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从温柔的烟雨江南走来

怀揣无数颗梦想的种子

冰雪北国

我忍不住想问

你将赐我一方怎样的花园

 

那天,我从豪迈的西北塞外走来

手捧一颗赤子之心

巍巍燕山

我忍不住想问

你将送我一片怎样的疆场

 

那天,我从富饶的天府之国走来

肩负着祖祖辈辈的嘱托

繁华首都

你将给我一张怎样的考卷

 

那天,我从热情的东北平原走来

承载着一方家乡人的殷殷希望

北京

你将给我怎样的明天

 

答案如此难寻

世界这么大,而我那么渺小

十字路口,东南西北,我该选谁

人们都在谈人生,我却不知道人生——它是什么模样

 

可是有一点,我却清楚地知道

上天,他始终待我不薄

所以安排你在我的生命里

见证我的一切

我的青春,我的年少轻狂,我的五光十色的梦

亲爱的国科大

梦想的伊甸园

 

你送我一抔黄土

告诉我

只要用心耕耘

就能种出太阳花的笑脸

 

你让我跨上马背

告诉我

只有掌握自由的本领

才能选择自由的方向

 

你给我一张白纸

告诉我

明天需要自己为它添色加彩

 

你带我爬上那山巅

告诉我

只有站得更高

才能看见比陆地更加广阔的大海

 

我从来不会说你是春蚕

你也不会是蜡烛

我不觉得你是那海上孤独的灯塔

也不认为你只是渡船

 

你就是你

独一无二的你

 

不做春蚕,因为你知道

固步自封并非织茧的必经之路

不做蜡烛,因为你知道

LED点亮黑夜却无需自我熔化

不做灯塔,因为你知道

比灯塔更高的天空有那卫星保驾护航

如果有人还要问你,为何不做渡船

就告诉他,看,中国的“蛟龙”已经下海

 

活跃在科学世界的最前沿

你不断地创造一个又一个新奇迹

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在和你对话

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你都在前进,在生长

 

这才是真的你

亲爱的国科大

一个信心满满的你

朝气蓬勃的你

活力四射的你

鹏程万里的你

 

你是自由,是歌声,是欢笑

是寒冰下涌动的泉水

是冬日明媚的迎春花

在跌跌撞撞的青春里,你给我勇气与力量

曾经不离不弃却永不回头的

逝水年华啊

我亲爱的国科大

 

听见了吗,是谁的手在敲打我的窗

歌声在那城市上空响起

2013的脚步越来越近

她在催促我,也在催促你

 

来吧,亲爱的国科大

把你的手放进我的掌心

接下来的路我们一起前行

未来,让我们做世界的主人!

又是一年收麦的季节,这一年我十八岁,刚刚高中毕业。我跟随父亲来到金黄而充满希望的麦田间。坐在地头的杨树下,我和父亲一起等待收割机的到来。父亲在磨那把生锈的镰刀,我在观望我家的麦田。

麦子熟了,远远地看上去就像是金色的海洋。一阵清风吹过,海洋里翻滚起层层的波浪,夹杂着淡淡的麦香扑到脸上。痒痒的,就好像小时候父亲抱起我用他硬硬的胡须刺我脸的感觉,很舒服。我不禁感叹起时光的匆匆流逝。几个月前,我放假回家的时候,它们还不过是绿油油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麦苗;现在它们却已全身泛黄,连那最有活力的头颅也埋进了怀里,没有一丝生命的气息。我转过脸去看父亲,这也是离家求学的几年中我如此近距离地端详父亲。父亲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他的皮肤黝黑,脸上也布满了沟壑。那一条条皱纹是饱经风霜后岁月留下的疤痕。在我的记忆中,他的眼睛很大、很亮,但现在也已变得混浊;他的胡子很长、很长,似乎很久没有修剪过了,而且都已慢慢地变白。父亲已不再是我小时候引以为豪的英俊的父亲了,他的头发是秋天的稻草,他的身躯是佝偻的山峰,他留下的是蹒跚的步履……我突然不敢再去看他,生怕会掉下眼泪来。

