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总体部署,科技部会同发改委研究制定的《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于10月27日正式发布。《规划》总体目标为:“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发展布局,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使我国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大国,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基础。 据介绍,《规划》是指导我国未来5年科学技术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要务是全面部署和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重点任务。在发展思路上,继承和发展了《规划纲要》的十六字方针,提出“一条主线、五项突破、六个统筹”的总体思路。 “一条主线”,即自主创新。 “五项突破”,即突破约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带动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突破制约我国科技持续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超前部署前沿技术,稳定支持基础研究,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夯实科技发展基础;突破限制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形成结构合理、全面协调的体制格局;突破阻碍自主创新的政策束缚,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实施力度,加强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的协调,形成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体系;突破不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营造支持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创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六个统筹”,即统筹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统筹科技创新全过程;统筹项目、人才、基地的安排;统筹安排工业、农业与社会发展领域的科技创新活动;统筹区域科技发展;统筹军民科技资源。 围绕《规划纲要》和“十一五”科技发展部署,《规划》还制定了八个方面的保障措施: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二是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要调整财政科技投入结构,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完善财政科技投入管理机制,切实保证财政科技投入的大幅度增加。 三是落实促进自主创新的各项激励政策。加大《规则纲要》及其配套政策的实施力度,抓紧制定并落实有关实施细则。 四是深入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完善国家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的知识产权目标导向。推动形成以我为主的技术标准,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技术标准制定。 五是形成新型对外科技合作机制。树立全球战略意识,凝练合作重点,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为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和国家的总体外交服务。 六是完善科技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和完善新时期促进科学技术发展,推进全社会科技进步的科技法律制度体系。 七是推进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促进公正公开为核心,调整和完善科技计划结构,形成由重大专项和基本科技计划组成,与《规则纲要》任务相衔接的科技计划体系。加强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创新管理机制,促进分类管理。 八是建立有效的规划实施机制。建立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机制,技术预测机制,评估监督与动态调整机制。 (来源:科学网 作者:王静)

