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月,教育部公布了一项有关“大学生、研究生(包括硕士、博士研究生)可以休学保留学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此举为正在涌动的大学生创业潮推波助澜。 然而,最近申城及全国部分地区不断传出大学生创办的公司倒闭的消息,这使得大学生创业的话题一下子又变得热了起来,我们很有必要再回过头来重新审视火热的大学生创业潮。不过,怀着满腔热情创业的大学生们遇到挫折,还应该勇敢地站起来,千万不能趴下。近日,本报报道了“沪上第一家”在校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悄无声息倒闭的消息。另据了解,一家由交大在校学生创办的公司也已“趴下”。无独有偶,国内也有一些学生创业公司面临困境或倒闭。我国火热的大学生创业浪潮犹如“烈火”遭遇“冰山”。 和一般企业倒闭没两样 在校大学生创办的企业虽然特别引人关注,但其倒闭和一般的企业倒闭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对待在校大学生创办企业的倒闭应该有一种平常心。 在校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倒闭与其说是一种经济现象,倒不如说是一个社会现象。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刘豪兴认为,在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创办一个企业,其前途本身就有两种可能,要么生存,要么倒闭。所以,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倒闭乃属于十分正常的现象,不应该大惊小怪。同时,创业的大学生经过失败的洗礼和磨练,经验将更加丰富,思想将更加成熟,这是一笔十分难得的宝贵财富。尽管如此,大学生创办企业的“开业”和“倒闭”还是一种十分新鲜的社会现象,所以才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 到底犯了什么错 虽然目前还没有数据证明在校大学生创业和一般人创业失败的比例孰高孰低,但在校大学生毕竟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使得大学生创办的企业倒闭也显得“不同寻常”。 大学生创业时都怀着满腔热情,但正如一位原大学生企业董事长“痛定思痛”后所说的,当初办公司时,凭的是一股兴趣和热情,没有考虑到风险,没有考虑企业的运作,没有考虑企业市场的开拓…… 复旦大学一位经济学者坦言,创办企业需要综合的素质,单有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实践准备。还有一位成功的在校大学生创业者说,大学生最为缺少的是对市场的操作能力。 (来源:中国金融网)

水利部副部长胡四一11月5日在合肥召开的中国水利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说,根据现有数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总用水量约为7000亿~8000亿立方米,而届时全国实际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8000亿~9000亿立方米,水资源开发利用接近极限。 胡四一说,如果不及早采取有力的措施,我国将迎来严重的水危机。他说,近年来,我国缺水问题一直存在。目前在正常需要和不超采地下水的情况下,正常年份全国缺水量将近400亿立方米。在农村,“十五”期间,平均每年因旱减产粮食350亿公斤,32亿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在城市,400余座城市供水不足,110座城市严重缺水。 胡四一介绍,目前北方大多数河流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超出其承载能力,淮河、辽河、黄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率超过或接近60%,海河流域已超过100%,都远远超过国际上认定的水资源科学开发比率。 胡四一指出,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基于我国国情和水情的战略举措。今后,我国将综合采用法律措施、工程措施、经济措施、行政措施、科技措施保证用水控制指标的实现。、 (来源:科学网 作者:蔡敏 马姝瑞)