父亲毕竟是老了,但老的速度竟是如此之快。以前总是听他说种地这样那样,这般那般,现在却只能回想。他已经决定不再种地了,今年收了麦,我家的地就要租给别人。我又想起父亲说过的话来:“土地是农民的生命。”可现在父亲也必须离开了,因为他已经有了一份他认为能多挣一点钱的工作,没时间再去种地了。我们几个孩子又何尝不是父亲种下的麦子呢?他时常对我们说,养育我们就像是给庄稼投资,希望我们会有回报他的一天。但我知道,他无非是希望我们争气一点,将来不必像他一样辛苦罢了。

父亲依然在默默地磨着他的镰刀,但刀已经露出银白色的锋芒,显然已经很锋利了,可他并没有停下。我好想去帮帮他,让他歇一歇,但我知道他一定不肯:只要他能做的事,就不会让儿女去做。这时他已经注意到我在目不转睛地盯着他,于是,父亲对着我微微笑了一下,又继续磨他的刀。他是一个不善用语言表达情感的人。这么多年,他并没有说过很多话,但只要提起和我们有关的话题,那就大不相同了,他很会向村里人表扬我们。不知为何,这时父亲的形象在我的心中突然又高大起来。我觉得自己很无用,不能帮父亲的忙,甚至连自己都养活不了。我不敢再想了,我怕我自己真的抑制不住眼泪。

父亲的动作越来越迟缓了,但依旧不肯让我替他磨镰刀。我知道,母亲在外的这几年,他一个人在家里,很寂寞。他虽然不太爱说话,但至少还需要关爱,在家的时候我尽量陪他说话来减少他的孤独感。太阳快要下山的时候,收割机终于来到了我家的麦田。我和父亲都感到欣慰,毕竟忙了一季,终于等到收获的时候了。父亲和收割机驾驶员交谈起来,他们先谈价格,又谈到了如何收割麦子的问题。我站在边上认真听着,过了一会儿,收割机振动起来,要开始收割麦子了。父亲拿着那把被磨得闪闪发光的镰刀跟在收割机的后面,割掉收割机遗漏的麦子。天气依旧很热,收割机慢吞吞地前进着。从收割机后仓喷涌而出的麦糠夹杂着尘土扑到父亲脸上、身上,不一会就把父亲染成了一尊可移动的灰色的蜡像。可即使这样,父亲也没有停下脚步。他一向很珍惜粮食,从不浪费一颗一粒。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兄妹从小就养成了节约粮食的习惯。

收割机从这头驶向那头,父亲被远远地拉在了后头。父亲毕竟是老了,我又开始心疼起父亲来。像他这样的年纪,本应该在家安详地度过晚年,但是为了我们几个孩子,他一直都在坚持着,从未有过放弃的念头。在我眼里,他是铁打的汉子。

可是现在父亲老了!泪水不禁夺眶而出,我忍不住向他狂奔而去。“爸,你歇一会儿,我来替你!”这次他终于没有拒绝,直起腰,看着我说:“嗯,别急,慢慢来。”然后把镰刀递给了我。我低下头,不敢再去看他的眼睛。直到他转身离开,我才慢慢地目送他的背影远去。他走得很慢,几乎是拖着脚步,但他哼着小调,显然很高兴——那是一个父亲特有的骄傲。

我跟在收割机的后面,太阳的温度加上机器的轰轰响声让我心烦意乱,那麦糠扑在我的脸上﹑身上,也像是刀割一样难受,可是我此刻并不在意了,帮父亲分担一些,减少了我内心的愧疚感。

用收割机收麦,只是这几年而已。我十岁之前都没有听说过收割机,更别说用它收麦了。那时候收麦都是用镰刀割。父亲那时更辛苦。他先要把麦子割倒,然后用车拉到马路上,让麦子脱落,最后再借风的力量把麦粒和麦子彻底分离。现在有了收割机,收麦不用像以前那般辛苦了,但父亲已经没有精力再种地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摧残了他健壮的身体,只留下他坚不可摧的灵魂。随着我们几个孩子相继考上大学,父亲的日子更不好过了,每学期他都要为我们筹集学费。想到这,我更觉得对不起他了。

