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新闻单位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面试入围者多是女生,而且个个都算得上出类拔萃——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奖学金拿到手软,外语好得呱呱叫,有些女生还有一两项精通的特长。
 
招聘单位的负责人纳闷:优秀的女生这么多,优秀的男生在哪里?
 
近年来,高校女生的数量逐渐增加,不仅与男生平分秋色,甚至还有赶超的势头。这种现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忧虑“阴盛阳衰”。但事实如何呢?记者调查发现,应试教育的选拔方法对女生更有利。但进入婚恋、就业阶段,女性遇到的困难和障碍比男性更多。“阴盛阳衰”之说为时尚早。
 
数据:综合大学男女“对半开”
 
文科类专业女生占大头,理科类专业女生比例提升。
 
广州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的同学小甘告诉记者,班上男女生比例接近1:3,男生几乎是绝对的“少数派”。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学院2008级全英班的小朱说,班上共有31人,连他在内只有3个男生。以上的情况不是特例——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多所高校中,中文、外语、新闻等文科类专业中,女生数量已经大大超过男生。
 
即使在理工科专业中,女生的比例也在提高。广州大学土木学院的锦浩介绍,在班上有34名男同学,8个女生。女孩子们学习都很勤奋,成绩都在班上的中等位置。广大计算机学院的广豪则告诉记者,班上有32个男生,6个女生,女生们大多数成绩优秀。
 
女生顶起“半边天”
 
统计数据也说明女生正在顶起高校的“半边天”。截至2008年,女研究生占总数的45.67%,普通本专科生中女生人数所占比例已增长到49.86%,接近一半。广州大学招生办负责人告诉记者,2009年该校录取男生2500人,女生2814人;2010年男生2556人,女生2818人。“几年来都延续这个趋势。据我了解,广州地区的综合性大学里,男女生比例基本是‘对半开’。有些学校女生数量还要略多一点。”
 
理工院校仍是男多
 
男生的人数优势在理工科院校、农林类院校、医科院校仍然得以保存。记者了解到,以华南理工大学为例,从前男女比例大约为7:1,近年来已经降低到4:1左右。2010年,华南农业大学的在校男女生比例约为1.31:1,男生略多于女生。广州医学院学生处副处长麦倩挚介绍,作为医学院校,该校目前在校生的男女比例基本达到了1:1,10年前,男女比例是2:1。
 
表现:女生课业成绩普遍较好
 
用人单位称,虽想要男同学,但优质女生太多难拒绝。
 
著名教育专家孙云晓曾在专著《拯救男孩》中指出,2006至2007年、2007至2008年连续两个年度,在全国约5万名国家奖学金获奖者中,大学女生人数均为男生的两倍左右。国家奖学金主要的评选标准是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课业成绩,由此可见,女生的优势非常明显。
 
男生实习有优势
 
广大土木学院的锦浩说,班上的女生学习非常勤奋,成绩总能保持在中等。“说实话,她们不是班上最优秀的,但也绝不会掉队。”“从整体来看,女生的课业成绩更好一些。”广医学生处副处长麦倩挚说。她观察到,认真、踏实、勤奋、听话等是女生的共同特质,这会帮助她们学得更扎实,考试的成绩更好。“但进入实习阶段后,男生有体力优势,而且普遍来说操作能力要强一些。”
 
“阴盛”专业 阳刚受压
 
在一些女生多的专业里,男生多少感觉到“受压抑”。广大中文系的小甘告诉记者,系里的男女生比例接近1:3,拔尖的男生极少。“男生是少数派,不管上课还是生活,见到的大都是女生,很容易磨灭男生的性格。”小甘说,男生都很怕“出挑”,潜意识里不太愿意“出风头”,这是环境带来的影响。
 
用人单位难拒优质女
 
在社团活动、专业实践中,女生的表现也非常活跃。供职于广州一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刘小姐告诉记者,所里这两年录用的实习生中,都以女生为主。“其实我们想要一部分男同学。但筛选简历时发现,女生的条件都非常好。”刘小姐有几分无奈:“女生们外语都过了六级,甚至有的考了专八、托福,女生们的课业成绩更好,有些女生已经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还有个别女生甚至在修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课程。你如何拒绝这些优秀的女孩子?”
 
