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马娟是在研究生院玉泉校区人文楼前,一米七六的个子,简单的T恤,淡淡的质朴的微笑,使她在人群中尤显得不同。在经过简单自我介绍后,便开始了我们的采访,她的语速很慢、温和、从容,没有傲气。正是她的宁静和恬淡,整个采访气氛一下变得轻松了起来。

虚心好学,坚韧不拔

马娟,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自小受到良好的家庭环境熏陶,成绩一直很优异。她认为课堂并非生活的全部,但学习的确是第一要务。学习需要孜孜不倦的执着追求和严谨认真,刻苦钻研,积极探索追求卓越的理性。

五年前,她以优秀的成绩考入华南理工大学。大学期间,马娟同学尽管担任了不少学生会职务,需要投入很多时间,但她从未放松并总是利用其他同学娱乐和休息的时间来学习。她勤奋努力,广泛涉猎各个方面的知识,尤其是与专业相关的环境领域。为了在完成各项工作的情况下不影响学习,马娟每天几乎都是很早起床。正是由于她的刻苦努力,踏实付出,她的各科成绩均名列前茅,在2009-2010学年,她的成绩排名和智育排名均为专业第一,完成第二专业金融专业的学习,并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及心理咨询师学习。

上本科时,马娟的专业是环境科学。当她开始决定选择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时候,才发现自己研究生阶段的专业方向大部分是跟生物相关。“我是资环学院的,但是我选的课基本在生命科学院上,我就是长期混迹在生命学院的资环人。”说到这里的时候,马娟开心地笑了起来。刚开始的时候,由于缺乏生物学知识的背景,她对研究生阶段的课程有些不适应。但是,她并不为此气馁,反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在肿瘤细胞生物学课上,她每次都是坐在前三排,认真听讲做笔记。时间久了,老师跟同学们也都认识她了,这让她很骄傲。她总是说,希望通过这集中教学这一年的学习,建立自己对所学专业的完整认识,系统地了解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有自己的想法和创新,而不是做一个永远跟着别人走的高级学术民工。

马娟很爱上自习,她开玩笑说自己是教学楼里的钉子户。教室的安静让她觉得很自在,她觉得在教学楼上自习才有浓重的学习氛围,注意力才更能集中,才有更好的效率。因为马上就要离开研究生院了,所以她打算尝试走遍能上自习的每个角落,好好感受那些让她留恋的地方。

谈吐间,马娟总是表现的十分谦虚。在一年前,她以优秀的成绩保送至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我的导师是麻省理工毕业的,有着不错的海外学习经验,所以跟他谈话经常会用到一些英文,并且我们这个领域的大部分优秀文章都是用英文写作,而我总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好,所以我还经常学习英语”。事实上,在研一上学期,马娟便以优秀的成绩获得硕士英语考试的免试,并顺利通过博士英语考试。

“在理性选择目标后,认准既定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要轻易放弃这个而转向下一个。”这是马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正是她在求学之路上最真实的写照。

服务同学,甘于奉献

马娟在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会担任办公室主任,她说学生会一直是一个包容性强,有活力,有热情的学生组织,里面的各位成员也都身怀绝技,干劲十足。学生会在老师和同学们的支持下,真正服务于研究生院的所有同学。而她这个部门的职责就是对内协调,对外联络,主要的工作是下发通知,管理学生会的物资和财务,及协助各部门开展活动、会议等,这基本就是学生会的后勤部门。虽然看起来很简单,但这份工作需要十足的耐心,要用饱满的热情和负责的态度参与其中。

其实,在刚上大学一年级的时候,马娟满怀着憧憬,却也有些茫然。但是,她一切都是从零开始。她从学生会的干事做起,努力工作,最后竞选成为院学生会主席。在这期间,她与另外一些同学成功创建青年志愿者部,也学会了怎样和组织一起成长。让“污染更少一些”废旧电池回收活动是马娟策划组织多项活动中的一项。在这项活动中,她积极地整合资源开拓思路,大胆尝试,利用志愿者环大学城单车宣传,高校内摆摊宣传等方式,使得这一活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也加入了长期组织废旧电池回收的活动之列。正是这些形式多样的环保知识普及宣传活动,使得环保观念深入人心,马娟跟她的同学们也受到全校师生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除了在校内积极组织活动外,马娟还经常投身社会活动。在2009年的时候,马娟参加了广州春运志愿者,那时的她来回穿梭在车站内,扛着行李,拉着拖车;微笑列队,挥别归心似箭的旅客。她用热情、真诚、贴心的服务诠释了志愿者精神。在2010年的时候,她毅然报名参加了亚运志愿者。经过选拔和培训,她成为摔跤和柔道比赛场馆的志愿者,主要负责组织协调观众等工作。虽然做的事情很普通,马娟却认为:“只有每个志愿者都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了,才能保证整个比赛的顺利进行。”志愿者的工作很平凡,没有太多轰轰烈烈的事情,但带给她的感动却无处不在。