收割机停止了前行,麦子收完了。我虽然很累,但心里却有说不出的高兴。看着金黄的麦粒似河流从收割机的仓斗里呼啸而下,父亲的眼睛都笑了。麦子就像我们几个孩子一样承载着他厚厚的希望。今年是一个丰收年,也是我家最后一个丰收年。父亲执意要外出打工,并不是收成不好,他只是认为年年都丰收也解决不了我家现在的困境。

麦河依然在流淌着,一直流进父亲的心里。父亲仍然在看着麦子。我知道他希望麦子多收一些,这样就能多卖一点钱,供我们兄妹几个上学。我又何尝不希望这麦粒永远流下去?那样父亲就不用这般拼命,也不用这般辛苦。但这只是一厢情愿,金黄色的麦流越来越小,最终还是停了下来,在地上堆积起一座麦山。父亲的视线离开了麦子,这时候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了,天上布满了七色的云彩,真的很美丽。我转过头来望着父亲。他全身上下都已经湿透了,布满泥土的衣服紧紧地贴在身上;脸上的汗水和泥土掺在一起,把他变成了马戏团里最惹人注目的小丑。

晚上回家之后,我思绪纷飞,没有一丝的睡意。今年的高考,我自己觉得考得不是太好,回来我跟他提起这事,他只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让我不要担心。可能他觉得我从没有让他失望过吧!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我的成绩都很好。可这不是他严格要求的结果,他从没有要求过我什么,甚至连我的成绩都不过问,只是偶尔地问问我在学校里的生活。他并不是不在意我的学习情况,只是不想给我太多压力。每次期末考试后我捧回一个奖状,他都会笑得合不拢嘴。第二天,他会把奖状糊在他卧室的那面墙上。我们兄妹几个从小到大得到的所有荣誉都在上面。那不仅是属于我们的骄傲,更是属于父亲的骄傲。然而这次高考,我可能会让他失望了。我这样想着,在床上翻来覆去直到天亮……

五点半的时候,父亲走进了我的卧室。他见我还在“熟睡”,帮我盖好被子,轻轻地走出门去。我半睁半闭的眼看到他满脸的憔悴和微微发肿的眼睛,这是我终生难忘的一幕。我又听到了那辆破旧得不能再破的自行车的吱吱哑哑的响声。父亲很可能已经骑上了车,准备去田里了。我坐了起来,泪流满面。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看着从他嘴里吐出的淡淡的烟雾,看着他慢慢地消失不见,心如刀割……

生我养我的父亲啊,我就是您亲手种下的麦子,生长在您有力的臂膀下,生长在您广阔的心田间。您用您的汗水把我浇灌,用您的心血将我滋养,用您的耐心呵护我茁壮成长,这恩情如何能忘?倘若真有来世,我还愿意做您的女儿,来偿还这辈子我想报答却永远报答不完的恩情!

“山里的孩子,他们天真可爱,稚嫩澄澈的双眼充满了希望,他们并不缺乏翱翔的心,缺的只是飞翔的翅膀……”

——题记

 

 

记得在凤岗中学支教的最后一堂课上,我是这样跟孩子们分享来凤岗中学支教的经历和感悟的:“我即将升大四了,大学的生活快要结束了,现在也面临着考研。虽然压力重重,时间紧凑,但是我依然选择此次和读书小组的同学来到凤岗,来到大家的面前。这是我大学期间的第一次‘三下乡’,也将是我大学期间的最后一次。大学三年来,我组队或参队申请了3次,只有这次成功了。我特别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我也权衡了得失,牺牲一个星期的复习时间换来生命中如此美好的回忆,我觉得这值了,我‘赚’大了……”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理想归理想,现实归现实,现实很难符合理想的期许。但是,这次支教的经历让我改变了对理想和现实的态度,因为事实告诉我,这已经超过了我的期许。‘三下乡’支教这段时间里,我和我那些激情四射的队友们相处得很愉快,我们一起感动,一起分享。同样地,和你们这些孩子在一起,我一直让自己保持一颗童心,与你们毫无顾虑地嬉笑玩耍,于是乎我就有了新的别号‘夏爸爸’、‘正气哥哥’。总而言之,和你们在一起,我很满足……最后,我有两点寄语:一是,希望你们做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如果一个人无情无义,那么他的人生将会惨淡无比,绝不可能活得有滋有味,更不可能有多大的成功。二是,希望你们能够坚持心中的理想。因为只有相信,才有可能。我的经历告诉自己,坚持总比放弃收获的多。只要是金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根本问题,虽然现在客观条件有限,但是只要心中有梦,定然会有美好的明天。”