2006 年10月10日,研究生考试报名正式开始。部分高校已陆续公布了招研计划。有关人士预测:报考者多为2003年的本科生,2003年,正是本科扩招的高峰。考虑于此,2007年全国招生计划达到40万,不过,报考人数却有150万左右。 而且,不少高校表明将加重对专业课的考核,所以,2007年考研可能会很难。 一直以来,千军万马过独木桥都被用来形容高考。“黑色七月”,应该是每个人心中不灭的记忆。从1999年开始,高校实行扩招。发展到今天,全国平均高考录取率达50%,上海、北京等大城市更是达到80%以上,大学从精英教育回归大众教育。 然而,大学通往研究生的这条独木桥,显然要拥挤许多。考研的录取率不到20%。在采访中,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与软件专业的田帆同学无奈的说:“经过高考,真的是被大小考试伤了,发誓再也不会往上深造。想起刚上大一那会,真是感觉无事一身轻。那时根本想不到自己还要再过一次独木桥。也没想到这一次是背水一战。” 走近考研一族 选择了考研这条路,便意味着要彻底摆脱大学校园里散漫、自由的氛围,要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八个大字铭记在心。高考,还有家长、老师帮忙;考研,只能靠自己。 中国传媒大学计算机与软件专业,60人,有35人报名考研。田帆告诉记者:“我们学校是偏文科、偏艺术的学校。在这里生活、学习很轻松,大一大二两年过得很舒服。刚入校时,就有师哥师姐告诉我们他们毕业后底薪3000元。因为学校比较有名,似乎也没操心过以后的就业问题。大三的时候,老师突然告诉我们现在的就业形势很严峻,本科生出去基本找不到工作。并且我学的是理科,在我们学校根本不占优势。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大概是大三后半学期吧,我和几个朋友打算考研,后来,人越来越多。 “学校西门旁边有海文(一考研班)设的报名点,我们的考研生涯就从此开始。那年暑假,我和几个朋友没有回家,一口气在那里报了三个考研班。英语、政治、数学。英语和政治在八月中旬,好像是九天吧,从早上八点到十二点,下午一点到四点。数学班我报了九月份的。9月2日~9月24日,每周双休日下午。 “一连九天,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带一包牛奶一盒饼干就上路了。在人满为患的公共汽车上,大概要晃晃悠悠两个小时才能到。上课是在一个大礼堂,偌大的教室,老师讲课都要用话筒。下面密密麻麻全是人,摆满了椅子,如果去得晚,没位子就麻烦了,就得搬小凳子到二楼平台上听。老师都是有名的,信息都是海量的!整整一天,脑子里的弦基本都是绷紧的,做笔记、划重点、做习题,一样都不能落。中午时间很短,还要清场,所以许多人都不去吃午饭,守在门口等。进去后吃点面包了事。那会正是北京最热的时候,赶上桑拿天就更痛苦了! “千万不要小看现在名目繁多的考研班,建议大家还是找有名的报。那些老师都是鼎鼎大名的,据说参与过多年考研命题,有许多内部信息。并且大学松散了两年,学的断断续续,实在需要找个地方集中起来学习。上考研班,会发许多相关的资料,基本就够用了,也省得再去满世界找。上了考研班,公共课心里就有底了。也会给专业课腾出不少复习时间。 “接下来,就完全要靠自己了。我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日程表,每天得完成特定的复习量。学校里许多人为了安静都在外面租房子,因为我们宿舍大部分人都考,所以没有这个问题。 “快要考试的前三个月,是冲刺阶段。那段时间,真是比鸡起得早,比鬼睡得晚啊!考研,真的是一条不归路。你花了时间、精力、金钱走了进来,便不能轻易放弃。” 当问及是否感觉辛苦时,他笑道:“其实还好,当时还是觉得蛮充实的。只是走过去再回顾,真觉辛苦。不过我还挺幸运,顺利考上了,辛苦没有白费。真正辛苦的,应该是'大五生’。” 大五,学士后考研族 按照一般逻辑,除建筑、医学等少数专业外,如果不挂课、不留级,大学生活都是四年制的。然而,因为考研,越来越多本该正常毕业的大学生或主动或被动地走进“大五生”的行列,继续留在校园里,与师弟师妹一起,拿着学位证在考研的路上越走越远。与应届毕业生相比,学士后考研族有着更多不为人知的苦衷。 在海淀,有著名的考研一条街。许多当地人把自家的小平房拿出来,专门租给考研的学生。不大的院子,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子,一张桌子一张床,就是全部了!在他们中间,流行着这样一段顺口溜。 搬了太多行李很累,送走太多的人心碎。 回到宿舍只见污秽,单独吃饭肯定反胃。 晚上不敢睡觉怕黑,早上只好继续假寐。 只想泡在网吧留言,或者找个酒吧买醉。 偶尔发条短信给谁,回复自己也在受罪 四年过来感慨万千,但愿后人不再颓废 高学历增加就业砝码 北京理工大学,李然。大学时并没有想过考研,对前景充满乐观。谁知道毕业后简历投了几百份,回复的寥寥无几。仅有的几个,月薪也只有1000元。采访时,他不停感慨,“现在毕业生太多了!我们学自动化的,择业范围很有限,稍好一些的就要硕士。我从人才市场回来后,就一头扎进了考研大军!当然,我也知道随着逐年扩招,研究生也越来越多,可是考了总比不考好!高学历总归是一块挺管用的敲门砖。” 只为心中的梦想 陈素素,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历史系。从大三开始便打定主意要考人民大学新闻系,谁知结果并不理想,遂来到北京。她说:“因为跨省市跨专业,难度很大。去年,我还专门请教过人民大学的师姐,不过还是失败了。 “其实我从大三开始就很努力的复习。一年半的时间几乎从早到晚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看书。不出去玩,也不关心其他事,所有的生活内容都和考研有关,也对考研很有信心。我付出了那么多却与之失之交臂,真得很不甘心。而且我英语政治成绩很好,就证明我还是有实力的。这次背着行李来到北京,真有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我把房子租到人大附近,也是信息流通更为顺畅。并且,感觉自己是这个学校的人。这种感觉很好! “也许有人要说我死心眼儿,不过我总觉得趁热打铁,成功的几率会高一点。现在读书,自然一心一意。要是以后年龄大了再想考,需要考虑的事情会比现在复杂,这份勇气也会慢慢磨掉的。”