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物理学科夏令营的第三天,近60名同学选择参观高能物理研究所。大家怀着向往而又兴奋的心情在中关村集合,在研究生院的老师以及师兄师姐的带领下,一同乘车前往高能物理所。抵达后受到高能所老师们的热情欢迎。

 

    上午由高能物理所的何金林老师为大家介绍高能所的基本概况,通过何金林老师热情洋溢的讲座,大家对于高能所的基本状况有了初步全面的了解,了解了高能所的研究方向以及与考研保研相关的内容。何金林老师的讲座更加激发了大家对于高能所的热情。

 

    接下来由高能所的老师带队,兵分两路分别参观了电子组的实验室和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参观将同学们的热情带到了极致,大家向老师络绎不绝的提问,好多同学久久不忍离去。

 

    经过中午短暂的休息之后,大家战胜了缓缓袭来的困意,继续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参加下午的活动,下午的活动为两部分同时进行。一部分同学去参加高能所的面试,另一部分同学在报告厅聆听了高能所副所长张闯带来的题为“从望远镜到显微镜”的精彩报告。张闯所长从物质结构的角度介绍中国大科技装置以及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语言简洁质朴而又不乏幽默,内容详实而又不乏生动,让同学再一次感受到了高能所研究人员的风采。

 

   

求学十八年,若被问起最充实的时光,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在中科院玉泉路校区的那一年”。二十二岁的天空少有阴霾,在这方沃土中我吸收着阳光雨露,快乐地成长着。

 

2011年8月27日,我拎着重重的行李迈进了这个小小的校园,全国各地的同学聚集到这里,我们有个共同的名字:“2011级科苑学子”。秋天的校园里,湛蓝的天空中时常飘着些云朵,即便是大风天气也掩盖不住它的美丽。背着双肩包穿梭在校园中,听,那是躲在高枝的喜鹊喳喳的叫声;看,泛黄的法国梧桐叶随风飘落,洒得满地金黄;闻,空气中还残留着些许紫薇花的味道。

 

第一次到大城市生活,想必大多来自农村的孩子都和我有相似的感觉:跟不上它的快节奏,更受不了它的高物价。乡村里遍地可见的野菜在这里身价倍增,常常怀念妈妈在自家院子里开辟的小菜园,但北京各种便利的服务是我之前怎么都无法想象的,包容的气息也让我印象深刻,玉泉路校园宁静的氛围更让人心旷神怡。

 

学习累时,总喜欢站在教学楼的阳台上眺望:草坪上玩耍的小孩,脚步匆匆赶着上课的同学,相互搀扶着散步的爷爷奶奶,构成了一幅温馨的画卷。在这个校园里。时常混淆年轻的老师和学生,他们大多刚从国外归来,有着年轻的面孔,也喜欢背双肩包,和我们一样在餐厅吃饭,与学生围坐在一起,谈学习,谈旅游,谈他们求学时的生活,一点也不觉得疏远。

 

最敬佩的是年纪较大的老师,他们虽已白发苍苍,但精神依然矍铄,搞了多半辈子学问,现在也闲不下来,听他们的课,经常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他们节俭风趣,拥有一颗年轻的心,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还有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很庆幸跟着刘铨良老师学习了两门课程,刘铨良老师年过七旬,人很和善,不管在哪碰见他,总能和你聊上一大会儿,“餐厅的饭好吃吗”,“选修的课程多不多”,一连串的对话下来,会让你觉得他就是邻家的老爷爷。

 

刚开学时刘铨良老师的脚骨不幸被砸碎,课程开始时伤还未痊愈,但他坚持来教室上课,看着他小心翼翼挪动脚步,在阶梯教室的四块黑板上不停地板书,一站就是两个多小时,我们无以回报,唯有认真听课。课间,他经常谈起自己经历过的那些年代以及在美国留学的生活,鼓励我们多出去看看,汉语夹杂着英文的语言逗得我们哄堂大笑,第一排同学的笔滑落在地,他也会亲自帮他捡起。尽管岁月的痕迹镌刻在了他的额头上,却并未影响刘铨良老师敏捷的思路,丝毫未掩盖他充满活力的年轻的心。