我和队友梦中的明天

回到学校后,我没有立刻写感悟和总结,因为这段经历将深深刻在我心里。

在离别的车站,孩子们一大早便自发地来送别。候车时,可爱的孩子们,充满热忱地教我们说他们的家乡话,我变了味的凤岗话让他们笑得前仰后翻。临别时,我主动让他们教了我一句凤岗话,并反复地和他们一起练习,“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这是我和队友对他们的期望,也许五年后,我和队友们已在天南地北,很少有机会再聚广州,但是我们依然希望,他们能够好好学习,走出大山,见到更多的新鲜事物,接触更加丰富的教育资源,成就更大的梦想。我们团队的大部分队友同样来自农村,知道农村孩子考大学的艰辛,但是我们的经历和感触也同样让我们坚定:再穷也要好好读书,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有更广阔的奋斗天地。

这次,我们“三下乡”的队伍是打着“传播中华经典文化”的旗帜过来的。“三下乡”的七天里,我们这些小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坚持早起,晨读经典。伴着恢弘气势的配乐,大声读着文天祥的《正气歌》和儒家经典名言名句,让人无不激情昂扬,浑身正气。这些修身励志的名言警句,我和队友们已经烂熟于心,切身体会,让我们感受到这些经典的魅力。我们知道,短短的七天,并不能教给他们太多,但是我们可以给他们带来一个可以成为现实的梦,励志的警句也许会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与他们一起披荆斩棘。

站在孩子们面前,走上三尺讲台,我们不由地产生一种使命感。这种感觉,一直伴随着我们“三下乡”的整个过程。我们一直在问自己,我们可以为他们带来些什么?我们还能为这些孩子做些什么?看着队员们做每一件事,备每一堂课都如此认真,我感受到了力量,感到了使命和责任。

“少年强,则国强”,这些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是凤岗的希望,更是祖国的希望。“学以致用”,是我们读书的最终目的。在凤岗中学的状元树下,孩子们的希望之火已经点燃;在大山之中,孩子们的理想,已经放飞;朗朗书声,必将传出大山,传出凤岗,传遍祖国的大好河山,响彻世界的每个角落……

凤岗人梦中的明天

也许,在凤岗这片淳朴安详的土地上,老师是最能代表凤岗的文化群体了。他们代表了凤岗,也代表了凤岗的明天……

凤岗的孩子是有福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尽职尽责、倾情奉献的校长,他们有一批甘愿献身大山,为了孩子们的明天辛勤耕耘的老师们。

凤岗的老师们是可爱的,这里条件很艰苦,本科毕业的老师一个月的工资满打满算也就1500元,没有任何额外的津贴。而凤岗的物价并不低,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老师们大都住校,但是他们的住宿条件要比留宿生的条件差很多,虽然留宿生的宿舍条件也不好。

校长比较忙,但是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找我们聊天。聊凤岗中学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从校长激情洋溢的话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这里的热爱(虽然他并不是本地人)。他也常和我们聊起他的生活经历,聊起自己的家人,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多次的深入交谈,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位亲切和蔼、热爱生活、有才、有风度、有激情、有思想、会教育、会管理、爱学生的好校长。他虚心接受我们提的建议,并同我们一起分享自己对这所中学的计划打算。

校长告诉我们,因为条件艰苦,这里师资缺乏,要留住年轻有才的老师实属不易。目前,他已经基本摸索出留人思路:一方面是制度留人,另一方面是感情留人。这些老师是值得我们尊敬的,他们可以放弃更加优越的物质生活,潜心留在大山,为了孩子们倾情付出。