溯因:选拔机制主要靠考试
 
重点高中录取的尖子生中大部分是女生。
 
这些优秀的女生是如何养成的?女生的集体崛起得益于哪些因素?记者调查发现,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方式特别是选拔机制都是关键因素。
 
尖子多“娘子军”
 
2009年广州中考录取时,本报记者就曾留意到一个现象:重点高中录取的“尖子生”里,女生比例要比男生高。比如,当年广雅中学录取的高一新生中,最高分考生是女生,前十名录取的考生是7女3男;华附、省实录取的前十名考生男女比例为4∶6……“尖子生阵营快成娘子军了!”当时就有招录负责人向记者笑称。
 
现在,当年的这批学生已经高三,而重点高中女生多男生少的情况仍然在延续。“我们学校招生时确实发现女生较多的现象,像去年入学的学生中,女生就占了58%。一般来说女生都会多一成左右。”执信中学办公室一名老师告诉记者。而广东实验中学目前高一级的1130人中,男生有508人,占45%。
 
考试背诵多利女生
 
“我们发现这几年全市的高中都出现了这个特点。”执信中学办公室这名老师告诉记者。她分析,这与现在广州中考题目、考试形式有关。“有的男生在初中都还‘没定性’,比较贪玩,更喜欢运动、做实验等。现在的中考试题都着重考查基础性的知识、书本上的内容,对擅长背诵记忆的女生比较有利,而考查动手能力、技能的内容就较少,像化学、物理实验等就不计入中考总分。因此女生更有优势。”
 
前景:男生职场后来居上
 
很多单位喜用男生,女生求职顾虑重重。
 
如果现在就为女生的崛起而欢呼,未免为时尚早。多位教育界资深人士都认为,相比之下男生的心理素质普遍较好,“后劲”更足。
 
以大学阶段为例,女生要面对婚恋和就业两方面的额外压力。“现在很多单位喜欢要男生。”新闻系大四女生小赖告诉记者,“有些单位说只要‘211’院校的本科生,但如果是普通院校的男生,也可以通融,普通院校的女生就免谈了。”
 
“女性有一些客观存在的不便利,让她们在职场上有时会‘吃亏’。”一家省属公务员单位的负责人说:“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男生更适合。女性工作后不久就要结婚生子,将重心放在家庭上。但每个单位都希望员工以工作为重。这就产生了矛盾。”
 
社会对女性的要求更为苛刻。“如果女性想在事业上有所作为,就容易遇到‘不顾家’的指责。同时,女人无论学业工作如何出色,只要婚恋不顺利,旁人也会觉得她‘不过如此’甚至‘失败’。”女儿已经上小学的黄女士说,要平衡事业、家庭和自我,女性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克服更多困难。
 
基础教育阶段
 
女生发展较好
 
广东省教育考试院副院长黄友文介绍了这两年高考报考和录取的情况。2010年,广东省的高考报名学生中,男生31.8万余人,女生29万余人;当年高校录取男生24.9万余人,女生24.4万余人。2011年,广东省的高考报名学生中,男生为33.8万余人,女生为31.8万余人;当年获录的学生中,男生为26.3万余人,女生为27.1万余人。
 
“从考生人数看,男生略多于女生。但女生上大学的数量仍与男生持平,甚至有些年份超出。这说明女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得相当好。”
 
 
 
 
 
 
 
 
今天,科技部重大专项办公室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在京举行高校—企业对接会。记者在会上获悉,我国将面向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工程博士。这是为建设稳定的重大专项科研攻关队伍作出的前瞻性安排,也是我国改革研究生培养模式的一种新尝试。
 
重大专项办公室主任许倞介绍,为进一步构建企业主导的产业技术研发体系,大力促进各创新主体的协同创新,重大专项办公室通过与国务院学位办多次磋商,达成了共识。国家重大专项将把人才培养纳入日常管理中。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也刚介绍,过去我国仅在临床医学、口腔和兽医等几个领域设有工程博士。
 