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发现,理想的“大五”生活,应该是这样的:早晨七点起床,去学校食堂吃早餐,再泡一壶茶,找个人少的教室上自习。有时候教室有课,中间还得换几回教室。中午在食堂吃饭,回附近租的房子小睡一会。下午继续找教室看书,晚上运气好,可以找认识的师弟师妹借个图书证去图书馆。 同是北京理工大学的张宇说:“现在学校里有多少大五生,没人知道。但数目肯定不少。住在学校、吃在学校、学在学校,感觉很熟悉、也很安全。对我们这种有过两次考研经历的人来说,压力都很大。表面上看,我们跟以前没什么区别,但心态却不那么单纯了,我们要考虑的东西很多,要承受的压力和诱惑也很大。我们更需要理解和鼓励。” 最后,李然用《大话西游》的台词为我们的采访画了个句号:曾经有一个珍贵的机会摆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如果这一切能够重来一次,我会对所有人说,我选择考研。如果一定要在前面加一个期限,那我希望是——直到我考上为止。 链接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的庞维国教授说:“大四时的考研,是以学生的身份在面对的,学校是他们的归属;踏上工作岗位的应届生是以社会人的身份面对的,社会是他们的归属。但大五生不再是学生,又没有踏上社会,没有什么归属,处在一个尴尬的位置上。他们心中充满了不确定感,对于考研的结果,对于自己现在的付出,对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大五生搬到学校附近住或者到学校看书,其实是在给自己一个心理暗示,认为自己早晚会成为这所学校的学生,这是一种未来的归属。 同时,很多学生的抗压能力并不是很强。虽然他们现在是破釜沉舟,但稍有波折就容易动摇。有时候家长的一句安慰,朋友的一句问候,都会给他们带来压力。如果这位大五生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明确的规划,考研只是抱着从众心理,这种情况就更糟糕。 (来源:青年时讯)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无限供给”一直是中国企业获得竞争优势、争夺国际市场的制胜法宝。然而2004年,号称劳动年龄人口最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群体巨大的中国,却遭受了突如其来的“民工荒”冲击。工人短缺最早出现在珠三角制造企业中,随后逐步蔓延,甚至扩展到中部地区,短缺工种也从熟练技工发展到普通非技术工人。许多企业因招不到工人无法正常开工。2006年春,“民工荒”再次卷土重来,据广东省的调查,截止到2006年3月份,整个珠三角地区的民工缺口数超过100万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就业的压力,或找不到工作,或找到的工作与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据2006年7月共青团中央、北京大学联合进行的“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截至5月底,已签约和已有签约意向的毕业生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这意味着将近三成大学生面临毕业即失业的压力。随着就业难度加剧,大学生的月薪期望值也一降再降,调查显示,甚至有158%的学生为了职业理想可以接受“零工资”,有6610%的学生将月收入定位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 根据笔者分析,“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恰恰表明了劳动力市场价格机制的失灵。理清这一现象的内在逻辑,需要深入具体层面进行分析。 “民工”真的稀缺了吗? 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速度放慢,但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仍然在不断增加。据社科院2005年的一份报告研究显示,我国劳动力总量预计到2021年才会开始减少。以后的15年中,我国劳动力资源仍很丰富。目前,农村人口占我国13亿人口的57%。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还会有大量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解脱出来,继续进入城镇劳动力市场。据农业部测算,我国农村需要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总量还约有15亿人,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25个省48个县的问卷调查显示,今年仍有75%的人表示将继续外出打工。这表明我国的农村劳动力供应仍然很充足。 再从需求方面看,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投资、出口都很活跃,无疑会加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但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并未改变,据测算,我国目前年度劳动力供大于求约1500万人左右,就业压力仍然是我国面临的最大难题之一。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因素至少有以下三点。 首先农民工工资过低。这是最主要的原因。廉价劳动力之所以廉价,说明供给太多、需求偏少,劳动力长期的供大于求使得农民工的工资普遍很低,上涨很慢。