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取消合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搞自主创新的民族企业至今得不到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上交国家的税更多。创新型民族企业解决工人就业没有副作用;而合资企业,只挑选我方的精兵强将,造成中方许多工人失业。”科技部科技干部局原局长金履忠大声疾呼,国家要大力支持自主创新的中国汽车企业,政策要落在实处。 记者:目前,国家大力提倡提高全民族的自主创新能力,对于中国的汽车产业尤为重要。今年我国的汽车产业产量与销量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中国的汽车产业在全世界越来越多关注,但如何改变过去20年中国汽车业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现状,业界说法不一,请问您的观点? 金履忠:“以市场换技术”的政策,与跨国公司合资,对提高我国的制造技术和管理、营销水平起过较大的作用,我国的汽车商品,特别是轿车商品确实提高了一个档次;但全面看,副作用太大。 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号召自主创新,把它提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但我认为在我国的汽车工业,批判“以市场换技术”者有之,歌颂“以市场换技术”者也有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何看待,我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首先,“以市场换技术”虽有较大收获,但我国吃亏太大,得不偿失。 当初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是向外方让出市场,通过合资,消化吸收换来的技术,最后开发出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车型。20年过去了,实践的结果是,极为宝贵的资源——轿车市场的绝大部分(约90%左右)轻易地让出去了,但掌握先进技术,开发有中国品牌轿车的目标,基本上没有达到。 记者:“以市场换技术”换来了什么样的技术? 金履忠:换来的虽比我国原有的技术先进得多,但实际上是在世界上已进入成熟期、衰退期的,甚至是马上就要淘汰的技术,真正先进的技术并没有换来。上海大众1985年一开始生产桑塔纳轿车,德国大众就把这个车型淘汰了,20年来他们已换型四五次,可是上海大众至今还在生产这种主机未变的落后车型。第二,换来的仅限于一般制造技术,并不包括产品开发方面的技术,例如,五十铃柴油机和铃木摩托车都曾引进一定的设计技术,但轿车工业没有通过合资引进设计技术。因此合资20年,所有合资厂都没有开发出一个新车型,就一点也不奇怪了。第三,就制造技术来说,换来的也只是大路货,真正先进的核心技术(如内高压成型、激光焊接等)我国一般都没有得到。弗农(Vernon)的产品周期理论也说明,跨国公司搞的合资公司不可能采用最先进的技术。他的产品周期理论认为,只有产品到了成熟阶段之后,跨国公司才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跨国公司在中国建立了合资企业,同时又向中国出口同样品牌的产品,就是因为出口的商品技术更为先进。第四,换来的这些制造技术,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这个问题影响太大了。 日本友人伊藤宗太郎10年前就说过:“中国似乎过多地希望外国企业转让技术,但是依靠外企能否实现技术转让,值得怀疑。” 实行“以市场换技术”,与跨国公司合资,外方占领我国市场的目的达到了,我方得到的东西实在太少,损失实在太大,基本没有达到目的。充分说明这个政策对我国是弊大利小、得不偿失,是不成功的。 记者:合资还对我国汽车产业带来什么问题? 金履忠:首先,合资的汽车工业难以成为支柱产业。汽车工业能带动许多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所以是支柱产业。但合资的汽车工业却很难起到这个作用。如北京与现代合资后,我方企业原有设备全部弃置不用,又从韩国进口(国家的机床设备产业大体有一半用于汽车工业,这样的合资对我国的机床工业打击太大,也大大增加了合资企业的成本)。一辆索纳塔,只四个轮子、一个电瓶是中国造的,其他全都从韩国进口。这样的汽车工业,能带动我国的相关产业,起到支柱产业的作用吗? 其次,尽管外方的股份没有超过50%,由于外方掌握了知识产权,企业的领导权、话语权实际上都掌握在外方手上。比如企业要害部门的主要职务、产品的质量认证和鉴定、工厂的设计和委托、协作配套厂的选定、产品的改型和设计费用、进口散件的数量和价格、进口设备的选定和价格等等,全由外方说了算。