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今天把明天变特殊,未必因为幸福,因为我们努力不服输,从来不曾退出。

                                                        ——题记

一年,于热恋的人,是短暂而甜蜜的幸福;于备考的人,是疲惫而充实的挣扎;而于我们,科苑研一学子而言,是大学毕业后跌宕期的沉淀时间,是纯知识向学术科研新启程的过渡阶段,是成长期、转型期、成熟期。上课、文献、作报告是正餐,出游、蜜恋、睡懒觉是甜点,丰富实用的科学讲座,趣味纷繁的社团活动,别致新颖的业余项目,都是研一这一丰盛大餐所包罗的菜品。满意度与口味、座次和个人选择有关,但毋庸置疑的是,每个人都参与、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享受了这独一无二的一餐。

几天前的组会上,老师提醒我赶紧定下自己的研究课题。我回说,还早呢。老师好笑又好气,你以为你还是研一新生啊!是啊,已经不是新生了。幡然大悟,研一就这么到尾声了,要流逝了,抓不住了。犹记得初来报到,太阳很烈,心很澎湃。跳动的汗珠演奏不知名的跑调音乐,是我欣喜得找不着北。从此扣上研一新生的帽子,欢呼雀跃着接受。

一直标榜自己是“热心的群众”。小武同学说,你是我在中科院见过的最有活力的女生。活力么?我其实是个懒人,只不过稍稍热心那么一点点。作为支教社的活跃分子,很多项目都有插足,但最遗憾没能将支教坚持到最后。作为记者团的酱油成员,上半年挥挥洒洒几十篇,至少量上有心理安慰,想想也满足。

我是一个眷北的南方人,祖先是南下的北方人,我要回归,以高傲的方式,所以选择38个小时火车之遥的北京,所以来到中国科学院,延续与地球科学之约。第一次看到石景山区的名字,我心里很是奇怪,我怎么从一个山区(家乡是云南文山,顾名思义,很多山的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山区了?把这个单纯的疑惑说给同学听,差点没把人大牙笑掉,人家石景山是一个区好不好……石景山,区……山,区。现在我的心里,石景山区玉泉路19号(甲)就是我家的地址。每次出门返回的时候,地铁或是公交,听到播报玉泉路站,会觉得格外动听和亲切,心里很有归宿感。大街上远远看到教学楼顶的“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几个大字,心里就特别放心,觉得家就在不远处。这个面积不大的园区,却见证了一届又一届的科苑学子从这里出发,走上科研之路。这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年,承载了我们无数的欢乐和温暖,感动和幸福。

欢乐——生命之本原

意外加入记者团,却无心插柳柳成荫,甚至获得第一期记者沙龙的优秀记者荣誉,当然这是后话。记者团的迎新晚会我印象最深,主持人给力,节目串得好,气氛很high,奖品很丰厚,回忆很美丽。

科苑除了科学方面遥遥领先,课余生活也绝不落伍。非诚勿扰交友晚会,火爆得我想旁观都没挤进去。每周五的舞会,炫彩的灯光,铿锵的舞步,优秀的舞者,卧虎藏龙。各种晚会,微博墙无比给力,马院长的歌声总能hold住全场。

温暖——生命之力量

支教社是我最初的选择。公益是一盏灯,能点亮最黑暗最偏僻的穷壤。在高度发展的首都,也尚有许多绽放在城市边缘的花朵——农民工子弟,他们需要公平的起跑线,需要一视同仁的关爱。我们成为他们的品德和科学代课老师,为他们整理图书馆,跟他们一起庆祝节日。

除去成长环境不优越的孩子,社会上还有一个特殊群体,先天的缺陷使得他们不能拥有正常的生活,他们同样需要爱和帮助,需要更多的人给他们传递温暖和人间的真情。这就是义工存在的全部原因。曾跟随南海海洋研究所的同学去拜访过一户这样的人家,深知义工的辛苦和伟大。正是这些默默奉献者,在传递着生命的力量。

园区之内也处处洋溢温暖。“暖暖平安夜,融融圣诞情”——作为文艺部长的室友,非常有幸给文艺部的圣诞夜活动取了这个标语。当晚的大红色主调,可爱的米老鼠,振奋人心的竞技游戏,足以在寒冬里的科苑,燃起一丝有温度的火焰。

