了把一篇文章拆成两、三篇发表的情况,国外某些学术期刊的主编已经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凡是来自中国的论文首先打一个问号。’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二是科研经费管理不严。郭传杰说:“现在有个别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混乱,甚至听说科研人员给家里买冰箱都可以用课题经费来报销。”他说,虽然这只是个别情况,但这种苗头必须遏制,否则将严重影响中国科技的发展。 弊病之三就是学术造假,郭传杰认为,学术造假的根源在于官本位思想。 郭传杰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加强文化建设除了要靠思想教育外,还必须建立一系列规章制度来保障。而对科教管理者来说,“我想我们很重要的一个责任就是如何营造一个好的氛围,而不是手上能抓多少项目。”郭传杰说。 (光明日报 2006-6-14)

     【新闻网讯  记者沈丹丹】6月15日(周四)晚7:30时,作为高雅艺术进校园系列活动组成部分之一的“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专场演出”在玉泉路园区举行。马石庄副院长为晚会致开幕词。

    此次北京舞蹈学院派出了中国古典舞系青年舞蹈新秀组成的演出团来校演出,他们从全国各地精心挑选,经过严格系统舞蹈训练,个个基本功扎实,舞蹈素养深厚,极具舞蹈天赋,曾在国内各类舞蹈比赛中获奖,亦曾出国巡演。此次将荟萃中国古典舞的代表作品,以多种舞蹈形式(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展现古典舞蹈独具风采和高雅艺术无穷魅力,奉献给广大师生。整场演出大气磅礴,婀娜多姿,给师生们愉悦的视听享受。

    《挽扇仕女》、《玉兔浑脱》、《楚腰》等节目,舞者俏丽妩媚又几存扑拙的表情,舞蹈所渲染出的端庄秀丽、清淡优雅的气质,引来阵阵掌声。《周郎·小乔》的表演者王磊用他那韧中带柔的舞姿演绎出周公雄姿飒爽,风流倜傥的盖世风采。小乔的扮演者蔡梦娜则用女性那柔软的肢体与周郎相依相成,带给观众美的想象。女子独舞《扇舞丹青》的演员手握扇子,却宛似执着笔墨,描绘丹青,传递神韵,龙飞凤舞,流水行云。《踏歌》、《边塞诗情》等都展现出舞蹈肢体语言的美感。


    男子群舞《谢公屐》有感于南朝诗人谢灵运,参考了古代上层社会雅士的社交舞蹈编创而成,展现了当时文人骚客的形象,气质潇洒,风姿狂放。女子五人舞《楚腰》则表达了江淮文化的浪漫思想。男子独舞《书韵》更是令观众赞叹不已,表演者的神情动作俨然再现了文人墨客泼墨成章的全过程,令人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体韵墨香及轻柔淡雅的文人气质。


    演出最后的群舞《黄河》由青年舞团及中国古典舞系学生共同表演。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源远流长,哺育着华夏绚丽的历史文化,舞蹈家们用丰富的语汇和生动壮观的气势表现了中华儿女热爱黄河的动人场面,并激励着所有的人为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付出自己汗水的决心。

不知不觉,演出在群舞《黄河》中结束了。观众有的说,接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一次比一次精彩。有的说,中科院的课余生活丰富多彩又不缺乏高雅,真不舍得回所啊。


    最后全场的师生起立,用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着对演出成功的祝贺,同时也表达着对北京舞蹈学院前来演出的师生的真诚谢意。

研究员的门,怎么总关着 格罗斯是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科学院院士,应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聘请,出任中科院理论物理所国际顾问委员会主席。格罗斯和受聘的其他委员认为,理论物理所的研究工作做得相当不错。但格罗斯对理论物理所的一个现象不可理解:为什么所里的研究人员上班时都关着自己房间的门?他说:“除了极特殊的情况,我在办公室从来不关门”,因为只有开着门,学生和其他研究人员才很容易看见你,走进办公室和你讨论问题,“如果别人要敲门才能进入,这不是鼓励交流。” 6月12日,在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举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科院党组成员、中国科技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列举了此例,以说明目前我国科技界的文化环境还有哪些缺陷。他说,对创新来讲,我们需要更多的开明和平等的交流。 郭传杰谈到,在我国科技界,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却被外国人“看出了问题”。还以格罗斯等人为例,他们在理论物理所看到饮水机的位置都设在办公区的角落里,“这不好,应该放在中间,增加专家们进行交流的机会。”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物理系的一位教授说:不让别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不在乎别人在做什么,这不是做科学的方法。科学研究需要自由地交换意见,需要共同创造。这位教授说,在他的办公大楼里,过道上、办公室和会议室的墙上,到处都挂满了黑板,供研究人员交流、碰撞,以产生思想的火花。 等了好几分钟,没一人提问 中国人开会,讨论的气氛差一些,尊卑、长幼,许多无形的框框限制着我们。郭传杰始终忘不了这样一件事:前几年,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到北京四中做演讲。演讲结束时特意留下一点时间让大家提问。“我们等了好几分钟也没有一个人提问。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很奇怪:在美国,我演讲的时候就会被人打断,可在中国,演讲完了还没人提问。”郭传杰认为这是一种潜在的文化传统在影响着中国人。 曾在中科院的研究所和院机关工作30多年的郭传杰,在进入知识创新工程后,重点研究创新文化的问题。他认为要搞创新就一定要有激情,没有激情的人是搞不出创新的。他说,国家科技奖获得者吴文俊现在还活跃在科研一线。有人问他,您现在还这么有激情?吴文俊很奇怪:科学家要没有激情,不是一件奇怪的事吗?有激情才是正常的啊!几年前,吴文俊到西双版纳去,80岁了还骑大象玩,他确实有激情。 该宽的不宽,该严的不严 在我们的科研环境中,除了受传统影响有一些不利于创新产生的文化氛围外,还有许多“糟粕”。在论坛上,郭传杰毫不留情面地予以痛斥。 “科研老板”问题。“有些人一天到晚就是跑项目拿经费,拿到经费后再让别人去做研究,自己倒真有一点儿当老板的样子。虽然这种人不是很多,但是这种苗头很可怕。” 盲目追求论文数量。在科技界,把一篇论文拆成两篇或三篇发表很常见,只顾数量,不言质量。国内有的期刊越来越厚,以至于要靠出增刊给论文找“出路”。一些国外期刊的主编已经提出:凡是来自中国的论文首先要打一个问号。 科研经费管理不严。现在一些单位疏于经费管理。只要你能拿到经费,做什么都可以。听说有的人为家里买个冰箱也可以用课题经费来报销。 此外,科技界还存在着作弊、造假、浮躁、浮浅、浮夸等现象。 如果归纳一下我们的科研文化环境差在什么地方,郭传杰认为是,“该宽松的不宽松,该严的不严。”他强调,作为科研工作的管理者,一个很重要的责任就是营造好的文化氛围,而不是手上抓了多少项目。科研管理一定要加强制度建设。 (来源:科技日报 李大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