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称,中国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建立一个廉洁政府,还要建立一个廉价政府,政府成本太高,再廉洁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由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3日下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45场报告会,李金华应邀发表演讲时作出上述表示。他认为, 现在国家的监督力量很多,人数也不少,这一方面造成重复监督、重复检查现象,另一方面造成“龙多不治水”。李金华表示,希望建立起一种追究监督部门的责任机制,以监督监督机构的职责到底履行得怎么样。 (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6月05日 10:55 大洋网-广州日报 )

本报讯 “现在违法违规的问题很多,到一个单位审计,说这个单位一点儿问题都没有的几乎找不到。”6月3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45场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应邀发表演讲,谈到了审计工作中的“屡查屡犯”问题,并总结了其体制和心理上的根源。他还表示,审计机关将对“屡查屡犯”者坚决进行“屡犯屡查”。 分析“屡查屡犯”,李金华指出有四点原因:一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时期形成的独特二元社会结构,即双轨制,这使一些人利用现在制度、体制的缺陷去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如针对6个省区80个开发区的调查发现,由于二元的税收政策被滥用,2003年以来国家税收流失掉65亿元。 二是执法不严,这种情况蔓延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形成了法不责众。 三是虽有一些法律和规章,但具体的操作、程序性的规定没有,所以难以执行。李金华举例说,现在转移支付不规范,一般转移支付所占比例太少,大量的是专项转移支付,但到底有多少专项转移支付,“我可以讲,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要对转移支付进行规范,就必须把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划分清楚,要定员、定机构、定标准,但中国目前很多标准都没有。 四是理念上的偏差,很多人认为违法违规的经费只要不落入个人腰包就没关系。但李金华强调,有一些国家经费虽不是落入个人腰包,但由于浪费和个人决策失误,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样不可小视。 (来源:科学时报2006-06-05 13:10:58 作者:肖洁)

6月3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发表演讲时称,中国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还要建立一个廉价的政府,政府的成本太高,就是再廉洁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 150年前,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组织的广泛研究,以及对巴黎公社经验的总结,在展望未来社会理想的政府组织形式时,明确提出过"廉价的政府"的主张。建设一个"廉价的政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政权的基本价值目标。今天,我们在倡导节约型社会、节约型政府的建设,而建设节约型政府的最终目标,也应当是打造"廉价的政府"。 打造一个"廉价的政府",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发展取向。这一取向告诉我们,所谓政府的廉价问题,不仅仅是指政府官员个体的清正廉洁,而且还指政府整体的低成本和高效率。政府要廉洁的,这一点无容置疑。但诚如李金华所言,"政府的成本太高,就是再廉洁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在一个廉洁政府里,即便从高级行政首长到普通公务员每个人都两袖清风,但大量公共财政却很可能被投向了低效或无效的地方,不但造成严重浪费,而且留下沉重的包袱。 "廉价的政府"意味着,一方面,政府的行政成本低下,在部门预算分配、公共工程投资的时候精打细算斤斤计较;另一方面,在面临突发性变故、遭遇重大公共危机的时候,又能够迅速进行大规模的公共财政介入。一个政府的廉价与否,关键不在于政府节约了多少钱,而在于政府在哪些地方节约钱,以何种手段节约钱;也不在于政府花了多少钱,而在于政府的钱花在什么地方,花的对不对,办得怎么样。 总体来说,中国政府体制改革这几年取得很大成就,特别是依法行政方面进步非常显著,但如李金华所指出的,"现在很多问题,最终还是由于政府改革还不到位造成的。"一方面,由于权力过于集中,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去寻租,获取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另一方面,由于监督部门过多,或造成重复监督、重复检查现象,或造成"龙多不治水"、"谁都能检查,谁都不负责任"的现象。在权力寻租与监管缺位的双重困境下,"纳税人的钱"――公共财政,也就在政府部门的高成本与低效率中,被慢慢地被销蚀掉了。 建设一个"廉价的政府",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没有人能开出立竿见影的药方。但压缩行政成本、明确部门职责、厘清监管责任显然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政府要进一步推进信息透明化,把政府花的每一分钱都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毕竟,政府不能自己养活自己,需要纳税人来养活,而纳税人需要一个"廉价的政府"。 (来源:光明网 2006年06月05日 17:05:18 作者:刘义昆) 