据初步统计,目前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目前有80多个专业有诸多需求。140多家企业表示,共需要800多名工程博士。
 
国务院学位办公室今年专业学位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将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作为一个重要突破口,推动学位授予单位与行业紧密结合,学位办公室力争通过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企业联合培养工程博士,探索科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的新模式。
 
目前,这一举措得到了财政部和教育部的支持,相关高校和企业将得到增加招收工程博士的名额和国家财政支持。
 
 
 
 
 
 
 
 
“一切只为真相”“请给寒门学子一个出路”“我们只想要公平的机会”……2011年末至2012年初,多个国家级考试的试题和答案被曝深陷“泄题门”。近日,教育部称研究生招考作弊案主要嫌犯已抓获,要求招生单位和有关部门强化复试考核。
 
教育部公开回应研考泄题
 
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科目考前半小时,有网友在考研QQ群里收到了英语选择题的答案和作文题目。公安机关接教育部门通报的案件线索后迅速立案侦查,目前已抓获了主要犯罪嫌疑人。
 
3月16日,教育部发文称案件还在进一步侦查中,要求招生单位和有关部门强化复试考核,取消作弊考生所有科目成绩并开除学籍,处分记入诚信档案和人事档案;作弊团伙中如有涉及教育系统公职人员的,一律依规严处。
 
对教育部这种公开处理问题的态度,多数网民认为值得肯定,但觉得还远远不够。网民“Mad_sylar”说:“大家更关注是不是能保证没有‘漏网之鱼’,必须注意到这中间会有多少无辜者成了受害者。”网民“v卫威”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公平性一再让人担忧!听说这次考研泄题科目有英语、政治、西医综合,并且规模还不小!治标不治本的处理方法只能让泄题继续!”
 
不少网民认为,眼下的关键是一方面在严肃处理所有涉案人员的同时,必须落实强化复试考核的具体细节。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这种公开的做法,及时向公众通报案件的处理和各研招生单位强化复试考核情况。
 
还有网友对教育部的声明并不“买账”。如网民“杨二—er”说:“现在很多事件都是闹大了就抓‘小鱼’给群众看,放掉根本原因。”还有网民犀利地指出,为何迟迟不见规范教育考试市场的严法严惩制度出台?司法部门必须对“泄题”有一个客观公正的调查结果和说法。
 
“草木皆兵”的监管管不住一而再再而三的泄题
 
事实上,包括会计师考试、医师资格考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等在内的国考已经屡次遭到质疑。据悉,除了研究生考试之外,仅过去一年被指“泄题”的国家级考试还有很多。如在2011年12月17日举行的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开考前1小时,就有考生发现答案惊现网络。这是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连续第六年、第十二次被指疑似泄题。
 
2011年9月,“大家论坛”上一位名为“lingxi23”的网友发帖称国家注册会计师考试存在泄题,并公布了审计科目考试的部分试题答案。该名网友的发帖时间为17日凌晨,而其公布的内容与17日白天举行的“新鲜”考题和答案“非常吻合”。
 
随后,全国多个网站、论坛、微博等均有网民爆料,说9月17日、18日举行的2011年全国医师资格考试也出现了考题泄漏的情况。网友“ljz750712”在考前20分钟内公布的143道考题和答案也与考场的试卷内容高度一致……
 
不少网民认为,近期发生的国家级考试“泄题门”,折射了相关部门监管工作的不力,说明有关考试流程管理及试卷安全方面的规章制度和监管体制存在漏洞。
 
网民感觉,目前中国考场监管存在两种怪象。一方面是监考部门“草木皆兵”,为了谨防作假舞弊都不许学生带手表,恨不得干脆“裸考”。另一方面,隐性通讯设备、针孔摄录传输设备等高科技作弊泄题工具的日新月异,又让考试公平的“把关”难度大大提升。
 
还有网友质疑,试题泄露的背后是有关公职人员利用职权谋求私利。如网友“Jonmin”说:“那些‘泄真题’的背后是一个‘考试产业链’。培训机构负责招揽生意和牵头对接,某些专家既为培训机构名师,又为试题的编者或关系密切者。”
 
