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下午,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做客“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130场报告会,发表了题为“开拓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的演讲。他表示,中国要以公共外交建设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创新对外传播方式、方法,增强国际话语权。他同时希望广大青年学子培养出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

中国科学院大学副校长马石庄主持了报告会。

“学问不大,故事很多”

赵启正坦言:“今天跟大家说公共外交的重要意义,这里学问不大,故事很多。” 纵观整个演讲,赵启正话语幽默,充满激情,丰富的实例和故事,以完美的表现赢得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在公共外交领域,赵启正是名符其实的专家。他曾出版过《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等与公共外交领域相关的书籍,其中有的被国内外译为英、西班牙、德、俄、日、韩等文出版。另外,他还发表过《从民间外交到公共外交》、《政协是开展公共外交的特别合适的机构》、《跨国对话——公共外交智慧》等文章。可以说,在公共外交领域,赵启正既是一位理论开拓者,也是一位实践者。

报告中,赵启正按照“什么是公共外交”、“以公共外交建设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三个小标题进行深入的探讨,层层深入。赵启正思路清晰地将公共外交这一大家并不十分熟知的领域展现在学生面前。

在诠释公共外交概念时,赵启正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结合图片,从美国、日本、中国对公共外交的不同解读,全面而又生动地解说了公共外交的定义。“各国的公共外交都是为了让外国公众了解本国,提高本国形象。”同时,赵启正还强调了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他援引孔子学校的例子:“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提升本国的形象,改善外国公众对本国的态度,进而影响外国政府对本国的政策。简言之,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任务是向世界说明中国,帮助国外公众认识和理解真实的中国。”

“应该加强中国的话语能力,把中国的真实情况,包括中国文化精神、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内外政策等介绍出去。首先在于中国人自己的国际沟通能力。中国的公共外交正是增强这种能力的重要方式。”赵启正认为,和谐的理念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的理念,汉语中的“和”有着丰富的含义,如:和谐、和为贵、和善、祥和、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求同存异。“和”字也和其他民族文化有着共同之处,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和谐世界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所提倡的“各种文明互相共存,互相包容”的理念是一致的。

赵启正建议,自觉的公共外交意识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要有比较眼光,“内知国情、外知世界”;跨文化交流;不但会说,而且会听;善待媒体,要有一定的新闻素材。同时,他认为公共外交重在实践。

马石庄副校长谈到此次报告的意义时激情澎湃地说:“我希望同学们通过报告能够学会怎么通过一滴水,通过一个人,通过一份微薄之力来展现太阳,来展现大海,来展现我们的中国。”

听完赵启正的报告,来自资环学院的傅同学告诉记者:“赵启正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使我认识到开拓公共外交重要意义的同时,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启发了思维。赵启正的报告,从科学与人文的角度研究国家战略问题,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探讨科学与人文的发展,让我体会到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希望以后能够听到更多这样有深度的报告。”

“真实地介绍中国”

“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与外国同学在交流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报告结束后,赵启正与同学们就现实问题中的公共外交观点进行了深入交流,现场气氛热烈。面对学生的提问,赵启正将公共外交的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给国科大的学子们以一定的帮助和指引。

“和外国同学相处过程当中要注意互相学习,不要认为哪一种文化是先进的,哪一个国家的文化是落后的,任何人都会觉得母语最好说,家乡饭最好吃,但是不代表别人就不对,所以在与外国留学生相处中最好多注意对方的优点来形成互补。更要提醒的是不要有自卑心理。”

赵启正说:“公共外交人人有责,它是一种自觉性,是一种爱国情怀,打仗是爱国情怀,现在没有打仗机会,你作为一个公民,能够向外国朋友很好地介绍中国,你就尽到了一个公民的义务。”

