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5月10日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关于对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泄题事件查处情况的通报”。内容如下:
 
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泄题事件发生后,公安部门高度重视,经过连续数月的艰苦努力和缜密侦查,2012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泄题源头和案情已查清。现已查明,湖南省湘潭市教育考试院招考科科长周文胜为谋取经济利益,利用职务之便,借统一整理试卷之机从湘潭市教育考试院保密室窃取201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卷,并复印转卖。公安机关查清了以周文胜、欧阳泽辉(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技师)、段宏博(中南大学人事处聘用人员)、陈龙(贵州省遵义医学院研究生)等人为首的犯罪团伙窃取贩卖2012年硕士研究生考试试题的主要犯罪事实,并打掉了一批社会“助考”犯罪团伙,抓获了一批犯罪嫌疑人。周文胜等人无视党纪国法和招生考试纪律,窃取贩卖国家教育考试试题的犯罪行为,后果极其严重,影响极其恶劣。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规定,湖南省、中南大学及遵义医学院已对泄密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相关责任人、分管负责人和主要负责人作出处分:
 
给予湖南省湘潭市教育考试院招考科科长周文胜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给予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技师欧阳泽辉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给予中南大学人事处聘用人员段宏博开除党籍处分并解除聘用合同;给予遵义医学院研究生陈龙开除党籍、开除学籍处分。以上4人已由检察机关批准逮捕。
 
给予湘潭市考区值班保密员赵津菁同志留党察看、撤销湘潭市教育考试院办公室主任职务处分;给予湘潭市考区保密员彭礼彬同志留党察看、行政降级处分;给予湘潭市教育考试院分管招生考试工作的副院长朱红武同志留党察看、行政撤职处分;给予湘潭市教育考试院院长颜宏旭同志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湘潭市教育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郭晓春同志党内严重警告、行政记大过处分;给予湘潭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廖贻仲同志党内警告、行政警告处分。
 
教育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已启动问责程序,对中南大学、湖南省相关地区和部门有关负责人进行问责。
 
教育部重申,对于破坏考试秩序,窃取、贩卖国家教育考试试题等违法犯罪行为,有关部门将坚决依法严厉打击,对涉案的教育系统公职人员,一律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坚决追究有关领导责任,绝不姑息。教育部要求全国招生考试系统以此为警示,认真吸取教训,查找薄弱环节,强化法律意识,严明工作纪律,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考试安全管理水平,切实维护考试秩序,确保公平公正。
 
 
 
 
 

科技部日前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十二五专项规划。规划提出,到2015年,使中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5%,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水平。

 

——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渠道科普投入体系 

 

实现政府科普投入显著提高,到2015年,实现全国人均科普专项经费达到3/年,发达地区和城市人均科普专项经费达到5/年以上。全面落实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政策,使企业成为科普投入的重要主体,社会团体和个人成为科普投入的重要来源。

 

——形成不同类型和特色的科普基地

 

2015年底,创建100个国家级科普示范基地;中央和国家部委所建立的特色科普基地总数达到1000个左右;省级科普基地总数达到3000个左右。全国科普基础设施的整体布局有所改善,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至少拥有1座科学技术馆,各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至少拥有1座大中型科学技术馆,在中等城市建有一座科学技术馆,县级市建有科技活动中心,在大型国有企业建有专题科学技术馆。实现在全国50%的街道(乡镇)、社区建有科技(科普)活动室()50%的行政村建有科普画廊(宣传栏)

 

——社会科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实现6000家科研机构和高等学校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活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面向公民开放研发机构、生产设备设施(流程)或展览馆;在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中推动建设500家科普示范企业,为公民理解科学和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提供丰富的场所。全国科学技术馆年接待观众量达到5000万人次。逐步推进省级以上科学技术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成本开放。

 

——优秀科普作品不断涌现,群众性科技活动广泛开展

 

大力创作图书、影视文艺节目等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作品,推出一批原创科普精品。引进国外优质科普资源,为公民提供优质科普服务。拓展科普传播渠道,增强大众传播媒体的科技传播能力,使公民提高科学素质的机会和途径显著增多。

 

——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科普人才队伍

 

科研人员要把开展科普活动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积极做好科普工作。通过学校培养、在职培训、国外进修、国际交流、实践锻炼等方式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的高水平、高素质科普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万人拥有专兼职科普工作者人数达到15人。

 

 

 

 

 

 