其实,“泄题”事件中最为郁闷的往往还是那些老老实实参加考试的学生。如网友“玉面小飞侠”说:“我们这么辛苦啃着书本寒窗苦读的学生,如果最终还是抵不过操纵分数的黑手,那丧失的绝对不会仅仅是对教育公平的信心……”
 
有专家称国考“泄题”的性质是泄漏国家秘密
 
多起泄题事件的处理,令公众关注教育部门将如何采取更积极的方式处理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如果考题泄露,存在事先获得考题却未被查出的学生,就将影响到考试的录取结果。具体有两种情况,一是有少数考生,因作弊学生的存在,未能进复试分数线,失去被面试的机会;二是少部分作弊学生,“顺利”进入复试线,获得面试机会。
 
他认为,严格、认真地做好面试复查,防止作弊者被录取,是“泄题”之后最关键的弥补措施。如果作弊者无一漏网,最终录取的学生都是凭真本事,那么还可以给考生一个交代。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薛进展表示,如果在国家级考试中确实存在“泄题”,其性质就是泄漏国家秘密。在全国性考试的考前公布试题及答案,也涉嫌泄露国家秘密。至于不少考生在分数公布后收到可改分的信息,可能存在机构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并借此获利的情况,涉嫌“侵犯公民信息罪”,需要公检法机构的介入,协助教育考试部门严厉打击查处。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熊庆年认为,要真正杜绝考试“泄题”的情况出现,需改变整个考试生态和供求关系。社会过度关注考试,分数成为重要衡量尺度,加剧了学生对考试高分的需求,也催生了围绕考试展开的产业链和利益群体,必然有人为了利益铤而走险。其次,社会上要形成更综合的人才评价体系,不要刻意地强化考试。毕竟每增加一种考试,就会增加一些利益寄生者。
 
 
 
 
 
 
 
《中国青年报》发起组织的“大学为什么越上越迷茫”系列报道和讨论,不仅备受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而且也得到了一些高等教育研究人员的注意。近日,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徐岚老师和王洪才教授专门就这一话题接受了中国青年报记者的采访。
 
大学功利主义盛行导致价值教育匮乏
 
徐岚老师认为,杜克海的迷茫在于,他自己觉得有价值、想要去追寻的东西却得不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肯定,不知道要不要坚持下去。他想追问,当今的大学除了功利的追求之外,还能不能有一些别的什么东西。“因此,他实质上发出了这样一个疑问:中国的大学教育有哪些缺失?在我看来,主要是价值观教育的缺失。”
 
徐岚说,价值观教育极为重要。尤其在全球化时代和急速变迁的社会背景下,大学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并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才能在面对人生考验时作出适当的判断和应对。但遗憾的是,目前,我国大学中的价值观教育与“两课”(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紧密相连,常常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抵触情绪较重,致使价值观教育缺乏有效的实施途径。
 
王洪才教授也有同样的遗憾。他说:“大学的功能,除了教授知识外,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是进行价值观教育。但遗憾的是,现在大学里功利主义风气居于统治地位,价值观教育非常匮乏,于是对根底问题的追问就很弱。”
 
徐岚分析说,有两个原因导致我国大学价值观教育匮乏。一是大学管理的功利主义倾向。一些大学校长关注的是学校的排名,这取决于教师拿了多少经费,发表了多少文章等指标。一些大学不断向教师强调“产出”和“成果”, 导致了教师的实用化倾向,而教师的实用化倾向又加剧了学生对学习的功利性态度。同时,学生会、社团等本应生长个性、促发思考的地方也难免沾染功利色彩。
 
第二个原因是大学教育的实用主义倾向。一些大学越来越像一个职业培训机构,而非一个“教育”机构。大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使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承载。
 
大学行政化让老师难当“引路人”
 
那么,如何改变大学价值观教育缺失的现状呢?
 