来自人文学院的孙同学认为此次报告的提问环节“很有新闻发布会的范儿”。“我觉得我们国科大的学生提的问题特别好,既体现了国际视角,又联系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他让我们见识了中国政府新闻发言人的大家风范。他好像一位长者在和孩子们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又像一位敏锐的新闻发言人,能够直击问题要害。来去之间,显示出了赵启正的人格魅力,也显示出了国科大学子的博学多才。”

“融会贯通乃创新之本”

报告结束后,赵启正接受了国科大记者团的专访。当谈到对国科大学子的希望时,赵启正用“融会贯通乃创新之本”九个字概括了他对所有学生的忠告和希望。

“国科大有丰富的学术资源,我很高兴地看到这里不仅有传统的理工科专业,还设置有新闻、哲学等不少人文类的专业。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把自己所学的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这才是不断创新的动力。”

其实,赵启正也是中国科学院大学的一位校友。1958年9月至1963年9月,赵启正曾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核物理专业学习。赵启正感叹道:“我1958年9月到这里报到,当时就是在这个礼堂进行的开学典礼,转眼毕业49年。”借人文论坛的机会重回母校,赵启正感慨颇多。

“我应当说是科技战线上的逃兵,我大学毕业以后从事了20年的科技工作,参加过国防事业,一半时间在研究核物理,另一半时间在航天部。担任上海国防工业的领导半年,就到上海市委组织部当部长。以后调到中央,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向世界表达中国。”赵启正简单地描述着自己的人生履历。

赵启正坦言,没能继续做科研,自己“好几天没有睡好觉”。“转行的原因是时代的呼唤,我热爱自己的专业,从来没有想到要去转行,就是因为是劳动模范,被询问愿意不愿意去当人大代表。可以说,我好几天没有睡好觉,因为把自己科研的梦想一夜之间就了断了。”

作为学长和老师,赵启正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国科大学子分享了自己对跨专业职业选择的几点认识:“我认为不同行业之间有一些共同性,比如逻辑性、因果关系,以及内因和外因都存在互动性。学理工科的好处就是在条例上和逻辑上比较清晰。”

来自人文学院的张同学对记者说:“听完全场报告,我完全被赵启正的人格魅力所吸引,我虽然是一名理科生,但是一直以来我都有做一名新闻发言人的梦想,今天,我觉得自己离这个梦想更近了,目标更加坚定了,赵启正老师他是我的榜样。”

采访结束之后,赵启正特意参观了校史馆,望着礼堂大厅悬挂的“两弹一星”的功勋院士,他说:“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给我上过课。”话语中流露出对学生时代的怀念。

之后,赵启正信步走在校园里,他指着礼堂门前的松树和草坪说:“我读书时,这里是一片荒凉,没想到变化这么大。”带着遗憾和欣喜赵启正与我们握手话别,而他临行之前的话语一直萦绕在记者的耳边:惭愧、惭愧、自己做得还不够好,愧对母校啊……

爽朗的秋风拨动着每个国科大人的心弦,盛装的校园到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9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迎来了她更名之后的第一个开学典礼。对于新生,开学典礼似乎是一个带有强烈象征意义的仪式,象征着旧时光的结束,也象征着新旅途的开始。对于老生,开学典礼更像是一种触动回忆的引子,或是深深刻于心中的印记,提醒着那些已逝去的日子。

新生:我憧憬新的开始

新生们无疑是开学典礼上的主角。据悉,2012年度,中国科学院大学共迎来了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同学13389名,其中硕士7589名、博士5800名。9月6日清晨,万名新同学齐聚中国科学院大学玉泉路校区,参加属于他们的开学典礼。

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新生陆达伟同学本科就读于山东大学,他在开学典礼上代表新同学发言。陆达伟表示,要以老师和先辈为榜样,奋力拼搏,开拓进取,铸造属于国科大人的美好未来。

