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8位华人诺奖获得者的教育背景耐人寻味
 
10月6日揭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华裔高锟榜上有名,这让华人再次扬眉吐气。至此,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类奖项的华人已有8位。
 
诺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一直是分析家关注的重点。而分析这8位华人诺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或可对我国内地的教育改革产生某些触动。
 
8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只有一位,即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曾接受过十分短暂的两年时间的新中国基础教育,崔琦1939年出生于河南宝丰,1951年只身远赴香港,之后崔琦在香港培正中学接受教育。毕业后在金文泰中学修读一年预备班,成功考入香港大学,但是他选择了教会的奖学金,赴美留学。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1944年随父移居香港,入读圣约瑟书院,之后考入香港大学,但由于当时港大还未有电机工程系,他只好远赴英国伦敦大学进修。199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朱棣文、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钱永健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1957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杨振宁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之后赴美求学;197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的中学时代在台湾度过;1986年度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李远哲的本科为台湾大学,硕士毕业于新竹清华大学。
 
概而言之,虽然媒体总想寻觅这些华人科学家们与中国教育和学术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在报道高锟获奖时,说他1996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但8位华人诺奖获得者,与我们的教育与学术其实都没啥关系,有两位为西南联大毕业生;有两位生于美国、长于美国;有两位在香港接受完高中教育;有两位接受台湾高中教育、大学教育。
 
如果说,华人诺奖获得者的这种教育经历分布有诸多偶然,那么,不妨再看我国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的教育经历,在总共12位获奖者中,只有袁隆平(1953年毕业于西南农学院)、王选(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王永志(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李振声(1951年毕业于山东农学院)4位是新中国成立后培养出的大学生。
 
新中国教育发展60周年,确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达世界第一,达到2907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23.3%,但是,在杰出人才的培养上,我国内地教育必须承认存在严重的不足——不仅与美国相比如此,与当年西南联大的办学,以及我国香港地区、台湾地区的办学相比,也存在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距不仅仅表现在产生少数几位顶尖人才,以及内地几所著名大学的排名要低于香港和台湾地区几所大学的排名上,更重要的是,在基本的教育管理制度上,我国基础教育的应试教育格局始终难以突破,高等教育的行政化色彩日益浓郁,教育与学术都趋功利化,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综合体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与社会用人制度与环境,缺一不可。基础教育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基础性作用;高等教育的通识教育与学术规范训练,可培养一个人的科研精神与正确的学术习惯;而良好的用人制度则鼓励每个人发挥各自所长。以现实情况而论,在国内求学、工作者这三者都有缺失;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部分高等教育,再出国求学、工作者,前两者缺失;在国外求学,再回国工作者,社会用人制度(也谓学术环境)缺失。这些因素的综合结果是,从新中国60年教育体系中,尚未走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早在2006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就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
 
温总理所谈到的“非常焦虑”的问题,到今天并没有解决。欲解决这个问题,以笔者浅见,有必要正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实事求是地反思教育基本制度,这方面,可从学习借鉴台湾和香港地区的教育经验做起。我国深圳地区,已启动借鉴香港地区办学经验,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高等教育改革尝试,但愿这种尝试能为我国教育制度的全面改革积累有益的经验,从而为我国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带来新的环境。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新华网香港10月8日电 由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等机构合办的“世界大学排名2009”日前揭晓,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再次位列全球高校50强,其中香港大学排名第24位,在亚洲仅次于排名第22位的日本东京大学。

    据此间媒体报道,7日正式公布的“世界大学排名2009”,以学术表现、雇主评价、学生及教授国际化程度、师生比例及论文引用情况等为全球大学排名,是目前最权威的相关信息之一。

    今年排名榜仍以美国哈佛大学居首,哈佛大学已连续6年成为全球最佳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则替代美国耶鲁大学排名第2位,后者退居第3位。排名前10位的大学中,美国占6所,英国占4所。

    香港高校在排名榜上有出色表现,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再次位列50强,其中排名第24位的香港大学在亚洲仅次于排名第22位的日本东京大学,也是继2007年后再次进入前25位;香港科技大学的排名则由2006年的第58位升至今年的第35位;香港中文大学排名第46位,比2008年略降4位。此外,香港城市大学排名第124位,比去年上升23位。

泰晤士报评出世界大学排名 清华大学名列第49位

    据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该报与英国著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联合进行的2009年世界大学评估8日出炉,美英两国大学席卷榜单高位,中国香港有3所大学进入榜单前50名,而中国内地只有清华大学进入Top50。

