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2月3日),记者从北京教育考试院了解到,2012年报考北京地区院校研究生的考生共269555人,比去年增加5821人。其中,北大、人大等10所院校报名人数过万。
 
据了解,2012年全国报考北京招生单位的考生人数增幅为2.2%,非应届报名考生10.6万余人,占39.3%,报考普通高等学校的考生为246673人,占九成以上。共有10所院校报考人数超万人,其中,北京大学报考人数最多达21175人,其次为中国人民大学17581人,北京师范大学13922人,清华大学13432人。另外,北京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考人数均超万人。
 
按学科门类统计,学术型专业中,除经济学报考人数有所上升外,法学、文学、理学等其他3个学科报考人数均出现不同幅度下降。今年全国将继续实行由考生自行网上下载打印准考证。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初试)将于2012年1月7日至9日举行。
 
 
 
 
 
 


    在“就业难”与“用工荒”并存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一些地方“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始流行,这种“订单式培养”模式使得高校、企业和毕业生从中获益。

    2日至3日,来自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40多所高校及全国知名民营企业的代表聚集山东章丘,就“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交流研讨。在这次研讨会上,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的“订单式培养模式”受到各方关注。他们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等企业展开合作,陆续开办了“海信班”、“钱江班”等46个“订单班”,3年来先后为企业“订单培养”近万名专业人才。
这种模式也受到了企业的欢迎。据山东杏林科技职业学院院长常鸣翠介绍,2010届“海信订单班”157名毕业生全部进入海信集团就业,许多毕业生已经迅速成长为企业技术骨干。海信集团工会主席姜斌说:“与杏林学院合作,不仅解决了我们所需要的专业人才,还省去了我们自己办学、培养专业人员的费用和麻烦。”

    这一模式正被越来越多的高校和企业采用,尤其是在经济较为活跃的沿海城市,企业与高校的合作更加密切。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自2007年起,学校与世界500强企业迅达电梯公司合作,以“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工担”的方式共建电梯技术学院。通过这一人才培养模式,他们实现了毕业生100%就业。

    浙江理工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颖云认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项需要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仅凭高校一己之力不可能实现。但高校完全可以通过调整学生培养模式,使毕业生更受社会欢迎。

 
学制:
●“3+2+3”的项目,实际为本科读三年、硕士研究生读两年、博士研究生读三年,这样就比过去本科四年、硕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三年总共缩短了两年
 
学生:
●只有各专业成绩在年级前6名的学生,以及排在前20名、同时有学术论文发表的同学才有机会进入面试
 
“读完本科四年,再读四年就能拿博士学位,比正常获得博士学位的时间提前两年。我觉得很划算。”昨日(12月1日),在四川大学“3+2+3”本硕博连读项目启动会上,一位同学如此告诉记者。
 
为落实《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选拔拔尖创新型人才,四川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推行“3+2+3”本硕博连读项目。昨日下午,研究生院召开“3+2+3”本硕博连读项目启动会,川大各学院、今年入围该选拔模式的100名同学参加了此次象征着人才选拔新改革的会议。
 
所有专业覆盖 8年读完博士节约2年
 
从今年上半年,四川大学研究生院就开始部署这个缩短学制的人才培养改革。早期,在川大华西临床医学专业已有本科可以连读到博士的项目,学生可避开研究生考试、准备论文等认真钻研科研项目,取得较好的效果后,学校领导商议在全校所有专业探索并展开推行连读模式。
 
所谓“3+2+3”的项目,实际为本科读三年、硕士研究生读两年、博士研究生读三年,这样就比过去本科四年、硕士研究生三年、博士研究生三年总共缩短了两年。这两年时间,其实是“挤”出来的——把常规的大四和研一的时间合并在一起,同时取消了研三写论文的一年。
 
