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其他科目不同的是,品德教育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成果无法有效地用分数来鉴定。品格与公民教育课程是最难教的课程,但德育虽难,却重在坚持。
 
    自教育部长王瑞杰两个月前在该部常年工作蓝图大会上陈述新加坡教育未来要以价值观导向为发展重点后,不少家长通过媒体表达了正面回响,许多议员也在最近的国会辩论中赞许这个方针。王瑞杰昨天为首届品格与公民教育研讨会主持开幕时进一步勾勒出教育部想通过品格与公民教育达到的成果。
 
    他解释,品格与公民教育的宗旨是栽培出品行端正,拥有良好价值观的国人。这样的国人才会对新加坡有归属感,成为能积极贡献及负责任的公民。 

    加强学生的人格素养,是为了协助他们争取日后的成功。在日益全球化的时代里,学生不仅要具备自觉性和自信心,也必须懂得处世待人之道,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们应该有理性的判断能力,为自己做出的决定负责,并坚守原则。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建国历史不长的国家,有必要通过公民教育深化学生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学生成人后应该成为一个忠于新加坡,愿意保家卫国的公民。他们要有恻隐之心,体恤他人并珍惜多元种族和睦共处的家园。最后,他们应有能力反省攸关国内外的重大议题,做个积极的新加坡和全球公民。
 
    王瑞杰坦言,把品格与公民教育的目标一一列出并不困难,最具挑战的是如何有效地向学生灌输相关的知识,确保他们把所学到的内化为价值观。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见到成果的事,更无法以测验的方式来评估,但却不容教育部和家长忽视。 

    王瑞杰过后还形象化地以竹子成长的过程说明了这点。 

须为落实德育理念 付出精力坚持下去 

    他说:“如果你要种竹,当然要选好土壤、勤于浇水和施肥。但几个星期后不会有什么变化,甚至在四年后也可能没有动静。这是因为竹子前四年的生长期都在地底下,到了第五年才会一股劲长到24至27公尺高。一开始,我们虽然什么都看不到,但竹的根已经在慢慢成型。种竹和塑造孩子的性格,将他们培养成有责任感的公民一样,是一个过程。这需要很多努力,不能在一夜间看到改变。我明白学校面对许多挑战,但我们必须为落实品格与公民教育的理念付出精力,坚持下去。” 

    为了给予教师更多的帮助,王瑞杰昨天也在致词时宣布,教育部与学校合作编写的品格与公民教育工具手册已经正式推出,教师可以通过“教育电子坊2.0”(Edumall 2.0)下载资料。 

    这个手册收集了不同学校优秀的教学方案,可以供教师团队作参考。与此同时,教育部计划每两年举办品格与公民教育研讨会,让教师通过这个交流平台吸取海内外专家的教学经验。 

    王瑞杰事后接受媒体采访时也不忘重申,实现价值观导向的教育方针不能单靠学校的力量,还需要家长和社区的紧密配合。此外,教育部会不断与家长、学生和学校沟通,确保品格与公民教育与时并进。 
 
    他说:“品德教育应该无所不在,融入课程和课堂以外的活动。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学校的伙伴很重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在这方面扮演了最关键的角色,因为他们最了解孩子。所以学校必须和家长和更广大的社群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根据2012年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安排,昨日开始至本月14日,在网上报名的考生须在相应的报考点进行现场确认。记者昨日走访省内部分高校发现,在考研报名确认现场,众多学生都是一大清早就来排队等着了,现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另外,记者发现,工作后又选择“回炉”再学习的大龄考生逐渐增多。

  昨日上午10点过,记者来到设在四川大学的考研报名现场确认点,前来进行现场确认的考生已经排起了两路蜿蜒的长龙。

  记者了解到,随着近年来考研不断升温,报考人数呈递增趋势,很多考生告诉记者,考研是为以后能更好地找工作。但与本科应届生考研为找工作相反的是,现场有不少身着正装、老成持重的考生,他们便是“回炉”再学习的人群。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几年后再选择“回炉”是为了什么呢?一位27岁王先生告诉记者,“工作了几年选择报考研究生,给自己一个历练的机会,不管成功与否,总是会有收获的。”

