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昆明理工大学被曝光“建盖五星级酒店”后,最近云南农业大学又曝出“惊现五星级酒店”。校方回应称:该酒店并非五星级,是采取BOT模式引进企业管理和投资建设的学院综合楼,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实现了“共赢”。记者调查了解到,高校频现“五星级酒店”背后其实暗藏着一个监管的灰色地带。 

大学频现“豪华酒店”引人侧目
  
    有关云南农业大学新校区内有一个“晟世仟和”五星级酒店、装修豪华的消息日前引发社会关注,许多人认为大学内不该建盖如此奢华的酒店。
  
    记者15日前往云南农业大学实地采访,路上远远就能看到醒目矗立的酒店,楼顶一侧竖有“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六个大字,另一侧则竖立着“晟世仟和”四个大字。酒店毗邻学校大门,一圈黑色围栏将酒店和校园围在了一起。宽敞明亮的酒店大堂里,一盏大型水晶吊灯很是惹眼,外部装修包括走廊已经基本完毕。
  
    许多网友对今年2月昆明理工大学被曝光的“建盖五星级酒店”一事仍记忆犹新:同样是高校,同样是建盖豪华酒店,同样是引发了声讨……为何企业与高校频频以这种方式合作?
  
“校企合作”暗藏土地监管“灰色地带”
  
    尽管对外宣传是酒店,楼顶也竖着酒店的名字,但云南农业大学宣传部新闻中心严明杰15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这里不是酒店而是云南农村干部学院,“没有进行过星级评定,只是建设标准高,说五星级是假新闻。”他介绍,云南农村干部学院是2009年经云南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培训各县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涉农的副局长、乡镇长、村级农村干部、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大学生村官等。由于培训任务重,条件又跟不上,才决定建设云南农村干部学院综合楼。
  
    校方回应称:学校创新建设方式,采用BOT模式,不花国家资金,在广泛考察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引进晟世仟和商贸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学院综合楼,并做好综合楼的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根据相关协议,晟世仟和商贸有限公司在做好学院后勤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可对社会开展有偿经营服务活动,以回收投资建设成本。
  
    那么,这种“校企合作”又有何玄机呢?从严明杰的谈话中不难窥见一二:“土地是学校的,也就是国家的”,是“以培训综合楼的项目进行建设、审批”。而晟世仟和酒店总经理助理陆于弘也承认:“酒店是以学院的名义审批、规划的”。但对于具体投资数额、预计多长时间收回成本、合作期限等问题,两人均表示“不清楚”。
  
    对此中国商业法研究会秘书长李业顺分析,高校之所以频现高档酒店,无非是各取所需:企业建盖酒店必须购买商业用地,还要通过招拍挂的程序,手续复杂、成本高;学校既能提供土地,在规划审批时用学校“XX楼”“XX中心”的名义也更容易通过。“说白了就是钻政策的空子:既然是酒店,就该占用商业用地而不是学校的教育用地。如果是学校教学楼,就不该对外以酒店名义进行宣传。这其实是一个监管的灰色地带。”
  
高校资源该怎样合理利用?
  
    记者发现,云南农业大学和昆明理工大学在就五星级酒店一事应对舆论方面可谓“异曲同工”:都否认是五星级酒店;都说建盖酒店是为了学术、培训等需要;都称建设资金没有花国家和学校的钱,是通过市场方式筹措资金……但这样的解释,似乎公众并不“买账”。
  
    在酒店外侧的学校篮球场里,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打篮球的学生。一名男生说,总觉得在学校里盖这样的酒店不太好,人来人往复杂、不利于校园安全不说,这么豪华也不合适。另一位学生则说,盖酒店也没什么,但像云南农业大学这样农村学生多、科研项目多的大学,应该把资金用在实验室、实习基地的建设等方面。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不少人并不了解学校建“五星级酒店”的资金来源。一位本校的学生说:“我们打饭那么挤早就应该加盖食堂了,宿舍有问题却一年多不来修,很多教室也陈旧……”
  
    李业顺说,在高校资金等教育资源的使用上,要看教学、学生是否需要这样的酒店。“现在一些大学食堂变身高档餐厅,做出了鲍鱼海参;大学招待所变身高档酒店,其实都是利益驱使。”
  
    云南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副院长赵春盛认为,学校如果有足够能力,建酒店是可以的,但如果学校本身能力达不到,为了建酒店挤占了学校的土地或资金等资源,就不应该了,“在这里应该注意土地资源使用的合法性问题。”

 

 

 


    今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科目开考前,被曝英语考题泄题。这一事件在两会期间引起高度关注。昨天,教育部网站公布消息,目前已经抓获主要犯罪嫌疑人。教育部要求认真核查试卷,对作弊考生严肃处理,强化复试考核。 

作弊考生开除学籍
  
    由于在初试中被发现考题提前泄露的情况,昨天教育部特别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招生单位加强复试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完善复试方案,认真核查试卷,强化复试考核,确保招生工作有序进行,确保录取公平公正。
  