11月1日,“中国国际电力工业技术大会”在京举行,国家电网公司战略规划部的副主任张运洲介绍了我国发展特高压输电涉及的相关设备情况。张运洲说,总体而言,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设备的国产化能力强,设备供应有保障,能够满足试验示范工程需要。±800千伏、640万千瓦特高压直流设备在合作开发的基础上,也能够满足工程进度需要。通过工程实践,将大幅度提升国内电工制造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特高压电网被称为“电力高速路”,指由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系统构成的高压电网。包括我国在内,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500千伏和220千伏电网进行输电。与现有电网相比,特高压电网具有容量大、距离长、损耗低等明显优势,但其技术尚不完全成熟,且耗资巨大。 根据国家发改委日前下发的文件,我国同意先建设三条特高压示范工程,分别是国家电网公司的“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溪洛渡—向家坝”±800千伏直流特高压和南方电网公司的“云南楚雄—广州穗东”±800千伏直流特高压。目前“晋东南—南阳—荆门”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试验示范工程已经开工。 张运洲说,发展特高压,设备是关键。国家电网公司一直将设备国产化列为发展特高压的核心问题,会同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了深入的技术交流,进行了系统的调查研究,集中力量对重大问题进行攻关,研究编制了主设备技术规范招标文件,为设备研制、工程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年6月20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已就开展特高压输电试验示范工程前期工作发出通知,指出我国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的总体原则之一是突出自主创新。通知明确表示,我国发展特高压输电技术,必须走借鉴国外技术、经验与自主开发研制、自主制造、设备国产化相结合的道路。 据张运洲介绍,经过近年来技术改造,特别是通过750千伏输变电设备制造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国内电工设备制造厂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不断提高,对交流特高压变压器、电抗器、导线等均有较强的研制和供货能力,控制保护等二次设备也可实现自主研发和制造。对1000千伏断路器,也将本着“联合设计、合作开发、技术共享、国内制造”的思路,向国内企业采购。据悉,国内西开、平高、沈高三大开关厂已经与国外有关公司签署了合作协议,可满足向试验示范工程供货的条件。 在直流主设备方面,张运洲说,我国已经具备生产±500千伏直流主设备的能力,±800千伏级直流线路、绝缘子、直流控制保护等设备完全可以实现国产化;对于换流变、换流阀、平波电抗器、穿墙套管等关键设备,则需要引进技术、联合开发、合作制造。此外,我国也基本具有±500千伏直流系统研究和成套设计的能力,对于±800千伏直流系统研究和成套设计可以采用中外联合、以我为主的方式进行。 业内人士表示,到2020年我国对特高压电网的投入约为4060亿元,其中交流为2560亿元、直流为1500亿元,除去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搬迁等费用外,总投资的60%左右将用于设备投入。以此估算,设备投入约为2500亿元。 如此大的市场蛋糕也引起了众多国际电力企业的关注。与此次大会同期举行的“2006中国国际电力展”上,许多国际电力公司纷纷云集北京,电力巨头ABB公司更是把巨大的“插接式开关系统”运到了展会上。ABB公司现场工作人员在接受《科学时报》采访时表示,ABB很希望参与中国特高压工程,基于电力控制开关方面的优势,ABB将积极寻找与中国相关企业合作的机会。 在本次大会上,张运洲还介绍了我国特高压电网规划思路:“今后我国晋陕蒙宁向华中、华东负荷中心输电主要采用1000千伏,西南水电通过±800千伏直流和1000千伏交流向华中和华东负荷中心送电,这样将形成联结晋陕蒙宁煤电基地、西南水电基地和华东、华中、华北负荷中心的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电网,全国电力流向总体上呈现西电东送、北电南送的格局。全国形成华北—华中—华东、东北、西北及南方四个同步电网,它们之间采用直流互联。” (来源:科学网 作者:郑金武)