  据悉,与往年相比,今年在考研的队伍中,大龄考生已经越来越多了。

  最佳确认流程单 供考生参考
  1、出发前请考生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限“居民身份证”、“军官证”、“文职干部证”、“军校学员证”);
  2、学历证书或学生证(往届生携带毕业证书,应届本科毕业生持学生证,学生证丢失需携带学校开具的证明);
  3、足够的人民币(各地报名费不同,请注意查看各地报名公告,一般都在200元以内)。
  4、考生还需牢记网上报名编号(即网上报名成功后系统显示的9位数字报名号),同时还需查看招生单位或报考点的报考公告,按其规定携带相关材料。

 

 

 

 
作为一位生物学家,约翰·赫恩(John Hearn)早在1981年就曾来中国开展对大熊猫的研究。此后,他一直没有间断对中国以及中国高校的访问。如今,已身为悉尼大学副校长、世界大学联盟首席执行官的他,自然对中国多了几分亲近。在近日举行的北京论坛上,约翰·赫恩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为联盟学生颁发“护照”
 
约翰·赫恩在悉尼大学主要从事国际事务方面的工作,他所负责的世界大学联盟也属于国际间组织。于是,高校间的国际交流自然成为他所关注的重点。据约翰·赫恩介绍,为了更好地促进这种交流,世界大学联盟正在筹划为其下属的高校学生颁发“联盟护照”。
 
“科研学术交流是高校间国际交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我们希望每个学生都可以有在国外半年或一年的学习、研究的经历。”约翰·赫恩说,而如果拥有了各个学校承认的“联盟护照”的作用,学生便可以此为依据,更加方便地到联盟下属的各大学学习,规范并简化其间的程序,并以此促进各校在教学与科研方面的项目研究。
 
目前,这一方案已经开始实施,现阶段主要针对的是研究生和学术人员。但约翰·赫恩表示,如果进程比较顺利,他们也会将其推广到本科生范围。“这一概念目前还仅限于大学联盟的成员。”他说,其实对于很多大学而言,校际之间的互访学者已经有很多,但如何能让这种日趋常态化的互访更加规范,“联盟护照”的形式是有一定借鉴意义的。
 
留学生要敢于“跳下水”
 
作为一所国际化水平很高的大学,约翰·赫恩所在的悉尼大学拥有1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其中自然不乏中国学生的身影。但他发现,悉尼大学校园中的中国学生常常沉浸在本国学生的小圈子里,不愿意主动融入当地的生活和科研环境。对此,约翰·赫恩表示,这种局面必须要打破。
 
“异地留学除了要学习基本的知识外,对当地文化、思想的接纳与吸收也是成为国际化人才的关键。而在这方面,包括中国、韩国在内的亚太国家留学生的表现并不尽如人意。”他说,这其中当然有学校引导不够的原因,但更重要的还在于留学生“不够勇敢”。
 
约翰·赫恩表示,与欧美学生相比,亚太学生在语言沟通、文化传统方面的确具有一定的劣势,这也是他们常常禁锢在本国环境中的主要原因。事实上,仅就悉尼大学而言,已经为阻止这种现象的产生作出了很多努力。例如,在学生尚未入学之前,就在入学须知中作专门提醒;在入学培训中,学校也会采取种种措施鼓励学生接触其他国家的同学;另外,学校还有200多个不同的俱乐部,学生可以在俱乐部中更直接地接触不同文化。但他强调,学校的这些努力仅都属于外部因素,学生自身融入当地文化的意愿才是最重要的。“学生如果想在留学期间取得成功,就必须在心理上勇敢一点儿,要真的敢于‘跳下水’,而不是仅仅在岸边看着。我当然知道这很难,但他们必须这样做。”
 