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6月3日在“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第45次报告会上的一席演说引起广泛关注,其中有三句话被媒体摘引最多,我也很想为这三句话叫好。 第一句是:“中国深化政府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不仅要建立一个廉洁的政府,还要建立一个廉价的政府。 政府的成本太高,就是再廉洁也是浪费纳税人的钱。”说得多好!我们这些纳税人要记住了,我们不仅要注意监督政府是否廉洁,还要注意监督政府是否廉价。 第二句是:“审计风暴不是我掀起的,所以今后我也不会掀起审计风暴,我觉得风暴不解决问题。”说得多好!风暴的确不解决问题,因为风暴只是一阵一阵的,而且很难有建设性的作用。 第三句是:“我可以保证,只要我在审计岗位一天,我就要依法履行审计的职责。我觉得根本的问题就是依法,法律授予我的职责,我应该义无反顾去履行。”说得多好啊!无怪乎李金华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 我以为,这三句话中,第一句话最令人振奋,它强调了我们一直很少正视的一个事实,摆正了政府与纳税人之间的关系,让纳税人意识到自己的权利与责任。第二句话最令人警醒,它敦促我们改变久已习惯了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第三句话最令人感动,让我们对李金华其人产生了很大的敬意。 感动之余转念又想,这第三句话其实内涵丰富,远不止表现出李金华的个人品质。我从第三句话生发出来一些感想。首先我觉得,要建立一个廉洁而又廉价的政府,不能仅仅依靠在岗审计官员的个人品质,否则就会“成本太高”。所以李金华又强调说“根本的问题就是依法”,法律的确应该成为审计工作的根本保障,也应该成为建立廉洁而又廉价的政府的根本保障。其次我想,什么时候李金华的行为不再“感动中国”时,中国的审计工作可能就进入正常状态了,不再有必要掀起“审计风暴”。再次我想,什么时候法律也能很切实可行地保障纳税人对政府收支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审计风暴”大概就会彻底地成为历史陈迹了。 (来源:《新民晚报》 时间:2006年06月05日15:32  作者:朱正琳)

6月3日,应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邀请,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科学与人文论坛上作了题为《中外审计制度的比较》的讲演。针对听众提出的受审计单位“屡查屡犯”问题,李金华表示,审计署的工作就是依法“屡犯屡查”。李金华介绍,2005年,审计署对20个省市区的地方预算进行抽查,发现中央预算编入地方预算的只有3444个亿,仅占到中央实际转移支付的7733亿中的44%,中央转移支付有一半以上没有纳入地方的财政预算,完全脱离了人大的监督,有的还脱离了政府的监督。 李金华作为中国审计界的资深业内人士,他的提醒指出了当前我们国家在财政转移支付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谓是一语中的。李金华还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中央转移支付从中央部门一直流到村庄,渠道很长,这个水渠是要“渗水”和被“截流”的,有时候水流到村里面就没有了。“你说这完全是哪个部门的责任,它也不是,这里面有历史遗留问题。要对地方进行规范的转移支付,就必须把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划得非常清楚。”看来,中央财政支付之所以出现“截留”和“渗水”,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每每谈到腐败,人们喊得最响的一句口号就是“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权力监督是这样,资金专项支付何尝不是如此?据悉,2005年,审计署对20个省(区、市)地方预算进行抽查,中央预算编入地方预算有3444亿元,约占中央实际转移支付7733亿元的44%,也就是说中央转移支付有一半以上没有纳入地方财政预算,完全脱离了人大的监督,有的甚至脱离了政府的监督。中央的财政支付成了地方政府的“预算外资金”,他们当然可以任意地“截留”,这些钱花了多少,花在了啥地方,由于事先没有预算,没有人过问,自然就会成为一笔笔“黑钱”,就会成为腐败的“无底洞”。 中央一年实际转移支付7733多亿,而编入地方财政预算的竟然只有3444亿元,就是说,有一半以上的资金没有纳入地方的财政预算,没有“入账”,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没有纳入地方政府的预算,当然也就不好去追问这些款项的下落了。作为地方人大不好追问,而作为全国人大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去追问这些款项的下落吗?这些中央转移支付到了地方后难道就不再设立明细账目吗?如此的“糊涂账”又怎能向全国人民交待?要知道,这些钱可是全体纳税人的钱,几千个亿的中央转移支付竟然成了“账外账”,想想该是多么可怕! 中央转移支付为何多半脱离监督?从上层来解读,他们怕麻烦,要落实这些资金的流向是很麻烦的,况且里面存在着盘根错节的关系,人们不愿涉足;从地方政府来看,他们不愿把这些中央转移支付列入地方财政预算,因为一旦列入了就要被监督,在花钱时就会受到牵制,而没有预算,花多少算多少,这就很容易导致腐败。因此,应该从制度建设层面上对中央转移支付进行规范,不应该再让这种中央转移支付的混乱局面再继续存在下去了。从上面讲,该建立监督机构的建立监督机构,从下面讲,该纳入地方预算的纳入地方预算,否则,中央转移支付成了“唐僧肉”,谁都可以轻易地“吃”一口,将无法向人民交待。(6G4)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2006年06月06日03:07 李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