以为各占50%的股份,双方就是平等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我们不看表面现象,而看本质,那么,合资企业实质上是跨国公司设在中国的加工车间,外方是事实上的老板,我方只是打工者。 第三,合资扼杀了自主创新,使我方的技术人员不能实现自己的创新思想。通常合资公司有两种情况:一是没有开发机构,如上海大众成立时就没有;一种有开发机构,但实际上并不搞开发,如一汽大众的产品工程部,名为产品开发,但实际不搞。它的“头脑”——开发机构留在母公司了,合资公司在体制上就被阉割了开发能力。因此合资20年,没有一个合资厂开发出一个新车型,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跨国公司制定的“技术锁定战略”,就是为保持它们技术上的竞争优势,从而设置种种障碍,限制发展中国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我方派到合资企业的技术人员,大都很优秀。由于合资企业不搞自主开发,除了离开,就不得不改行,有的甚至变懒了。 第四,合资企业攫取暴利,大头被外方拿走。合资企业生产的轿车价格,曾高出国际市场1倍以上,从而攫取暴利。这些暴利大头被外方拿走,它们的收益约为我方的五六倍(甚至合资企业亏损,外方反而赢利)。因为除按股分红外,外方还得到技术转让费、CKD散件及设备进口、国产化零件的认证费等等许多收益。于是就出现这样的怪现象:2003年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轿车,只占它全球产量的14%,但利润的80%却来自中国(美国高盛公司报告);通用公司在美国卖一辆车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2004年年报)。国家和老百姓于是蒙受了巨大损失。通用公司总裁墨非说:“中国得到的是GDP,我们得到的是利润。”说得多么深刻、多么尖锐啊! 第五,合资拯救了跨国公司,但有的跨国公司还千方百计扼杀我民族工业。恰似伊索寓言《农夫与蛇》中说的,农夫把冻僵的蛇抱回家,蛇苏醒过来,就咬农夫(跨国公司虽未冻僵,但有些正在走下坡路,却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正在成为寓言中的农夫,奇瑞、吉利则是农夫的小孩。吉利被丰田控告“侵权”;奇瑞被通用控告“侵权”。它们都没有站得住脚的理由,以侵权为名,行打压民族工业之实。因为民族企业进入中国汽车市场,它们就不可能为所欲为了。 第六,国有企业合资后,丢掉了我国的优良传统,使一些干部丧失了锐气、志气和上进心,破坏了企业的和谐发展。例如企业一把手与普通工人工资的差别,从合资前的四五倍扩大到五六十倍;同一级在职干部和离退休者的工资差别,从不到一倍扩大到十几二十倍。在合资企业,指导企业的理论基础,已由马克思主义的“劳动创造价值”改变为“利润是管理者、销售人员创造的”,因此他们理应获得高薪。于是干部与工人、干部与干部的关系变得相当紧张,原来比较和谐的气氛被合资人为地破坏了,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利于一个大国的安定团结。 合资本来的目的,是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提高自主开发能力,开发中国品牌的车型。中方为此曾作过努力,也有过火花,例如,一汽的汽研中心曾成功地为捷达车的尾部改型,还开发过“三口乐”小轿车;二汽的技术中心开发过“小王子”轿车,并为爱丽舍轿车的改型作过积极贡献。 后来由于外方坚决反对,于是知难而退,放弃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目标,变为只追求国产化率和扩大企业的规模。到后来,有的管理者甚至编造种种神话:什么开发一个车型“要20年”、“需要20亿美元”、“要几代人的努力”、“要耐得住寂寞”等等。总之,在他们那里,轿车的“自主开发很难,不搞自主开发有理”。合资使这些企业管理者丧失了不甘落后的骨气、为国争光的志气、敢于与跨国公司竞争的勇气。 透过上述事实看本质,能说这样的合资企业是“中国的企业”吗?如果说它是跨国公司占领中国市场、控制中国汽车工业的工具,不是更为切合实际吗?郭孔辉院士把这种合资比喻为抽鸦片治病,我看很有道理。 记者:创新型和技术依附型两类产业和两类国家的区别是什么? 金履忠:首先看两类产业的比较: (1)在税收和工人就业的问题上,创新型企业比合资企业搞得更好。有人津津乐道合资企业的好处就是提供税收,解决部分工人就业。但是,在这两方面创新型企业比合资企业做得更好、贡献更大。因为搞自主创新的民族企业至今得不到合资企业的优惠政策(所得税两免三减,进口设备免税,进口散件减税),上交国家的税更多。创新型企业解决工人就业没有副作用;而合资企业,只挑选我方的精兵强将,造成中方许多工人失业。 (2)收益比较。在合资企业内部,中外双方的收益大体是1∶5左右,80%以上被外方拿走。