中国大学不应没有自信
 
在不久前上海举行的大学校长论坛上,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南京大学校长陈骏等几位国内大学校长关于高等教育的发言给了约翰·赫恩很多启示。在采访中他坦言,中国大学对世界范围内的知识与创新都作出了诸多贡献。而且,其对不同教育方式的理解也使国际高等教育理念变得更加全面。但他发现,在与国外大学的交流中,很多中国的大学似乎在一味地扮演“学习者”的角色,其实这根本没有必要。
 
“在我看来,中国政府在教育投资方面,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是走在世界前列的,甚至可以说是世界范围内做得最好的,而中国的前几所顶尖大学在国际上也处于前列,这些大学的校长和其他国外教育专家一样,具备了相当的全球视野,这些都是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继续发展的强劲动力。”约翰·赫恩说。
 
他同时表示,只要看一下中国政府制定的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就不难发现中国的高等教育其实面临很多的挑战。诸如怎样培养顶尖人才,怎样将国外优秀的师资力量引入中国等。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英美等国家的高等教育其实也面临着一系列难题,只是各个国家面对的问题不一样而已。
 
“在很多问题上,其实中国政府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他们也在尽其所能做到最好。比如对课程设置的改进、对教育质量的强调或者千方百计吸引顶尖科研人员来到中国等,然而这些问题都不是在短时间内能够得到彻底解决的。” 约翰·赫恩说,至少在未来十年内,这些问题还都将是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所必须面对的主要问题。
 
“无疑,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国政府还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但中国的大学却不应该因此便觉得没有自信。”约翰·赫恩说,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便是:国外专家来到北京大学,已经可以得到非常优越的教学科研设备和研究环境。“当然,我知道在中国,并不是所有的大学都可以与北大相提并论,但这至少是一面旗帜,说明中国的大学是完全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平。在这方面,中国人需要保持足够的耐心。”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只要根据自身的性格、禀赋和学识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同样能在社会上争取到用武之地。

  从七届全国人大提出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到现在全面实施,我国公务员制度已经有了18年的历史。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和推行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为数不多的一大亮点。

  要打破“铁饭碗”的困局,首要的问题是确立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价值取向,积极引导有志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

  从谋求身份到谋求事业发展。公务员身份相对稳定,是当前为数不多的“铁饭碗”,在工资、补贴、住房、医疗等方面能享受到更多的福利,除非违法乱纪,很少被清理或者辞退,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无疑有着巨大的诱惑力。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取向要从公共精神出发,为公众利益工作,按照人民的意愿办事,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到第一位。只有置身于一项伟大的事业之中,才能有成就感,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不是把公务员身份作为衡量一个人价值和社会地位的唯一尺度。

  从注重职位到注重职业规划。大多数报考公务员的人都是冲着某个职位去的,至于自己能否胜任这个职位则是个未知数。其实,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只要根据自身的性格、禀赋和学识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同样能在社会上争取到用武之地。无论企事业单位还是政府机关,每个岗位都有其存在的客观理由,都有其可以考量的社会价值。在现代社会,公务员只是为公众服务的一种职业,是众多职业中的一种。公务员制度的改革要适度强化公务员与社会其他职业的融合程度,消除公务员职位带来的特权,使公务员与其他职业平等。

  淡化“铁饭碗”意识,破解目前这种困局,公务员制度改革必须做出理性选择。

  政策引导。目前就业形势严峻是由结构性的原因造成的,应从政策导向和配套措施上鼓励各种层次的大学生和军转干部先到基层工作,不断加大从具有基层工作经历的人员中录用公务员的比重,进一步优化公务员的来源结构和经历结构,建立健全从村(居)党支部书记、大学生村官和工人、农民等基层一线人员中考录公务员制度。在基层遴选制度建设上,要注重工作业绩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评估。

  提高门槛。由于公务员关系着政府治理的维持、公共政策的落实和公众利益的实现,应对他提出了比其他社会群体更高的质量要求。维护其高质量、高素质和充分活力的途径,既要保证形成一个面向社会的开放系统,更要提高准入标准和专业资格。目前世界上公务员向专才结构发展,只有学有专长、品学兼优的人才能进入公务员队伍。