2004年广东省“民工基本状况调查”显示:民工月收入在800元以下的占总调查人数的482%,1200元以下的占787%。而同期广东全省在职职工月平均收入为1675元。有研究显示,最近12年来,珠三角民工月工资仅仅增长了68元,折合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上呈下降趋势。再加上拖欠工资的发生,农民工的经济状况更是困难。而同时农民工的生活成本、子女就学、养老、医疗支出却在不断增长,打工收益甚至难以维持劳动力简单再生产,吸引力自然下降。 其次务工环境差。工作环境差是缺工的重要原因。工作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劳动强度大、劳动保障设施差、吃住条件恶劣;企业文化生活少,员工缺乏凝聚力;随意打骂工人、扣押身份证暂住证;请假制度几近苛刻。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农民工只能作为城市里的打工者,不能享受城镇市民拥有的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服务,孩子上学要交纳高额的借读费。所以,农民工常常是工作在城市,家在农村,提高了务工成本。这增加了农民工成为熟练技术工人的困难。 再次外出务工的机会成本增加。由于近几年国家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强新农村建设、粮食价格上涨等因素,从事农业的比较收益上升,使得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增加,意愿有所降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真的过剩了吗? 目前,一个较为一致的论断就是大学生就业难和前些年不断“扩招”有很大关系。到2005年,我国高校在校学生达2300万人,毛入学率21%。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毛入学率并不高。早在1995年,毛入学率超过35%的国家就有29个,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新西兰、挪威和韩国等7个国家超过了50%。就我国人口受教育情况来看,2004年,我国6岁及以上人口共有1178万,其中大专以上学历者仅有68万,比例为577%。这一比例不仅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甚至相比于菲律宾、泰国等国家也有不如。因此,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仍然较低。在经济总量和增长速度都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国,一向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就业为何如此尴尬,甚至比农民工还要困难?从现象层面看,不外乎是因为大学生的培养和社会需求错位,或者大学生就业期望值比较高等原因。 低水平产业结构是二者并存的根本原因 总体上看,我国劳动力市场仍处于供大于求的阶段,但低端劳动力出现“短缺”和高端劳动力出现“过剩”的状况,表明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不仅是总量问题,更主要是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劳动力需求结构层次偏低的问题。而低层次的劳动力需求结构根源于低层次的产业结构,因此,低水平的产业结构才是我国“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的根本原因。 一方面,产业层次低和结构不合理,所能提供的高层次高素质人才就业岗位相对不足。我国第二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很大,但大而不强。低端的加工装配制造业规模庞大,而高端的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作为增加就业主要领域的服务业更是如此,传统的餐饮、商贸、运输等服务业比较发达,而需要高素质人才的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如法律、咨询、信息、金融等服务业所占比重低,这种产业结构决定了在劳动力需求上,必然是以体力劳动、简单劳动为主,而复杂劳动需求不足。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05年度全年全国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显示,2005年劳动力需求中,高中学历要求的占367%,大专以上学历要求的只占209%(其中大专占15%,本科占56%,研究生占03%)其余都无学历要求。和农民工相比,大学生经过了多年的人力资本投资,包括上学的费用和机会成本,必然在对工资、待遇等工作要求较高,因此,在大学生连续扩招、供给大幅增加的情况下,高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非常激烈。 另一方面,低端劳动力市场虽然供给量大,需求量也比较大,但低层次产业的低工资导致庞大的供给不能转化为有效供给。由于在全球分工中,我们占据的是低层次的加工制造业,竞争十分激烈,只有靠低价格、低利润来获取市场,低价格反过来造成低成本、低工资,工人工资长期维持在劳动力简单再生产的水平上,一旦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或劳动力再生产成本上升,就会出现一方面劳动力过剩,一方面“民工荒”的现象。