“当然,能够缩短读书年限的学生,一定是各个学院非常优秀的学生,他们能够通过导师,自学完成两年课程、压缩时间。”研究生院院长许唯临说,这些学生都是优秀者中的1%,考核科为:道德水平、专业成绩、科研潜力、创新意识和学习精神。
 
一位学生告诉记者,本来常规教学中,大四和研三课程都非常少,如果能综合加以利用,不失为一件好事情。
 
选拔入围条件 年级前6有资格面试
 
在第一期拔尖人才培养“3+2+3”选拔项目中,共有100名2012届的学生入围。自今年8月起,川大各学院就已开始接受本年度能取得保研资格的同学的报名,但只有各专业成绩在年级前6名的学生,以及排在前20名、同时有学术论文发表的同学才有机会进入面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史芸芸在全班89名学生中排名第6名,她在确定愿意留在本校读博并选择“比较文学”方向后报了名。9月10日左右,有5、6个和比较文学方向相关的老师对她进行了面试,主要考察她本科阶段学术基础、是否有深入研究的潜能、学习能力以及心理素质等。
 
“老师让我谈谈《文心雕龙》用英语如何翻译,问我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名字的由来等。”史芸芸说,在大三能回答这些问题,还是需要有一定的阅读面和学术基础。这个女孩目前19岁,如果她顺利读完博士则才有24岁,将成为一名“年轻的女博士”。
 
启动会透露,川大“本硕博连读项目”报名非常踊跃,不过也有同学虽然符合条件但放弃了机会,他们有的选择到其他高校求学,也有的希望提前进入社会工作。
 
改革焦点
“保险箱”能否保证人才质量?不能读博,学生可以中途分流
 
四川大学此次进行的创新人才选拔,教学大改革,可谓对传统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通过考试才能入读的一种挑战。有人支持、有人质疑,学校专门制定了培养方案,并且因为是第一年在所有专业中实行,许唯临表示将尽量避免各种问题,接受来自各方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学位
不读大四,如何拿本科文凭?修学分写论文挤时间拿文凭
 
从大三本科生直接跨入研究生,同时读大四和研一,这个改革中涉及的相对重要的学位问题如何解决?
 
学校要求,如今已进入该序列的100名学生虽然不读大四,但首先需要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拿到学士学位。拿到学士学位有五项要求:第一,虽然大四课程不上了,但他们必须完成本科阶段的所有必修课,同时达到80分优秀成绩;第二,如果有同学选修课学分不够,可以用研究生课程进行充抵;第三,学生需要完成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同时经过研究生导师确认打分;第四,任何学生都不得有记过或处分;第五,完成毕业论文。
 
“因为学生大四已在学习研一的课程,或者参与老师的课题与实验,所以不一定有专门的论文写作时间,但他们可以经过导师同意,将自己参与制作的成果作为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川大教务处处长张红伟说。
 
关键词:考核
8年捆绑,中途可以放弃不?中途不合适可选择分流
 
有人担心,如果一口气读完8年,会不会有“捆绑就读”的因素。比如:学生仿佛进入“保险箱”就不再认真学习,岂不是不能保证质量?又比如:学生中途被发现其实没有发展潜质、达不到博士毕业要求,岂不是浪费学校资源、浪费了学生时间?
 
对此,学校也有考虑,中途可以进行分流。在“3+2+3”中的“2”(研二)完成后有分流的机会,届时将通过“成绩考核”、“本人自愿”、“导师同意”、“学院批准”等多个环节来确定及考评学生是否还能保持本硕博连读。
 
“如果学生不能继续读博,可选择再读一年研究生课程同时完成论文,和当年级正常毕业的研究生一道取得硕士学位;如果学生愿意且能继续读博,在博士3年完成后也将进行论文等成绩严格考核,考评是否能毕业,如果成绩不理想可以延期毕业。”许唯临表示,如此既能考核学生质量,也能考虑到他们自己的意愿。
 