 

冬日的校园稍显冷清,除了天气变冷,更重要的是我们步入了考试阶段,一门接一门的考试轮番袭来,去自习室稍微晚会儿,可能就找不到座位。科苑的同学大都不甘平庸,梦想的力量赋予他们极大的能量,也造就了他们踏实勤奋的性格,身边的一些同学谈起问题滔滔不绝,很有想法,还有一些同学求知似渴,总是高效地自学专业书籍,理论水平达到了不一般的境界,被我们亲切地称为“学术帝”,但他们的生活并不沉闷,文艺演出、运动场上依然能看见他们的身影,诸多的爱好组成了他们五彩的生活。

 

闲暇时,我会和同学一块儿来到礼堂,走进礼堂,大厅两侧悬挂着15位在科学院工作过的老一辈科学家的照片,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他们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最吸引我们的是在礼堂举办的各种讲座和演出:“人文论坛”、名家讲座、博士合唱团音乐会、元旦晚会、话剧……这里是与大师思想碰撞的地方,也是同学们展示才艺的地方,他们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影响我的一生。

 

春天的校园充满生机,新鲜的榆钱,清香的槐花,酸甜的桑葚,充斥着呼吸,刺激着味蕾,勾起了我不少儿时的记忆。经常带着相机在校园里闲逛,刚探出脑袋的小草,不知名的小花,嫩绿的新叶,都可能让我驻足停留。最喜欢的地方是人文楼四周,我为它取名“百花园”,这里的植物早早感受到春天的脚步,玉兰、连翘、杏花、垂丝海棠、丁香、牡丹竞相开放,挺拔而古老的槐树见证着校园的变迁,一有空我就坐在百花园的石凳上,随意翻看着书本,没有任何压力,享受着这份独有的宁静。
 
如今夏天已经来临,预示这我们一年的学习即将完成,不知道有没有机会品尝百花园里的海棠和山楂。昔日的同学也要回到各自的研究所,身为过客的我们马上要结束这趟旅行,空气中弥漫着离别的忧伤,礼堂前的草坪上,经常能看到结伴拍照的人,他们想努力留住这份青春的记忆。不管怎样,我们在这里播撒了汗水和欢笑,收获了充实与感动,小小的校园留下了我们共同的足迹,所以无怨无悔。
 
【本文获“研一这一年”主题征文优秀】
 

偶然看到院里的征稿启事,又联想到自己将近一年的研究生学习,不禁想对这段时间的学习体会作个总结并与老师、同学分享。尽管从大学本科过渡到研究生阶段,并不像从高中挤过高考独木桥过渡到大学那样来个180度大转弯,但是反复思忖后还是觉得用“破茧”来形容这一转折过程是比较合适的,正如“作茧自缚”的蚕蛹经过长期艰辛的历练才得以变化为美丽的蝴蝶一样,我也在自己编织的茧中一直坚持努力着,只为冲破束缚发展进步的磕磕绊绊,以崭新美丽的姿态面对不久的科研生活。

 

其实,把研究生学习比作蚕蛹吐丝结的茧并不是我的杜撰,而是研究生院遇到的第一位专业老师的见解。现在他的原话我已经记得不太清楚了,但基本意思是说:在大学本科毕业后放弃找到一份收入适当甚至颇丰的简单技术工作的机会,而宁愿转入费心费脑的科研领域做学问研究,就注定要为自己的抉择继续付出更多的努力,假如你想在某一领域有所突破和创新。

 

如今想来他的比喻还是很精辟的。我的本科专业是测绘工程,研究生方向更多的偏向地球物理,这样就有许许多多的基础知识要补充学习。在这一点上导师给了自己很多指导帮助,提示自己该从哪方面着手,哪方面努力。

 

尽管如此,正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底子薄、基础差仍是摆在自己面前的不争事实。曾记得开学前两周几乎每门课程整堂课都是在听天书,相比于大学“融会贯通”的学习状态,心情低落到了极点;再加上专业学位课两门不及格就得退学的明文规定,甚至一度有过休学的念头。不仅如此,各科老师推荐的专业参考书很多,而其中不乏厚厚的英文著作,一边尝试着理解字面意思一边又力求领悟专业内涵,这是大学本科阶段从未有过的经历。