“民工荒”的实质,就是低水平的产业支付不起上升了的劳动力再生产成本。调查也表明,月工资1000元正在成为新的招工难易的门槛。 几点建议 “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难并存现象的出现,其实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内在基本矛盾的集中反映。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长期的努力,又必须寻找现实的切入点。当前,可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知识型服务业,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供更多的用武之地,也为经济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通过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产业竞争力和产品附加值,使企业有足够的能力提高工人工资。 第二,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需要研究型人才,又需要技术型人才,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的这种多样化要求,打破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培养多样化的人才。在继续改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提升劳动力特别是民工的职业技能,为产业升级输送大批实用技术人才。 第三,优化就业环境,促进劳动力流动。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包括城乡分割、地区分割、行业分割,对人员的自由流动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优化就业环境必须统一劳动力市场,推进劳动力市场信息化建设,减少信息不对称。同时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性障碍,包括与户籍制度挂钩的就业政策、社会保障和子女教育等地方保护主义。 第四,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时提高劳动者工资,禁止非法用工和拖欠民工工资,研究建立协调劳动和资本利益关系的有效机制,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来源:中国经济导报 作者:田兴然)

日前,在西南财经大学举行的首届中国经济学教育学术年会上,专家们指出:目前经济学教育存在着教育教学与社会实践脱轨、人才培养目标过于趋同、专业口径过窄、不少学校重研究生层次学科建设、轻本科建设、盲目争取硕士点等诸多问题。 经济学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南开大学逄锦聚教授倡导说,国内高校应注重本科专业层次建设,努力建设示范性、重点本科专业。目前经济全球化后,经济学教育也应立足于全球,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培养的经济学人才应该是适应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的人才。 (来源 :中国教育网)

美国小学:孩子的乐园 提起美国的大学,许多中国人都赞许有加。可说到美国的小学,大多数人免不了要摇头。在美国工作期间,我把儿子带到华盛顿,在当地的斯汤德特小学从学前班上到了二年级上半年。孩子学了多少东西谈不上,但我亲身体会了一番美国的小学课程。美国小学大体上分为公立、私立、家庭几种,公立学校占主流,是面向大众的免费学校。记者的孩子上的就是这种学校,在此向读者讲几则有趣的故事。 不会说英语 照样爱上学 孩子没上学,大人还觉得挺轻松。可真要上学了,不免有点紧张,因为孩子还不会说英语。尽管也教过几个单词,可说到底,斗大的字识不了一箩筐。上学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夫妇俩临阵磨枪,教了孩子一些必用的词汇,可根本记不住。最后,我想了一招儿,别的甭学了,把至关重要的“厕所”一词学会就成。第二天一早,孩子穿了一身新衣服,背着新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了。 下午3时15分放学。我们本以为,一定会接回一个满脸委屈的泪孩子,没想到这小家伙又蹦又跳,根本没把和一群洋孩子在一起当回事。第一周一切顺利,第一个月也没问题,一直担心孩子不愿到校的现象始终没有出现。这反倒让人纳闷:这孩子变了吗?他两岁半开始在北京上幼儿园的时候,整整哭了一个月后才一切正常。5岁时到呼和浩特上幼儿园,还是总不愿去。这只能说明一点:斯汤德特小学是个有乐子的地方。 老师鼓励玩毛毛虫 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英语逐渐跟了上来,作为父母自然也就放心了许多。看到他每天背回一个空空的书包,语文、数学作业最多不过是两页纸,回到家三下五除二就做完了,总共用不了10分钟。孩子高兴,父母也就没有了负担。学生的各种课本是不能带回家的,因为那是公费买的;学生在课堂上用的练习本是免费的,一般也不带回家。每个学生在教室有一个自己放衣服的衣橱以及存放书本的盒子,老师要求学生每天必须把自己的东西整理好。 在接送孩子之际,记者留心看了各年级的教室,大体上是“花花绿绿一片”,学前班、一年级的教室最花哨,墙上有标着图画的字母表、数字、地图、学生绘画等等,根本没一块空闲的。教室看起来似乎很乱,但哪一项对孩子们都有用。应该说,这种花花绿绿的环境,没有哪个孩子不喜欢。