从学校简明易懂的标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凤岗人梦中的明天。也许这些孩子便是他们全部的希望,无论从这里飞出多少金凤凰,他们都会尽心尽力托起每一个孩子的明天。

凤岗孩子们梦中的明天

凤岗的孩子给了我们深刻的印象。他们表现出的懂事能干,让我们惊讶不已。这些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他们则在家和老人住在一起,家里的农活就全部压在年老体弱的爷爷奶奶和幼小稚嫩的孩子身上,所以他们看起来都是又黑又瘦。

孩子们都挺好学的。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一个叫石学栋的男孩子,据去他家家访的队友回来说,他是个特别懂事的男生,独立能力很强,而且特别爱学习。因为喜欢书画,这段时间他还拜了陈溢华(我们团队的书法家)为师,每天放学后会来到我们宿舍和陈老师学习书法。临别时,他还送给我们他的素描作品,看得出来他是个有天赋的孩子。

这些孩子是有梦的。在“三下乡”支教开课第一天,我们就让孩子们填写了个人信息卡,有爱好特长和理想目标等。孩子们的理想丰富多彩,也许他们现在的认识还很有限,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未来的无限遐想,因为有梦的孩子是幸福的。

还记得,我给他们上过“阅读与写作”课程,最后一节课是“我的读书理想”的主题演讲。不知道孩子们是否明白我设置这一堂课的初衷,我来凤岗支教的动机是一以贯之的:我是来为他们描绘明天的蓝图的,为的就是让他们希冀未来,并对未来充满憧憬,增强学习的动力。换句话说,就是来为他们培养志向的,如果从现在开始,在他们心中播下一颗理想的种子,我想若干年后,只要经得起风雨考验,定能长成参天大树。

2012年9月11日,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宁夏的电子邮件,发信人是我曾经支教过的学生,他刚刚进入大学正在军训,但特意抽出时间为我送来教师节的祝福。看着这封邮件,我的思绪一下子就被拉回到了五年前那个叫做海原的地方……

2006年,我光荣地参加了共青团中央组织的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成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第九届支教队的一员。经过一年的培训,在2007年的8月底,我们一行8人来到了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海原县。

海原,刚开始听到这个名字时总以为是水分非常充沛的地方。然而,到了西海固才知道,它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这是为什么?强烈的反差让我们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好奇。当我们利用周末和国庆假期去全县各地家访的时候,我们才明白过来:蜿蜒的山路,视野之内近在咫尺的乡村,却要绕行一两个小时才能赶到,村子之间是一座座的黄土包,车行过处,黄土漫天,看到绿色都成了一种奢侈。而坐落在山间的一块块田地大部分都像北方冬天皲裂的双手。这个时候我们才真正领略到什么是干旱、什么是黄土高原、什么是“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

从大城市的校园走进黄土高原的乡村,起初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虽然不容易,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验,我们适应了当地的水土,不再天天闹肚子;我们适应了当地的干旱,只在周末的时候洗一次澡;我们适应了当地的方言,跟学生和老乡变成了一家人。

支教的接力班传到我们手上是第九年,当地的老百姓早就不把我们当成外人了。

海原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国庆节就已开始下雪了。海原的冬天走得也特别晚,一直到清明节还会下大雪。在支教的宿舍里,队友们生起了炉子,热情的学生不时会送来煤块,让我们感觉格外的温暖。

8个班,600多人,这就是我带的学生,我一下子变成了一个“营长”!除了生物课,还有综合实践活动课,一周下来,嗓子嘶哑地说不出话来。

有的学生特别有表演天赋,在文化艺术节上一展风采;有的学生心事很重,每次见到他,都感觉他有无尽的忧愁;有的学生天真无邪,他那闪烁的大眼睛似乎总在跟你捉迷藏……

学生们的表现有时会让你觉得很心酸,有时也会让你觉得很可爱、很感动。每个学生都是不一样的,每个学生背后都有一个不一样的故事。有一个学生,他的母亲得了癌症,父亲长年在外,家里十分困难。这样的家庭状况让这个学生变得沉默寡言,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为了帮助他,我几次去家访,并把他列入了“一帮一”助学名单,时不时地跟他谈心,督促他学习。