关键词:学费
缩短两年,学费节约了?人人有奖金相当于全免
 
大四和研一合并了,还需要交学费否?校方表示,因为学制注册等关系,学生们需要缴纳大四的学费,这样以便顺利拿到毕业证,但每个学生会获得专项奖学金5000元。同时,在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每个学生根据成绩至少获得研究生二等或一等奖学金。
 
记者了解到,二等奖学金相当于全免学费,每月补助大概300元;一等奖学金相当于全免学费,每月补助500元。计算下来,学生几乎是免费入读。
 
学生和教师均表示,这也是川大为了留住优秀人才、培养科研人才的重要举措。
 
各方观点
担忧:成为“博士速成班”
 
此前,国内不少名校试点“连读模式”时,引来一些争议。一方认为,不需要三番五次地笔试、复试,不需要煞费苦心地发表论文、答辩,节约更多时间做科研;一方则认为,会不会因为学制缩水,成为一个“博士速成班”。
 
许唯临认为,本硕博连读并非是叠加式的培养,学校为每人配备导师挖掘其学术潜力,并针对该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制定培养计划。在导师的一路指导下,就这一专业进行深入地研究,实现专业知识的“精、尖、高”。
 
博导:需要“走着看”
 
川大文学与新闻学院俞理明教授,是参与到该改革中的博士生导师。他介绍,很多博导都认为此改革很好,但不要在一个地方“押宝”,“既要给尖子生发展的途径,也要给非尖子生机会,实行两条腿走路,把人才的培养放到一个开放的、自然空间里去。”
 
他建议,需要对这批学生、对这个改革“走着看”,现在看起来优秀的以后不一定优秀,现在不优秀的不一定以后不优秀。过早地把他们带入一个高的环境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可能会很大。“其他学科可能要好些,但文科很难一开始就看出是否有潜力,因为文科的复合型太多。”
 
学生:我们想好才选择
 
对学生来说,时间和学历是很大的诱惑,但同时是否会因为时间太长以后可能反悔?记者在现场调查,学生们几乎斩钉截铁:“我们都是做足了考虑,要在这里读博的。”
 
几名博导也认为,要选择这个项目的学生,必须对专业有浓厚兴趣,不然没有办法发展。
 
 
 
 
 

 
蒂姆斯·奥谢1949年出生于德国汉堡,他曾在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学习数学与实验心理学,后获利兹大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博士。在自2002年起任爱丁堡大学校长之前,他曾任英国伦敦大学助理校长及公开大学助理校长。奥谢教授是苏格兰企业家联合会会员,苏格兰大学联盟召集人及信息系统联合委员会主席。
 
和牛津、剑桥等英国“牛校”相比,位于苏格兰的爱丁堡大学较少进入国人的视线。作为英国最古老的大学之一,爱丁堡大学是世界现代大学制度发源地之一,同时又自有鲜明特色:它不仅仅长期雄踞各种大学排名榜世界前20名左右,是英国仅次于牛津剑桥等第四“难进”的大学,还因为其悠久历史和严肃的学术传统备受英国王公贵族后代的喜爱,爱丁堡大学的荣誉校长就是英国安妮公主。
 
作为一所开放的现代化大学,爱丁堡大学培养了中国第一位留欧医学生黄宽,也是辜鸿铭、朱光潜等著名知识分子异国求学的校园。日前,爱丁堡大学校长蒂姆斯·奥谢欣然接受本报记者的采访,称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是一所国际化的大学,而在爱丁堡大学的国际化战略中,中国的位置日益重要。
 
学校简介
 
爱丁堡大学创建于1583年,是苏格兰第四、英国第六最古老的大学,现已成为世界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在2011-2012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位居世界第20,欧洲第6,英国第5。由于具备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巨大的学术优势,爱丁堡大学是一些王室贵族和中产阶级的英国家庭高中毕业生的首选,哈罗和伊顿两所全英最负盛名的高中每年都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选择就读爱丁堡大学。
 