每班一般20人左右,再多了就要分班。美国小学强调的是小课堂,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 老师上课也不强求学生坐个什么样,而是随意,甚至可以趴到地上,只要注意听、不出声就成。老师鼓励孩子们多玩、会玩,同时常向孩子们灌输一个概念:“分享”,大家一起玩。每周有一天让孩子们带一件自己得意的玩具到教室,彼此交流一起玩。 有一次,我们带着孩子到一个美国朋友家过周末。女主人格外热情,抓了一只毛毛虫装到了瓶子里,作为送给孩子的礼物,临别时还建议拿到学校让小朋友看。我们也就依言而行,出人意料的是,老师大加赞赏。而且就毛毛虫向孩子们讲了蝴蝶成长的整个过程,她还专门介绍了一家书店,说那里正举办一个有关蝴蝶的展览,建议我们一定要带孩子去。说实话,记者已是人到中年,也只是通过那天的事情才得知那种毛毛虫变成蝴蝶要用两周时间。 难闻朗朗读书声 也许有人会说,那美国的小学不尽是玩了吗?其实不然,而是寓教于乐。记者曾翻看过孩子的各种课本,从来没有看到有背的内容。老师教英语,从不要求背什么,甚至单词都不用背。使用的方法是:给图画,选单词;给单词,选图画;给句,选词填空;默写次数绝不超过3遍。如此多次反复,没有不会的道理。 我们中国人经常爱说的一句话是:“喜听朗朗读书声”。可在美国的校园,十几个孩子同声朗读一个东西很少见,甚至可以说是没有。美国学校十分强调阅读,但不是大声读,更多的是默读。阅读课外书从学前班就开始了,最早是一本书不过十来个词,而后再发展到几句话、短故事,一直到章节小说。 学前班就有了科学课,先是认一片树叶,然后是各种动物,逐渐复杂起来。学前班开始记日记,都在课上完成,最初画一个东西,随后是写一个词、一句话,慢慢地写得长起来。到了三年级,就开始写小论文了。 由此看来,美国小学生学得太轻松,而中国小学生学得又太沉重。如果两者能合理地取长补短,就再好不过了。 澳大利亚:塞里纳太太的家规 “活到老,学到老。”这句千古不朽的名言告诉人们知识是无穷尽的,一生都要不断地学习。在孩子的家庭教育方面,做父母的也得这样。否则,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还真手足无措。 信息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各种知识飞速传播。孩子在这样的环境里学习、成长,每天都能获得新的知识和进步。我女儿在澳大利亚的学校读书,在她的知识海洋里,东西方文明相融。她的言谈举止无不透着点儿文明。看到这一切,我心里高兴。 女儿毕竟是个尚未成年的孩子,对大千世界里眼花缭乱的种种新、奇、怪的东西缺乏辨别力,会受那些东西干扰而偏离学习目标。这就需要父母的引导。然而,从传统模式中走过来的父母来教育信息时代的孩子,谈何容易?!在女儿眼里,父母光知道联合国不行,你还要知道“飞儿乐队”是什么;你不但要了解布什,还要知道“宝儿”是谁。不然的话,她会觉得你什么都不懂,你和她思想交流的平台就会产生沟壑。甚至坐在沙发上时,她的手就不再搭在你脖子上了,与你保持距离。这样,你还如何对她进行教育? 我常觉得对于未成年子女教育无从开口,无处下手。在黔驴技穷又无助的情况下,我不禁会想到自己的未成年时代。那个时代,我父母以一根棍棒,一句就解决问题。在读书期间,稍有情况,父母就会说:“不好好学习,那就只能一辈子面对黄土背朝天。”实在不行,再来上几棍。现在的孩子,你跟她讲自己像她这个年龄的时候,学习条件差,但知道用功,希望她珍惜如此好的条件,刻苦学习……她会回答,时代不同了,没有可比性;你说不管什么时代都应该刻苦学习,她会应道,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代沟;你告诉她学习语言要多看、多读、多写、多背,她会说,现在没人那么傻读书了;你要求她放学早回家,她会跟你说,应该多一点自由。你再多说什么,她就会说,中国的父母就是那么跟不上时代,就是那么土。 中国孩子的父母真是太土了吗?邻居塞里纳家有两个女儿,与我女儿同龄。每次见面,两个女孩都热情打招呼,非常有礼貌。洋人教育孩子可能真有绝活。碰面的时候,我总是与塞里纳夫妇聊聊孩子的教育问题,希望从他们那里取点经。“难啊”,塞里纳太太深有体会地说。“她们认为自己什么都对,自己什么都好,外面的什么也都好,唯有自己的父母什么都不好。对于家庭的管教,她们有一千个理由不接受!”看来,洋人在教育孩子方面也与中国人有同样的苦衷。有什么办法?塞里纳太太答了四个字:“家有家规。”她的家规归纳起来还真有不少条: 1、孩子要尊重和热爱父母,每天早晨离家上学时,必须与父母相吻,说再见,放学回家时,必须向父母问好,再与父母相吻。这样有利于加强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和爱心。 2、孩子必须让父母熟知在学校的学习、师生及同学关系等情况,以便父母有的放矢地与校方沟通,把握孩子的学习和成长情况。 3、孩子要学会待人接物。家里来朋友或客人时,孩子必须上前打招呼,并且招待朋友或客人茶水或咖啡。朋友或客人走后,孩子收拾并清洗杯具。 4、孩子必须学会理财和珍惜衣物。父母每周给孩子一定的零用钱。孩子对零用钱要有计划地使用。每笔开支都要有票据,周末交父母审查。如有开支不合理情况,必须听取父母意见,保证在以后不出现类似情况。否则,扣发下周零用钱。放学后不得穿着校服下厨房,不得穿着校服或正装去遛狗。要爱惜贵重衣物,遛狗或出门散步时,必须换上便装。 5、孩子要主动培养生活能力和责任感。早上,孩子自己听闹钟起床。自己做早餐和准备午餐盒饭。另外,留出足够的时间赶校车或公共汽车。除身体不适等特殊情况外,父母不接送孩子上下学。 6、保持室内整洁。周一至周五上学期间,孩子起床后要将床铺整理好。如果发现没这么做,放学后接受到湖边跑一个小时的惩罚。塞里纳太太讲到这点时,特别跟我说,惩罚,但不伤害她们。让她们出去跑对她们身体还有好处。周末,孩子起床后不但要整理好床铺,还要打扫整个房屋和洗车。两个孩子,分工进行。 7、孩子18岁生日之前,只有男同学,不得有男朋友,不得与任何男孩子约会,晚间不得出门。参加同学生日聚会必须提前告诉父母,由父亲或母亲陪同前往。