 

“简单的事你重复做,你就是专家;重复的事你用心做,你就是赢家。只要你按时到达目的地,很少有人在乎你开的是奔驰还是手扶拖拉机。”这是研究生复试之后一位自己非常尊敬的老师给予我的勉励,至今一直把它当作研究生学习的座右铭。其实,大部分同学大学本科所学的知识跟研究生阶段要学的有很大的跨度,这不仅仅是自己面临的难题。

 

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自己慢慢地摆正了心态,对于不懂的问题按主次轻重分配好,然后课下尽最大努力去寻求解答。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当然有很多,特别是在这样一个网络资源如此丰富而又可以尽收眼底的时代,但“不耻上问”让自己受益匪浅。比如,选修的“震源理论基础”课的陈运泰老师,虽然已是学术上有很深造诣的“大家”和“院士”,但每次向他请教问题的时候,总会和蔼耐心地从基础易懂的例子开始然后一步一步给出解释证明,这不仅解除了自己的困惑,拓展了知识面,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对该学科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

 

读研之前很多人都不是很清楚自己将来的研究方向,“兴趣”即使有也是非常感性的;只有在所涉足的领域不断匍匐前行、与困难磨合的人,才会逐渐找准自己的进取方向,慢慢培养起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成为该领域的佼佼者。

 

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这样形容人生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对于研究学习的过程,何尝不是如此呢?从茫然不知所措,到废寝忘食地努力,再到柳暗花明的惊喜,我们收获的不只是实实在在的知识,更是脱茧而出的心路历程,慰藉心灵的成熟硕果。

 

我总乐于把人生的每个阶段想象为一座起伏的山脉,要想知道自己的山顶终点高程还得从山底开始连续不断地丈量高差,尽管有时貌似跌落了,但终究我们还是在向上前行的。

 

【本文获“研一这一年”主题征文优秀】

 

足迹

散落在科苑小径里

深深浅浅

白杨 国槐

轻拥 丝语

笛声 溪水 流沙

悠扬 悠远 悠长

 

一道金黄

是你卸下的浓妆

装点着

满园静谧

稀稀疏疏的游人

咔嚓

定格这成熟与收获的季节

 

落地

轻盈与透亮

撒满这小小的院落

用你的洁白 纯真与爱

铺满淡灰的瓦片

温暖睡意惺忪的小草

是枯藤老树斜阳

一阵鸦声

在寂寥的长空中

激起一圈缓缓荡开的涟漪

 

纷飞

是柔软的柳絮

垂下

是长长的绿丝

一场柔风

吹醒

月季芍药与红桃


一阵细雨

点亮

樱花海棠与紫薇

她们

探头 露脸 微笑

欣欣然

窥视着这片小天地

 

风起处

无数的精灵在舞动

是花

却似一场偶遇芬芳雨

飘洒

空气中沁人的气息

是一股槐花香

踏着你的味道

前行

 

这一季

点点滴滴

零碎

不凌乱

却是

不朽的回忆

无尽的铅华

 

【本文获“研一这一年”主题征文优秀】

 

伴随着北国的春风

珊珊地

不经意间露出了的白皙小腿

慢慢地

步子急了

那一顺瞬间里

月季探出了小脑袋

允吸了吸口气

啊——

不胜凉风的娇羞

远了

近了

谢了——

弥留下的,只是

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伤

还有一丝莫名的冲动

研一,如同青草般伴着泥土的气息,淡淡但不悲伤。研一,如同烈日般夹杂着徐徐的凉风,暖暖而不凄凉。有时宛如南方的雨滴,淅淅沥沥;有时有宛若北国的风光,万里雪飘。这五味杂陈啊,是何等悲壮。我的研一,就如同徐志摩麾下的康桥,青荇一般轻柔,软泥一般清香。但是我不会不带走云彩,因为我要把云彩放到那另一方的天之涯;我也会放歌,因为在海之角我要将它的倩影永远地雕刻上。