开学典礼后,陆达伟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谈到作为国科大更名后的首位新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陆达伟坦言“有点紧张”。陆达伟说:“第一次在台上看到这么多的院士和学者,我感觉无比激动,也有点紧张。以前只能远远崇拜,如今却能够有机会近距离地和院士们接触,我觉得特别荣幸。”

谈到新学期的计划时,陆达伟说:“国科大是人生新的起点,我将在这里开始我的研究生生活。我准备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夯实基础,多阅读文献,多与导师交流,踏实地完成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来自人文学院科学传播专业的四名新生担任了此次开学典礼的报道任务,也正因为如此,她们没能和其他的同学一起看升旗、听院长演讲。说到这些,她们还有些遗憾,为此,开学典礼后,几位同学特意在玉泉路礼堂前照了几张像作为纪念。张华芯同学告诉记者:“我觉得开学典礼是人生中重要的仪式,它标志着我们人生旅程新的开始,我憧憬在国科大的新生活。”

老生:国科大让我看到新的气象

来参加本次开学典礼的,不仅有万余名新生,还有许多老生。管理学院研二的王轩同学特意赶来参加开学典礼。

王轩告诉记者:“去年的时候,我作为新生参加了中科院研究生院的开学典礼。今年得知了开学典礼的消息,我很想再来看一看,一方面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名后的第一次开学典礼,我想切身感受一下新学期的新气象;另一方面,我也想找一找自己去年刚来国科大时候的美好回忆。”

谈到今年的开学典礼和去年的不同之处时,王轩说:“我感觉今年的开学典礼显得更为隆重,国科大让我看到了新的气象。”

开学典礼后,王轩被师弟师妹们围住,学弟学妹们如饥似渴地向师兄讨教在国科大的学习生活经验,王轩耐心地为一个个问题作解答。对于新生来说,师兄师姐在学习上的点拨和在生活上的帮助,就像冬日的暖阳,温暖着新生们的心。

老师:我对国科大的未来充满期待

来自中科院各研究所的教师代表也参加了开学典礼,化学所研究员胡文平代表全体教师发言。看到新同学,胡文平老师不禁回想起19年前自己走进玉泉路校区时的情境,时年92岁高龄的严济慈先生的殷切希望犹在耳畔。

开学典礼当天,胡文平老师早早就来到了玉泉路校区,并特地去看了郭沫若先生百年诞辰时为其修建的雕像——“非常有神韵,这也是我们当年学习生活过的地方”。相比于1993年,校园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学生规模扩大,师资方面也大师云集,科学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我恳请你们,看护好你们内心深处的激情和理想,在国科大这一方净土上,健康地成长,让她开花结果。因为,你们代表着中国科学的未来,也代表中国的未来!” 胡文平老师的一番话仿佛清澈的泉水,流淌在每一个新生的心里。

他对新同学提出了两点建议。研究生阶段是集中精力学习的最佳时机,同学们应充分利用,令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同时,科学院是最接近科学的地方,开放兼容,同学们可以在这里与同学、与不同领域的学者沟通交流,碰撞出新的火花。他认为目前仅凭单一的知识很难有所建树,学科交叉,接受其他方面的知识是必要的。

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魏先华教授也来参加了此次开学典礼。他已记不清自己来参加过多少届开学典礼。“感觉这一次的开学典礼更为隆重,校长、各院院长、副院长都来参加了这一次的开学典礼。这一次我的心情跟往常不太一样。国科大对中国的科教事业承担着历史性的责任,在出人才、出思想方面,则承担着更大的历史责任。在浮躁的社会氛围中,我希望国科大能够保持扎实的学风,为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起更好的作用。”

魏先华教授饱含深情地说,“我认为改名国科大后,未来会更加光明,更加辉煌,我对国科大的未来充满期待!”