塞里纳太太说,这些未成年的女孩子,看到任何一个男孩子都觉得他像王子似的。这样可危险。她说,两个月前,大女儿去参加一个男同学的生日聚会。她坚持要陪大女儿一块去。结果,大女儿对此十分不满,故意说话气她:“我18岁生日那天就找个男朋友结婚,一天都不跟你多呆。”塞里纳太太说:“好啊,反正你现在还不到18岁生日。” 时间久了,我女儿与塞里纳一家成了好朋友,对塞里纳太太的家规也非常了解。现在,家庭教育还算顺利,土的再加些洋的,她似乎都能接受。 由此看来,在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过程中,我们传统的东西有着十分宝贵的价值。只要我们做父母的注意知识更新,注意与子女沟通感情,我们的教育一定会成功。 英国教育:强调启发兴趣 曾请教一些英国大学的教授,为什么英国教育中如此强调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乐,更不等于痛苦。 国内常有厌学的事,这在英国的中小学里是不可思议的。很多驻英中资机构人员的子女在当地读书,即使没什么外语基础,孩子进入学校没几天,就喜欢上学了。 按英国的学制,妞妞5岁进了学校,一年级就有科学课、地理课等。其实,这些听上去很高深的学科讲的都是生活常识。比如地理课,就从你学校旁边的环境讲起:公园、花草、马路和汽车,刮风、下雨和晴天。孩子们是从生活渐渐亲近科学的。开学几个月后见到小妞妞,算术、语文虽然学得不多,但懂了很多事,她会很热情地帮助客人端茶倒水,礼貌用语一套套的。小郑的女儿在英国读三年级,很少有课外作业,在学校里也有很多半游戏的课。比如老师讲一段历史故事,涉及到著名的家族,小朋友们就用废报纸来做这个家族的族徽。老师还告诉他们:什么是带有种族歧视性的言行,受到歧视,一定向老师投诉,这是一种雏形的利用法律自我保护的训练。 校外课也很多,记者经常在地铁上碰到一班小学生,他们也许是去博物馆,也许只是去某个公园游戏。一路上,是他们学习公交常识、公共秩序和公共行为规范的机会。英国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几乎都设有专门的教育场所,除对学校特别照顾外,周末还有很多父母与孩子一起参加的免费活动项目。比如在科学博物馆,为鼓励四五岁孩子的动手能力,不仅免费让孩子使用新技术的照相机,还当场把你拍下的照片印在小T恤衫上奖励你。著名的大英博物馆、自然历史博物馆、现代艺术馆,甚至像英格兰银行这类很专业的博物馆,都是孩子们常去上课的地方。 英国政府说,教师是世界上最伟大的职业,学校要为社会输送有各种职业能力的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核心任务,启发学生的兴趣是最重要的教育方法。英国从中学开始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学生要系统掌握相当的基础知识,但仍然与学生兴趣结合起来。进入初中,学生就可以选课,英国的初中生开课的面很宽,他们初中毕业时,最少要有6门课的考试成绩,多数人考8—10门。除少数几门必修课,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有很大的自由度,学得突出的科目也可以提前考。 近年工党政府抓学生的考核成绩,一些学校便简化了与考试无关的欣赏课,立刻引起社会的批评,认为这是与知识本质背道而驰的倾向,必须纠正。英国王储查尔斯连续3年亲自为中学的语文、历史教师办暑期班,请著名的文学家、作家、历史学家开讲座,提高教师对本学科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前不久一项调查发现,近年选择数理化课程的学生人数锐减,一些科学家组织立刻就“学生为什么对科学的兴趣在减少”?进行深入调查,对一些学校减少科学实验课提出尖锐批评,称此作法损失了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机会,埋没了科学人才,并将此提到“威胁着这个国家的繁荣、生活质量和它在21世纪的进步”的高度。最近《每日电讯报》从大学生普遍不会做饭发现,许多中学把烹饪课简化成了食品技术课。查尔斯王储很快发出呼吁,要求学校恢复传统的烹饪课程,提高孩子们的做饭能力。 记者曾请教一些英国大学的教授,为什么英国教育中如此强调学生的兴趣?他们的回答很简单:只有喜欢、热爱你的专业,你才会不顾一切地投入精力,再辛苦也不痛苦。如果做你不喜欢的事情,不辛苦也痛苦。追求知识、提高能力没有不辛苦的,但辛苦不等于不快乐,更不等于痛苦。 别用大人标准对孩子创造力进行评价,瑞典孩子少拘束 在瑞典,提起作家林格伦和她创作的文学形象长袜子皮皮,可以说无人不知。1945年以来,关于皮皮的书多次再版,成为瑞典有史以来最畅销的儿童书籍。该书的译本畅销60多个国家,总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作为瑞典孩子心目中的偶像,这位瑞典小姑娘皮皮不受社会上的任何约束,把孩子贪玩的天性发挥到了极致。她一个人住在一栋小房子里,力大无比,生活完全靠自己。她所做的一切几乎都违背大人们的意志,她挑战权威,不去学校上学,淘气捣蛋,有时还编瞎话,与警察开玩笑,戏弄流浪汉。但是另一方面,她又见义勇为,帮助弱小,胆大心细,聪明机智,充满活力与创造力。 皮皮形象的出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瑞典人。现在三四十岁的父母亲,都是读着林格伦的书长大的,因此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可想而知。随着现代自由教育思想的出现,人们逐渐认识到,严厉要求儿童,无条件服从的教育只会使他们产生压抑和自卑感,让他们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而创造力,远比死读书和考试分数更重要。 曾观摩过瑞典一所小学。瑞典小学生都有富于创新,积极主动的精神。