    东京大学排名榜单第22位,在亚洲排名首位,香港大学排名第24位紧随其后,另外香港科技大学(35位)和香港中文大学(46位)也进入了前50名的榜单。

    清华大学今年在此榜单中上升明显,排名第49位,跃升7位,去年排名为第56位。 (来源:中国新闻网)

    附:世界大学前十名及部分大学排名

    1、哈佛大学(美国)

    2、剑桥大学(英国)

    3、耶鲁大学(美国)

    4、伦敦大学学院(英国)

    5、伦敦帝国学院(英国)

    6、牛津大学(英国)

    7、芝加哥大学(美国)

    8、普林斯顿大学(美国)

    9、麻省理工学院(美国)

    10、加州理工学院(美国)

    22、东京大学(日本)

    24、香港大学

    35、香港科技大学

    46、香港中文大学

    49、清华大学

 

 

研究生教育,不是面店里的抻面,要长就长,要短就短。但是,在某些教育官员那里,所有的教育形式,都是抻面,需要短时,就切上一刀,需要长时,就抻上一抻。当年说要短,一不论证,二不讨论,上来就是一刀。现在又要改回去,要“抻”了。
 
曾经“瘦身”为两年的研究生学制,在广州多所高校变脸,重新回归三年制。两年制研究生不好找工作,是学制调整的重要原因。高校研招办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国内外教育模式的差异化、用人单位的认可度及专业培养时间不够难保质量,是研究生学制重新调回三年制的几大主因。(《信息时报》)
 
其实,自打恢复研究生招生以来,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基本上还有苏联的影子,所谓硕士研究生,略等于苏联的“副博士”。也就是说,我们的硕士研究生,是当专业人员来培养的。事实上,最初十几年,就是有大批硕士生毕业直接走上研究和高教岗位。
 
后来,从苏式改成美式,初衷当然不坏。但是美式的教育,硕士是分成专业和研究两类的,专业硕士不需要研究能力,直接就业。而研究型的硕士,则不过是攻读博士的一个台阶。所以,美式教育的硕士,是无需写毕业论文的。也就是说,什么类型的研究生教育,需要一整套的教育模式,要改,整体上都得改。
 
可是,目前我们的研究生学制改革,仅仅是把硕士分成了专业和研究两类,所谓研究型的硕士,依然要写毕业论文,而且多数读硕士的人,根本不想读博士。导师的思路,培养方式,甚至教学方案,两年制的都跟三年制的一样。学生忙完了课程,所剩的时间无几,论文想不抄袭都难。但是,硕士论文的评议书上,还居然明白标出“创新之处”,真是难以想象时间那么紧他们是如何创新的。
 
显然,任何层次的教育,都不是可以随意改变,要长则长,要短则短。当年要短的时候,也没有好好研究一下美式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研究一下中国的国情,怎么改才能震动最小,效果最佳。一下子,就改了。大概以为把三年改成两年,少一年的消耗,无论如何都是好事,符合多快好省的原则,所以,各个大学,无不乐于响应。结果,实行几年之后,外界评价不高,学生质量影响了就业,于是想再改回来。
 
研究生教育,关键不是两年或者三年,而是尊重教育规律,真正按教育规律来办。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日一些媒体关于部分学校“取消公费研究生”的报道造成了误解,教育部并未出台相关规定。
 
这位负责人指出,根据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工作的通知》,在培养机制改革的各项政策中,并无“取消公费研究生”或研究生招生不分“计划内、计划外”的任何规定。
 
这位负责人强调,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招收研究生,都必须按照国家计划控制,在下达的研究生招生规模数内进行,国家下达给各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招生规模数主要包括国家计划数、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招生数两部分,其中国家计划数是指国家财政拨款的部分。
 
对研究生收取学费,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只能对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招收的各类国家没有安排财政拨款的研究生收取学费。
 
这位负责人还说,一些媒体的有关报道属于对学校确定所招收的研究生是否收取学费的具体做法的误解。由于国家下达给各校的研究生规模不同,所下达规模数中国家计划数、委托培养和自筹经费招生数的比例不同,各校都根据本校实际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向所招收的研究生收取学费的做法。
 
 
 
 
 

记者从教育部有关部门获悉,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工作即将开始。今年仍然采取网上报名与现场确认相结合的方式。

    为了合理调节报名流量,网上报名时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0月10日至14日,主要组织应届本科毕业生报名;第二阶段从10月16日至31日。考生每天从9:00至22:00可登录中国研究生招生信息网(公网网址http://yz.chsi.com.cn;教育网网址http://yz.chsi.cn)的报名系统进行报名。

    现场确认时间为11月10日至14日,考生凭身份证件、毕业证等相关证件到网上报名选定报考点进行信息确认、缴费和照相。未完成网上报名和现场确认,报考信息无效。(据教育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