    记者从新疆党委组织部获悉:新疆新一届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基本结束,全疆8500多个行政村基本完成新一届“两委”班子选举工作。引人瞩目的是,这次选举中有5106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

 

    目前,新疆有在岗大学生村官(含新疆自行聘用)8221名,经过这次村级组织换届选举,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大学生村官目前已占新疆大学生村官总数的62%,其中任村党支部书记的117人,任村委会主任的111人,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的109人。近60%的村“两委”中有大学生村官。

 

    新疆组织部相关人士称,这次5000多名大学生村官进入村“两委”班子,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在新疆是前所未有的。这得益于自治区党委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大学生村官在实践中做出了成绩,“大学生村官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角,是一种必然”。

 

    据透露,去年11月新疆全面启动村“两委”换届工作时,自治区党委便提出:把推进大学生村官进班子作为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培养新农村建设骨干和党政干部后备力量的重要途径。

 

    为让更多优秀大学生村官能进村“两委” 班子,新疆采取专设任职条件、专设岗位、专设政策的办法,对在村任职时间较长、群众基础好、条件成熟的大学生村官,通过参与竞选担任村“两委”职务;对任职时间短、群众不熟悉,但有发展潜力、村级组织发展需要的,采取不占班子职数专职专选方式进“两委”班子。同时引导大学生村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选团支部书记和妇代会主任,并明确团支部书记、妇代会主任由村“两委”班子成员兼任。

 

    目前,新疆各地正对进入村“两委”班子的大学生村官进行专项培训,帮助他们提升能力,尽快实现角色转变。

 

    彻底否定“文革”,是写入中央决议的。但是,“文革”的幽灵,却一直在中国徘徊。近些年来,这幽灵似乎变成了阴影,时不时地就出现在人们的上空。一些学者公然为“文革”张目,这样的翻案文字,公然出版。至于网上的翻案呼声,更是此起彼伏。在一些人眼里,“文革”就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是民主的岁月,是贪官污吏的地狱。当然,更令人感到可怕的是,这股明里暗里为“文革”张目的思潮,竟然得到了某种公开的支持。跟“文革”有关的歌曲和样板戏,被视为红色经典;红卫兵的形象,也在很多场合,比如某些主题餐厅、婚庆场合,公开露面,招摇过市。

 

    不可否认,在众多年轻人心目中,“文革”已经成为一个被全然忘却的历史符号——能记住这个符号,就已经不错了,很多人连这个符号都忘掉了。最令人震惊的是,“文革”竟然以一种全然正面的形象,进入年轻人的视线,尤其是一些对现实不满的年轻人的视线。在他们的印象里,“文革”就是一场人民群众痛打当权派的运动,以致一些人因为对时下贪腐现象的不满,错误地呼唤“文革”的复归。

 

    以史为鉴,是要吸取历史教训。像“文革”这样的历史,是我们这个民族最该吸取教训的历史。应该承认,自打有关“文革”的历史决议出台之后,就体制而言,的确已对“文革”有深刻的认知,也没有什么人希望“文革”重演。但是,有关“文革”的历史,却变得讳莫如深。不仅研究“文革”成为禁区,连涉及“文革”的有关文艺作品,也成了禁区。很长一段时间里,不管是电影电视还是小说戏剧、诗歌散文,都在回避“文革”。学校的教科书里,“文革”也只是语焉不详的几句话。大学和研究机构中,个别不识相非要研究“文革”历史的人,也成了另类。

 

    刻意回避的结果,是很多年轻人对那段惨痛的历史全然不知,甚至对其有莫名其妙的景仰与缅怀。“文革”复归的危险,实在值得警惕。一方面,有意识的群体失语,让惨痛的历史被淡忘,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其一无所知;另一方面,一些别有用心者,将其打扮成了天使,让“文革”复归再次成为笼罩于人们心头的梦魇。

 

    事实告诉我们,即使在21世纪,中国产生“文革”的土壤仍然还在。如果没有思想和文化上的反思和清理,“文革”是不会真的退出历史舞台的。事实也告诉我们,“文革”不仅仅是一些人的怀旧情绪,还是某些野心家可以利用的资源。真要是找对了火候,煽动起类似“文革”的情绪,的确可以造成某种民粹式的声势。西方二战大屠杀的历史,过去的时间比“文革”还要长得多,但是,不仅各种纪念馆年年对游人开放,各种纪念文字,电影、电视作品,年复一年地在反思,各种层次的历史教科书,也从来没有放过这段惨史。可是,“文革”不仅在各种出版物上不见踪影,连一个纪念碑都没有——巴金先生生前多年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却始终没有影子。从中学到大学的历史教科书上,“文革”仅仅是一段很暂短的抽象表述。

