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能扣人心弦,并不是所有的故事都能让人感同身受;使人倍感温馨的往往是我们曾经走过的青葱岁月,令人品茗沉淀的也正是我们记忆中那一抹挥之不去的烙印。

回首,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组织的“我的考研故事”大型征文活动已经历7个春秋。它不仅没有遭遇所谓的七年之痒,反而越加如火如荼、日久不衰。而今,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之际,我们迎来了中国科学院大学考研故事征稿的第一个年头。

那么,在这崭新之际,请写出你的刻骨记忆,抒发你的无限情怀吧!

“不是所有的故事都有结局,不是所有的尘缘都有归宿,生命原本是一段无法预测的跋涉,重要的是,能踏出自己的路”。经历了考研这段跋涉,我们走进了中国科学院大学,为自己的考研生活找到了理想的归宿。如今,你我都已走过考研路,请记录下那段路上发生在你身边的故事,写下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将你的故事分享给更多走过和正走在考研路上的学子。

此次征文的宗旨是:通过青年学子回顾考取中国科学院大学的精彩故事、心路历程,来表现中国科学院大学广大青年学子自强不息的精神风貌,以启悟更多的有志青年们加盟中国科学院,攀登科学高峰。征文时间为2012年10月25日——2012年12月12日。投稿信箱为: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希望广大学子踊跃投稿。征稿启事全文附后。

亲爱的同学们!

因为怀揣梦想,你们曾义无反顾踏上考研的长路,

因为坚守信念,你们曾豪情万丈攀登理想的高塔;

历经坎坷,你们始终胸怀激情,

历经磨难,你们依旧神采飞扬;

如今的你们,已然脱颖而出,幸运地走进了中科院这个神圣的科学殿堂,

如今的你们,已然梦想成真,光荣地成为了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名研究生。

回首走过的路,回首考研路上的那些时光,回首那些时光中有过的欢笑和泪水、坚持和退缩、隐忍和挣扎,你们是否会和我一样,时而哭,时而笑,仿佛那段岁月就在昨天,又仿佛故事就发生在前一秒,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考研路,其中不乏曲折与坎坷,但最终你们都成为了这场战役的胜者。每个人同样也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考研记忆,请你们不要将这记忆封存,请拿起手中的笔,将这记忆化作文字,永远珍藏。于己,这是一次梳理和总结,于他,这会成为一份感动,甚至一种领悟。

1.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记者团

2.时间:2012年10月25日——2012年12月12日

3.对象:中国科学院大学全体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4.主题:我的考研故事(内容自选,题目自定),字数限800-3000字之间。反映自己考取中国科学院的感人故事、美好记忆、难忘经历,来稿要求真实、感人、文笔流畅,原创。

5.发布:所有投稿稿件均在新闻网所设的专题中依照投稿时间先后发布;选择优秀稿件发布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新闻网首页,标题形式“[2012我的考研故事]:……”。

6.投稿:发电子邮件该Email地址已收到反垃圾邮件插件保护。要显示它您需要在浏览器中启用JavaScript。,投稿时,需注明您的真实姓名、所在院所(工作单位)、联系电话、联系地址、E-mail等,邮件标题及附件文档标题请注明“我的考研故事征文+题目+姓名”字样。

7.奖励:优秀稿件将推荐至研究生院院刊《研究生院》或《中国研究生》等院外期刊发表。

获奖作者将获得样书及奖品:

一等奖一名,价值300元的奖品及样书;

二等奖两名,价值200元的奖品及样书;

三等奖三名,价值100元的奖品及样书;

优秀奖若干名,样书一本;

参与投稿者均可获得精美礼品一份。

8.版权:所有来稿,新闻网拥有使用权。今后若在新闻网其他频道采用不再支付稿费。社会其他网站转贴时须注明出处和原作者姓名。

 

                                                     国科大记者团

二〇一二年十月二十四日

6月8日,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礼堂“青春的风采”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演出上,“大衣哥”朱之文的突然出现让观众们异常惊喜。他为科苑学子带来了《滚滚长江东逝水》、《我想回家》两首歌曲。浑厚的歌声,雄壮中蕴含着缕缕柔情,粗犷中透出了丝丝细腻,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这是朱之文第一次走进高校,为研究生学子表演。