而创新型的民族企业,100%属于中方。 (3)民族汽车工业拉动的主要是中国的经济,而合资企业拉动的主要是外国的经济(因设备和零部件大部分进口)。 (4)民族企业自主开发的轿车,多数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主要为小中排量)并且大量出口轿车,奇瑞还到四五个国家去建设了中国品牌的轿车厂。可是所有的合资厂,至今还没有一个真正开发过一个新车型,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5)价格对比。民族的轿车企业崛起之前,国内市场轿车的价格比国际市场高出一倍以上。保守估计,按2003年轿车产量207万辆、只比国际市场价格高一倍计算,国家和老百姓买车,一年要多花1000多亿元。民族工业崛起后,轿车价格大体下降了一半左右,仅计算这一点,民族的轿车企业对国家和人民的贡献就很大了。 (6)人才问题关系重大。我国的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力在合资企业中逐渐退化,消蚀了锐气、志气和上进心,以至于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科技创新能力的环境文化氛围。而民族企业则锻炼出了一支能打硬仗、有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优秀的管理和科技队伍,他们是振兴中国汽车工业的希望所在。合资企业的职工队伍,也是合资的受害者,我们诚恳地希望他们认真总结经验,找回中国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7)精神面貌。在自主创新的企业,有一股不怕困难、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的精神,人们和谐相处。在合资企业则很难看到这样的景象。 (8)创新型企业才真正是中国自己的企业;合资企业实质上是跨国公司为占领中国市场、控制中国汽车工业设在中国的加工车间。以为经中国政府批准、向政府纳税、解决了部分工人就业问题,合资企业就成为中国的企业。这是只看事物的表面现象,没有看到事物的本质。 总之,民族汽车工业,不仅自主开发了轿车、出口轿车并到国外建中国品牌的合资厂,在振兴我国经济等方面成就很辉煌,而且在降低轿车价格、锻炼人才队伍、振奋民族精神、培植企业的和谐气氛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我们要为民族汽车工业的成就欢呼,向民族汽车工业致敬。 再看创新型和技术依附型两类国家的对比。 (1)两类国家的汽车工业对比。巴西、阿根廷的汽车工业,走合资道路,技术依赖外国,成为跨国公司的附庸。日本、韩国的汽车工业都重视提高自主开发能力,成为跨国公司的竞争对手,不仅在世界汽车市场占有重要一席,而且在某些方面有凌驾于欧美汽车工业之上的趋势,说明自主开发大有可为。 (2)再看两类国家的经济对比。19世纪初,美国与阿根廷、巴西基本处在同一水平,都是人口少地方大。美国搞自主创新,经济成长为世界第一。日本、韩国学美国,也搞自主开发,经济发展也很快。阿根廷、巴西走与跨国公司合资的路线,逐渐沦为美国的原材料基地、工业品倾销地和廉价劳动力基地,经济差距越来越大。2004年,美国、日本、韩国的人均国民收入分别为4.14万、3.71万、1.4万美元,而阿根廷和巴西仅分别为0.37万、0.31万美元,仅为美、日的1/10左右,比韩国也差得很远。 正反对比,无论一个产业还是一个国家,只有自主创新才能掌握主动权,取得实实在在的发展。相反,与跨国公司合资、搞“以市场换技术”、技术依赖外国,只能做到表面繁荣,不可能得到真正的振兴。 记者:您如何看待对外开放? 金履忠:首先,我认为业界有一种片面理解就是:“开放等于引进外资,引进外资等于与跨国公司合资”。我认为,开放的实质是,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和技术。只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不必引进外资;即便引进外资也可以不必与跨国公司合资。 在这方面,汽车工业有很好的样板。除奇瑞、吉利、哈飞、长安的自主创新外,还有只引进资金、购买技术,不搞“以市场换技术”,不与跨国公司合资的成功典型。20世纪80年代中期,原天津汽车工业公司没有要国家投资,只向科威特贷款1000万美元,以其中100万美元购买了日本大发的技术,取得了知识产权,从而生产、改进夏利轿车,滚动发展,20年来,几乎年年赢利。至今在我国轿车工业中销量排名第六,在小排量轿车中排第一。他们这种模式的很大特点是掌握了知识产权,从而有权搞技术创新,产品不断改进;这与合资企业外方不许搞技术创新有本质的区别。但是如果不搞技术创新,几年十几年一贯制,也是不行的。 但遗憾的是,天津这种只引进资金、购买技术的模式并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大力推广,却去与跨国公司大搞合资,为什么这样做呢?