爱丁堡大学有教研人员近3000人,全校分设三大学院并下设22个小学院,三大学院分别是:人文与社会科学院、科学与工程学院、医学与兽医学院。爱丁堡大学是英国最具规模的院校之一,在校学生总数达到17000人,其中16%是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外国留学生。
 
爱丁堡大学是苏格兰唯一一所同时是罗素大学集团和欧洲研究型大学联盟(由欧洲21所知名大学组成)成员的大学。爱丁堡大学位于苏格兰首府爱丁堡,这座城市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出的世界遗产之一,其中许多古建筑都属于爱丁堡大学。
 
谈世界一流大学:
学术成果要获国际认同
 
深圳特区报:在各种大学排名里,爱丁堡大学多年以来均位列世界前50强。您认为应该如何定义世界一流大学?
 
奥谢: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拥有国际影响。爱丁堡大学之所以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就是因为我们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医学上的突破,如乙肝疫苗;现代化通讯设备研发,如手机摄像头;以及我们在发展碳捕获技术和其他绿色能源技术的主导地位。
 
也就是说,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必须首先是一所国际性大学。爱丁堡大学不仅仅是苏格兰最享负盛名的大学,在国际上也有相当的知名度;而国际声誉主要是我们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广泛认同。爱丁堡大学在医学和兽医方面是苏格兰第一,英国第四;在科学和工程上也是苏格兰第一,英国第四;并在知识传播上有卓越的纪录。
 
深圳特区报:爱丁堡大学的使命和近期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它们?
 
奥谢:大学的使命是探求知识与传播智慧。从1583年起,爱丁堡大学一直是推动世界改变的各项研究的温床。
 
近两年,我们已经成立了两个新的全球学院,明年还将推出另外一个,目标就是应对人类最紧迫的挑战。这三个学院分别为全球卫生学院、全球发展学院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学院,它们将成为教学和研究中心,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加入,和爱丁堡大学一起共同研究如何满足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提高医疗健康事业水平、实现惠及全民的经济发展并对应对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在研究领域需要进行国际合作的一个主要领域。可持续发展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它关系到我们人类一些基本需求,比如说食品、食物、健康、水以及能源。可持续发展是苏格兰和中国合作当中非常有潜力的可以达到互利共赢的一部分。
 
教育和社会能够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这是各国高校的共识。通过可持续发展迎接挑战,需要我们有更多的知识以及更先进的技术。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学在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应发挥关键的作用,通过教育以及科研项目,通过跨国界的学术和科研交流,现在的高等教育越来越面向国际社会。大学应当通过传播思想、知识、能力和智慧,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加突出的贡献。
 
谈应对变革的挑战:
始终聚集一流人才
 
深圳特区报: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世界,您认为大学应该怎样让自己适应新的挑战?
 
奥谢:国际化是让我们适应新挑战的关键。爱丁堡有一个传统,即招收最优秀的学生,不仅仅是欧洲的学生,更是世界各地的学生。我们曾经培养了第一个到西方学习的中国学生,第一个到西方学习的日本学生,以及第一个到西方学习的非洲学生。
 
今天我们的海外学生大约占学生总数的30%,来自海外的教职员工的比例也大致如此。2009年,我们的国际化战略设立了一个目标就是招募1000名来自欧盟以外的额外的学生,我现在可以很自豪地报告,我们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迅速发展。我们已经推出了新的奖学金,以确保优秀的国际学生继续选择爱丁堡。
 
正是由于爱丁堡大学始终是一个聚集世界各地优秀人才的地方,我们对自身总是处在国际领先地位非常自信。
 
深圳特区报:如果让您列出5名贵校最杰出的校友,您会列出哪5个?
 