“大衣哥”朱之文在山东电视综艺频道“我是大明星”选秀栏目中,因为身穿军大衣演唱《滚滚长江东逝水》如歌唱家杨洪基原音重现,技惊四座,而得到“大衣哥”的绰号。后来,因网络“拍客”跟踪拍摄报道其朴实农民歌手形象,“大衣哥”引来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热捧,随即被网友奉为中国“真正的农民歌手”、“我是大明星版”的苏珊大叔。2012年,朱之文登上了中央电视台龙年春节联欢晚会和元宵晚会的舞台。

6月8日下午,“大衣哥”朱之文接受了中科院研究生院记者团的专访。

“别人用音乐打动了我,我也要用音乐打动别人”

走进“大衣哥”在中科院住的房间,朱之文正在收拾今天采购的“成果”。他随便地穿着一件有些发旧的蓝色条纹T恤,见记者到来,“大衣哥”连忙穿上了他的懒汉布鞋。“大衣哥”向记者介绍说,在接受记者采访前,他刚刚从木樨园和动物园两家服装批发市场回来。“这次我买了些布,准备做演出服用。还给儿子买了双鞋,我拿着嫌沉,当场就寄回家里去了。”

“大衣哥”朱之文很健谈,他首先讲起了他学歌的故事。朱之文立志学歌,缘起于两首感动过他的革命歌曲,一首是《烈火金刚》的主题曲,另一首是《歌唱二小放牛郎》。

《烈火金刚》是1991年珠江电影制片厂的一部作品,影片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抗日英雄史更新、丁尚武带领着游击队员们与鬼子展开了英勇的战斗。“看到日本人把大嫂的胳膊用刺刀剁掉了,当时我年龄小,以为是真事。我特别咬牙切齿。我恨自己没有生在那个年代,否则也要和日本人拼命。”说着,朱之文不禁攥起了拳头继续说,“尤其是听着电影的音乐,我很感动,直到现在,只要听到《烈火金刚》的主题音乐,我就特别激动。”

另一首让朱之文感动的歌《歌唱二小放牛郎》。其中的一句“把王二小摔死在石头上”,同样深深地触动了朱之文的内心。

也正是这两首歌,让朱之文下定决心要学习唱歌。“从那以后,我知道要给国家做贡献。我作为一个人,不能白活一辈子。人家是牺牲了,我要用我的歌声,尽最大的努力,回报社会,回报大家。”

受两首革命歌曲的启发,音乐成了朱之文为国家做贡献的形式。“《烈火金刚》、《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打动了我,我觉得别人能用音乐打动我,将来,我也一定可以用音乐打动别人,来宣传革命故事,告诉人们新中国的解放多么不容易。”

为了立誓要靠音乐为国家做贡献,朱之文决定模仿电影里的情节写一封“血书”。他边对记者讲边模仿当时写“血书”的场景:“我对着手指,一二三,咬,但就两个红点,咬不破。我心想,咬不破,写不了血书,下不了决心。于是,我一二三,又咬,一开始手上是两个红点,后来是两个黑点,就是两个血包。我想还不中,就拿个针,扎破血包。但还是不行,我心想用针扎的太没诚意,决心没下到。后来我又一二三,最后真的把手指咬破了。那时,我穿着白背心,赶紧脱下来,写上‘成功’两个字。”

如今时间已过去二十多年,朱之文也终于获得了“成功”,并深深地被中国的广大观众认可。

“我特别愿意回去上个学”

在采访之前,记者就听说,朱之文来到中科院研究生院有一个愿望:穿上博士服、戴上博士帽,拍一张照片。当记者和朱之文提到这个愿望的时候,他不好意思地摆摆手说:“不不,我没那个水平,不能穿博士服。”但眼睛里却仿佛流露出一丝遗憾。

