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中外大学校长,昨日在厦门大学的“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声讨大学排行榜,认为它阻碍了大学追求自己想要的目标,甚至因此忘记了社会责任。这其中包括那些排名靠前的。 
  
    “局外人”说真话
  
    亚洲大学为排名相互抄袭
  
    校长们的话题原本围绕着大学在世界文化多样性上应该担负起的责任,不过,一位与会的“局外人”发表了一番令人汗颜的讲话——美国一家基金会的总裁约翰说,由于工作关系,他一直和亚洲学校打交道,而且是亚洲最顶尖的大学,他发现了一件很令人气馁的事。 
  
    约翰说,亚洲大学经常相互抄袭模仿,或是照搬西方模式,为的是得到更好的大学排名。这样做的坏处是,大学失去独特性,变得“千人一面”,同时,社会责任感逐步边缘化。
  
    约翰坦言,很多大学宣称他们并不重视大学排名,事实上,并不是这么一回事,排名正在形成一股巨大力量,阻碍大学追求自己的目标,忘记他们应该担负的社会责任。甚至最优秀的大学也无法避免陷入这一怪圈。
  
    还有一些大学,排名靠后时,表态不理睬;但当排名靠前时,态度马上180度改变。
  
    名校长批排名
  
    严重失真可能误导考生
  
    没有料到,这番责问引起热烈反响,一些大学校长也加入声讨大学排名的队伍中来。
  
    在台湾大学排行榜上,成功大学一般排在老大或老二,但是,成功大学校长黄煌辉说,一直以来,成功大学坚决反对所谓的大学排名,因为严重失真。
  
    黄煌辉说,不同的大学属性不同,目前这种排名,对理工科大学有利,因为很多理工科的评价指标可以量化,但是,对综合性大学或文科大学就相当不利——人文社会类的办学很难用量化指标来衡量。
  
    他说,这类排名对大学的伤害是很大的,因为它可能误导考生。一所理工类大学和一所综合性大学,如果原先实力相当,但是可能因为排名分出先后,长久下去,那些综合性大学和文科大学就可能愈来愈处于劣势。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也旗帜鲜明地反对大学排名,他说,大学中有很多东西是不可比的,例如文化、传统、特色等,但是,现在为了排名,却把这些项目简单地量化。
  
    排名者做辩护
  
    学生们需要有个参考指标
  
    这时,荷兰的莱顿大学校长保尔立刻成为众矢之的——莱顿大学每年都要发布一个大学排行榜。
  
    保尔说,欧洲有很多大学也不看重排名,尽管如此,排名仍会存在,因为学生们需要有个参考指标,他们才能决定到哪里去读书。
  
    保尔认为,尽管大学排名屡遭指责,但是,它不会消失。如果想避免大学排名对学生造成困扰,反倒需要更多的排行榜——更多的排行榜,参照性更强。
  
    这一说法没有得到大多数校长的认同。
  
    大多数校长认同的一点是,如果仅是为学生报考提供参考,那么,不妨只在同一学科,用同一标准排名。
  
    论坛揭秘
  
    哈佛图书馆首任馆长来自厦大
  
    厦大校长朱崇实昨日揭秘说,哈佛的燕京图书馆首任馆长袭开明来自厦大。
  
    事实上,袭开明也是厦大图书馆首任馆长。袭开明毕业于我国首个图书馆专业学校——武昌文华大学的图书科,在上个世纪20年代初应聘为厦大图书馆主任(即馆长),1924年,时任厦大校长林文庆送他赴美留学。
  
    随着美国汉学研究的兴起,1928年哈佛大学专门设立了旨在促进中国及东亚研究的哈佛燕京学社,并附设一所专门图书馆——汉和图书馆,收集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的图书文献资料。1931年正在哈佛大学图书馆整理中日文图书的袭开明由于工作出色,被聘请为汉和图书馆首任馆长,这也是美国图书馆第一位中国馆长。
  