据美国国务院国际信息局消息,美国国家卫生院(NIH) 10月27日宣布,为了解决近20年来,由于生物多样性方面史无前例的变化而造成的各种感染性疾病在全世界出现和重复出现的问题,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和NIH将联合资助8个属于感染性疾病生态学计划的研究项目。而这项研究计划将带来的潜在惠益包括:发展疾病传播理论、改进疾病暴发预报工作及进一步了解各种疾病出现和重复出现的方式等。 感染性疾病生态学计划是美国延续多年的跨部门联合研究项目,今年是它获得资助经费的第7年。通过这项计划获得资助的各跨学科项目将研究大规模环境变迁造成的栖息地遭到破坏、生物入侵和污染,进而致力于改变病毒性疾病、寄生性疾病和细菌性疾病在人体和动物身上出现的危险。据悉,2006年资助的内容将包括:进一步了解禽鸟移栖和人类造成的变化对禽流感传播与风险的影响;预测西尼罗河病毒在不同地区传播的变异方式;了解疟疾和其他疾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变化等。此外,获得资助的研究人员还将研究诸如牡蛎等港湾族生物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橡树突然枯死原因及病原体、宿主和环境之间的联系;环境变化对寄生虫通过人体、无脊椎动物和环境途径进行活动的影响。 NSF生物科学部项目主任Samuel Scheiner表示,尽管感染性疾病生态学的研究总的来说还是凤毛麟角、不成系统,但是大规模环境变化与出现感染性疾病这两者同时发生的巧合可能会把大家的注意力引向潜在可预见的生态关系。他说:“生态和生物机制支配着人类诱发的环境变化与传染病传播间的关系。这项联合研究计划对研究此类机制以建立预测能力的工作给予资助。” 包括NIH感染性疾病生态学计划的项目主任Joshua Rosenthal在内的多位科学家表示,过去的研究仅仅把重点放在感染性疾病波及人体之后或是在其他动物身上发生时,而这项计划把人与动物因素联系在一起研究,对疾病传播进行了全面了解。这些将有助于把有关知识和分析工具提供给公共卫生官员、野生动物管理人员、农民及其他人士,协助他们控制疾病在人体、饲养动物与野生动物中间的传播。 (来源:科学网 作者:任霄鹏)

三峡工程投资没有变成“无底洞”、三峡工程尚未出现三门峡工程中的水库淤积问题、三峡移民“移得出,安置好,稳得住,富起来”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10月31日下午,83岁高龄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正英在三峡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论坛上回顾起三峡的决策历史时,充分肯定了三峡建设过程中已经取得的成绩,但她也指出,当时论证过程中对水质污染严重性的问题认识不够,这将成为三峡工程今后环境影响中最具挑战性的问题。 2006年10月27日,三峡水库实现初期蓄水156米的目标,标志着三峡工程进入初期运行阶段,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初步形成,开始全面发挥防洪、航运、发电等巨大综合效益。钱正英表示,现在看来,三峡工程的胜利建成已是指日可待了,当然还需兢兢业业,不可掉以轻心。三峡工程建成后,它的技术经济可行性还需长期地经受历史检验,对此我们应有充分的认识。就现在看,至少有三大问题需要继续注意:一是为了实现三峡工程的防洪效益,还必须保证长江中下游河道在长江泥沙来量减少、河床面临被冲刷时的安全。同时还要继续研究在三峡工程建成后,如何利用三峡工程的有利条件,相应整治洞庭湖,使洞庭湖和江汉平原都达到长治久安;二是如何使百万移民进一步实现小康;三是如何使三峡水库的水质和库区的生态与环境得到保护。 三峡总公司总经理李永安强调,目前三峡工程建设已经进入最后的关键时期,更应该清醒认识到面临的各种风险与挑战。他告诉《科学时报》记者,随后的工程建设任务十分艰巨,三峡右岸12台机组将在2007年和2008年陆续投产,其中有8台由国内厂商制造,机组制造质量和供货进度还存在很大风险;垂直升船机的规模和技术难度超过了世界上的任何过坝设备,现在仅仅完成了有关设计工作,设备制造安装的难度还很大;三峡右岸地下电站是世界上跨度和高度最大的厂房,洞室结构复杂,施工干扰多等等。库区经济发展和移民工作也面临许多困难,许多移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国家的后期扶持,缺乏自我积累和发展的能力,移民的长期生计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水库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蓄水后虽然水库干流水质基本保持稳定,但是部分入库河段的水质依然较差,个别支流和库湾出现了水华现象,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沿江城镇污染源和船舶污染的控制;地质灾害治理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库区需要治理的崩岸和滑坡体数量多,蓄水后水库泥沙淤积情况虽然好于预期,但随着水库水位的进一步抬高,需要进一步加强原型观测。 三峡工程目前已进入最后阶段的建设,中国工程院于10月31日在三峡组织了第55场工程科技论坛——“三峡工程建设技术与管理论坛”,包括18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内的100多名专家就三峡工程的建设、管理、技术、生态与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 (来源:科学网 作者:保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