让朱之文感到欣慰的是,最终,他和中科院的几位穿着博士服的博士毕业生合影留念,他的愿望得以实现。

朱之文原本有兄弟姊妹七个,由于家里穷,他的兄弟姊妹相继给人,最终只剩下父母、朱之文和妹妹四个人。朱之文的父亲六七十岁的时候患了大病,“吃不了东西,老是黑瘦黑瘦的”。那时候只有七八岁的朱之文,只能拉着板车,拖着父亲去看病,学业也因此被耽搁了。

朱之文没有受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只上过一年半的小学课程,还不是坐在教室里,而是靠趴在窗户外隔着玻璃旁听。“农村的土地都是沙土,我经常在地上写写算算。”

当记者问起如果有机会去上学是否愿意的时候,朱之文肯定地说:“我特别愿意。”

二十多岁的时候,朱之文开始按照金铁霖的声乐教程自学声乐。自学声乐对于只旁听过一年半小学课程的朱之文是十分困难的。为了学好声乐,朱之文依靠着三件法宝。“开始学的时候,觉得太难了。我没有文化,听不懂。看那一本书,有好多不认识的字,只能查字典,这本字典已经成了黄颜色的。”说着,朱之文拿出这本跟随了他二十多年的《新华字典》,书页已经发黄,硬皮的书皮也已翻得破旧不堪。

除了字典,朱之文学声乐的另两件法宝是大蒜和麻绳。“困了的时候,我就用蒜往眼睛上一抹,眼睛就又辣又疼。一热,精神就过来了,然后赶快在凉水里冰一冰,然后再练一会儿。晚上练声不好,我就学习、看书。要是还困,我就在头上拴根绳子,吊在顶上。当时我没文化,也不知道啥叫‘头悬梁椎刺骨’。困了,就拴着头发,一困一疼,就不睡觉了。”朱之文告诉记者。

为了学习声乐,朱之文经常学到夜里两三点。而到四五点的时候,他还要起床干农活,每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当被问及会不会因为学声乐耽误种地的时候,朱之文说:“白天照样种地,从来都没有耽搁过。不但没有耽搁过,而且我比别人都干得快。”

朱之文用行动诠释了勤奋的内涵。他说:“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我一年学不会,两年,两年学不会,三年。有了目标,往这个目标发展,就会更努力。谁努力学习、谁有目标,成功就是属于谁的。成功是给有目标的人准备的。”

“我想给家里换个檩条”

自从成名以后,朱之文再也闲不下来了。百度百科“大衣哥”朱之文这一词条里,热爱他的粉丝“珍珠”把朱之文成名后的主要行程一一记录:2012年3月25日,参加河北卫视《明星童乐会》;2012年3月30日,于济南参加山东卫视孝亲盛典节目;2012年5月4日,将在山东菏泽演武楼参加以“感恩家乡”为主题的活动……随意摘录的几条,即可反映朱之文马不停蹄的演艺生涯。但朱之文说,他接下的并不全是商演,公益演出也很多。

众所周知,朱之文成名前的40多年里,日子过得特别苦。少年丧父,曾经靠着一块钱支撑了半个月。一夜成名却没有让他迷失本性:“金钱和名利对于我来说,没啥用。我已经四十三岁了,最多再活一个四十三。”他说,他从小有个愿望,就是为国家做点贡献,他要将演出赚来的大笔收入,投进公益事业。

朱之文践行了自己的诺言:他挣来的第一笔钱,就为村子买了两个农用变压器。接着,他看到城市里,老人和孩子能在社区的健身器材上锻炼身体,便给村里人添置了一套。朱之文虽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对所谓“名人”看得非常通透:“大家喜欢你,你就是名人;大家不喜欢你,你就不是名人。”

他希望把大家给予他的爱,以各种形式回馈社会。现在,朱之文正筹划着自掏腰包,为家乡修路。在被问及未来想实现的愿望时,他依旧心系家乡:“我们村没有敬老院,我想建一个”。