    公安机关接教育部门通报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案件线索后,迅速立案侦查,目前已抓获了主要犯罪嫌疑人,案件还在进一步侦查中。
  
    教育部要求招生单位和有关部门,对经核查确定的作弊考生严肃处理,取消本次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和录取资格,在校生由所在高校给予开除学籍处分,相关处分记入诚信档案和人事档案。作弊团伙中如有涉及教育系统公职人员的,一律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构成犯罪者,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重点测试可疑考生 
  
    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出席教育界别政协委员联席会时曾就此事回应,袁贵仁称泄题事件侦破工作正在进行中,已经取得较大进展。
  
    袁贵仁强调:“命题、运题、保管题、考场开考前,哪个环节出问题都是可能的。不管这个案件涉及教育系统的什么人,一律按法律处理。”袁贵仁透露,教育部门对150多万考生的英语试卷进行了全面普查,对有与网上信息重点疑似的试卷,将会在复试时加大外语成绩的测试,如果没有那个水平,只要确认参与作弊,就会取消考试资格,并责成其学校进行处分。
  
    1月7日,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开考,14时至17时为英语科目考试时间,但有考生却在13时左右接到来自据称是“启航教育”提供的答案。
  
    广州医学院东风西路校区一名考生称,1月7日13时10分左右,突然收到一条来自号码07527429960的辅导班短信,内容为一套英语试题的答案,这些答案共分四次发送。
  
    下午考完试后,这名考生发现这份答案与下午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试题答案完全吻合,怀疑泄题。
  
    泄题并非发生在广东一地,长沙、武汉、北京、太原均有考生上网举报或接受采访时称,考研英语考前泄题。

 

 

 


    甘肃农业大学联合中国高校和企业历时7年,研究开发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凝乳酶和乳酸菌发酵剂产品,应用于干酪和酸奶生产,实现微生物凝乳酶、乳酸菌发酵剂和乳制品加工技术的配套集成及产业化推广。该项目刚获得了2011年甘肃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14日,参与该项目研究的甘肃农业大学甘伯中教授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说,凝乳酶主要用于奶酪和干酪素加工业,促使牛奶凝结;乳酸菌发酵剂是应用于酸奶、干酪和其他发酵乳制品生产的乳酸菌培养物。

    他说,目前中国乳品生产所需的这两种辅料全部依赖进口,全球凝乳酶和乳酸菌发酵剂市场几乎长期被国外几家大公司垄断,中国每年进口凝乳酶和发酵剂总量达400余吨,进口费则高达15亿元人民币。

    2004年,甘肃农业大学联合高校、企业,系统研究了中国青藏高原和西南牧区产凝乳酶微生物和乳酸菌资源,并构建起中国首个产凝乳酶微生物种质资源库。

    甘伯中说,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所处的独特地理位置和特殊气候,有着稀有的微生物资源,“为发现更多优良菌株,我们深入藏区,跟牧民同吃同住3个月,发掘和采集牧区特有菌株”。

    他说,相比国外大公司,他们自主研发的凝乳酶和发酵剂产品存在相对优势。科研人员从甘肃、青海、西藏等地采集牦牛乳样38份、酸奶样品120多份,分离得到386株产凝乳酶菌株和430多株乳酸菌菌株,为干酪和其他发酵乳制品生产提供多株候选菌株,丰富乳酸菌资源库。

    此间,他们从中选育产凝乳酶菌株82株和优良乳酸菌菌株12株,确定了生产工艺参数,开发出了适合中国国内乳制品生产的凝乳酶和发酵剂。

    “与国外凝乳酶和乳酸菌产品相比,本项目开发的产品具有营养要求低、生长和产酶周期短、培养简便等优势,提高了凝乳酶的活力和发酵剂的单位产量,降低了成本。”甘伯中说。

    同时,该项目将凝乳酶和乳酸菌发酵剂应用于干酪生产,研究了牦牛乳干酪、白霉干酪等产品的加工技术,并进行了产业化推广,填补了国内空白。

    该项目成果分别在北京、新疆、甘肃等7家企业进行推广应用,2008年—2010年7家企业共新增销售收入6.5亿元,新增利税1.38亿元。

    现今,他们自主研发的凝乳酶和乳酸菌发酵剂产品已有少量出口至土耳其、阿根廷、巴西等国。

    “我们的产品也存在不足,需逐步改进;被市场接受认可是发展面临的最大困难。”谈及产品在市场的“明天”,甘伯中说,中国国内市场几乎全被国外技术垄断,要让国内乳品企业接受国内技术和产品,还需要一段时间。

    甘伯中建议,现今高校和科研院所有很多的科研成果需要进行转化推广,但科研成果与实际转化推广对接的渠道仍不够畅通,需要更多企业积极参与合作,学研产形成合力,将这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此推动国家科技进步。

