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钢结构建筑,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和超高层、大跨度的大型公共建筑联系在一起;而对住宅楼的印象,却离不开砖楼、钢筋混凝土楼。而节能环保的钢结构住宅离我们还有多远?在11月12日举行的钢结构建筑与循环经济高层论坛上,中国钢结构协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陈禄如表示:“中国已经具备了发展钢结构住宅的条件。” 陈禄如说:“我国建筑业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建筑企业的生产规模持续扩大。2006年一季度,我国建筑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5512亿元,同比增长22.3%。由此带来的建筑能耗与污染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问题。建筑节能在全球已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发展钢结构节能环保建筑是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与最佳选择。” 被誉为21世纪的“绿色建筑”之一的钢结构建筑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体系。而钢结构住宅采用高强度的钢柱、钢梁作为承重框架,配以标准化的内外墙板、楼板、屋顶板和水、电、暖、卫设施。它可减轻建筑结构自重的30%,提高节能效率50%,同时增加有效使用面积6%至8%。因此,有专家预言:三年内,钢结构住宅将脱颖而出,成为建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尽管钢结构住宅好处多多,但是,我国目前钢结构住宅比例还不足5%。据介绍,我国2005年用于建筑的钢材总量达到1.7亿吨,但绝大部分用在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上,用于钢结构住宅的只有1000多万吨。 钢结构住宅日益成为中国建筑业关注的增长点。陈禄如分析说,我国已经具备了发展钢结构住宅的条件。 他说:“我国建筑钢材数量、品种、质量基本满足钢结构住宅建筑的需要,这为发展钢铁结构住宅提供了材料基础。” 据悉,我国住宅建设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预计2030年我国人均建筑面积要达到40平方米,这意味着我国需新建住宅460亿平方米。如按年竣工面积5.6亿平方米的1%~5%采用钢结构住宅计算,每年需用钢材28万吨~150万吨。据统计,我国2005年钢材产量已近4000万吨,比上年增长25%。 优秀的钢结构设计和设计软件、科研成果不断开发,有的钢结构制造水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是我国发展钢结构住宅的又一条件。与会专家表示: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广泛使用了钢结构建筑,包括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项目,有些钢结构建筑设计和建造水平已经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钢结构建筑在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为我国钢结构建筑积累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 目前,北京、天津等地建了大量低层、多层、高层钢结构住宅试点示范工程,体现了钢结构住宅发展的良好势头。 (来源:科学网 作者:刘丹)

来自水利部水土保持司的消息,11月1~13日,黑龙江、辽宁两省的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项目通过了竣工验收。在各级部门共同努力下,通过三年的实施试点工程,该防治试点工程有效遏制了项目区日益严重的水土流失趋势,保护了珍贵的黑土资源和土地生产能力,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和保障粮食安全探索出了成功的经验。 据松辽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处介绍,在治理技术上,该试点工程探索出各类型区治理模式。 被专家们称为“三道防线”的治理模式主要针对漫川漫岗区。漫川漫岗区是东北黑土区土地资源最肥沃的中心地带,也是国家商品粮的主要产区,这个区域坡长坡缓、坡耕地占60%以上,并且沟壑发展迅速、耕地生产能力不断下降、耕地数量不断遭到蚕食。通过试点工程,工作人员探索出了沿坡顶岗脊和道路布设截流沟、建设农田防护林,控制坡水进入农田的第一道防护体系;坡面农田则是根据不同坡度和坡长,采取改水平垄耕作(3度以下)、修筑地埂植物带(3~5度)、坡式梯田(5~8度)和水平梯田(8度以上)等水土保持措施蓄水保土,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第二道坡面防护体系;对日益扩张不断侵吞农田的侵蚀沟,则采取沟头修跌水、沟底建谷坊、沟坡削坡插柳、育林封沟、顺水保土的第三道防护体系的“三道防线”治理模式。 根据监测数据显示,“三道防线”的综合治理模式使治理后的项目区每年可以保护住坡耕地0.3~0.6厘米的黑土层不被流失掉,有效地保持了土地的生产能力,巩固了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并且亩产还可以增加粮食产量30~50斤。 在丘陵沟壑地带,水保工作人员则采取了“金字塔”的综合治理模式,即:坡上部布设截流沟、营造水土保持涵养林,建设绿色银行;坡中部修筑果树台田或水平槽,发展特色经济林果,提高农民收入;坡下部通过修筑梯田改造坡耕地,建设旱涝保收的稳产农田;坡底的沟川地则是配套完善灌排水利设施,建设高标准的稳产高产的良田。沟道则是以建设水源工程为原则,布设拦蓄措施,提高抗灾能力。 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常常因为牵涉多部门、多机构而难以达到最初的设计,此次,松辽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处在该试点工程的实施和管理方面探索了项目整合思路:由项目实施县政府协调水利、农业、土地、林业等多部门进行生态建设项目整合,在认真执行项目责任主体制、监理制、公示制、投劳承诺制、产权确认制、资金报账制等“八项制度”的基础上,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分步实施,发挥整体效益的成功管理经验。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综合防治试点工程实施期限为2003~2005年,项目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4省区。各地在试点工程建设中务实创新,已经陆续探索总结出了多方面的黑土地水土流失防治的成功经验。 (来源:科学网 作者:王莉萍)