采访中,记者总是能听到朱之文说一些看似平常、仔细回味却颇含人生哲理的话语,比如说,“钱不重要,情义最重要”。朱之文现在的演出日程安排基本由一位助理安排,但他认为,他们之间是一种“互相帮助”的关系。他的助理是朱之文的邻居:高中文化程度,因为腿有些问题,工作不好找,成为朱之文的助理,他说,“我们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

让全国人民听见自己的歌声是朱之文的愿望,但他也为之付出了代价,和家人聚少离多,身体也大不如从前。按理说,朱之文家里比较穷,他现在最应该把赚来的钱花在自己的小家里。可是,朱之文却坦然地告诉记者:“我一片瓦都没有换。”只要有住的地方,他就感到很开心,“我不要求住豪华的宾馆,外面最破的房子,也比家里条件好很多”。在中国农村有一个不成文的习俗,在外打工赚了钱,首先是给自己家盖楼房。对此,朱之文只有一个小小的计划:屋顶上正对着床的檩条不够粗,他担心危险,将来可能会换个大点的。他也从未想过将孩子送到城里去读书,“人家孩子能承受,我的孩子也能承受,我不能搞特殊”。

无论贫穷还是富贵,朱之文泰然处之的平和心态,是这个浮躁社会的一缕清泉。在采访现场,记者见到好几位专程从外地赶来支持朱之文的粉丝,其中有一位年过六旬,家在廊坊中科院的退休干部,他们称自己隶属于“珠联璧合报道组”,是朱之文的粉丝自行发起的组织,追踪报道朱之文在全国各地的演出,分享给所有被他歌声和精神所吸引的粉丝。谈起自己“粉”上朱之文的过程,每位粉丝都有许多话想说。

宋晓甫,一位20多岁的小伙子,是中央电视台著名天气预报员宋英杰的摄像师。他一直在用镜头记录他眼中的“朱大哥”。同为农村出来的孩子,他对朱之文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他曾经陪朱之文到中国音乐学院门口拍了一张照,在拍照的时候,朱之文的身后恰好有几个五六岁的孩子也在门口开心地合影。刹时间,宋晓甫意识到,朱之文唱了三十多年歌,才有机会走近中国音乐界的最高学府,而这些孩子由于家庭条件的原因,却在很小的时候就有机会接受专业的教育。宋晓甫感叹:“如果朱之文能在很小的时候,接受正规的音乐训练,那他的歌唱天赋就不会在他四十三时才被发现。他能真得很不容易”。

两个小时的采访结束之后,喧嚣散去,朱之文从沙发上站起来,蹲在房间的一个角落里,他说,这是他在田间地头里最舒服的姿势。

教师节,忆起青春年华之青涩懵懂,念起师生情谊之深厚绵久。老师如一弯皓月,一直存在,也总在我们遭遇黑暗的时候愈发明亮。

特殊的日子勾起特殊的回忆。如填写学籍档案般,小学、初中、高中、大学里那些印象深刻的老师的影子回荡在脑海……

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崔学征老师,谢谢您。那时候,我生病在家休息两个月,您一次次的探望满足了我对老师关怀的渴望,让我读书充满动力,因为只有读书才能得到您认可的微笑,听到您的表扬。今年暑假回家时,听说您已退休。在此只愿您一切都好!

初中三年级的数学老师,龚淑芹老师,谢谢您。初中一二年级是我的灰暗记忆——偏科严重,数学尤其差。更“不幸”的是,到了三年级,您这位出名的“严师”要教我们数学。开课前的摸底考试我便“中奖”,刚上及格线。至今我还记得您走近我时我心中的慌乱与无所适从。可是您却只是拿过我的试卷,耐心详细的给我降解错题。您当时讲得题目,我都没听进去,可我心里已立下学好数学的志向。我于您,诸多学生中的一个,而您于我,如我母亲般温柔的老师。至今,记得您一次次明媚的笑容,记得初中毕业时您拍着我的肩膀说“争取把数学学得更好”,记得2005年我们相遇时牵手走过的那一段路。