 

 


    经过十多年的追踪调研,山东泰山民族中学副校长宋文新代表认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类型,其体系远没有普通教育完善,中职、高职协调发展、逐级衔接的职业教育体系尚未建立,致使我国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处于弱势位置。

    如何破解职业教育面临的困境?为此,宋文新用题为《关于职业教育顶层设计的建议》的议案,提出了解决方案:一是正视“体面劳动”,改变用人制度以及人们的观念,使企业和其他行业的劳动者在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劳动待遇、劳动保障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应有的、完善的保证,给“技师”应有的社会位置,以此改变职业教育不再处于不受重视的地位。二是从制度层面上科学设计,发展“本科高职”和培养“本科技师”,科学确定“本科高职”的内涵性质、培养方向、教学方式等,让中职与技术本科对接,让中职技能专长通过继续深造得到延续和发展,体现职业教育体系中各层次的连贯性。

    宋文新代表说,理想的教育体制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纵向两轨并行,横向互相沟通、形成立交。“两轨并行”实现不同类型的人才通过不同类型的教育来培养,“互相沟通”则实现教育体制的灵活开放,两者结合则是实现教育公平完整的体现。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人才按类型分轨发展,但允许个体根据需求和能力跨轨发展。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后,按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大体相当的比例,分两个途径继续学业。

 

 

“我是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李培根。”
 
在湖北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最后一个发言的全国人大代表李培根这样介绍自己。他没有说明自己担任的校长这一行政职务,而是自称“教授”。
 
李培根没有照着稿子念。从痛批中小学课外辅导班乱象,到呼吁取消对大学不必要的评估,再到建议社会道德建设,他的发言令代表们频频点头。
 
今年63岁的李培根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机械工程学专家,2005年开始担任他的母校——华中科技大学的校长。2010年6月,他在华中大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一篇演讲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根叔”这一称呼也由此为公众所知。
 
在那篇题为“记忆”的演讲中,李培根把学生在校四年见证的国家大事和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串连起来,让学生从流行的网络词汇背后明白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并表达对学生未来的期许,赢得掌声不断。“根叔!根叔!”的喊声在毕业典礼响起。
 
学生、网友的热捧也引来了非议。有人批评李培根“媚俗”,说大学校长不该“把讲话当作小品或者相声”,“娱乐一把,赚取廉价的掌声与喝彩。”
 
对这些评价,李培根付之一笑。“如果仔细看了我的演讲全文,就不会有这样的批评。”他说。
 
事实上,在华中科技大学内部,这位“个性校长”听到的也并非全是赞誉。近年来,李培根多次提出学校要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转变,就引起了一些教师的不解。
 
教师们的担忧主要是这一转变是否会降低他们的地位。李培根说,这是误读。“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教师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他说,不能把学生当成流水生产线上的产品,每个人都需要有自由的发展。“这其实是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
 
谈起“根叔”这个称谓,李培根笑笑说,源头可能无法考证了,最初应该是出现在校园BBS上。“我倒没觉得什么,学生们叫着亲切就行。”
 
但学生并非总是对这位笑容可掬的校长毕恭毕敬。常到学校BBS“潜水”的李培根发现,一张写有“我们绝不赚学生一分钱”字样的校长照片就常常被学生贴出来,表达对食堂饭菜价格的不满。
 
“绝不赚学生一分钱”是李培根接受采访时曾说的一句话。“学生们知道,我要求学校职能部门经常上网,了解学生需求。他们贴那个帖子是因为对食堂的饭菜不满,是批评和讽刺我。”李培根说。
 
“学生是很可爱的。我可以认真地讲,学校对学生食堂实质上有补贴,确实不赚钱。”李培根说,“不过,这对我也是个警醒,提醒我把方方面面工作都做好,让学生满意。”
 
为了尽可能多地与学生沟通,李培根坚持每学期多次、多种形式与学生见面聊天。见面会上,学生自由提问,校长从不回避。
 
今年初的一次见面会上,一名学生提出高校中存在同性恋的问题,问“根叔”怎么看。对此毫无准备的李培根多少有点意外,不过随后他马上回答:“对这种现象能够理解,学校不会歧视他们。”“不管有没有同性恋倾向,每一个学生都是华中科大的孩子。”
 
 一问一答不过一分多钟,只是两个小时见面会数十个问题中的一个。但这个细节后来被媒体抽出做成了标题。“我能理解媒体的做法,毕竟他们没有歪曲我的本意。”李培根说。
 
李培根说,提倡质疑与鼓励批评对大学而言非常重要。一校之长对教师、学生的批评和抱怨采取什么态度,和一个学校的治学氛围是否宽松有着密切关联。“除非违法言论和侮辱性的语言,华中大BBS从不删除学生的帖子。”
 
“华中大历史上很多校长做得比我好,我说我是我校历史上受批评最多的校长,”李培根说,“我坚决维护学生和教师批评校长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