    哈佛携手厦大收集福建文献
  
    哈佛大学东亚语言与文明系副系主任宋怡明昨日透露,哈佛大学正和厦大携手收集福建族谱、剧本、民间故事等。
  
    宋怡明说,这项工作去年启动,由哈佛大学的一个中国基金会资助。等到这些历史文件收集完毕后,将上网发布,贡献给世界各地的人们。
  
    被问及这项工作的意义,宋怡明说,我们所了解的历史都是士大夫写的,换句话说,是“上面写下面的历史”,其实老百姓也有自己的历史——下面也有自己的历史。
  
    他认为,这类历史文献收集能帮助人们对历史有更整体的认识。
  
    北大花大价钱买下昆曲唱本
  
    朱崇实昨天说,大学要成为文化的“避难所”,随后发言的北大常务副校长吴志攀透露了“避难所”里曾经发生的一件事——几年前,北大拨出一笔专款,赶在一批昆曲唱本被拍卖前,购进了这些文物。
  
    吴志攀说,这笔钱的数字,到现在还得保密,但“确实不是小数目”。
  
    他介绍说,昆曲的传世曲分两类,一类是文学剧本,有词无曲,这个不稀罕,另一类是艺人手中的唱本,多数是孤本,被认为是极其罕见的文化珍宝。2005年,北大专家得知,京剧“程派”艺术创始人程砚秋的后人决定把一批唱本交给拍卖行拍卖,他们坐不住了。北大校长办公会为此专门研究,决定自己花钱购进。

 

 

 

 

人物档案
  
    冯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高教学会公共关系专业教育委员会副理事长。

    对话背景
  
    不久前,一则消息让很多怀有“第一”情结的人感到兴奋——中国发表期刊论文数量已成为全球第一。日前,另有消息称,海南一起非法期刊案件曝光,7年间,有人收取约2万名投稿者版面费超过1000万元。
  
    近年来,我国论文数量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牵涉到工资待遇、课题申请等一系列问题,因而,发表论文多少已成为衡量学者成就和高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在论文数量居高不下的背后,却不时爆出抄袭、造假等学术丑闻。如何重拾学术理想、培育创新理念,并进一步造就国内高校的大学精神,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对冯培进行了专访。

    “大学精神”迷失值得警惕
  
    中国青年报:据报道,我国科技人员发表的期刊论文数量,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对此,您怎样看待?
  
    冯培:从思想表达、观点创造的数量上看,我们已经成为“首位”,但这并不值得欢欣鼓舞。也有数据显示,尽管论文数量位居榜首,但我国论文平均引用率只有10%左右,排在世界100名之外。
  
    一篇论文发表后被同行引用的次数,实则是衡量其质量和学术价值的关键因素。如此低的论文引用率,只能说明真实的成果转化还非常欠缺,并不具备足够的学术“营养”。其次,论文数量并不能代表我国高校的实际创新能力。当前,“小打小闹”的创新在高校时有出现,而真正能产生重要推动意义的创新仍然屈指可数。
  
    中国青年报:有学者认为,学术自由、学者自律,都是“大学精神”中极为重要而具体的内涵。您如何理解在当前学术氛围下,大学精神的现状和表现?
  
    冯培:大学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更需要一种客观理性的科学精神和恪守良知的人文情怀,这是大学精神最重要的本质。正因为有这两点存在,大学才能够保持相对清新、独特和理想的思想角度,以审慎的思考方式做出独立判断。
  
    崇尚知识和鼓励创新而不是崇尚权力、地位的文化氛围,是大学精神的独特表现。目前,从这一角度衡量我国大学的品质,依旧和“世界一流”的目标有很大差距。现在,“大学精神”迷失是一种值得高度警惕的现象。由此产生的价值观迷失、功利化导向,实则也是滋生浮躁学术气氛的主要成因。
指标化考核是学术造假的“温床”
  
    中国青年报:近年来,学术造假风波时有发生。您怎么看待频繁出现的“论文造假”现象?
  
    冯培:不可回避,论文造假现象确实是当前“学术之殇”。在充满利益诱惑和不断变迁的社会环境下,学者不可能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在这一背景下,单纯将“学术造假”的矛头指向学者,也许并不公平。社会公众对学者充满期待,这一群体应该成为社会良知的代表。但为什么会发生诸多学术领域的负面事件?我觉得本质源自社会利益导向的偏差。
  
    目前,我们评价一位学者的权威性,更多取决于其职称、头衔。而职称评定的量化指标之一就是论文数量。按照现行评价体系,只有在论文数量上具备相应条件,才可能获得相应学术身份。而身份获得后又进一步产生马太效应,让学者得到更多利益。这是“滚雪球”式的循环放大。以利益为导向的价值观并非一无是处,但利益导向被无限放大时,就会出现畸形的现象。由此,一些学者就会选择成功的捷径而放弃学术操守。
  