对于学生工作,马娟始终坚信“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岗位无大小,可以发掘的锻炼机会和拓展平台是无限的,关键在于你看待工作的意义。所以,她对学生会的工作总是饱含激情,有责任感。当笔者问及参加学生会是否会有影响到她的学习时,马娟笑着说,“不会的,参加学生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在你所处的环境中,你会结识很多人,并且能提高个人沟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在这里,我不仅能实现自己的发展,还能收获很多珍贵的东西,比如友情,友情也是一种财富”。

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在实践中,她能很好处理学习生活和学生工作的关系,从而高效完成。也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态,她坚持全心全意为同学服务,事情无论大小,全都认真对待,争取做到最好。在研一后半学期的时候,加入学生会的同学都在忙自己的事,沟通渐渐少了,为了让部门的同学加强交流,增强凝集力,马娟组织部门人员定期开会,在周末的时候一起运动,打羽毛球。由此,整个部门间的感情更加深厚……

在空闲之余,马娟更是积极地参加支教社,实践公益。在北京市石景山区华奥小学,面对着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她倾己所知,不仅教他们科学课,并不断鼓励他们要好好学习。在教三年级同学科学课时,当马娟告诉他们磁铁的相关知识,告诉他们植物里面有都含有微量的元素铁时,有个小孩子就好奇地问,为什么蔬菜里有铁元素,磁铁却不能吸附它们?面对这些天真的孩子时,马娟总是很耐心地解答。她觉得自己这一些微不足道的帮助也许能带给他们快乐和希望,而她也总是被孩子们那纯洁的渴求知识的眼神深深触动。有一次,在马娟讲完课程后,有个小孩子送给她一张自己亲手制作的画,这让她感动了很久。“支教工作能让我感到自己的价值,我很享受这个过程”,马娟微笑着说。

活得精彩,为自己加分

在别人的眼里马娟很优秀,其实,在她的骨子里却还是一名小女生,她爱好瑜伽,摄影。跟大多数的女孩子一样,她也是爱美的,她喜欢在粉色的纸上写上自己喜欢的格言,喜欢美甲。在儿童节那天,她去逛了超市买了很多零食,旺仔牛奶,爽歪歪……她说要有孩子的心灵,成熟女人的姿态,要学会自娱自乐,做一个永远是有着正面力量的人。

她也是一个感性的人。在某一天,她来四公寓的超市买酸奶的时候,当她看到运动场上那明亮的灯光,在灯光下那些运动着的同学们,这个场景让她开始怀念大学时光,有一些小伤感。马娟非常爱好写作,总是喜欢写一些漂亮的文字,“沐浴朝阳憧憬着新一天的精彩,披着晚霞回味着这一天的点点滴滴,这一朝一夕之间的每一天串联出一段幸福的经历……”

马娟是一个孝顺的女孩子。她说,在外面的时候总是免不了想念家人,但是她不能让父母为她操心,所以她经常给家里打电话。现在的她还年轻,不能给予父母物质上太多的回报,但是她总是愿意让父母有着精神上的享受与骄傲,这也是她努力学习的动力之一。

马娟是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但是她说,她从来不想因为这个原因,因为生活中的一些忌讳而与其他的人有距离,有隔阂。她很喜欢旅行,喜欢在北京的胡同里穿梭,喜欢拿着相机拍下那些精彩的画面。在华南理工上大学的时候,她特别喜欢广州那些带有岭南风情的建筑。她认为,经历就是一生的财富。所以,她要在每一天接触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样的经世之道,感受他们面对不同场景的理事之道;每一天都因为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而感动,听到不一样的声音而新鲜,感受到不一样的风情而充实;享受成长的每一天,每一天都会变得精彩。

采访后记

在接受采访期间,马娟的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总能给人带来老朋友般的感觉。

对于学习,马娟非常感谢本科时一位严谨认真的老师,那位老师曾告诉她,“学环境并把环境保护当事业来做的人,是在同时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那一次之后,马娟便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专业,思考自己能做什么。对于今后的打算,她满怀期待,希望在本领域做出一番成绩来,服务于社会。