“这个校园中的每一个石阶、每一条绿荫小道,都可能曾经留下过老一辈科学家、教育家的足迹。这里是离科学最近的地方。”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白春礼院士的一席话,燃起了中国科学院大学新生们内心中对探索科学的坚定信心,也燃起了新生们对国科大学习生活的新的希望。

9月6日,中国科学院大学迎来了更名之后的第一个开学典礼。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大学校长白春礼院士出席典礼并致辞。

2012年6月27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正式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成立于1978年,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创办的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迄今已经培养出了9.97万名毕业研究生,其中博士4.71万名。中国科学院大学今年共迎来13389名新生,其中硕士7589名、博士5800名。

自2001年以来,白春礼院士担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院长已有12年之久。12年来,不管工作再忙,他每年都会来到中科院玉泉路园区的草坪,参加新生开学的盛典。

白春礼校长意味深长地向新生们讲述校园生活学习的点滴:“这个大学的院子太小、太挤、太精致。这里的宿舍还很简单、操场不够宽敞,食堂饭菜也可能不很如意。但是,你们可以感受到郭沫若老院长期待的目光、严济慈老院长慈祥的微笑;你们可以听到大亚湾发现新的中微子振荡模式的故事,还有量子通讯跨越百里距离的传奇,更有神舟征天、蛟龙探海背后的秘密。”

“从今天起,你们的未来已经与中科院、与国科大,紧密相连,将要开始为期一年的课程学习。一年之后,当你们回到分布在全国各地的100多个研究所,将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我相信,你们一定会在广袤的国土、壮丽的山河、蔚蓝的海洋、深邃的太空,用科技创新的贡献,写下人生壮丽的宝贵篇章。”白春礼充满激情地告诉同学们。

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机构,全国自然科学与高新技术综合研究发展的前沿阵地。几十年来,中国科学院对科学不竭探索与对真理不懈渴求的精神,在一届又一届的科苑学子之间代代相传。白春礼以自己在中国科学院的经历勉励各位新生:“看到今天的你们,就想起30多年前的我自己。那时的我,和现在的你们一样,是这个学校的学生。在那时,我们的学校刚刚成立,条件简陋,没有像样的校园校舍,甚至没有固定的教室。但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拥有着对知识的渴求、对理想的追寻。并且,从毕业至今这么多年了,在这个校园里萌生的志向和追求,始终没有改变!”

“我希望,你们当中能够有人,站在中国的土地上,获得诺贝尔奖!”白春礼至今清晰地记得,20多年前,时任中科院院长的周光召对同学们说出这番寄语时的情景:“喧闹的会场,瞬间陷入了一片沉思。”

“快30年了,周院长的愿望还没有实现。今天,我把承载着中国科技界几十年夙愿的这句话,送给你们!”白春礼讲述着30年前周光召老院长的殷切希望,并将这一希望传递给刚刚踏入国科大的新生们。为实现老院长的夙愿,白春礼向新生们提出了三点希望:“第一,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满怀激情。第二,希望同学们勤于思考,善于学习。第三,希望同学们修身养德,学会做人。”

当谈到理想、激情与成功的关系时,白春礼满怀深情地向新生们传递自己的人生经验:“理想的高度决定人生的高度,大志向、大目标,才能取得大成就、大成功。激情,是一种坚守的力量。满怀激情,才能坚守理想、执着追求;满怀激情,才能热爱生活,学会感恩。我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立下为国奉献、为民服务的坚定志向,永远保持昂扬的激情,担当社会责任,铸就美好人生。”

面对眼前年轻、充满激情的面孔,白春礼寄语新生:学习的意义,不仅仅限于获取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本身,就是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你们将面对更多的学习科目、更快的学习进度、更自由的选课权利、更开放的教学形式、更多样的考核方式。我希望,同学们要学会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不懈追求真知真理;你们不但要学会知识,还要学会运用知识;不但要学会传播知识,更要学会创造知识。”白春礼院士以一位长者的风度与一位过来人的智慧,向国科大的新同学们提出希望与要求。