奥谢:爱丁堡大学有很多知名校友,其中有些在现代科学中拥有重要地位,例如詹姆斯·哈顿,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地质学家之一,被认为是地质学之父;达尔文,他毕业于爱丁堡大学医学院,提出了“进化论”。在当代,一位重要的校友是伊恩·威尔默特,也就是“克隆羊之父”,目前,他在作一些基因与医疗的研究。还有约瑟夫·布莱克,他发现了二氧化碳的存在;最后一位是物理学家皮特·希格斯,他预言了希格斯玻色子的存在。
 
谈大学与城市关系:
智慧将超越地理局限
 
深圳特区报:爱丁堡大学经常被誉为苏格兰最古老最优秀的大学,和英国其他地区的大学相比,贵校有哪些特点?在当今苏格兰的发展中,爱丁堡大学发挥着什么作用?
 
奥谢:苏格兰有着独特的学术传统。和英格兰的大学相比,苏格兰大学的综合性一向较强。有一点不应该被遗忘的是,到18世纪,苏格兰已经有4所大学,而英格兰只有2所。
 
爱丁堡大学的教学体制特别承袭了荷兰莱顿大学及瑞士日内瓦学院的精髓。当时的教师并不分科,每个教师轮流讲授不同科目,学生和教师吃住在一起,有些学生还有私人家教陪伴以监督功课。在这一时期,爱丁堡大学只能算是地区性的人文及神学学院。
 
到了18世纪,随着大学的发展及专业的需求,不分科的教师制度逐渐由分科的教授制度所取代。每个教授均有专门的讲堂以传授不同的专业领域,而私人家教则演变为学校的公设制度,以监督考核所有学生的课业。
 
同时,爱丁堡大学也逐渐成为欧洲法律、科学及医学的研究重镇,它自由开放的风气及专业学术训练不仅使英国本土的学生争相前往就学,同时也吸引了来自欧洲大陆和北美殖民地的众多学生,成为一所国际性知名大学。
 
爱丁堡大学校友美国开国元勋富兰克林曾说:“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所大学可以和爱丁堡大学相提并论”。同时,由一些知名校友如哲学家休谟、历史学家罗伯森及思想家弗格森等领衔推动的“苏格兰启蒙运动”,更成为现代理性思潮的基石。
 
此外,爱丁堡大学的实际影响远远超越了苏格兰地区。美国的大学制度就是参照了爱丁堡大学的教学体制和方法——我们的毕业生约翰·威瑟斯庞是普林斯顿大学初创校长,他把爱丁堡大学的模式输出到美国。他是美国独立宣言的签名者之一,是著名的学者、宗教领导人、政治家和教育家。他在北美第一个将现代英语语法和写作纳入学校教育。
 
谈爱丁堡大学与中国:
异国文化将丰富人生
 
深圳特区报:爱丁堡大学开设孔子学院是出于什么考虑?现在你们的孔子学院非常成功,采取了哪些措施吸引了人们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
 
奥谢:我们和中国的联系,不论是近代还是现代,对我们都很重要。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已经和中国许多著名的大学和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研发合作,互换学生等。
 
2005年,爱丁堡大学与复旦大学合作共同设立苏格兰孔子学院。孔子学院的设立是我们加强与中国合作的重大举措。我们为学院投入了大量的工作,而且也收到了显著成效。去年,孔子学院在上海和世博会开设了巡回展,并且与中国文化部合作在爱丁堡举办民间艺术节等。此外,孔子学院还主办了一系列文化交流会议、讲座、电影节等活动,并且常年开设汉语课程。设于爱丁堡大学的苏格兰孔子学院已经连续四年被评为世界第一。
 
由于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上升,苏格兰人自然而然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好奇心。孔子学院的存在,使得爱丁堡大学成为苏格兰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桥梁。
 
深圳特区报:中国计划在海外推广孔子学院,有些人认为这样的文化输出是一种威胁,您认为呢?
 
奥谢:在爱丁堡,我们把中国当作伙伴,而不是竞争者。
 
我希望苏格兰人通过学习中国文化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就像很多中国学生来这里学习苏格兰文化一样。
 
建言中国学子:
以兴趣为导向选择专业
 
深圳特区报:能否介绍一下爱丁堡大学与中国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现状?贵校的国际化战略是什么,中国在其中是什么位置?
 