而对于研究生的认识,马娟说,在很小的时候,看了自然科学书中那些奇妙的东西,她便立志当一名科学家。科学家用科学知识和孜孜不倦的探索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因此赢得了人们的尊重,而来到研究生院,她觉得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在别人看来,马娟总在不知疲倦地行进中。而在行进中,她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在广袤天地中寻找自己对社会的意义与价值。面对四面八方袭来的鲜花与掌声,马娟始终低调处理,她说,自己只不过是做了自己想做的和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称赞的。而她,则继续在为服务同学,服务社会的路上跋山涉水,一路艰辛一路欢歌……

人物名片:马娟,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11级硕士研究生,现任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会办公室主任。曾获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全国赛铜奖,广东省金奖,国家奖学金,华南理工大学校级优秀学生会干部,校级“三好学生”标兵,第八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优秀新人”称号等荣誉。马娟是一个将学业与公益、自我实现与服务他人需要相结合的女孩。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还是利用课余时间参加支教社的活动,到图书馆协助整理旧书,她都不曾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踏实认真地付出。

邓思颖,来自成都这座美丽的城市。

初见邓思颖,一身短裙,简单而时尚,更显清新、自然、自信。跟她约定的采访地点就在学生会办公室,虽然有点闷热的办公室气氛,但并不影响她对采访工作的配合与支持。

邓思颖的事情很多,采访过程中不断有其他事情来打断。她告诉我,白天除了上课,实习之外,晚上的时间基本上都用在学生工作中,身兼玉泉路园区学生会组织部部长与学生会主席助理的她,管理着部门内的几个成员,参与组织学校举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比如,最近组织的一次活动是“五月的鲜花”,从接手这个活动到正式演出,她只有六天的时间去准备。她还告诉我,“晚饭的时间经常不规律,有时候都没时间吃晚饭”。她的生活忙碌而充实。

人生追求宣言:“让自己过得舒心,让身边的人过得舒服”

生活中的邓思颖,有着与其他女孩同样的爱好,逛街,购物,K歌,时尚。

她喜欢打羽毛球,也热衷于观看羽毛球比赛。热爱旅游的她,也在忙碌完之后去放空自己,欣赏古镇风情,踏遍名山大川,安徽黄山,河南开封,四川九寨沟,她都一一拜访了。

问起她与寝室同学的相处,“我觉得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追求,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也会聊聊自己的烦恼和苦闷。在聆听了室友的倾诉之后,相互间会给予一些建议”。这就是朋友之间的相处方式,尊重、互助和信任是最重要的。邓思颖很忙碌,但也不会忘记抽出一些时间与室友们相处,聚餐,K歌,逛街,一起交流感情。她说,到了研究生这个年纪,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追求是什么,这样研究生的生活才不会迷茫。

邓思颖参加很多学生活动,所以她的时间很紧凑。而相对于班里的活动,她还是很愿意、很希望能参与其中。当被问及班里的同学是否会对她经常不参加集体活动表示不满的时候,她表示,并不意外,这一点能理解;客观事实就是,研究生阶段,班级的凝聚力可能没有以前好,更多的是大家相互理解,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忙的事情。她总是会借助每一个与班里同学一起聚餐或相处的机会与同学交流感情。她说:“选择了一些事情,就要牺牲掉一些事情”。对此,她看得很开。

邓思颖的人生追求是“让自己过得舒心,让身边的人过得舒服,只有身边的人都过得舒服了,自己才会过得舒心。”

给予她最多理解的父母:“父母从不干涉我的生活和人生的重大选择”

父母对于邓思颖的信任、理解,使得她可以在成长的每一步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成长过程中,她几乎没有与父母发生过矛盾。

不过,这里有一段小插曲,就是在她初中升高中的时候,“当时我的成绩很优秀,获得了保送成都十二中的机会,但是,我想放弃这个机会,执意要去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成都四中,因为四中是四川最好的中学。在这过程中,我爷爷不同意我放弃保送十二中的机会,然后我爷爷打电话给爸爸,要求爸爸劝说我不要放弃保送的机会,但我爸爸坚决等到我考完之后,才将这个事情告诉我”。父母对于她成长中的每一次理解,每一次信任,放手让自己的女儿去做每一件想做的事情,这是难能可贵的。

她与父母亲的感情一直很好。虽然每个学期回家的次数只有一次,但她与父母的沟通还算频繁,打电话成了她与父母交流的重要工具。虽然刚上大学的时候很想家,但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她已经习惯了用努力学习、努力做事来表达对父母的想念。

她的大学

学习上,她很优秀,本科毕业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中科院;学生活动中,她很自信与灵活,非商科背景的她同样可以在商科比赛中暂露头角。