 

    执政党已经清醒地意识到这段历史意味着什么,对于这个民族,对于每个老百姓,特别是对于执政党而言,是何等的灾难。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绝不可能通过封存一段历史,就可以忘却掉这段历史,然后还可以让这段历史不再重演。要吸取历史的教训,必须反复告诉我们的后代,曾经发生过什么。它们不应该是教科书上轻描淡写的段落,而应该是整个民族,一代又一代人,尤其是对历史知之不多的年轻人,必须了解、反思和直面的过去。

 

    当然,真正吸取“文革”的教训,还有待于深入细致的研究。这样的研究,在中国,因为人为的中断,已经相当荒芜了。当务之急,是马上动手充实我们的教科书,把现有研究已经证实了的“文革”的灾难,原原本本告诉后代,不要只是抽象的几句话,而是有血有肉的历史描绘,有具体数据的历史事实。同时,重启“文革”的研究,开放“文革”的文化讨论和艺术再现,不要让我们的后代,再误以为“文革”是一种美好的经历;让很多对“文革”怀有理想化情结的人们,逐步认清“文革”的真面目。

 

    历史的真实,是人类重建未来的基石,“文革”历史的真实,则是中国告别“文革”的起点。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如何进行才能收到实效?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新闻中心,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320人参与),86.4%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有必要参加社会实践,其中45.7%的人认为“非常有必要”。受访者中,70后占36.0%,80后占36.9%。

 

    调查中,71.4%的人在大学期间参加过社会实践。具体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为:寒暑假(57.8%)、学校规定的实践时间(42.6%)、周末(24.9%)、平时课余时间(14.7%)。

 

    山东大学数学系本科生吕建科,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社区活动、志愿者活动、科学调研等。他感觉,经过两年多的社会实践,不仅充实了大学生活,更增强了自己的表达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吕建科表示,现在很多学校将参加社会实践与评优评奖相结合。“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学校的初衷是好的,但由于环境和个人因素,很难避免造假的问题出现。”

 

    当前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哪些问题?本次调查显示,73.0%的人认为“大学生实践时间短,流于形式”;62.7%的人认为“学校缺乏对大学生实践的指导和支持”;58.8%的人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功利性强,与宣传报道或评奖挂钩”;54.4%的人认为“大学生自己联系实践单位有困难”;52.8%的人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过于盲目,针对性差”;39.6%的人认为“社会实践存在安全问题,学校的压力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团委书记周巍认为,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确存在一些流于形式、造假等现象,这与当前的社会环境以及学校监督体制不到位密不可分,但最关键的是,部分大学生还没意识到社会实践对于自身能力提高的重要性。

 

    他指出,社会实践不等同于志愿服务。很多学校会组织学生去福利院、孤儿院等地进行志愿者活动,但这些只是公益活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应该更加突出专业性,最好是与所学专业相结合。这样既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层面,同时,还能为社会作出一些贡献。

 

    团中央学校部大学处处长李骥指出,供需矛盾是制约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原因。有很多大学生愿意参加社会实践,但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各方面压力的制约,社会无法为大学生提供足够的平台去进行实践。

 

    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受访者有哪些建议?75.6%的人建议“社会实践与专业、兴趣相结合”;69.5%的人建议“学校组织学生实践,并给予指导”;63.4%的人希望“让大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的重要性”;62.9%的人希望“高校主动与企业联系,建立社会实践合作基地”。

 

    周巍表示,社会实践虽然归属学校团委管辖,但学校各部门都应该给予支持。为了加强监督,学校还应及时反馈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信息。他举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每年寒暑假的社会实践结束后,会采用公开答辩的方式,让学生讲述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的收获与体会。这能激励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

 

    李骥表示,为了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真正落到实处,今年3月,团中央本着“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原则,派人到地方挂职,进行调研。然后根据地方需要,吸收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到不同的社会岗位进行社会实践。这样,既能让大学生得到锻炼,同时又能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同时,团中央学校部官方微博将在今年7月推出暑期社会实践专题,第一时间公开各地大学生社会实践情况,让更多的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受访者觉得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什么时候进行比较合适?调查显示,51.2%的人首选“寒暑假”;18.9%的人选择“安排专门的课时”,18.7%的人认为“学生应该自由选择,到毕业前完成即可”;9.6%的人选择“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