高中三年的班主任,宋军老师,谢谢您。高中时候的我,些许叛逆,些许人性。您对我的自我纵容施以宽容,却又不弃对我的谆谆教诲。您一句“他们城市学生进步比你快”让我努力证明我也可以进步很快。您对我总是批评多于表扬,可这却不断提升了我的心理素质,学会自立自强。您的处事风格像我父亲那般,喜欢激将法,利用我的逆反心理指引我向正确方向前行。

大学二年级的图书馆管理员,桑红老师,谢谢您。值得纪念的是,那是我大学赚的第一笔外快有您促成。性格使然,我尊崇在其位谋其政。您就是榜样。尽管您已在岗位多年,且不是那么高高在上的岗位,但您工作热情依旧,认真不减。与您相处,您不像是师生,更像同事像朋友,因为我们可以一起聊天,一起吃饭。怀念与您共处的时光。在此只道一句:山东大学图书馆有您真好!

之前的老师于我是“教”,而研究生导师于我更多的是 “导”,指导我自学自立,自我发掘。

师生情谊言不尽忘不了。老师教我们儿童歌曲,老师在黑板上写解题过程,老师办公室里与我们促膝长谈,老师教我们为人处世。不管是十几年的学习生活还是将来的工作,老师总是我们道路上的灯塔,更是一弯皓月,总能在黑暗中一扫阴霾,助我们前行。借教师节之际,道一句:老师,谢谢!

九月的天空洋溢着金秋收获的气息,教师节踏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而来。对我们每一个学生来说,老师,您永远都是最值得我们尊重和感恩的人。在第28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代表全组同学向辛勤工作的老师们致以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贺!

今天看到一则新闻,讲述的是一个西部农村小学校长的故事。年逾50的马校长32年来一直兢兢业业的奋斗在三尺讲台之上。学校里条件艰苦,没有明亮宽敞的教室,没有像样的课桌黑板,更不用提先进的教学设备,所有的课程内容都是老师用粉笔一笔一划的写在黑板上。可是,马校长没有手。由于先天的残疾,32年来他一直忍受着疼痛艰难的用手臂夹着粉笔写字,每当讲课文《胖胖的小手》时,他总是忍不住潸然泪下。如今,年迈的他即将退休,可是一百多个学生只有4个老师,他依旧放心不下。所以他将在外地大学毕业的女儿叫回家,让她接替自己,继续教书育人。“总不能耽误了娃娃”,这就是马校长的最大的心愿。

马校长的的事迹让我想起了一首诗:

早早的您来了

步履匆匆踩踏着四季风霜

披着晨曦迎着霞光

把岁月和青春铺撒在通往真理的坦途上

几丝疲惫几许沧桑

在您苍老的脸颊上展望

三尺讲台的一亩三分地上

承载着您生命的全部重量

 

您就像一座灯塔

指引着航行的方向

照亮了前进的坦途

黑暗中给人希望和力量

 

您就像一轮太阳

放射出暖和的光芒

在寒冬里守望

温暖着学生的心房

 

您的情怀就像海洋

于是多少人投入您的怀抱

在里面尽情地徜徉

尔后渐渐学会飞翔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

世界万物变化万千

唯一不变的是您

教书育人的赤诚心肠

 

老师,您就像一支蜡烛,虽然微弱,但有一份光热,发出一份亮。您耗尽了自己,照亮了别人,这无私的奉献,让我们永生难忘。您的生活虽然清苦,却情系祖国的未来,您虽只是一尾红烛,却心连学子之心。您不计较个人得失。这毫无保留的呕心沥血,让我们铭心刻骨。

您的爱,如阳光一般温暖,如春风一般和煦,如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细致而温暖;您的爱,高洁而伟大。教师节,我们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千言万语无法表达我们的感激,万语千言诉说不尽我们心中对您的爱!

愿我们学生一声亲切的问候、一封表露自己感激之情的亲笔信、一个贺卡、一句祝福的话、一束鲜花带给您节日的快乐和欣慰的感受。

老师,我们谢谢您!