感动——生命之重建

身教言传之所以屡试不爽,大抵是因为自身的示范更能激起人内心的感动和共鸣。支教社的志愿者付出的,是时间、精力和爱心,收获的,是生命的感动。一张简陋的自制卡片,几个歪歪斜斜的字,从孩子小小的手上接过,却是最能打动志愿者的心。因为温暖,所以感动;因为感动,继而创造更多的温暖,这是比宇宙碳循环还要重要的能量循环。传承的是美德,重建的是以善为本的生命信念。

幸福——生命之真谛

幸福,就是学会感恩和满足。做完一次报告,哪怕只得到老师一个赞许的眼神,几天不眠不休的精神欠佳也会恢复至满血状态。学完一门课程,尽管考试中免不了几处小的失误,绞尽脑汁的两个月钻研书本始终是值得的。不论处在生命的哪一个阶段,也无需用成就大小来衡量业绩,只要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存感激,对自己的作品,有所满足,也期待下一次的更好,那么就能拥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幸福。

我们来到中科院将近一年,点滴的绿色都是回忆的触笔。我们的园区很小,小得从正南门到高能所,慢悠悠也只要十分钟;我们的园区又很大,大得从细胞到宇宙,囊括几十个数量级的研究尺度。我们的生活很单调,特别是考试时期,基本又恢复为考研的三点一线生活;我们的生活又无比丰富,德智体美劳,只要你有心,就有你的舞台。我们的同学很呆,呆得出口就是,元素、分子、物种、岩石;我们的同学又很有才,美食达人、音乐王子、溜冰健儿,话剧才女,比比皆是。

若干年后,集中教学的这一年,会慢慢占据我们记忆的一部分,独一无二,不可替代。就像婚纱摄影在研究生院取景的情侣,想来是将最美定格在这里,这不正是我们为什么要在离开前照相留念,不就是在说,我来过,我喜欢这里。时间或许冲淡感情,但终抹不去回忆。感谢食堂,解决饿肚子的问题;感谢运动场,编织一道充满朝气和生命力的校园风景线;感谢老师和同学,在我最年轻最有活力的时刻,与我一起,你们的鼓励、鞭策和教导,令我更好更强大。感谢中科院,在最合时宜的时间和地点,收容我,给我机会,让我成长。你永远是我心头的一弯月亮船,是我最美丽的停留。

在本学年夏季学期高性能计算与应用课上,第一次见到林海翔老师。林老师高高瘦瘦,目光清澈,讲课时语调始终平缓而温和,课程讲授得生动而传神,每次听林老师课的时候,都能够彻底忘记夏天的酷热,心不再浮躁,出奇地平静。几次课下来,我觉得林老师有着非常难得的高贵的品质,那就是:淡定从容,平易近人,从不会给同学们居高临下的感觉。林老师在课堂上从不提及自己的成就,就只是单纯地抓紧时间为同学们传授知识,而且像课间休息时间的安排,都会征求并尊重同学们的意见。

上过林老师的课,我觉得林老师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多的成就,是因为林老师是一个简简单单的人,一直在认认真真地做事情。林老师就像酷夏的一道清凉,不但自己受益,更让学生获益。

林海翔,荷兰德尔夫特大学教授,已发表(杂志和国际会议)论文100多篇,著有一本讲义《Parallel Computing》,并与他人合著两本讲义《Computation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和《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1993至2004任《Simulation Practice and Theory》 杂志编委 (Elsevier 出版社),是欧盟“Asia Link”欧洲大学同亚洲大学合作的项目“开发网格计算于高性能计算课程”(2005-2008)的总负责人(合作的大学包括荷兰德尔夫特大学, 中科院研究生院, 清华大学, 葡萄牙新里斯本大学)。

走在这寂静的
又陌生的
路上
尘土、破落
我想诗意的接近
那被传诵得唯美的乡村自然
可是
却发现
这路
这房屋
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和这美得空灵的天
融合
于是
你知道了吗
有一些角落
被人们遗忘了
却被一些人美化了
在很多地方
还泛着尘土一般的贫穷