我们百思不得其解。甚至有人说:“改革开放初期,除了'以市场换技术’,很难有别的道路。”难道天津汽车工业公司不是别的路吗? 另外有的企业搞合资原因是缺资金。其实我认为它们完全可以学习天津的经验,只引进资金、购买技术,不必合资。无论贷款还是投资,金融资本只要求获得利润,并不一定要控制我们的生产经营活动。与产业资本(跨国公司)合资,情况就完全不同。跨国公司和我们是竞争的关系,正像“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一样,它决不会培养一个竞争对手,决不会把核心技术传授给我们。这一点,已经为20年合资的实践充分证明了。 记者:自主创新的对立面究竟是什么? 金履忠:首先,不是引进技术。引进技术(指买软技术,不是买设备)花钱不多,效果很好,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但过去引进,今后还要引进技术(当然不能只停留在引进上,还要搞消化、吸收、再创新)。其次,也不是引进金融资本,只要不被它控股,它只会增强我们的经济实力,不会控制我们。 自主创新的对立面主要是“以市场换技术”,即引进产业资本,与跨国公司合资。前面说过,跨国公司是来抢夺市场、控制我们的,绝不是来帮助我们发展汽车工业的。甚至可以说,与其与产业资本合资,还不如由外商办独资企业,因为后者只能在市场上与我们竞争,不可能到企业内部来控制我们。其次,靠购买含有核心技术的软件(如专利)和硬件(如芯片)来组织生产,也是自主创新的对立面。VCD、DVD和国产手机(成本的70%多用来购买这些软硬件和专利)的生产实践已充分说明,不搞自主创新,不掌握核心技术,是绝对没有出路的。 按照邓小平同志对改革开放“要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的要求,开放的具体做法应当与时俱进。初期缺乏经验,搞点合资是可以的,也起过积极作用。但经过20多年的实践,早已证明合资弊大于利、得不偿失。 记者: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的提高、产业的发展、经济结构的调整,应当如何做? 金履忠:我认为,首先,今后考核干部的标准要变,不应当看GDP、看引进外资的多少,而应当主要看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了多少、国家与人民得到的实惠以及科学发展观落实多少? 其次,要维护自主创新的纯洁性、严肃性,不能搞冒牌货。有人说,合资企业也可以搞自主创新,并且已经搞出来了。我们当然希望如此。但它们搞的所谓自主创新,一要征得外方同意,二要采用外方品牌,这能叫自主创新吗?吉利汽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一汽大众产品部原经理智百年,在合资企业工作了十几年,专门负责产品开发。他多次要求开发,都被一汽大众的董事会否决了。他的切身体会是,外方绝对不会让合资企业搞开发,因为搞了开发,外方通过技术转让得到的种种好处都没有了。这才是经过实践检验、千真万确的真理。 再则,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取消合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税收上给予合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所得税两免三减,进口设备免税等等),不符合WTO原则,应当尽快取消,保护公平竞争的环境。对民族企业,还要采取国际通行的如政府采购等办法加以扶持。 最后,我认为,要发扬艰苦奋斗、昂扬向上、爱国主义的精神风貌。作为企业要奋发图强、努力拼搏,坚持自主创新,搞出世界一流的产品。作为国人,要学习韩国人热爱本国产品的爱国主义精神,对自主创新的产品要多一点支持和宽容,发展中国家搞民族品牌,只有通过使用者的实践、考验,才能不断提高,赶上世界水平。 金履忠:现任科技部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曾在老二汽、一汽以及国家科委工作。先后任国家科委工业局、科技攻关局、政策局副局长、科技干部局局长。离休后,一直从事交通运输、技术政策等方面的软科学研究。其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来源:科学网 作者:马晓岚)

