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金陵学院新传媒系日前在网上承诺:该系毕业生毕业后5年内可申请返校进修相关课程。这则消息,连同该系不久前“以微博粉丝量论学生成绩”、加“V”认证优秀毕业生等举措,在微博上引起持续关注。
  
    “返校进修”的具体内涵是,自今年起推出4+X模式,该系学生本科四年毕业后的五年内,任一年都可申请返校参加相关课程的进修学习。
  
    该院新传媒系主任杨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推出这项承诺的初衷,是因为新的媒介融合生态给高校传媒教育带来挑战与压力,传媒业的迅速发展,使学生在毕业后依然需要不断补充专业知识与技能。
  
    毕业生有5年的“保修期”,随时可以“回炉锻造”,这在我省高校是头一遭。有人表示:“在工作中体会到自己的缺漏,可以有的放矢地学习。”也有不少粉丝在微博上留言质疑:“若授课内容不变,回去有何用?”还有人调侃:“这属于质量有问题召回的范畴吗?”更有人关心:“学校有这个精力应付返修生吗?”
  
    “想靠学校学的知识应付一辈子,完全不可能了。综合考虑学校管理和知识更新的状况,5年似乎是一个合适的年限。”杨溟如此阐释。至于人才的“质量召回”,他认为:“自省、反思与不断学习是一种对自己的召回。学校的教育的确是不完善的,不管理论还是实践,而返校进修也是作某种程度的弥补。”
  
    其实,高校的系科设置大都面临着“前瞻性眼光”和“现实技能培训”的双重考验。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胡翼青副教授告诉记者,媒体行业的迅猛发展,让负责新传媒系课程设置的他常怀一种焦灼感,他将之称为“师生可能共同面临的‘知识钝化’”。为了让老师与业界动态紧密结合,他们将每年选派3—5位老师去密苏里大学进修半年,还派人去大型综艺节目、广告公司、互联网行业,学习策划包装、营销模式,让老师自身的知识储备随时处于“保鲜期”。
  
    西方白领阶层流行的“知识折旧定律”称:“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会折旧80%”。“返校进修”这一伴随式教学模式能否帮助毕业生应对“知识折旧”带来的“本领恐慌”?杨溟坦陈,毕业生经过职场的几年打磨,会深切意识到“充电”的必要。
  
    不过,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吕立志,对返校进修的“4+X模式”表示不赞成:当今知识太多,更新也快,“X阶段”到底能返修到何种程度?5年以后呢?
  
    而在南京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副教授张婷姝看来,学校教育不可能为学生提供未来职业生涯所需的所有知识和技能,而高校扩展教育服务的周期和范围,从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出发,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让毕业生“返校进修”这种意识和举措,值得借鉴。

 

 

 

 

近来,来自哈佛、耶鲁、牛津、斯坦福等国外名校的网络课程风靡。在网上,哈佛教授“公平正义”课、耶鲁教授“哲学—死亡”课的视频点击率极高。复旦大学日前也面向公众推出网络公开课。从4月开始,复旦的部分课程和讲座内容将陆续在网上开放,首次讲座也引来众多网民“听讲”。

    连同此次复旦推出网络公开课的消息,很多人觉得欢欣鼓舞:知识共享的互联网精神看来已穿透了大学的“围墙”,今后大学能“搬回家”了。当然,也有人担忧:传统大学教育会不会失去魅力?
就复旦大学的尝试而言,公开课程、共享资源,无疑是自信和开放心态的体现。传播知识是大学的使命,课程公开令大学教育更加开放,让传播知识更加迅速便捷,使终身学习理念成为可能,这对公众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但是,我们也看到,传统大学教育依然有着无法替代的魅力。目前,青睐网络课的大致有三类人:渴望“充电”的人,有名校情结的人,把网络学习当作一种社交的人。他们的网络学习普遍存在“碎片化”和浅尝辄止的倾向,而且由于缺乏学习氛围,很难长期坚持下去。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积淀的气质和精神、思想的激荡和碰撞、人际的交流和沟通,这些在网络学习中都无法获得。传统教学中的教室并非可有可无,那是脑力激荡、智慧碰撞的场所,是网络课堂无法提供的。

    网络公开课在中国是新生事物,能否达到拆除大学“围墙”的效果有待时日检验,对大学教育带来何种影响亦不能急于定论,但对高校教学和课程建设带来的冲击却是不容忽视的。

    网络公开课是试金石,也是演兵场。当国内高校的课程与哈佛等世界一流大学的课程同“网”竞争,当中国的教授与全球知名学者同“网”亮相时,比较不可避免,反馈异常迅捷。当比较和反馈汇成民意,让越来越多公众作出同一选择,自然会有的课程获得了口碑,有的失去了品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将来伴随着更多国内高校推出网络公开课,公众的评判能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促使高校下决心改革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建设。

