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 记者陈曦】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在6月12日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指出,创新型人才应当具备目标高远、敢于求新求异、具有包容精神和平等意识、为人处事客观真实讲诚信、富有激情这五大特点。

    第一,创新型人才必须树立高远的目标,在当今社会,就是要树立与国家建设、现代化事业、国家富强相联系的远大目标。

    郭书记说,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于一个纯粹的科学家来说,对人类自身命运的关注,从来都必须成为一切基础工作的目的。爱因斯坦从来就是把科研工作与为人类谋福利的高远目标结合在一起。他告诫同学们说,当你们埋头于图表或方程式时,请不要忘记这一点。

    第二,创新型人才必须有求新求异、敢为人先的精神和个性。搞科学的人就应该求新求异,基础研究更是这样,别人做过的东西我们再做就没有价值了。科研工作者要有很强的批判性,要敢于挑战权威,同时,还要具备很强的直觉力、想象力,想象力的重要性体现在它的无穷无尽。

    第三,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多元化的思想和包容精神,应当具有开明、平等的意识。郭书记举例说,硅谷有着很强的创新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硅谷思科的CEO只有一个停车位,没有其他特权,并且他们着装都是牛仔裤,非常休闲,处处体现出老板和职工的平等观念。

    第四,做人处事要客观、真实、讲诚信。他说,科学院的院风强调宽松,也强调严格,即宽松、宽容、宽厚;严格、严谨、严明。对事要严、对人要宽。既要强调和谐,也要有适度的竞争。

    第五,创新人才要富有激情。他说,没有激情的人可能很难进行创新,激情可以是很张扬、很个性的表现,也可以是内心充满激情。他举了一则关于老科学家吴文俊的趣闻,说吴老80多岁在西双版纳时,还骑在大象上玩,非常富有激情,做科学家就是应当充满激情。同时,他指出,激情不等于浮躁,充满激情的同时,做事一定要踏实。

            郭传杰认为,创新还需“泡一泡”、“炼一炼 ”

    【新闻网讯 记者方晨】“泡菜的好吃不好吃关键看汤”,“学校就好象在炼钢,把火炉子烧得热热的,好的材料马上能成钢,差一点的材料也能成钢。”,在6月12日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用两个生动的比喻指出,创新文化和人才的培养有着非常强烈的互动和共生作用,创新还需“泡一泡”、“炼一炼 ”。

    郭书记首先指出,创新型人才有创新型人才的特点。要想在科学技术方面能够做出来前人没有做出来的东西,科学家应该有一些独特的特点。首先就是要有一个高远的目标,是跟我们国家的建设,国家的富强联系在一起的高远目标。其次,必须是求新求异,敢为人先。第三要有很强的自觉直觉力、想象力、灵感。

    郭书记重点强调了要为培养创新人才营造怎样的文化环境。首先,需要一个非常好的学术氛围,激励创新,鼓励提问。他以香山科学会议的圆桌会议为例,指出权威的束缚一旦被打破,会得到非常好的效果。“大家到后来就收不住了。有一次甚至延长到晚上,在香山鬼见愁谈,在羊肠小道讨论。”他说。

    其次是要营造一个适于交流的生活环境。郭书记对某次国际专家对国内科研机构的评价印象相当深刻。他转述道:“他们说,饮水机放在角落,那不好。因为打水的时候,往往到某个角落去别人不知道。你应该把它放到厅的中间,学生也来这打水,教授也来这打水,两个人就碰上了。第一次没有交流,第二次就有交流。另外他们说,研究生是在这一层,教授、研究员在另外一层,而且研究员的门不打开,别人就不来,来了还要敲门。这样也不适于日常交流的。”

    再次创新要有激情。“没有激情的人不可能创新的。像吴文俊,80多岁了,前几年到西双版纳去,还骑在大象上玩。”他说。但他同时指出,激情不等于浮躁,充满激情的同时,做事一定要踏实。(编辑:周琼)