对桌上的请柬扫了一眼,邢晓乐随手扔进了废纸篓。像这样的邀请函他一个月要收到几十封,“我们根本就去不过来,即便是去了,往往也不会有什么收获。”在忙乱的办公室里,邢晓乐告诉《科学时报》记者,他每天都要面对这样一些琐事。 邢晓乐在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处工作多年了,他的一项主要工作就是负责大学与地方、企业的合作,担负大学技术项目转移的横向联系任务。他说,“现在各地方主办的各种形式的会展、洽谈会非常多,让人眼花缭乱,你分不出精力来应付。地方上的一些洽谈会是为了业绩操办的,所以往往活动现场热热闹闹,真正谈成的交易却凤毛麟角。” 机会成本对于技术转移机构太重要了!科威国际技术转移公司总经理谭鸿鑫在接受《科学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表达了这一感受:“如果接到某个洽谈会或者展览会的邀请,我们都是先搞清楚参加者的身份才决定是否去,如果没有真正需要技术的企业参加就是免费也不去。” 在中国,大学、研究院所的科技处,或者从其中脱胎出来的科技中介机构很早就在实践中扮演了一个类似“媒婆”的角色,他们使技术不再停留在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内部,而是成为利润增长的一种“催化剂”。但,无论是邢晓乐们还是谭鸿鑫们都深切感到国情带来的巨大阻力。难有斩获的洽谈会似乎只是这个行业难以触动的坚冰一角。 技术转移机构社会认可度低 人才在各个行业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但高素质的人才不愿意进入科技中介这个新兴的行业。 做银行高级管理非常让人艳羡,人们认为这类职业属智力投入,所以给出高薪。而技术经营机构虽然被业内人士认为和投资银行的工作性质更接近,很多人却自然地把它们和“婚介”类性质的经营单位归为一类,甚至业内人员也经常自称“媒婆”。国内一些中介性质的机构从业人员鱼龙混杂,口碑往往不太好,科技中介受其拖累,虽然是一个高门槛的行业,属智力型工作,却没能在公众中得到相应的认可。 收入不高是人们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的另外一个原因。国内中介的资金投入捉襟见肘,不能付给从业人员高薪。既给不出相应的薪水,又无法像传统行业那样被社会认可,这导致技术转移机构的人才跳槽率一路增高,这些人的跳槽目标还是传统行业优先。 虽然技术中介很难招到适用的人才,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仍然认为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潜在的增值空间,“一个把技术转移这行吃透的人,到哪一个行当做都会是一把好手。因为技术转移的合同最难谈,复杂而牵涉范围广。因此,要求人员素质高、能力强”。 对于这样的高标准,科技中介机构只有自己着手培养人才。对于这个行业来说,团队没有现成的,能不能培养和留住一个有专业素养的团队,成为能否在这个新兴的行业站稳脚跟的关键一步。 这位人士分析,“一个技术转移机构想要培养出得力人才,至少有两个条件:一、机构本身能否熬得住。科技经营往往不能立竿见影,中介机构头几年一般都会亏损,资金能否支撑过亏损期格外重要,民营的科技中介因为亏不起头几年而紧急撤退的例子比比皆是。二、社会对这种形式的智力服务的认可度,这是一个更大的难题,因为这需要社会各阶层的意识形态的转变。” 让企业掏钱是个难题 技术转移实际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的问题,一个技术转移的成功案例和另一个技术转移的失败案例有诸多不同因素。 “做这个'媒婆’工作这么久,我的总结是促使院校与民营企业合作洽谈容易,但真正的交易成功概率就太低了。”邢晓乐说。 技术无法对接是阻隔整个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要害问题,比如,一位教授手中的技术说起来是先进技术,而企业也正好需要这方面的更好的技术,或者为产品更新换代。但双方还是无法达成合作,技术还是难以在工厂实施,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至今还是一个令中国科研和企业界都困惑的事。 该业内人士对记者分析,“一个技术项目转移没能最终达成协议,也会源于另一个观念问题:只要政府不对标准有严格的监管,企业就不再考虑为更好的技术多投一分钱,即使这个企业老总对先进技术有冲动,也意识到更新换代是迟早的问题,但是固有因素会主导着这个市场。这就像老牛拉破车,只要它还能移动,并且交通不管制,质量、效率也还在盈利范围内,车和牛就会总在路上。即便来自学院派的技术更有效、更节省,但不会有人主动更新换代。低成本、低效率运作在国内是行得通的。” 另一方面,令邢晓乐对自己的工作进展不太乐观的是,“大学确实不太愿意和民营企业打交道,并不是自恃过高,而是相对来说,我国的一部分民营企业确实在素质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这个技术企业看中了,开始时说得很好,态度也很积极,一旦拿过来用上了,你再拿着合同跟它要钱那就难了。客气一点儿的拖着你,不客气的干脆就不再搭理你了。” 他的经验是,大学与大型国有企业之间的合作相对会顺畅一些。“所以以前北京科技大学都更倾向与宝山钢铁集团、首都钢铁集团等大型国企进行技术合作。因为至少双方一旦达成协议,都会比较严格地遵守。”邢晓乐说。 