当敲下老师两个字时,突然想起一件事:2011年9月19号,路甬祥院长去玉泉礼堂作报告,在互动环节中,当学生称他为院士、院长等头衔时,他淡淡一笑:“不要这样,叫我路老师就行了”。顿时,台下掌声沸腾。刚参加工作时,有些老师傅告诉我,在中国人眼里,除了父母,师生(徒)关系是最高最纯的。工作几年,感触更深。而万人瞩目的路院长,在面对学生时,还是“叫我路老师就行了”,应该大同小异吧。

夏天,很热。阶梯教室,很大。学生,很多。有一位穿白衬衣的老师,尽力把声音维持在适当的高度,让每个学生都能听清楚。碰到大家不懂的时候,他就把PPT停掉,在黑板上反复画图,反复讲解。就在他面对黑板画图时,才发现他的白衬衣几乎全湿了,紧紧贴在背上,对着窗户的额角,挂着晶莹的汗珠,有的长大之后,抵抗不了地球的引力,便陆续滑落,留下明亮的水痕。若干年后,向他提起这件事时,师母半开玩笑地说,他这个人就是爱出汗。后来,每每碰到只需一份PPT就可以行走江湖的盖世奇侠,固然佩服其貌似强悍的表达能力,但偶尔还会想起那位白衬衣老师。

四年的时间,不算太长,但足以把很多东西消磨殆尽,让人难以长期坚持。然而,就是有那么一位老师,用了整整四年的时间,言传身教地带我学习做事的方式与方法。直到现在,依然用他渊博的学识和丰富的人生智慧,指点迷津,促我前行。平心而论,如果说我能做一点什么,并不是我多么聪明,更多的是从他那里学到的做事方式与方法,虽然只是其中的九牛一毛。

02年,班会上听到班主任的“平常心”三个字,并以之面对大大小小的事情。弹指间,一晃十年,有酸有甜。换手机号码时,原单位人力资源部一位当年负责招新,现已退休的老师又发来“空杯心态”的教导。奇怪的是,现在坐在她位置上的人,大家都称其为科长,而不是老师,才仅仅几年。

毕业后,一位老师说,要把眼光看远一点,毕业后,好好干上十到二十年,就会好起来。而现在,已经毕业几年了,又在哪些地方好起来了?可能真如空杯一样空吧,只不过,平常心中总有一些不平常。就拿在这里读书来说吧,虽然辞职时因反复坚持谢绝了一些东西而听到了许多大同小异的话,但对我而言,没有一点激动,只是觉得有很多事要做,很急却又急不得。

当然,路,还在前面,还要走,卖力地走,怀着一个感恩的心。因为,我知道,没有老师们的指导与帮助,我还要在川南的一条大河边,过着一种在外人看来似乎挺爽却不是自己想要的日子。也只有在那样的生活里,我才体会到,鲁迅是以怎样的心情,在夏夜里,摇着蒲扇,坐在曾缢死过一个女人的槐树下,从密叶缝里看那一点一点的青天,晚出的槐蚕又每每冰冷的落在头颈上。

工作中的事,说不好,也不好说。只是再看到一些事,可以平静了很多,心中犹如无风的湖面,没有一点涟漪,就像工作期间去生产基地干中试扳阀门一样。再也不会手里拿着锤子,眼里满是钉子。混了一两年工作圈,曾给刚刚参加工作的师弟师妹说,一个人最大的幸运在于:出生时有好父母,读书时有好老师,工作时有好领导,生活里有好朋友。并且,上班和上学不一样,老板和老师不一样,同事和同学不一样。现在来看,难免有浓重的书生气,但基本观点没变,并且,当年不理解的人也终于理解了。

回所以来,老师家长式的教诲,师兄师姐的耐心指点,上下班路上洒落的欢声笑语,睿智中透着期望,单纯里不乏真诚。所有这些,总是常常给我一种久违的感动。能够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学习,真好。

大恩不言谢。我知道,我拙劣的文字,难以写出积聚在心中多年的对老师难以言表的深深的谢意。但不将这种感谢表述出来,内心无法安宁。尤其是,忝列于化物所的人群中。因为,我知道,如果不是老师们一次次的指导与帮助,谁知道今天的我,又在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