  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记者卫敏丽)“我国搞科研硬件条件应该说是相当不错的,制约我们创新的重要因素是软环境,也就是文化环境。”这是中国科学院党组成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书记郭传杰12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举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所说的一番话。 目前我国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到底怎样?“该宽的不宽,该严的不严。而且,学术界科研道德问题很严峻。”郭传杰忧心忡忡地说,“比如说在从事科研的过程中要容忍失败,发表论文要严格要求,不能重数量轻质量,科研经费要严格管理,这些方面我们做得都不够。” “还有就是目前社会上存在的一种科研老板现象。”郭传杰指出,“有一些人整天就是跑经费,用这次的经费去跑下一次经费,这种现象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很可怕。” “还有一种更可怕、更糟糕的现象,就是作弊、造假,有些甚至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郭传杰说,“因此,营造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是每一个科研管理者刻不容缓的责任。” 那么,如何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一种好的文化环境?郭传杰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制度建设,严惩科研道德败坏者,决不能心慈手软,这项工作一直都在努力做;另外,依靠全社会的舆论监督,民间力量的守护,会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但要避免误打误杀;第三,科研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完) (2006/06/12 新华社)

     【新闻网讯  记者陈曦】身着不能再普通的深色衬衫与深色长裤、脚踏黑色的板儿鞋,一位身形魁梧、面堂红润的长者一边大声说笑着,一边疾步向人民大会堂小礼堂的会客室走来。

    如果不是因为邓勇书记、叶中华副院长等诸位领导陪同在长者身边,记者无论如何也无法把眼前这位留着花白板寸、着装随意、板儿鞋上阵的邻家大爷般的老者与那位大名鼎鼎的教育部原副部长联系起来。

    张保庆,原教育部副部长,分管财务,主管国家助学贷款6年,从他制造的新一轮教育问题反思风暴到他本人卸任,时隔两月。卸任七个月后,现担任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的张保庆,又欣然应邀来到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与诸位听众分享他对中国现存若干教育问题的思考。

    随和

    张保庆的行为同他的穿着一样随和。在会客室落座后,他和蔼地与每个人打招呼,当记者团的学生记者们提出采访意愿时,正在同邓书记谈话的张保庆欣然同意,没有半点高官的架子,而像是位在北京街头常见的和善亲切的老大爷。当采访结束,学生们提议要同理事长合影时,我们还在琢磨怎样说话才能让他同意,他反倒笑着招呼我们说:“同你们年轻人照相,我可是感到很荣幸啊。”一句话把大家全逗乐了。

    健谈

    不但与一些惜字如金的嘉宾截然相反,并且,即使用“口若悬河”来形容这位老人家也不为过。根据以往经验,担心嘉宾对提问的回答过于简单,采访内容不够丰富,于是几名学生记者共准备了二十来个问题,打算以多取胜,谁知这招在张保庆这里可一点儿也用不上了。因为每问到一个问题时,张保庆都详尽地给予回答,讲道理、摆事实,更多的是亲身考察后动情的感慨与深刻地反思。并且,在遇到他自己一时也找不出良好解决方案的难题时,他还认真地向在座的各位老师、学生咨询。往往一个问题,他就能讲上五、六分钟,这可把学生记者们乐坏了。

    务实

    从谈话中我们发觉,张保庆之所以能讲出这么多事实和数据,是因为他走过的地方多、考察过的现象多、体验过的素材多,务实的工作态度给了他丰富的经历和感受,因此,想说的和能说的也就多了。

    他曾主抓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这项工程是中央财政第一次大额度拨款投资改善农村教育情况,一期投资达到39亿元,22个省区因此受惠。同时,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合办展现西部教育的节目,在资料搜集过程中,CCTV西部教育节目总编于禾发现,许多贫困地区送上的资料片,都有一个共同点:哪里贫穷,哪里困难,哪里就有张保庆的身影。“非常有水平,经常下基层钻研问题,想蒙张部长也蒙不了。”张保庆的下属这样评价他。