技术转移掰不清产权问题 技术转移实际还是一种商业交易活动,既然是商业交易活动就涉及到产权问题,不管这个产权问题以什么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因为交易本身就是所有权和拥有权的交换。但是多种因素导致在我国来自大学和研究院所的技术产权时常不明确。 在技术转移过程中涉及两个资产:一个是带有公共资产性质的资产,比如公共技术、大学科研成果;另一个就是私营领域的资产。 中关村是我国技术转移链条上最活跃的区域之一,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副主任赵慕兰在今年的一次有关技术经营的论坛上就这个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其他发达国家,两种资产的界定非常明确,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之间的交换以法律、法规的方式确定下来,这使两者之间的关系变得相对单纯。另外,在国外,私营企业内部也有创新,这就涉及到出资人、老板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产权关系的界定。因为技术转移和技术人员确实是一体的,也就是说技术转移的效益是和技术人员密切相关的,对此美国创造了股权激励、期权这样一种产权方式,解决了出资人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产权关系,解决了技术转化、技术变成商品时如何能够提高效率的问题。” 可以看出,在国外,政府投资形成的公有财产和私有财产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技术人员和投资人之间通过股权激励、期权的方式化解潜在纠纷。但目前在国内技术转移过程中,产权分割并没有可以依据的条文,无论是研究人员还是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都没有能力单独解决这个问题。赵慕兰认为,“怎么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矛盾,需要政府部门深入研究,否则可能只是一纸文件下去,并没有真正解决国内技术项目产权难分的问题。” (来源:科学网 作者:王莉萍)

我国博士后制度是在邓小平同志关怀和支持下,经国务院批准于1985年开始实行的。它通过在一些科研环境较好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或工作站,吸纳优秀博士毕业生进站,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承担科研项目,独立开展二至四年的科学研究,培养独立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之加速成长为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博士后研究人员完成博士后研究出站后,通过双向选择落实工作单位。国家和设站单位为博士后研究人员提供一定的生活和科研经费,国家给予一系列政策支持。 我国设立博士后制度以来: 高校科研院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363个 企业等单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1318个 累计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 37000多人 研究工作期满出站人员  23000多人 人事部近日发布《博士后工作“十一五”规划》,清晰描绘了未来5年我国博士后工作发展的路线图,引人注目。 ■博士后纳入单位人事管理 设站单位权责明确 符合条件独立招收 未来5年,博士后管理体制将健全完善国家、地方博士后管理部门和设站单位三级管理体制,由人事部门牵头、各有关部门协调合作、各设站单位发挥人才培养使用主体作用。 按照规划,到2010年,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总数要比2005年底增长30%左右;科研工作站总数比2005年底增长50%左右;年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预计达到8000人左右。规划特别指出,新增设的流动站、工作站将主要向新兴学科、重点学科和国家重点发展的行业倾斜。 人事部有关负责人解释说,这意味着今后5年,国家将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博士后工作质量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以提高博士后的培养质量,促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稳步健康发展。 