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有限的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突出。今天,教育部就做好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六项举措。 举措一: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落实好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加分、生活补贴、户档迁转、职称评定、权益保障、创业扶持等事关毕业生切身利益的政策。 举措二: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职能。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以地方管理为主的工作体制,健全市、县级毕业生就业领导协调机构。开发适合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创造条件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举措三:加快建设和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体系。切实把高校毕业生就业纳入社会就业大系统,加快完善对高校毕业生的社会保障。对于高校毕业生以灵活方式就业及到基层就业的,要在户籍管理、劳动关系形式、社会保险缴纳和保险关系接续等方面提供保障。 举措四: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完善高校内部就业工作体系。各高等学校尤其是民办高校、高职院校、新办学校要将就业工作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工作抓好。落实好“一把手”工程,完善“领导主抓、中心统筹、院系为主、全员参与”的校内就业工作体系。 举措五:完善评估机制,促高教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把就业状况作为高校本科教学评估的一级指标,作为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教学评估的核心指标。从2007年起,在教学评估中突出对就业状况的考查,对就业率作假的高校实行“一票否决”。2007年要将就业率与年度招生计划适度硬挂钩,坚决调减就业率低的高校和专业的招生名额。 举措六:推动社会就业观念的转变,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舆论氛围。各地、各高校要把就业宣传教育作为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把职业指导和就业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始终。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姜乃强)

在学校48周年校庆之际,通过校友刘亚东的慷慨捐赠,中国科技大学正式设立“困学守望”教学奖,首次为承担数学、物理等基础课教学的优秀教师颁发奖状和奖金,以促进学校长期保持高质量的基础课程教学水平。据悉,此奖项第一阶段2006年~2008年共获得捐资60万元人民币。 中国科大常务副校长侯建国院士说,中国科大建校以来,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以基础宽厚扎实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此奖的设立就是鼓励那些潜心钻研、清心治学、为本科基础教育事业尽心尽力的老师”。 据悉,今年有20名教师分别获得首届三个奖项。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黄勇 杨保国)

水利部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约有病险水库3万座,占水库总数的36%。其中,大中型水库的病险率接近30%,小型水库的病险率更高。这些病险水库不但难以充分发挥防洪、供水、发电、灌溉等效益,工程本身也已成为安全度汛的薄弱环节和心腹之患,直接威胁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为此,科技部会同水利部将“水库大坝安全保障技术研究”列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项目申请承担单位近日在科技部网站上进行公示。 据水利部总工程师刘宁介绍,这些病险水库的堤防作用本来是限制洪水泛滥,保护居民安全和工农业生产,防止风暴潮的侵袭。但目前一些堤防普遍存在堤身断面单薄、堤顶宽度和高度不够等问题。如长江中下游3万多公里的堤防都是修筑在第四纪冲积平原上,干堤堤基多为二元或多元结构,堤防的基础大部分未进行过处理,在高水位洪水下,极易形成管涌,发生渗透稳定破坏。嫩江、松花江流域堤基大部分是砂壤土和粉细砂,渗透系数大。虽然一些堤坝加高培厚形成了堤防,可堤身压实标准和密实程度难以满足要求。另外,由于管理等方面原因,堤内遭白蚁、鼠、蛇等动物破坏,形成空洞,造成堤身产生裂缝、塌陷、散浸等险情。 此外,水库的灌溉工程设施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工程建设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许多工程设施已达到或超过设计使用年限。据调查统计,全国402处大型灌区,完成投资不足设计投资的50%,建筑物配套率不足70%,骨干工程损坏率达40%,渠首建筑物严重老化损坏的占70%;100处灌区的末级渠道衬砌率只有5%,建筑物配套率仅为30%,基本没有量水设施;500座大型泵站中,有350座严重老化,设备严重损坏,老化损坏率占70%。 刘宁认为,我国水库出现如此严重的病险情况,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所造成的。 所谓“先天不足”,是指我国大型水库的75%、中型水库的67%、小型水库的90%建成于1957年至1977年,这些水库设计质量差,过分强调“多快好省”,简化设计或大量使用替代材料,主要是搞群众运动、人海战术筑坝,技术人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施工质量难以保证。水工程在持续运用中,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它的安全度和运用标准的期望不断提高,因而客观上就必须对水工程进行安全评价和隐患治理,以确保符合新的规范和标准,达到安全要求。 所谓“后天失调”,是指我国大部分水工程已运行几十年,工程本身进入老化期,结构物、设施、设备等老化失修严重,亟须更新改造。但绝大多数水工程以防洪和农业灌溉为主,缺乏更新改造经费,有些甚至没有维修经费,工程得不到及时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加之水利系统以往重建设、轻管理,使大部分中小水工程没有观测设施,水工程的病险状况不能及时掌握和处理,最终可能形成重大隐患。 此次科技部与水利部共同组织的 “水库大坝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支撑计划项目,针对病险大坝将主要在八个方面开展研究:大坝病险与溃坝规律研究、溃坝试验和模拟技术研究、基于风险的大坝安全评价方法体系研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关键技术研究、水库大坝风险控制非工程措施研究、水库大坝安全信息监测与预测预警技术研究、水库大坝风险标准研究、水库大坝风险管理体系及发展战略研究。 (来源:科学网 作者: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