就是那个在今年教师节给我写信的同学,他学习非常刻苦,成绩也很优秀,但是家里比较困难。我们也把他列入了“一帮一”助学名单。跟别的学生不一样,这个学生学习非常主动,经常来办公室问问题。他总是问我如何才能学好英语,特别是英语写作。我就告诉他需要多看英语文章,并试着用英语写日记。后来他真的每周写两篇英语日记,还请我批阅。在他给我的信里,他说自己没有写很多英语日记,有些对不起我。可爱的学生啊,其实你的表现已经让老师感到很骄傲了!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不但考上了宁夏最好的高中,而且在2012年的高考中,考上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我真心为他感到高兴!

为了帮助那些家庭困难的学生,我们与科大芳草社青年志愿者协会一起,组织了“一帮一启明星导航助学行动”,为科大的大学生与海原的中学生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为了满足学生对长年在外打工的父母的思念,我们利用农忙的时候给他们拍摄全家福;为了让更多农村的孩子考上理想的学校,我们在西安中学建立了支教接力班……

转眼之间,一年的支教生活就结束了。然而这一年的经历却是我们一辈子都无法忘怀的。忘不了,为了备战奥运知识竞赛,我们和学生一起忙碌;忘不了,汶川地震时,我们将学生安全疏散到操场上开展防震宣传;忘不了,筹备校园文化艺术节的层层把关;可最忘不了的还是那几百双渴求知识的眼睛,以及他们灿烂的笑脸……

这一年,我们付出了很多,但收获的更多。我们去家访的时候,老乡们热情的接待,让我们感到受宠若惊;校园里,每次课间都有可爱的学生围着我们转;无论是县团委,还是学校的领导、老师,经常对我们嘘寒问暖……

给我来信的那个学生实现了他和他家人的梦想,他在信中说是我们志愿者帮他改变了命运。这个赞誉让我感到欣慰,更感到惶恐和责任重大。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一生难忘的事。与我们的付出相比,我们的收获实在是太多、太多!

2011年的冬天,于我最特别。一为有雪,有暖气,有初遇冬的惊宠。彩云之南,温吞的四季,银装素裹总是奢望,春寒料峭不甚彻底。终于逃离无所谓四季的倦地,于是权当对冬的初次体验。二是支教——这关于爱的工作,衬得这个冬天不甚稀奇和富丽。孩子们脸蛋冻得通红却烂漫可爱,课堂上的声音百灵般脆嫩却叽叽喳喳止不住。他们唤我徐老师,他们最善提问和吵闹,他们有使不完的力气和无限的生长空间。这一冬,让我终生不忘的温情——关于爱,关于纯粹。

你们仿若我的童年

每周五下午,去往华奥学校的半小时车程,是我内心最平静的时光。打工子弟学校算得上是城市的一面旗帜,社会不忘打工群体,教育面向人人。窗外车水马龙,步行匆匆的人,大多想不起小学在孩子心里是怎样的圣地。屋舍破落也好,群楼林立也罢,总是心灵的归宿。微凉的初秋到渐冷的冬,这时的下午是我一周中最盛大的时刻。因为五十双期盼的目光,因为难得的重温童年梦。

立身三尺讲台,仿佛儿时当老师的理想霎时成真。第一堂是《品德与社会》课,课本内容是“美丽的生命”。“谁家里养了花花草草啊?”我模仿着小学老师的语气,用这句开场白跟他们套近乎。稚声稚气的声音在教室里炸开了锅,这是属于四年级孩童的活泼。我们谈论了生命、自然和地球,他们想到什么说什么,思维无疆界,这才是真正的学堂,我久违的热闹。

他们的活跃,于我们之弊,就是纪律问题。一次搭档在讲课,我一时兴起拿出一个本儿,厉声说道:“谁要讲话,我就把他名字写下来,告诉班主任。”突然大家就都听话地把小手背在身后,一堂课规规矩矩地听了下来。课后还有不少学生问我有没有记下他们的名字。让他们安静,最奏效的办法是请出班主任。小学班主任刚柔并济的智慧,是大有学问的呀!