那次上英语课,老师刚在黑板上写下一个新单词的发音,一个男孩马上站起来纠正,指出老师的发音不对。因为他暑假在英国度过,对该单词很熟悉。经查实,老师马上对学生们说对不起,并让学生大声地把该单词再念一遍。整个过程很自然,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在上数学课时,授课老师从来不强调自己知道的是唯一答案,而只是说,相对而言,这样做比那样做更好些。遇到自由发言的时候,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哪怕自己的观点不成熟,也自信地说出来。在这里,随处都能看到皮皮的身影,人云亦云、盲从老师会被看成没有主见。 1971年,瑞典文学院在授予林格伦金质奖章的仪式上说,“你创造的这个世界是属于儿童的,他们是我们当中的天外来客,而您似乎有着特殊的能力和令人惊异的方法认识他们和了解他们。”瑞典人认为,孩子是上帝赋予的礼物。这个礼物本身就是最好的,而不需要通过后天的雕琢变得更好。 儿子的幼儿园有绘画课,一次去接他,看他正认真地在涂抹,告诉我正在画一个飞机,看着那分辨不清的形状,我连说带比划,告诉他应该怎样画才是飞机的样子。旁边的阿姨听了,马上走过来说,不要用大人的标准对孩子的创造力进行好坏优劣的评价。“孩子所做的都是最好的,他不需要变得更好”。后来我每次留意观察,发现幼儿园阿姨教授绘画的方法完全是自然教学,就是把画板和颜料放好,然后任由孩子们涂抹,决不加任何限制。而在最后总是夸赞每个孩子的作品,从不表扬这一些,批评另一些。与其说她们在教画画,不如说是在锻炼孩子的创造力。在她们眼里,具体的绘画技能远远赶不上孩子的创造性重要。 另一方面,瑞典人认为孩子首先是社会的,其次才是家庭的,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不能侵犯孩子的权利。当地一个华人家有两个学龄前儿童,由于父母工作较忙,从国内接了老人来照料。有时孩子们在院子里玩,不愿意吃饭,奶奶就端着饭碗,到处追着孩子喂。后来不知哪位邻居看不下去,叫来了警察。父母被很严肃地告知,不应该强行给孩子喂食,否则就有虐待孩子的嫌疑。在瑞典人的家里,孩子吃饭时很随意,想吃就吃,不想吃就等下一顿再吃,父母亲从不勉强孩子,而是让他们自己决定。 瑞典人对孩子自主性的尊重体现在许多方面。除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外,瑞典人很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决不把大人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很少对孩子进行道德说教。在不妨碍他人和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儿童做任何事都不会被制止。中国父母带孩子去别人家做客,道别时总要求孩子说一番客套话。而瑞典孩子在这方面似乎不太讲究,父母也少有督促着他们讲这些礼貌的。有一位中国朋友带着自己的瑞典丈夫和他们的儿子到我家做客,告别时那孩子转身就跑,妈妈立即抓他回来,告诉他要讲礼貌等。可爸爸却在一边说,不必对小孩子要求过多,等他们长大了,再学这些礼节也不迟。 教育视点 成功固然很重要,但它却不能代替快乐。一个对事业、生活缺少乐观态度的人往往也很难取得成功—— 让孩子体验快乐 丁刚 未成年人教育是眼下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想发表点看法,便给远在美国的朋友发了封电子邮件。朋友很快就回了信,上写“亚裔父母眼中的好孩子”,下列10条标准,摘编如下: 1、高考得满分; 2、会拉小提琴或弹钢琴,而且要达到能在音乐会上演奏的水平; 3、申请报考20多所高校,并且全都通过录取线; 4、考入全美名校,而且能获得足以支付学费的高额奖学金; 5、有四样嗜好。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第四是喜爱弹钢琴或拉小提琴; 6、喜欢古典音乐,不喜欢“煲电话粥”; 7、考取有高额奖学金的博士研究生; 8、立志成为一个脑外科专家; 9、与一位亚裔美国医生结婚,儿孙也非常成功; 10、喜欢听父母亲讲述他们过去的故事,尤其是他们赤着脚走20多里路去上学的艰苦经历。 看了这10条标准,我不禁哑然失笑。朋友是改革开放后去的美国,他的女儿是在美国上的中小学,现正准备考大学。据朋友讲,这10条标准在同龄的亚裔孩子中流传甚广。不难看出,这些标准很可能就是这些亚裔孩子们编撰的。他们生活在两种文化的碰撞磨擦之中,自然会处处把父母亲的谆谆教诲与学校里美国老师教授的观念相对照,因此便有了由这样的对比而产生的一些看法,这10条标准就是这样的产物。标准虽然讲的是旅美亚裔父母亲眼中的好孩子,但它多少也能代表国内父母亲的标准。比如高分数,会弹钢琴,不喜欢“煲电话粥”等,其实也是现在许多中国父母亲希望孩子能做到的。 就标准所追求的目标来说,这10条与美国父母的追求或希望有不少差别,究竟孰优孰劣,难下定论。世界上原本就没有绝对完美的教育方式。这10条标准当然也包含了许多积极的东西。但是,旅美亚裔的孩子们为什么要编出这样的标准来呢?肯定是他们有不满意的地方。那就是这10条标准没有涉及,而对孩子们来说又是十分重要的东西,我想这当中最重要的也许就是快乐了。 这样的标准当然是以成功为目标而设计的,或者说,在许多父母看来,成功是等同于快乐与幸福的。其实,近年来颇受争议的“唯分数论”的症结也在于此,它实质上体现了我们现在的教育观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成功为主导的。 成功固然很重要,但它却不能代替快乐。一个对事业、生活缺少乐观态度的人往往也很难取得成功。我想借用中国儿童教育工作者卢勤的一段话来做本文的结语:“快乐是一种体验,体验是任何人代替不了的。让孩子从小体验快乐,成为一个乐观主义者,比成功更重要。”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