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6月12日讯 记者:吴旗韬】由中科院研究生院主办、高等教育出版社协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于2006年6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第46、47场主题报告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分别以《若干教育问题的思考》、《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新闻网讯 记者邸笑飞】2006年4月,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出任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走上了另一个舞台;同年6月,他应邀为中国科学院人文论坛作题为“若干教育问题的思考”的报告时,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曾经也是贫寒学子

    年近花甲的他穿着一件普通的翻领黑T恤,黑色老头布鞋,一口河南乡音,就好像小镇子里随处可见的大爷,很难看出他曾担任教育部副部长这样的高官。

    但他的人生,可谓很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从一个农村孩子出身,到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学生,1968年毕业后入伍,1970年2月调入天津市外事办任干事,后来又曾在中国驻乍得使馆经参处,中国国际旅行社天津分社工作。直到1979年5月进入国家教育部,从教育处二等秘书做到副部长,直到退休。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一个农民的孩子,靠苦干起来,当到副部长,我觉得超出我原来的预想,真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也没什么遗憾的。”

    主管贫困学生助学贷款工作的他,曾经也是个贫寒学子。读高中时为了节省下一元钱的路费,周六下午他都要徒步回家85里路回家,每次回家带上够吃一周的东西。 有一次,深冬大雪,无法回家带下一周口粮的他被困在学校。正发愁时,父亲满身皆雪闯入,说是专为送白薯而来。张保庆闻之泪下,父子相抱痛哭。考上大学的时候,为了节省5毛钱,父亲陪他走几十里路到县城,嘱咐他一句话“保庆,你也大了,我也没有什么话要讲,但你要记住,这一辈子不要贪财不要贪色。”

    在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四年,他靠着国家一个月18元钱的助学金,完成了学业,对此张保庆一直心存感激。他曾在报告中表示“靠政府资助学生完成学业,我就不相信这个人会把党忘掉,把政府忘掉。”

    而他对祖国的爱、对共产党的感情、对救助贫困学子的热切,都来源于此。

    为助学贷款发放不力大发雷霆

    在教育部,张保庆主管大学生助学贷款工作。助学贷款涉及多方多面:银行、大学、政府、教育部……为了助学贷款发放工作,他情急心切之情,常溢于言表。他常常公开表示: “家庭贫困学生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可先找自己所上的高中学校;高中解决不了,可找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解决不了,可借路费到高校报到;高校再解决不了,可以给我写信!”

    因此自1999年创建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他几乎每天都会收到贫困大学生直接寄给他的信,一天工作结束后,晚上坐在灯下阅读、批复。信中那些悲伤的故事和无奈的求助,常常让他落泪、叹惜,甚至愤怒,以至于夜不能寐。

    在教育部,他以敢说、敢做著称。作为教育部副部长的他,曾经在2005年8月29日教育部的新闻发布会上,为助学贷款发放不力而大发雷霆,点名批评8个省在助学贷款工作上的不作为,“有的省委领导的脑子里,根本没有品学兼优的概念……搞一个大项目,几十亿元都出去了,遇到困难学生,这个、那个理由就出来了。”

    他就是这样一个敢说敢做的人。面对记者的时候也是来者不拒,又问必答,甚至“敢说记者不敢说的话”。

    即使退休下来,他仍对中国教育问题在这次报告中,他字字心痛语语担心,说得都是现在教育的问题——教育资金投入、博士生培养、教师培养、学生德育工作。壮志未酬之心历历在目。

    贫困助学的路,越走越长

    目前张保庆的社会职务,是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是2002年朱镕基总理主持国务院工作时决定设立的,却因种种原因没有成立起来。2005年,如今已经到了含饴弄孙年龄的张保庆,仍然接手了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的职务,因为心中一份难舍的对贫寒学子的扶助之情。

    曾经也是贫寒学子的他,亲身体会过那种无钱读书的酸楚,以及有人雪中送炭的感受。而作为教育部分管财政工作、直接负责高校助学贷款六年的副部长,他更是深深的了解和意识到解决贫困学生上学的问题在现在有多么紧迫。

    作为一个刚刚起步、家底甚薄的基金会,没钱是最大的问题。张保庆的主要工作就是筹钱。“基金会要办好,不办大不行” 张保庆说。他的目的是至少筹集到几十个亿。可是募捐难,一个曾经手握实权的副部长,现在却要跑到各个企业去募捐。张保庆慨叹:现在企业老板,在赚了钱之后投身于公益事业投身于社会事业还没有这个自觉性又笑着说,很多人捐款有选择,不是看你需要不需要,谁官大他捐给谁。那笑容里有一点无奈。

    尽管如此,从3月底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到现在,基金会已经筹集捐款三亿元,包括李鹏和陈至立委员的捐款。但是事实上这笔钱对于资助贫困学生还是远远不够的——不能用本钱,而利息一年只有两三千万,对于全体需要救助的贫困学生来说这只是杯水车薪。

    说到基金会面临的种种困难,说到急需受助的莘莘学子而资金不足,笑起来眼睛眯眯的张部长脸色不禁凝重起来。 “现在接到申请很多,我深深感到这个基金会就这么点钱,是完成不了资助任务,……现在主要任务是千方百计把基金会搞大,多募点钱……”他感叹。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基金会要走的路还长,留给张保庆的任务一样的艰巨。