白春礼院士引用中国名言“一德立而百善从”向同学们讲述学做学问要先学会做人的道理。“一个人的成功,首先是做人的成功。我们常说,要学会‘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是第一位的。我希望,同学们在注重知识获取、能力提升的同时,更要注重品德和修养的砥砺,要踊跃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要人格健全、积极向上、胸怀博大、勇于担当。”

听了白春礼院士的致辞,学生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来自资源环境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陆达伟代表国科大新生郑重承诺:“要做胸怀大志、脚踏实地的人,做德才兼备、用于创新的人;做富有责任、敢挑重担的人。我们会自觉培养‘博学笃志’的价值追求和‘格物明德’的人格气质,更好地在国科大这片肥沃而自由的土壤中茁壮成长。”

马石庄副校长领唱

9月6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大学开学典礼在北京玉泉路园区举行,典礼开始前大家进行了有趣的拉歌互动。最为有趣的是,马石庄副校长带领全体学生齐唱《隐形的翅膀》,这带来拉歌环节的小高潮,引来同学们的阵阵掌声,活跃了现场气氛。“每一次,都在徘徊孤单中坚强;每一次,就算很受伤也不闪泪光……” 马石庄副校长起头,全体师生一同高唱,歌声响彻全场。

2012材料学院1208班的秦鑫同学歌声嘹亮,他带领材料学院的新同学高唱《歌唱祖国》。来自河海大学的他心情不错,“唱歌特别能让人感受到班级和学院整体的团结力和凝聚力”。他说,他很荣幸成为国科大的第一届新生,并表示能在完成课业和学术任务的同时也会积极参与活动,丰富自己的研究生生活。

《真心英雄》《歌唱祖国》《隐形的翅膀》《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一曲接一曲,碧绿的草地上洋溢着热情与朝气。马石庄副校长与同学们一起高歌给许多同学留下了深刻印象,大家与学校之间的距离似乎不再遥远,对新环境的亲切感油然而生,彼此仿佛融入到一个大家庭。

资环学院0813班的陈彬同学表示:“马石庄副校长领唱的歌曲《隐形的翅膀》给我们的触动很深,没想到他会唱我们青年人唱的歌曲。其中,‘隐形的翅膀,让梦恒久比天长,留一个愿望,让自己想象’更是唱出了大家对未来的那份执着与渴望。”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马石庄副校长希望同学们不仅学会怎么“做”,即做事的方法,更要学会怎么想,这种“想”便包含着梦想和激情。

丹麦女孩发言引论语

引起开学典礼另一小高潮的是来自中丹学院的丹麦学生Christensen的发言,当她用还不太流利的中文念出“读万卷书,行千里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等中国名句时,场下响起了阵阵掌声。我想大家是为中国文化强大的国际影响力而感到自豪吧!

微博记录典礼

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名后举行首次开学典礼,在微博上迅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场内的师生们通过发微博记录开学典礼的现场状况表达自己的心情、感受等,如名为LeDrs的同学就发微博说道:“2012年9月6日上午,是中科院改名国科大后的首次开学典礼,白春礼校长的一番话叫人感慨万千,典礼出席的近十名院士,包括校长本人,都是国科大毕业的,玉泉这略显‘寒碜’的校区,是密密麻麻的遍布了科学先辈的足迹,这里是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有幸作为国科大的一份子,立足于这片净土,我由衷自豪!”名为John Zhou的同学也在微博中写道:“今天以毕业生身份参加了国科大首次开学典礼,或许我们是中科院研究生院最后一届毕业生……衷心祝福国科大!”