    按照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做法,网络公开课公开的不仅仅是一段教学视频,还要求提供本课时的阅读、实验指导材料,讲义的文档和教学实况材料,从文字稿中可以读到学生在课堂的提问,以及老师的应答,从中人们可以体会到老师是如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独立求解的。这样的课程设计对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都提出了高要求,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知识传授者的角色,还要学会做一个提问者和引导者,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讨论、思考的乐趣。

    网络公开课对于高校课程建设来说也是契机,因为互动性强、参与者众,课程承担者和教授者都能通过公众的补充和反馈,不断完善课程。

 

 

 

 

记者昨天从北大和清华了解到,两高校今年高招将试行“高考+面试”。北大是在部分省份试点,具体方案尚未透露。清华各省份试行,在考生确定进入清华大学的情况下,进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的六个班进行学科专业方面的面试。  

    北大尚未透露具体方案 
  
    北大已决定在部分省份试点知道分数后面试的自主选拔录取方式,但没有透露“高考+面试”的具体方案。 
  
    去年11月8日,北大有11名教授联合致信北大校长周其凤,提出了“高考+本校专家综合面试”方案,即知道高考成绩后,划定面试分数线,由北大本校专家团队对考生进行面试。北大校长周其凤当时公开回应说,他本人完全同意这个建议,只不过“考虑到招生改革事关重大,怕考虑不周,因此向北大同仁和校友征集意见,以求完善”。 
  
    联名信的“高考+面试”方案,是以考生的高考成绩为基础,通过面试,加强对学生求学意愿动机、平时表现、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等的考察,综合决定录取与否。 
  
    清华确定录取后面试 
  
    清华大学招生办主任于涵介绍,“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今年首次面向高考招生,主要面向能够表现出在相关学科专业上具有良好发展潜质的高考考生。于涵表示,将在各个省份分别制定“高考+面试”进入“学堂计划”的方案。 
  
    “学堂计划”被纳入教育部、中组部联合推出的“基础学科创新拔尖人才计划”,共包括数学班、物理班、化学班、生命科学班、计算机科学实验班和钱学森力学班。该计划一年招生140人至150人。 
  
    于涵说,北京报考清华的理科实考分前三十名考生,会保证面试机会和优先录取。他说,面试官都是学科专业最顶尖的教授和专家。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昨天说,如果北大按照11名教授建议的方案进行,难度要超过清华,因为清华的制度是校内的选拔计划和培养政策,北大教授的方案,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招考分离,对整个高考制度改革有较大的开创性。

 

 

 

 

“北京大学学业会商制度旨在早发现早解决问题,遗憾的是得到公众误解。”昨日,在岳麓教育论坛上发言的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就最近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学业会商”问题首次做出回应。
  
    “学业会商”成微博热议
  
    2010年11月份,北大学生工作部、教务部、医学部教育处联合下发通知,决定在医学部、元培学院率先开展学生学业会商试点工作。2011年5月份开始在全校实施。北大称需要“会商”的学生分为十类,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
  
    4月1日,李敖在暨南大学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称正在北大求学的儿子李戡因为上网成瘾,被列入了北大“学业会商”中。虽然北大随即表示,目前学业会商制度只在北大医学部和元培学院进行试点,而李戡所在的经济学院不在其中。 
  
    但是北大“学业会商”开始成为微博网友热点。其中将“思想偏激”列入会商十类学生之一,最受争议。有网友认为这跟北大“兼容并蓄”传统相违背。对此问题,北京大学学工部老师回应,性格偏激是包括不能与宿舍同学和谐相处、不能冷静处理恋爱挫折、毕业后难以适应职业生活等。
  
    对年轻人犯错要宽容
  
    “我到北京大学当校长不久收到一封家长来信,家长在信中说自己的孩子曾经是一个很优秀聪明的孩子,但在北大读书时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最终一科一科地挂,濒临劝退的边缘。教育工作者能不能早点发现孩子的问题,不让事情到无可挽回的地步才去惋惜。”周其凤表示,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障碍,需要学校、家长、心理专家等社会各界全方位的配合,提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这个方面来说会商制度十分必要。
  
    “学业会商”引起北大内外的广泛争议,甚至有网友称该校学工部某老师“不符合北大精神,应被开除”。周其凤表示,对学生宽容的同时,对年轻的老师也要宽容,“允许年轻人犯错误”。
  
    来北大蹭课学子很多
  
    “北京大学没有校风、校训、校歌,哪天也要写几个字来当校训。”周其凤笑着强调,百年北大肯定是一个提倡爱国与担当,鼓励和尊敬学生独立思考,学术自由,发挥学生自己学习才能的地方。“我们力求为学生创造宽容的学习环境。因此来北大蹭课的编外学子也很多。” 周其凤幽默地说。
  
     什么样的学生最受北大青睐?“北大青睐适合北大的学生,并非所谓‘状元’。而且北大不跟任何学生‘讨价还价’。”周其凤表示,进北大的学生,不一定要高分,但是一定要有尽快适应北大环境的学习能力。“大学校长普遍关注的问题是如何招收到更优秀的学生,优秀的学生并不意味着是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衡量人才有很多方式,北大并没有确切的标准。”
  