徐岚认为应该对我国高校的课程设置进行改革。首先,设置终极关怀领域的通识课程,使全校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哲学,讨论人生的意义以及伦理学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善、如何择善。还可设置专业伦理的课程,如科技伦理、学术伦理等。其次,设计一些针对人格发展领域的通识课程,可以和心理学结合起来,主要涉及身心发展、情绪管理以及道德素养等。第三,实践性的非正式课程也十分重要,比如以“服务学习”的方式,通过参与社会服务、公益组织等活动来增强社会关怀、培养奉献精神和公民意识。
 
王洪才教授认为,对于那些有价值追问的学生而言,引路人是最重要的。经历丰富的教师在课堂上与生活中言传身教,与学生分享自身对生命的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寻找自己的道路。
 
徐岚老师曾做过一个调查,问学生“大学中哪类教师对你在道德品行方面的影响最大?”选项包括辅导员、班主任、本科生导师、专业课教师以及行政教师等,结果出人意料的是,选择专业课教师的人数是最多的。可见,大多数同学对专业课教师抱有更高的期待,希望能在专业教育中渗透道德和价值教育。
 
但是,现实中,很多高校老师没能担负起引路人的职责。徐岚说,我们目前的制度设计是不同类别的教师各司其职,专业课教师通常认为已有辅导员等负责道德教育,因而把价值观教育从自身的学术责任中剥离,甚至忽略自身在道德上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而一些本科生导师更是对自身职责相当模糊,最后变成走过场。总的来说,高校在大学教师发展上做得远远不够,教师对自己在价值观教育上能做什么缺乏共识,在怎么做上缺乏专门培训。
 
王洪才教授则慨叹:“如果学生难有引路人,将是大学的巨大危机。”他分析说,由于量化的考核标准,大学教授的学术研究变成机械性生产,很少有人愿意把时间花在教学上。一些教师上课都敷衍,何谈“引路”?注重教学、热爱思考的教师在当下的大学行政化的权力结构中又往往处于边缘角色被边缘化,想要担当引路人的角色也就力不从心。
 
王洪才认为,自由的文化氛围、严谨的学术态度,是推进价值观教育的最好方式。但是,行政化已经根深蒂固,一时间很难去除。政府推出的一些去行政化的政策恰恰体现了或纠结着行政化,比如以“创新”之名引进各类人才进校园,然而这种引进本身就是以行政方式推行的,甚至以各类行政职务为“优厚”待遇。
 
这个世界始终有一群人在追求名利之外的理想
 
不过,两位学者都认为,虽然社会大环境一时难以改变,但大学生还是应该坚持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和思考。他们给像杜克海一样迷茫的学子提出了一些建议。
 
徐岚说,我们与其抱怨社会大环境不能创造更好的条件,不如以小我的生命观和价值观的汇聚来影响整个时代的价值观。如果90后都能摆脱功利主义思维,无疑将改变整个社会的氛围。“有人会反驳说,用人单位招聘时看重证书和学生干部经历,我不得不功利。但应相信时代在变化,当有一天招聘不再看简历而是看微博,看你平时都在阅读什么、思考什么,有没有广泛的兴趣爱好,你就不得不注重提升个人格调。所以,走出迷茫的关键还是在于正确价值观的树立。”
 
王洪才教授说,大学提供了比社会上更多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资源,有追求的学生要主动获取和利用。每个学校都有善于思考、特立独行的教师。如果杜克海同学去拜访他们,他们必然会给予真诚的帮助。“这个世界上始终有一群人在追求一些名利之外的理想,只是你需要坚定地抵御世俗的偏见。你得明白,生活是一种担负,必须付出代价。”
 
 
 
 
 
 
 
据教育部近日印发的《高等学校“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重点组织部署高等学校五类改革试点。
 
根据《规划》,教育部将围绕高校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重点组织部署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大团队协同创新、区域创新模式、国际合作联合基地、高校与科研院所合作五类改革试点:组织部署若干冲击世界一流、一批达到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水平的基础研究基地建设,组织一批大团队依托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高校优势学科协同创新试点,支持引导高校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推动一批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成为高水平的国际化平台,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探索互聘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联合承担国家项目的经验和模式,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
 
《规划》还要求,部署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推动高校在解决国家急需的战略性问题、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公益性问题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世界一流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
 
《规划》明确,“十二五”高校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科技综合实力、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国际竞争力和学术影响力显著增强,高校创新体系基本建成,为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和科技强国建设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