我的研一,渲染了许多五彩缤纷,充满了无数的惊喜与好奇,布满了船仓的疑惑与希冀。那一肚子的不羁与相伴,如同一首跌宕起伏的乐谱,余音绕梁兮,宛如天籁,似梦非梦兮,亦若蓬莱。

单纯音符

“如果骄傲没被现实大海冷冷拍下/又怎会懂得要多努力/才走得到远方/如果梦想不曾坠落悬崖千钧一发/又怎会晓得执着的人/拥有隐形翅膀……”一首《最初的梦想》将我从睡梦中唤醒,早上7点我便开始了一天的“长途跋涉”。教室——食堂——寝室,三点一线的模式依旧没有离开我的怀抱,也许是北国风光的缘故吧。
然,生活中的Do、Re、Me调皮小朋友却是滚动在了指尖。129大合唱,被一首《七子之歌》突然间挤出了眼泪,一首《大中国》忘却了寒冬。正是那玉泉圆内寒风浸,礼堂膛里盛火激。
风和日丽,绿草茵。各种A、B、C也挤出了花丛,一番毫不宁静。投影仪上,我们开始了谈天说地。地球是由各个圈层组成的,有岩石圈、软流圈……会议室里,我们横贯东西,仰观古今,泛大陆裂解,恐龙灭绝,板块运动,大陆漂移……

附点音符

我的家乡,您现在好吗?

家乡的浏河,您现在有没有想我!

上京已经有数月,家里来电,问我一切是否安好。拧紧了发酸的鼻子,我向电话那头表现出了自己最信心的样子,我过得很好,一点都没有千万般思念。“嘟嘟”电话已经断,泪却流在了心上。好友闻出了味道,便邀游颐园(颐和园)。

这里的风景很漂亮,虽不及三山五岳的气壮,但古有的文化气息尚存。畅游于昆明湖,听着快言快语的导游的介绍,耳畔一丝凉风起,心中的忧伤也俨然停了下来。“驰骋于大自然的怀抱,你就会忘却俗物的烦恼”好友叮咛到。顿时间,满肚子的情愫不知不觉涌出,远方的浏河啊您有没有想我?便献诗一首《我的浏河颂》:

我是你身边矗立的橘灯,

照在你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我是你头上徘徊的春燕,

啄来泥土让你塑造伟岸的身形;

我是淤滩上的驳船;是车水马龙的街市;

是过往的游客

把纤绳悄悄地

伸进你的胸肩;

——浏河啊!

我是小溪,

我是思念。

我是你日日夜夜

流动的希望啊,

是“神马”袖间,

千百年来未消散的烟火;

——浏河啊!

 

我是你簇新的梦想,

刚从浮云的蛛网里挣脱;

我是你身旁

从消散的烟花中

挤出的火种,

在那不经意间绽放;

我是你脚趾尖上泛起的浪卷,

是绯红的黎明

正在奋勇;

——浏河啊!

我是你的几百万分之一,

对我的积分,就是完全的你

你以你伤痕累累的乳房

哺育了

迷惘的我、失意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

去取得

你的耀眼、你的波涛、你的自由

——浏河啊,

我亲爱的浏河!

休止符

就这样,慢慢地远去,渐渐地离去。时间永远都是得理不饶人,如同恶魔般摧残着人们心中的那份不舍。那一年我的研一,如同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谱着悦耳的曲子,带着一分灵动、二分安逸、三分感恩,载着所有的情愫,所有的不舍,所有的悲欢离合……整个校园里弥漫了我的曲子。

那一年研一

看见你和月台一起后退

离开青青玉泉

曾哪一天

我们一起相聚

而,现在

我们的研一

将要凋谢

——啊

看不见你伟岸的身躯

闻不到你挺直的骄傲

只能溺在夕阳里挣扎

随地铁着哄哄嘈杂的喧响

剩下的只是

滚烫的热泪与不舍

我们的研一

在离别

 

我们是鹰,喜欢畅游长空,与那苍穹比高;我们是鱼,对海底的那份宁静情有独钟。今天的别离,你还曾记得昔日“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待到天涯时,别只顾“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勿忘“携来百侣曾游”,然还是那峥嵘岁月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