    2008年,在和美国芝加哥大学相关负责人交流时,我曾问过这样一个问题:“贵校拥有六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你们是怎样优待他们的?”校方负责人的回答让我非常震惊,他说:“当初校方让这些学者提出要求,其中只有一人希望自己的停车位能够距离实验室近一点,于是我们满足了这个要求。”
  
    相对于国内将某些奖项、职务高高供奉在上的浮躁情绪,这些学者和校方的态度很值得我们反思。这件事让我深刻地感受到,良好的学术氛围,不仅源自学者自身,还源自学校、社会的风气以及健康的学术评价体系。
  
    中国青年报:您提到,一些学术不端行为一定程度上是源自评价体系及社会舆论导向的失衡,对此,您有何建议?
  
    冯培:现有的单纯以论文数量来评价高校和学者的体系无疑存在诸多弊端。首先,作为学校社会声望的重要来源,考生报考数量会显著影响到高校的发展。然而目前,绝大多数考生在选择志愿时都将大学排名作为首要标准,而大学排名还是来自各项指标考核,最后还是落实在每个教师身上。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循环链条上的教师无法跳出“学术怪圈”独立存在。事实上,仅以总体论文数量等量化指标来衡量学校的“好与坏”并不能为考生带来实惠。不管是“大而全”还是“小而美”,关键是学生在校的满意度。
  
    其次,将不同规模、专业、类别的高校以同样的方式评价,我认为并不科学。比如,我们如何评价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论文孰高孰低?在这点上,我认为美国大学的评价体系值得借鉴。以伊利诺伊州立大学和芝加哥大学为例,这两所大学分属教育型和研究型大学。在当地,这两类大学根本不需要在一个“跑道”上比赛,大家只需安心做好自己。

    “去行政化”的本意是为学术服务
  
    中国青年报:目前,我国有30多所副部级大学,还有正厅级的公办本科以及副厅级的高职高专。诸多观点认为,将行政与学术挂钩,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当前学术地位的下降,以及学术氛围的恶化。对此,您怎么看?
  
    冯培:在一定程度上,“行政化”加剧了当前大学精神缺失的现状。作为学术单位,过度的行政化色彩会导致行政权力位于学术权力之上,造成对学术研究以及人才选拔创新的制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年)》提出“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实际存在的行政级别和行政化管理模式”,初衷也在于根除学术领域“官僚作风”。另一方面,从学术管理的角度看,学术权力的运行也需要行政权力相辅佐,但不是主导,我们不应将两者截然对立。只是由于社会氛围中浓郁的官本位以及利益导向文化,才产生了“行政化”制约学术发展的问题。
  
    有舆论认为,当前高校的行政人员不仅数量过多,而且占据着资源的分配权。据我了解,在很多国家,大学的行政管理不是被淘汰,而是走上了专业化路线。比如,在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管理人员比例也不少;在芝加哥大学,各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都是本领域的专业化人士。其实,“去行政化”的本意应该是为学术服务。
  
    中国青年报:在您看来,要消除高校的“衙门”作风,应该做些什么?
  
    冯培:针对当前现状,我认为应当倡导行政专业化。远见卓识、专业精深,是一所大学管理者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质。如果能放下浮躁心态,将管理工作上升至一门专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行政化对于学术发展的制约。

 

 

 

 

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种种挑战,背后或多或少都可以找到各种各样既得利益的掣肘。比如“社会优势阶层”的利益。以“择校”来说,能择校者无非两类,或者权力择校,或者金钱择校。扼制甚至取消择校,利益受损的,不会是普通老百姓。又如教育管理者的利益。政府向地方、向学校放权,就会削弱教育管理者的权力,自然就剥夺了“权力”的某些附加利益。再就是教育相关部门的利益。如中小学校长的任命权,现在许多地方掌握在组织、人事部门手里,一旦归还给教育行政部门,随着权力的转移也就必然意味着某些利益的丧失。

  以《教育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为标志的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要走出长期以来体制机制改革停滞不前的困境,关键是下决心突破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面临的旧的利益格局的束缚。这是我国新一轮教育改革面临的最大困难。因此,推进教育改革必须跳出既得利益格局的羁绊。