(作者系动物研究所研究生,本文为“我眼中的中国乡村”图文征集大赛参赛作品

    夏季小学期的第一周生活安全-问题与对策系列讲座就顺利开课了,礼堂里座无虚席。

 

    当前在新闻报道中屡屡见到毒胶囊、毒奶粉等食品安全问题以及环境问题,这些健康危害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一些人甚至产生了恐慌。生活安全-问题与对策系列讲座贴近生活,普及了我们的生活安全知识,教会我们处置生活中的重要安全问题。老师们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教学方式传授知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第一讲是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黄大昉研究员给我们介绍转基因食品安全,中国农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研究员赵秉强主讲化肥施用与粮食安全问题,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朱永官让我们了解了重金属污染的安全问题,乳制品的安全问题由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郭兴华研究员介绍。

 

    唯一的一名女老师-北京东方红航天生物技术公司高级工程师韩英详细地讲述了保健食品的安全问题,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姜微波食品加工与包装的安全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孙全富研究员让我们对辐射与健康安全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如生活中手机、电脑辐射,最后一课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孙承业研究员介绍了毒物与健康。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席慕容

 

又一次在年边踏上故乡温厚的土地,行走于乡间田垄,乍暖还寒时南方的天地适逢幕幕薄凉春雨,情怯之余是渗入发肤的清醒。

这里是我的故乡,祖、父辈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鄱阳湖水滋润着这方土地,这儿有一畦畦平坦整齐的田野,有一座座新旧不一的房屋,有一条条蜿蜒泥泞的小路,还有一张张质朴纯善的面孔。一切于己而言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这里有割舍不断的亲情,因为空气中弥漫的都是故乡的气息,而陌生的是每年寥寥可数的回归令我对之或多或少确有生疏。

此时此刻,暂忘恼人的天气满心只有轻松和欢愉,把自己想象成田园诗人,重返大自然的怀抱是一件多么惬意欣慰的事。正如一千六百多年前,陶渊明在同一片土地上躬耕吟唱“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兴许五柳先生某一次郊游也踏上过邻县的这块土地,触景生情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句名篇。“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完全是我当下的心境写照,特别随着年龄渐长,在北京求学四五年,久居都市不时难免有回归自然的隐逸情怀。

不远处阵阵炮竹声将我心驰神往的思绪拽回现实,不知不觉已经走到祖辈安息长眠的墓地,难得回来一定要给祖父母以及列祖列宗烧钱纸、敬香。一直想写些文字追缅逝去的祖父,与我相隔甚远疏于交流却关心我成长的祖父,可惜还来不及怀念有些人就已经永远离开了。祖父鳏居二十余载,独力抚养五个子女,一生质朴善良,辛勤耕作在他挚爱的土地上。印象中的他年迈却精神矍铄,硬朗的体魄肩挑重担依然健步疾行,干起农活来仿佛有用不尽的力气。清贫淡泊,勤勤恳恳,关心子孙教育不乏远见。旷野上一阵风吹过,片片思念凋零。

记得祖父在世时经常回老家过年,南方的冬天潮湿阴冷,偶尔幸运也能拥抱久违的阳光,那时支一把藤椅坐在向阳处,血脉舒张通畅。只见屋顶瓦片上还残留着未融尽的雪,太阳仿佛就悬在那些比肩稀疏的光秃秃树枝桠上,带着柔和的光圈。难得的好天气里亲人们也都各自忙活手中的事情。就在那样静谧的午后,我摊开心爱的书,耳机里流淌着抒情音乐,淡然欣喜,没有城市的喧闹,不受世俗的搅扰。一切人情世故、蝇营狗苟在这些天然朴实、友善纯真面前立即褪色无光甚至无地自容。

家乡变化于悄然中,仿佛如同春风润物,不知什么时候起,儿时对农村的记忆开始改变——水泥马路通到村庄家家户户,拔地而起的砖瓦房代替了破旧泥坯的老屋,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取代了从水井打水的日子,还有家用电器也已基本普及……农村面貌在全国展开的新农村建设中有了绽放新颜的日新月异。亲历这些变化,内心是情不自禁的喜悦和激动。

田垄上,人影依稀,渐行渐远……耳畔回响着诗人浅唱低吟的动人旋律“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

(作者系管理学院研究生,本文为“我眼中的中国乡村”图文征集大赛参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