规划对国家、省及设站单位的权责作出了明确规定,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管理制度也有改革,设站单位应按照企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要求,将博士后研究人员纳入本单位人事管理范围。工作站与流动站联合招收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方式也将改进,联合招收的博士后研究人员可在工作站或流动站所在省(区、市)办理进出站手续,部分符合条件工作站经批准后可独立进行招收。 ■鼓励社会资金多元投入 投入超过15亿元 创新潜力将获资助 加大投入,多元投入,是规划中惹人注目的另一亮点。 “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博士后事业的总投入将超过15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倍。其中,博士后日常经费投入为10亿元,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总额为5亿元。地区、部门和设站单位也要相应加大对博士后事业的投入,并积极鼓励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博士后事业。为提高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规划还要求,从2006年起,博士后日常经费标准从原每人每两年6万元提高至10万元。 规划特别强调提升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自主创新能力。为此,国家将制定并实施博士后特别资助计划,对具有较大创新潜力和取得突出科研成果的博士后研究人员给予特别资助,特别要增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对博士后研究人员从事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研究工作的择优资助力度。在日常经费资助、博士后科学基金择优资助等方面,对西部地区、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给予倾斜。 ■“空壳”博士后站将被撤销 人员实行严进严出 经费管理加强审计 针对某些博士后站点管理不善、质量不高甚至空挂虚名现象,规划强调,要着力健全完善博士后工作质量保证机制。 规划具体提出,要严格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设站条件和评审程序,流动站、工作站每两年增设一次;完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工作站的评估制度和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实行严格评估;对管理不善、评估不合格、不具备设站条件的视情况予以警告、限期整改,直至撤销,并向社会公布。同时,规划提出规范博士后研究人员的评价标准,严格进站遴选、中期考核和出站考核,改进对博士后研究人员目标管理、绩效评估、纪律约束、择优汰劣等管理工作,并加强博士后经费管理和审计。 此外,规划还就加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建设、完善博士后服务与保障、扩大博士后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3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 (来源:人民日报)

武汉一位教师的特殊来信,引起人们对教师身心健康的关注—— 湖北省武汉市日前出台政策,为全市中小学教师“减负”。其中包括将长期开展教师心理健康培训、鼓励社会为教师设立心理咨询室等举措。 在社会各界都在普遍关注中小学生“减负”时,武汉市的这些举措触及了另一个问题。事情还要从一封特殊的来信说起。 来信揭示教师四大压力 主管部门全市调研 今年5月,湖北省委一位主要领导收到一封来信,信中说:“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偏低,工作压力大,身心状况令人担忧,去年学校体检,80%的女教师患有各种疾病,大多为头痛、心脑血管病等,甚至连许多年轻教师也患有失眠、抑郁等方面的疾病……” 写信人,是武汉市一位有着34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张丹。 今年4月,张丹所在的小学里,两位中青年教师先后患病去世,这深深触动了张老师。她提笔给省委领导写信,力陈当前中小学教师面临的四种巨大压力。 一是教学任务重、工作压力大。