  教育、人事、财政等部门的权力边界不清是一个突出问题。建议依据法律法规要求,清理规范相关部门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权力,确认各自的权力边界。一是“归权”。就是对于那些明确归属教育部门的权力,要归还教育部门,如中小学校长的任命权、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评审权,等等。二是“分权”。如把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评审权归还给教育部门,并不是说人事部门就不能参与教师职称评审的管理,人事部门可以而且必须从职称结构、职称评审过程的监管等方面,加强对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工作的管理。再如,教育项目经费的使用与管理,教育与财政部门也要进行“分权”,教育(业务)部门要使用好、管理好财政经费,财政(财务)部门要保障预算资金的拨付,监督好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等等。三是“确权”。对于那些改革中出现的新事物的管理,如果权力归属从法律上看还不明确,就要通过立法、立规尽快加以明确。

  旧的利益格局中既得利益者,有的利益是不合理的,但也不能排除其中的合理部分。比如,推进高等院校去行政化,取消大学校长的行政级别,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就必须建立去“行政化”、实行职级制之后对大学校长和中小学校校长管理的替代方案,以维护大学校长和中小学校长应有的物质待遇、政治待遇等方面的正当权益等等。国家组织人事和教育部门应尽快研究出台大中小学校长职级制管理方案,明确职级制实施后大中小学校长的政治待遇、物质待遇。

  由于公共财政保障不力,我国许多由政府部门提供的公共服务,都靠收费来维持。一些部门之所以愿意参与教育事务的管理,与这些职责的行使背后的经济利益有关。比如,中小学教师职称的评审要收费。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日益严重的补课风、有偿家教,既与师德建设弱化、缺乏有效管理有关,更与公共服务匮乏有关。因此,有必要组织优秀教师,借助现代网络手段,通过提供个别化的公共服务进行辅导。为了降低改革的阻力,建议国家有关部门组织清理相关部门围绕教育公共服务涉及的收费项目,将确实需要保留、需要提供的教育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服务范围。(作者系全国人大代表、民进山东省委副主委)

 

 

中新网4月2日电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日前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教育部要求,已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应按新目录进行对应调整,自印发之日(2011年3月8日)起,学位授权审核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工作按照新目录进行。 

    据悉,新目录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学士学位按新目录的学科门类授予。
  
    教育部要求有关部门和单位根据新目录,加强学科建设,做好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切实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来。具体要求包括:
  
    一、已有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应按新目录进行对应调整,具体办法另行通知。
  
    二、自印发之日起,学位授权审核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督工作按照新目录进行。
  
    三、研究生招生工作2012年起按新目录进行。研究生的培养和学位授予工作等应尽快转入按新目录进行。目录全文如下: 
  
    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
  
    说 明
  
    一、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学位〔2009〕10号)的规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分为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是国家进行学位授权审核与学科管理、学位授予单位开展学位授予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依据,适用于硕士、博士的学位授予、招生和培养,并用于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等工作。学士学位按本目录的学科门类授予。  

    二、本目录是在原《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年颁布)》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1998年颁布)》的基础上,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后编制。
  
    三、本目录中注明可授不同学科门类学位的一级学科,可分属不同学科门类,此类一级学科授予学位的学科门类由学位授予单位的学位评定委员会决定。
  
    四、本目录中学科门类和一级学科的代码分别为二位和四位阿拉伯数字。
  
    五、附《专业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

  01 哲学
  0101 哲学
  02 经济学
  0201 理论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03 法学
  0301 法学
  0302 政治学
  0303 社会学
  0304 民族学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6 公安学
  04 教育学
  0401 教育学
  0402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3 体育学
  05 文学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0503 新闻传播学
  06 历史学
  0601 考古学
  0602 中国史
  0603 世界史
  07 理学
  0701 数学
  0702 物理学
  0703 化学
  0704 天文学
  0705 地理学
  0706 大气科学
  0707 海洋科学
  0708 地球物理学
  0709 地质学
  0710 生物学
  0711 系统科学
  0712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可授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学位)
  0713 生态学
  0714 统计学(可授理学、经济学学位)
  08 工学
  0801 力学(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02 机械工程
  0803 光学工程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06 冶金工程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8 电气工程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13 建筑学
  0814 土木工程
  0815 水利工程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19 矿业工程
  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21 纺织科学与工程
  0822 轻工技术与工程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
  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
  0827 核科学与技术
  0828 农业工程
  0829 林业工程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831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农学学位)
  0833 城乡规划学
  0834 风景园林学(可授工学、农学学位)
  0835 软件工程
  0836 生物工程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0838 公安技术09 农学 
  0901 作物学
  0902 园艺学
  0903 农业资源与环境 
  0904 植物保护
  0905 畜牧学
  0906 兽医学
  0907 林学
  0908 水产
  0909 草学
  10 医学
  1001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2 临床医学
  1003 口腔医学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5 中医学
  1006 中西医结合
  1007 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8 中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9 特种医学
  1010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11 护理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1 军事学
  1101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
  1102 战略学
  1103 战役学
  1104 战术学
  1105 军队指挥学
  1106 军制学
  1107 军队政治工作学
  1108 军事后勤学
  1109 军事装备学
  1110 军事训练学
  12 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1202 工商管理
  1203 农林经济管理
  1204 公共管理
  1205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
  13 艺术学
  1301 艺术学理论
  1302 音乐与舞蹈学
  1303 戏剧与影视学
  1304 美术学
  1305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