并非人人都有一个教师梦,但再回一次童年课堂是大多人的憧憬。很庆幸,我实现了。

身上系着一份期盼

我们教授的课程并不包括主要科目,所以去学校带课更像是与孩子们的一次热闹聚会,帮助他们的学业终究需要一对一的辅导。田村半壁店曾是我周末里最集中的活动场所。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并不优越,活动中心小小的三间屋子略显敝旧,但如同外墙上明媚的彩画,孩子们无邪的笑容足够抵挡冷空气。室内的墙壁上贴有不少孩子的绘画、写字、剪纸作品,那是孩子们的创作,而与“老师们”的合照,是我们一起成长的印记。

附近打工子弟学校的几十名孩子,每周末在这里学习和玩乐。为数不多的图书和积木是作为提前完成作业的孩子的奖励。每个学生安排两位老师,隔周交替。每个周六或周日,我们“一帮一”小组十来人准时来到这个温馨小家园,遵守着与孩子之间的承诺。陪着他们看书、写作业,完成任务的打乒乓球、聊天、讲故事。圣诞、元旦,我们在屋里挂上彩纸,带来小零食,以文具和贴纸作为礼物,和他们欢享节日。圣诞晚会上一个吹葫芦丝的男孩给我印象极深,羞涩却无比认真的模样,并不专业却格外悦耳的笛声,那是我亲历过的最特别的演奏。买不了贵重乐器,不能参加培训班,但才能同样得以发挥。还有一张明信片,来自与我交流不多的小女孩。递到我手上,诧异却格外惊喜。泛黄的卡片,歪歪斜斜的字,却是最感动的元旦礼物。

爱心图书馆

孩子的世界充满未知和好奇,沉浸在色彩的交织中,沐浴在文字的和风里,那就是天堂。华奥学校有书库,杂陈着各地捐赠的图书,但缺乏管理,迟迟未能向孩子们开放。于是科苑支教社行动起来,成立了专门小组整理“爱心图书馆”。我参加过一次,狭小的空间,横七竖八的书堆,却是潜在的知识宝库。飞扬的尘土,逐渐丰富的电子书单,愈发整齐划一的书架,激励着搬运和分类的体力活。想想儿时自己对图书馆的热爱,和孩子们渴求知识的闪动的目光,就想快一些整理好,让孩子们在知识的殿堂中欢乐成长。

纯粹的爱

广义的支教,已然不局限于上课教书,还包括从其他渠道了解、关爱城乡结合部的弱势群体中。他们中,大多受教育程度低,这是家境使然。继而只能出卖体力,维持生计,还时不时被欺压。有一个形象在我脑海里一直挥之不去,黝黑皴裂的脸上残挂着胡渣,衣服上留着油渍,手蜷在袖子里,哈着白气,焦急、无奈地吐诉房东恶意涨租,自己辛苦经营的小饭店即将面临倒闭,那样的朴实、可怜、需要帮助。这是在“法律援助进社区”活动中,我所见的一幕,这位农民大叔是打工子弟受着不公待遇的一个真实写照。当时我心里特别遗憾,恨自己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有其心而无其力。

想要真切地帮助他们,就要先走近他们。在进行农民工生活状况调查时,有一点我感触特别深。当我们表明身份和来意时,他们一般乐于停下手中的工作,帮助我们完成调查手册。但当补充说填完以后有牙膏等小礼品作为赠品时,不少人一改配合的态度,借故推脱,不再愿意完成问卷。他们兴许认为,我们必定从中受利,才会大冷天奔走于偏僻市区,去完成一项篇幅极大的所谓调查问卷。或是小利小惠磨灭了人和人之间的基本关爱!

教课也好,广义的支教也罢,初衷和渠道,都须得纯粹。纯粹,然后才有真实和平等。不要俯身打量这些孩子和他们的家人,我们共享一片蓝天,呼吸同样的空气。孩子们正值无忧的童年,或许有的多了份自卑和早熟,但他们更加需要爱,纯粹的,不工于心计的,为爱而爱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