张丹所在的小学有16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07人,每位教师每周平均需要上18至19节课,此外,还要进行繁重的教学研究和教改培训。 二是身体健康堪忧。过大的工作压力直接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 三是医疗和工资待遇偏低。“我今年52岁了,是区里的学科带头人,高级教师,但月工资只有1544元,这在全区还是最高的。正因为工资偏低,医疗保障水平又不高,许多老师身体不适都不愿意积极就医。” 四是社会和家长责难过多。张丹无奈地表示,目前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仍很严重,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对教育、教师责难也很多。老师既要背负着沉重的“升学率”压力,又要面临着“素质教育”的舆论压力。 湖北省委的主要领导看到这封来信后,深受震动,迅速作了批示,并批转省政府及武汉市主要领导同志传阅。今年9月,武汉市委教育工委、市教育局专门到张丹所在的小学了解情况,并对全市中小学教师现状开始调研,探讨对策。 心理问题高于正常人群 教师健康“红灯”不容忽视 其实,早在去年,武汉市就曾对7城区1300名中小学教师的心理健康、工作压力状况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该市中小学教师的心理问题检出率达40%,明显高于其他成年人群;而头痛是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患病率最高的身心疾病,高达51%。调查结果同时表明,中小学教师的强迫症状、焦虑程度、人际敏感、忧郁化以及偏执倾向都比一般人群要高,普遍存在着教学负担过重、情绪失调的现象。 采访中,武昌区某中学一位女老师告诉记者:在学校里说话太多,操心费神,回家后都懒得和家人聊天,更别提给家人做可口饭菜了。 一位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健康主要取决于身体健康、内心平衡与环境和谐三个方面,教学任务重,工作超负荷,升学压力大,都是造成教师精神压力大的主要原因。现在不少学校仍然以“升学率”、“重点录取率”为主要指挥棒,教师在“分数”的高压之下,很容易出现强迫症以及焦虑症,一旦在人际沟通、心理疏导、自我调节等方面遇到障碍,就会导致身心俱疲。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一位教授说,毋庸讳言,目前国内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就是升入好的学校,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考核学校看重的也是这个硬指标。但另一方面,社会各方又在呼吁全面的素质教育,教师夹在中间,压力可想而知。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一位教授说,张丹老师的来信确实发人深思。教师是育人的园丁,如果园丁的身心出现问题,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政府、社会各界要为他们“减负”,教师本人也要加强身体锻炼和心理调适,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来源:人民日报)

在上海第九期院士讲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曾溢滔教授在回答《科学时报》记者提问时预测,我国目前已有乳铁蛋白、白蛋白、凝血因子等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首个转基因动物生产的药物有望在5年内上市。“究竟是哪种转基因药物率先上市,还得由临床疗效说了算。” 据介绍,转基因动物就是指通过实验方法,人工地把外源基因导入动物的受精卵,使外源基因与动物本身的基因组整合在一起,因而外源基因能随细胞的分裂而增殖,并能稳定地遗传给下一代。在此基础上,人们只要将事先提取到的药用蛋白注射到牛、羊等身上,当它们的下一代出生,人们便可以从其体内提取更多的药用蛋白。简单地说,就像在动物的体内批量生产药物一样。 据悉,此前,我国科学家曾在上海成功研制出5头有目的基因整合的转基因羊,其中一头羊产下小羊进入泌乳期后,其乳汁中有活性的人凝血因子IX显示,这种凝血因子恰是治疗血友病乙的珍贵药物。今年2月,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又成功培育出含有人血清白蛋白的转基因试管牛。目前,科学家们正在进一步研究如何提高成功率。 (来源:科学网 作者:黄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