 

 

 

 

“2011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刚刚对外发布,根据榜单,浙江大学接受校友捐赠金额最多,高达5.24亿,创中国大学校友捐赠之最,居“2011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首位;清华大学接受校友捐赠3.99亿,列第二;北京大学校友捐赠3.08亿,居第三。

  榜单显示,“现金捐赠”成校友最爱,“国内校友”最慷慨,民营企业家是捐赠主体;京城高校扬威大学校友捐赠榜。校友捐赠合计27.32亿,6笔捐赠上亿;“创富能力”决定校友捐赠力,“双料校友”段永平捐赠“最给力”,累计向浙江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捐赠4.47亿;王选院士向北大捐赠1000万,创中国大学教师捐赠纪录。

  浙江大学接受校友捐赠最多

  榜单显示,获校友捐赠金额在亿元以上的大学有4所,除浙江大学外均是来自京城的大学。获校友5000万至1亿的捐赠大学有6所,在1000万至5000万的高校有26所,在500万至1000万的高校有17所,在100万至500万的高校有45所。

  根据榜单,浙江大学接受校友捐赠金额最多,校友累计捐赠5.24亿,居“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榜首,创中国大学校友捐赠之最。捐赠在1亿以上校友有2人,捐赠金额在1000万以上的校友有8人,其中,捐赠最多的校友是步步高的段永平,捐赠达2.46亿。

  清华大学接受校友捐赠3.99亿,名列第二,捐赠在1亿以上的有2人,在1000万以上的有4人;其中,捐赠最多的校友是池宇峰、徐航、宋歌、方方等,捐赠达2.19亿。北京大学校友捐赠3.08亿,名列第三,捐赠在1亿以上的有2人,在1000万以上的有6人;其中,捐赠最多的校友是金光集团的黄志源,捐赠达1.18亿。

  中国人民大学获校友捐赠2.53亿,列第四,捐赠在1亿以上校友有1人,在1000万以上的有3人;其中,捐赠最多的校友是步步高的段永平,捐赠高达2.01亿。南京大学获捐8999万,居第五,捐赠在1000万以上的有4人;其中,捐赠最多的校友是家世界的杜夏,捐赠3500万。厦门大学获校友捐赠7565万,列第六,捐赠在1000万以上的有3人;其中,捐赠最多的校友是翰名教育科学基金会的萧恩明和香港骏华控股的张曦,各捐赠3000万。

  中南大学接受校友捐赠6839万,名列第七,捐赠在1000万以上的有3人;其中,捐赠最多的校友是三一集团的梁稳根,捐赠3400万。天津大学获捐5706万,居第八,捐赠在1000万以上的有1人;其中,捐赠最多的校友是中信泰富的荣智健,捐赠5306万。

  中山大学获捐5700万,列第九,捐赠在1000万以上的有2人;其中,捐赠最多的校友是金利来的曾宪梓,捐赠3000万。暨南大学获捐5672万,位居第十,捐赠在1000万以上的有2人;其中,捐赠最多的校友是中惠熙元的叶惠全,捐赠2725万。

  位居“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前二十的其他大学依次是中央财经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福州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深圳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等院校。校友累计捐赠金额在2000万以上的大学有25所。从捐赠校友的毕业时间来看,90%为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后毕业,他们累计捐赠占全部校友捐赠总数的90%以上,可以说榜单基本上反映出我国大学改革开放以后毕业校友和教师的捐赠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