    敢说真话

    “我现在真是很担忧啊!说起来,这些年国家经济发展了,但是教育的问题反倒显得更突出了,如果把农村教育的问题放手不管,对贫困大学生的问题放手不管,那还叫共产党吗?!照我看,这不仅仅是一个感情的问题,还关系我们政权基础能否稳固的问题,不信,我就把话儿放在这儿!”张保庆曾对《中国青年报》的记者这样说。

    他在位期间,在解决教师住房问题、拖欠教师工资问题、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国家助学贷款、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方面都下了不少功夫。2005年在教育部第11次新闻发布会上,他公开点名批评8省区没有落实国家助学贷款的事,引得各种猜测纷至沓来。

    他总是关心处于弱势的一方,希望为他们呐喊,希望能改善他们的条件。“张保庆最大的特点是忧国忧民。”一位了解张保庆的同志说,“这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很有关系。他不是不想当官,但是他当官是要寻找更大的舞台给老百姓做事情。”

    “个性高官”

    采访结束了,记者的心绪却无法平静,这两个星期以来,无论是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的演讲,还是教育部原副部长张保庆的访谈,都让记者感受到深深的震撼。

    人们印象中的官员讲话往往是千篇一律、陈词滥调,官场推崇面对不公正一言不发的“沉稳老练”,赞赏能够顺应官场潜规则、谨小慎微不求对人民有功但求官位常保的“不倒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政治体制、行政体制、干部制度改革的推进,中国的社会环境、人民心态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人们希望官员言行一致、敢说敢做、敢做敢当。

    无论是张保庆,还是李金华,他们怒斥或披露的事实都直击社会时弊,是老百姓关心的事,因而获得老百姓的认同。他们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触犯和挑战了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政治生命和前途的官场潜规则,因此,他们的命运才为社会所关切,引发诸多猜想和议论。李金华、张保庆等人个性化的努力不仅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也获得了中央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响应。这反过来又催生更多的个性化官员,这本身就是政治、社会和时代的进步。

本报讯 “博士生主要是为培养做教师、做科研的,而不是培养出来当官的”,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前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昨天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作报告称,自己对“博士生培养的问题意见很大”。 张保庆在题为《若干教育问题的思考》的报告中,对当前中国的教育状况提出了九大问题,但昨天因时间关系,他对这九大问题都仅仅是点了下题,但最后一个关于博士生培养的问题,引发了在场中科院研究生院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刚才您好像说你对博士生教育非常有意见,今天在座的学生很大一部分都是博士生,所以您能不能说一下博士生教育存在什么问题,您到底有什么意见?”面对同学们的提问,张保庆的回答引来了一阵长久的掌声,“博士生培养的定位怎么定?我的定位是博士生主要是为培养做教师的、是为做科研的,而不是培养出来当官的,现在的这种引导是错误的”。 张保庆认为,目前的博士生培养方法存在三大问题:“我们现在高水平的博士生不多,就是因为导师有问题。其水平不够,他给博士生指导方向不好,并不能把他的博士生带到他的领域前沿里面去。”“第二个问题,博士生不是读出来的,必须要做出来,博士生必须要结合搞科研项目。有一些导师没有开题目,没有开题目怎么带博士生,这不是瞎带吗?第三个问题就是培养质量。博士论文要求很高,必须有一定开创性的成果,但现在博士论文一大抄,你抄我,我抄你,这怎么行!” “还有一个就是老师不严格要求,糊弄着带博士生,”张保庆举例说明了这个问题,“有参加博士生答辩的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学生水平不行,但在那儿不敢说不同意,不同意就得罪人。” “当然,我认为博士生培养还有弄虚作假等问题”,张保庆指出,博士生是学校培养出的最高学位,所谓创造性人才应该是一大部分或者是主要部分应该是从博士生里面出来,“这个问题不注意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教育水平、科研水平,甚至还可以说影响将来民族的水平。” (北京青年报 樊宏伟 06/06/13 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