    相关链接
  
    学业会商“就是在学生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克服困难,甚至连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也力量有限的情况下,由学院组织相关方面,如教学、教务、心理咨询、后勤服务等部门的老师,甚至邀请校外专家,对这些同学的学业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估判断,从而有针对性地制订并实施帮扶支持计划。”会商的对象,主要面对学业困难学生,同时也兼顾其他需要关爱和帮助的学生。

 

 

 

 

“会商制度的初衷是好的,不知为什么会被误解,希望社会能宽容北大的学工老师。”在今天(4月16日)首届岳麓教育论坛上,北大校长周其凤首次就近期备受关注的“会商制度”一事做出上述回应。

周其凤表示,曾有人致信他提出应开除相关学工老师,但他认为,对学生和年轻老师都要宽容,“允许大家犯一点错误,其实还不一定是错误”。

会商制度:有悖“兼容并包”的思想?

从去年11月起,北大在医学部、元培学院开始试点学生学业会商制度。会商的“重点学生”包括: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独立、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等十类学生。

会商制度经网络传播后,引发社会热议。议论的焦点集中在该制度将“思想偏激”学生纳入“会商”范畴。有网友质疑称,“既然会商制度主要针对学业困难学生,那为何要‘搂草打兔子’,把‘思想偏激’学生一并作为管治对象?而且,‘生活独立’也一是一项罪名。表面是针对‘生活独立’,实际的靶子是‘思想独立’吧”。

对此,周其凤表示,“最近到纽约去见校友,100多名校友提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会商,新闻媒体也多次联系,想要我谈谈这个问题。”周其凤说,会商的提出和自己有关。“刚到北大当校长不久,接到一位家长的信,信中说那位家长的孩子曾经非常的优秀,但在北大读书时没有把握好,功课一科一科的挂,最后只能离校。让人十分难过。”对于这些学生,学校应尽可能的“早关怀、早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渡过难关。建立学业会商制度的出发点正在于此。

所谓会商,就是在学生难以依靠自身力量克服困难,甚至连从事学生工作的老师也力量有限的情况下,由学院组织相关方面,如教学、教务、心理咨询、后勤服务等部门的老师,甚至邀请校外专家,对这些同学的学业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和科学评估判断,从而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实施帮扶支持计划。

校长回应:“社会对‘会商’有误解”

争议之下,北京大学的官方网站3月底用专访的形式刊发了该校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查晶对“会商”制度的解释,称“会商不是管制学生,也不是处罚学生”。她同时表示,这项制度当前正处于探索和尝试阶段,一些概念性和操作性的问题,还要进一步研究,并会主动听取师生和社会上的意见。

“曾有人给我写信,认为这样的学工老师,不符合北大的精神,应该开除。”周其凤说,其实这是一个30多岁的学工干部,社会上有时候看北大的年轻老师是双重标准,认为其说的话不妥当,就批判甚至恨不得要置其于死地。“但我做校长的做不出这样的事情,我想还是得宽容,对学生要宽容,对年轻的老师也要宽容。”周其凤说。

人才选拔:“我对状元不感兴趣”

在16日的论坛上,周其凤直言自己对状元不感兴趣,强调北大将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松的环境。“北大只招适合北大的学生,并不会一味追求考高分的学生。”

对于高校人才选拔,周其凤有自己的想法。“优秀的学生并不意味着是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周其凤表示,衡量人才有很多方式,北大并没有确切的标准。

“至今北大还没有校训和校歌,这也是自由精神的一种体现。”周其凤笑道,“北大是一所追求营造自由学术氛围的学校,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民主意识,这种氛围有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专家圆桌】

潇湘晨报:

对北大“会商制度”有何看法?您怎么看周其凤校长的回应?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北大校长的回应,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周其凤承认这是一种错误的决定,认为此举不妥当,并允许在办学过程中犯一点错误。如果周校长是这意思的话,是对这件事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因为对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进行咨询是可取的,但如果把一些思想偏激的学生也列入会商的内容,则与北大“兼容并包”的传统相违背。如果周校长不是这个意思,就会出现大问题。

唐钧(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

如何去定义大学里“成绩较差、思想偏激”等学生?学校实施“重点会商”的目的是什么?没必要给学生去贴上不同的标签,这样的话本来思想不偏激的学生也会变得思想偏激。至于北大校长的回应,我并没有弄懂北大校长的真正意图,不好作评价。

潇湘晨报:

真正的大学精神是什么?

熊丙奇:

从现代大学框架来讲,真正的大学应该倡导制度办学,学术自治,教师、学生自治,以体现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好的大学应该致力于拓展所有老师、学生“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空间。

唐钧:

各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校训,那意味着学校的培养目标,只要扎实地按照这个目标去做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