    但是有一个新的基金会,总是有了新的希望。一如当年的希望工程一样,给贫困学子带来寒夜中的暖光。

    我们等待着。(编辑 杨少莎)

【新闻网讯 记者何晓红 陆明】6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46场主题报告会上,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做了题为"创新人才与文化环境"的报告。中科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邓勇主持论坛。 郭传杰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首先从所谓的苹果数、足球烯与泡菜理论谈起。他说,牛顿因“苹果树下坐坐”而导致了万有引力、微积分和牛顿三大力学的发现;三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导致足球烯的发现,还有我国的孟母三迁的故事等等,说明了创新人才在成长、发展做出贡献的过程里,需要一个比较好的文化做基础。大学的教育就像一个大染缸,文化的好坏就是染缸的好坏,精神理念的价值观念受文化的影响非常大;大学文化也如泡菜论,泡菜的好吃与否取决于汤的不同。因而文化和人才的培养有非常强烈的互动和共生作用。 第二个方面就是对于创新人才应该是什么样的文化环境比较合适。对于创新型的人才,他们必须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首先就是要有一个高远的目标;其次,关有目标不行,必须是求新求异,敢为人先。第三是要有很强的自觉直觉力、想象力、灵感。而为创新型人才营造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环境为他们发挥作用?首先需要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氛围,激励创新,鼓励提问;其次就是要宽松、包容性、多元;还有就是一定要是客观的,真实的,讲诚信的;另外就是要有激情。总之,要宽容,不要挤压;要真诚,不要虚假;要多元,不要一律;要平和,不要老板;要激情,不要浮躁;要简约,不要复杂。让学习就是快乐,让工作等于生活,让成长得自然,让成功成为当然。这样的创新环境才能更容易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来。 郭传杰还谈到了文化环境的实际情况,状况非常严峻。“该宽的不宽,或者是该松的不松,该严的不严,应该说对失败是宽松的”。还存在真老板,作弊,造假等很多现象。严峻的现实让科教的管理者明白很重要的一个责任就是如何营造一个号的氛围,而不是手上抓多少项目。另外一点就是我们参与文化建设时要加强制度建设,还有就是通过大师的示范,创新的案例等来吧科学家的建设做好,通过大师的研究在研究生院里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此外,郭传杰还谈到了他对“科大现象”的文化思考。

(新闻网讯 记者陈曦)“各地领导,特别是主要领导,对于教育的认识程度、关心程度、重视程度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大家都说教育难,但是如果领导真重视了,很多问题也不难解决。教育存在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之所以总解决不了,要害就在于各地领导不重视。” 在6月12日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这样说。 他说,教育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为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在如今,教育问题绝不是仅依靠教育部门就能搞好的,需要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方的支持。办教育一方面靠人,一方面靠物,人就是行政管理者和老师,物就是财政投入,没有财政投入就办不成教育。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一些领导干部根本不重视教育投入,搞大项目几千万都敢投,搞教育时几百万都不舍得投。在教育指导思想上,或多或少有些人把教育当成了包袱,想把教育推向市场,想把教育产业化、企业化,这是不对的。 他指出,教育不但要向经济建设提供人才的支持,其更重要的使命是必须要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市场经济固然可以创造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但是市场经济解决不了精神文明的问题。而教育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方面,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他反复强调,市场经济需要教育,但是教育绝对不能搞成市场经济,不能产业化。作为公共产品的教育,其发展只能靠政府,依靠政府的重视和经济投入。

(新闻网讯 记者陈曦)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郭传杰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46场报告会上指出,作为科教的管理者,很重要的责任是如何营造一个好的科研氛围,而不是手上能抓多少项目。 他说,科学创造是人的心智运作的结果,思维之花在最大的自由氛围中盛开。没有人能预言别人头脑里将会想些什么,也不能强迫人们产生新的思想,他最多能做到的就是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努力提供有利环境。因此,科研管理者很重要的责任就是如何营造一个好的科研氛围,而不是手上抓多少项目。 对于如何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郭书记提出了三点意见。一是在参与文化建设的同时加强制度建设。他说,加强制度建设就是制定一系列的政策,也包括制定了针对不同人员的规章制度,培养良好的学术道德。 二是能够在校园里形成良好的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从而使科研人员能够得到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他说,研究生院组织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标志,论坛把人文、管理、科技等方面的专家请来与大家交流,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我们应当通过科学文化、人文文化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素质。 三是通过大师的示范、创新的案例等等把科学家的文化建设做好。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殿堂里有三种人:第一种人为谋取功利,第二种人是为满足兴趣,第三种人是为寻求真理,天使要把前两种人赶走,只留下第三种人。郭书记说,有功利的思想不是太坏的事情,第二种人为满足兴趣而寻求科学也未必就不好,但是,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第三种人是纯而又纯的。爱因斯坦对科研工作者提了这么高的要求,但是我们今天有时还能见到把弄虚作假的剽窃者留在科学研究的队伍里的现象,这是十分不应该的。 在进行创新文化环境建设时,老师和同学都是主体,既是创新文化环境建设的受益者,也是创新文化环境的建设者。当有了好的阳光、好的土壤、有适当的空气和水分后,创新的东西自己就会冒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