奥谢:中国在我们大学的国际化战略里处于中心位置。2005年爱丁堡大学在北京设立了办公室,2006年大学开设了儒家协会。我们有很多合作伙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研究院等。我们正在招募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并且提供了奖学金以确保最优秀的中国学生能够来这里学习。当然,我们也会注意平衡国际学生的数量,不会像某些大学那样,让某些课全部都是中国学生选修。我们要保证来爱丁堡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都能获得真正的国际化体验。
 
深圳特区报:对于到爱丁堡大学就读的中国学生,您会建议他们学习什么课程?
 
奥谢:最好的专业就是你最感兴趣的那个专业!爱丁堡大学是一个综合性的大学,能够满足在各种领域有天赋的中国学生:从历史和法律,到经济和商业,到建筑和工程,到一系列广泛的医学课程。爱丁堡大学最著名的一些课程包括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信息学(计算机科学),还有,作为多莉羊的“家”,我们的干细胞研究和遗传学等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谈高校的创新角色:
英美模式效果更佳
 
深圳特区报:在创新驱动型的经济里,大学应当发挥什么作用?在技术革新中,是否企业的作用更为重要?
 
奥谢:大学所做的工作对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在爱丁堡大学,我们和许多企业一起合作,而且我们设立有一个专门的单位,帮助年轻人用自己的发明创造来创业,成为企业家。
 
爱丁堡大学近年来推出了许多技术革新,例如为各种iPod提供电源的微芯片、手机的摄像头等。这些发明最后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如果没有大学这个推动创新的角色是不可能实现的。
 
由前沿创新推动的经济需要两个方面的支撑:优秀、普及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基础研究与创新。拥有上述能力以及能够促进创新的活跃机制的经济体,无论在经济建设还是社会与文化建设方面,都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关键问题是前沿基础研究应在何处进行?在法国、德国等国家,公共财政支持的基础研究集中在大学以外的专门机构。而在英国、美国等国家,基础研究则集中在大学。现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后一种安排最为有效,因为大学具有公立或私立专门研究机构所没有的独特优势。
 
谈大学校长个性:
为师生提供精彩舞台
 
深圳特区报:您如何概括自己的个性?作为一个大学校长,您认为应该具备哪些素质?
 
奥谢:我所做的就是不要遮蔽我的同事们的光彩。大学校长有各种各样的风格,从我个人来说,我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为大学里每个人的研究、教学和学习工作提供协助,然后帮助他们在苏格兰、英国、欧洲乃至全世界宣扬他们取得的伟大成就。
 
深圳特区报:作为一个世界知名大学的校长,您最大的挑战来自哪里?
 
奥谢:在爱丁堡大学这么“大”的地方,清楚地了解我们所有的杰出教授和学生们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是很大的挑战了。每次听说大学里又有了最新的科研突破,或者是我们的学生又取得了不起的成绩,大学里最惊喜的就是我了。
 
 
 
 
 
 
 
 
 
 

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记者罗沙)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2011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21次,与世界平均值仍有不小差距,但提升速度相对较快。 

    统计显示,2011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平均被引用6.21次,比上年度提高5.8%。而当年世界平均值为10.71次,比上年度提高1.3%。 

    同时,我国有12个学科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在世界前10位用以内,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技术、数学等4个领域论文的被引用次数排名世界第2位。我国各学科论文在2001至2011年内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被引用论文数量达到5856篇,居世界第6位。 

    此外,2010年我国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平均水平的国际论文达到23968篇,占我国发表论文总数的19.7%,较2009年上升4.2个百分点。被引用次数高于学科平均水平的论文中,81.6%的论文由高等院校贡献,17.5%产自研究院所,主要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和广东等地,其中化学、材料科学、物理、生物、数学、电子、通讯与自动控制等6个学科的论文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