“既然已经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

人文学院博士生毕丞同学已是第二次参加开学典礼,此次与初入国科大不同,他对学校的感情更深。在他看来,典礼的模式或许相似,但今天让他更感亲切。他的手中是人文学院的院旗,“站在队伍的最前方,我就是迎接风雨的,后面的师弟师妹便能够看到彩霞”,一直为新同学忙碌的他低调表示,只是“配合新生,改变自己”。他鼓励后辈,“既然已经选择,就要坚持走下去”。

“你知道吗?我真的太骄傲了!”来自地球物理学院的研一学生,平静的神色再也遮掩不住他内心的激动,“典礼开始,我只觉得这是一场平常的开学仪式,没什么不同,听完白校长的讲话,我就特别骄傲,能成为国科大的一名学子,太骄傲了,你知道吗?红旗在我面前升起的时候,我真的很激动,很骄傲,这是真的!”这是位个子不高、皮肤黝黑的小伙子,他刚刚当选为班长,还略有些羞涩,说话时有些紧张,眼睛却不住地望着那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留住精彩瞬间

典礼过后,草坪上是久久不能散去的人流。新同学们在主席台、草坪上,背对着“中国科学院大学2012级新生开学典礼”红底白字的条幅,或成班级,或拉着新交的伙伴、同学摆出各种的POSE,按下相机快门,留下这一瞬间的回忆,以此纪念。“原来的学校可是一位院士都没有,今天在讲台上齐刷刷地站着这么多院士,一次就看够了!”来自生命科学学院研一的两名女孩子,放下手中的相机,谈论着她们的感触,“这里的科研气氛真浓厚!”另一名女孩抢着说道:“可是这开学典礼太短了,我就想听听这里的校史和典故,院士心中的国科大,这么厉害的学校肯定有很多故事,白校长也不给咱说说。”

“快来照啊,这是要载入历史的时刻。”台下的女孩焦急地整理着队形,身旁蹲着的男孩,握着相机,不断地调试镜头,镜头里是一群身着白色T恤的新生,在秋日的阳光下异常醒目。他们想留住这精彩的瞬间。

 

仿佛,枕着沥沥细雨做了一个欣喜的梦,情怀如花;仿佛,拥有满怀的清新于尘世间遨游,绚烂奔放。在这个斑斓而葱郁的夏天,国科大正式立名。秋来无声,夏去无语,当秋蝉轻声低鸣时,来自五湖四海的首届国科大新生一路驰骋,齐聚首都,他们的梦想将在这里起航。

苏轼有云:“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金秋悄悄褪下它浓郁的绿色,默默披上那诱人的金黄,就像褪去盛装、洗去铅华的新嫁娘,孕育生命、静待收获。倾听那含蓄的蝉鸣,倾听那轻声跌落的树叶;看那蓝天上流云朵朵,看那远山浓淡交替……这便是秋最真实的容颜,弥漫着的更是明朗而又沉稳的诗意。

在这个收获的好时节,国科大也以崭新的姿态呈现于世。回首过往,斗转星移,你却能在历史长河中清晰看到:从60多年前发展新中国研究生教育,到10多年来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国科大都是探索者和先行者。科教融合,这是国科大的发展之基和优势所在;育人为本,这是国科大的理念核心和责任所在;协同创新,这是国科大的鲜明性格和特色所在;服务国家,这是国科大的神圣使命和价值所在。

“这里是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漫步于国科大,你不仅能感受到科学泰斗的魅力,更能知晓神舟征天、蛟龙探海背后的秘密。而新学年的学习——思辨的课堂讲说、丰富的课余生活、绚丽的校园舞台,多元的校园文化环境,这一切都将会积淀成你丰富的学识和包容的心怀。所以,当你站在这个新的更高的起点上,站在离科学最近的地方,没有理由不用“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信念指引自己,远离浮躁与虚名,投身祖国的科研事业,造福于民。

昨日已成为历史。无论往昔的故事你是否写得精彩、写得辉煌;也无论你是否历经艰苦、少不得志,而今你所面对的将是一个新的起点。新的起点充满挑战和机遇,也意味着责任和使命;新的起点满含无限憧憬,也意味着任重而道远。“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的起点上,作为国科大的学子,请扬起拼搏的风帆,起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