  分类聘任。分类管理和聘任制是各国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当初制定公务员条例时,并没有搞分类管理,2005年制定公务员法,把公务员分为综合管理类、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这样的划分未免简单化。还应该做更详细的划分,比如纵向上区分中央机关公务员和地方部门公务员,高级、中级、初级公务员;横向上区分不同领域的专业类和辅助类公务员,并都制定出相应的标准。在类的划分基础上逐步推行聘任制,让各行各业、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无论过去是否有级别,只要有真才实学,都可以通过聘任制进入相应的公务员队伍,实现在不同体制间的自由转换。

  健全保障。积极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确保各项保障措施顺利实施,创造各行各业基本福利待遇公平的社会局面,消除每个人的后顾之忧,这样以来,社会精英们就不会争着去端公务员的“铁饭碗”了。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够像公务员那样,享受优越的社会福利保障,那么谋求公务员职位就不再是大家唯一的选择。

 

 

 
这是一个地球人都知道答案的“脑筋急转弯”:一棵树上有三只鸟,有人用枪打死了一只,还剩下几只?
 
成年人皆以为然的标准答案就是:没有了,因为另外的两只也被枪声吓飞了。
 
然而,一个五岁的孩子却做出了令人称奇的回答:还有两只。他的理由有N多个:如果这棵树很大很大,鸟儿可能从树的这一侧飞到那一侧去了;如果用的是消音手枪的话,那两只鸟就听不到枪声;现在城市里的鸟儿平时听到的噪音太多,对枪声也许不那么敏感了……
 
故事讲完,同事忍不住一声长叹:现在孩子上中学了,每天都要做无数的练习题,给出无数的“标准答案”,再也不会有这样丰富的想象力,再也做不出这样有意思的回答了!
 
类似的经验,想必许多成年人都曾有过。可悲可叹的是,我们的孩子们正在应试教育的训练中,重复着父辈们的经历:棱角被磨平,求知欲被抑制,想象力萎缩,好奇心锐减……
 
由此想到与“钱学森之问”异曲同工的“乔布斯之问”:中国为什么产生不了乔布斯这样的创新天才、商业奇才?比较一致的共识是:因为中国还没有美国那样的教育环境和市场环境——鼓励个性,倡导质疑,宽容失败,鼓励创新,保护发明。
 
对天才的期盼,早已有之。半个多世纪以前,鲁迅先生就写过一篇杂文《未有天才之前》。对于“中国为什么缺少天才”,他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民众”:“天才并不是自生自长在深林荒野里的怪物,是由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产生,长育出来的,所以没有这种民众,就没有天才。” “在要求天才的产生之前,应该先要求可以使天才生长的民众——譬如想有乔木,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没有土,便没有花木了”。
 
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在今天仍具现实意义:在批评环境、指责制度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该反躬自问:自己的所言所行,是否有利于天才的成长、创新的产生?
 
这样的发问并非矫情——
 
如果您是孩子的家长,您是希望他把时间都花在学习上、门门考一百分,还是给他更多时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如果您是一名教师,您是鼓励学生“听话”、考高分,还是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质疑?
 
如果您是一名消费者,您是宁愿多花一点钱买正版产品,还是图便宜买山寨版?
 
如果您是负责贷款的银行经理,您是青睐那些风险又小、额度又大的大客户,还是挑选那些成长性好但风险较高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如果您是一名地方领导,您是热衷于见效快的招商引资,还是大力培育“前任栽树、后任乘凉”的种子企业?
 
从中不难看出,成年人的所言所行,都可能与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成年人的所作所为,要么是鼓励创新的助推器,要么是阻碍创新的绊脚石。其实,无论是制度、机制也好,还是氛围、环境也罢,都是由人来制定、实施、创造的。如果一味归罪于制度、环境,而不反思自身、从我做起,无异于推卸责任,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与其慨叹羡慕,不如行动改变。让我们从自身做起,甘当培育天才、鼓励创新的“泥土”吧。诚如鲁迅先生所言: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要像一碟子绿豆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