谈到自己的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邓思颖一脸的自豪,这里还有一段小插曲。她告诉我,“华科校长‘根叔’前段时间来到中科院研究生院做报告的时候,我还到现场给‘根叔’献花”。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她的大学生活的话,那就是“风风火火”,参与各种活动、比赛是常有的事,大学四年以来,她的成绩一直很好,最后被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大一到大三期间,她的主要精力是放在学习上,但也会参加一些活动。到了大四,课程少了,她就利用空闲的时间参加了由武汉大学商学院主办的“华中地区招聘挑战赛”。结果,她从来自华中地区各大高校1500多名选手中脱颖而出,最终一举夺冠。

邓思颖非商科出身,如何能在这个高手如云的比赛中脱颖而出?她说,这个‘招聘比赛’,要经过层层的筛选,考察选手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能力,经过“群面”、“一对一面试”、“户外素质拓展训练”等多次淘汰赛,每一轮的淘汰率都很高,初赛时1500多名选手参加,但只有9名选手进入复赛,最后她与另一名来自武大商学院的选手顺利地进入了复赛,虽然最后获得的荣誉是“一等奖第二名”,但这个成绩已经远远超出了她之前的预期了。

在整个比赛期间,她的心态都表现得十分的平静。她没有任何商科的背景,也没有修读过其他管理学方面的课程。纯理科背景出身的她,在击败了众多来自商学院、管理学院的选手后,她心态十分的淡定,她说,对于胜负,她早已看得很轻。正因为这样,她的心态决定了成功,坚持到底就可以赢。

当被问及,这个比赛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她说,这个招聘比赛,与学习和平时的学生工作很不一样。在这个比赛中,她认识到自己有潜力的地方和一些不足的方面。“这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从别人的做事和经验方式中学习和提高自己,零基础,零经验的我,在这个比赛中展示了最好最真实的自己”。邓思颖说。

自信,敢于挑战的她,获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在本科期间,她还多次获得了 “国家奖学金”和“三好学生标兵”的殊荣。

学生会工作

身为玉泉路园区学生会组织部部长、学生会主席助理的她谈到,在研究生期间,想做好一名学生干部,除了自身的能力之外,“最好是得到导师的理解和支持”。

邓思颖任玉泉路园区学生会组织部部长与学生会主席助理,参与组织学校的各类活动。最近组织的一次活动“五月的鲜花”,让她经受了一些“难题”的考验。因为客观的原因,原来由文艺部主办的活动又转手到她所带领的组织部。活动从接手到举办只有短短的六天时间,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全校性的大型活动,在短短的六天时间里如何协调好各方的工作,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整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也正可以看出,她的协调与组织能力都很强。

“在收集节目信息,通知彩排,制定串场的PPT,根据剧务要求准备音乐和灯光,看似一些简单的准备工作,更需要的是各方面的良好协调”。她带领着六七个部门成员,同时有其他部门的成员的协调,在她的严密安排下,部门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各个节目的材料经常更改,学院也会给她们提出各种要求,她需要的是去协调。而在整个彩排过程中,也会有不少的困难,“不按时签到,以及各学院节目之间的不配合”,已经让本来离演出只有六天的时间显得更紧张。

她说,在整个活动的组织过程中,照顾到全部人的利益是不可能的,只能照顾大部分人的利益;她认为,只要自己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分工作,她就无愧于自己,无愧于所有人。

身兼多职位,还要兼顾学习,时间很紧张。但是,对于怎么更好地利用时间,她有比较独特的看法。她说,“如果你没有学生会的工作,一天的时间,上午看半天的电视,下午做半天的作业。如果你去从事学生会工作的话,看电视做作业的时间就会缩短,实际上,从事学生工作并没有占用你的时间,而是要求你去提高工作效率”。

面对压力,即使很忙,她还能扛得住,坚持下去。她说,“导师的支持很重要”。

遇到一位开明的导师

“我的导师思想十分开明,包容,有远见,有发展性的眼光,接纳新的事物,尊重所有人的观点,教书育人的思想是国外的,也很能适应国内的学术氛围和体制,中西思想结合的很完美”。

对于科研和专业的学习,邓思颖的确很用心。她的目标很明确,读研究生是为了学习一门技术,而选择生物,是因为她觉得生物将会成为阳光产业,她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毕业后我想从事一些市场、管理等跟人打交道的工作。规划好自己的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而努力。”邓思颖说。

在当初“保研”与导师联系的时候,她就已经向导师吐露了自己的心声。而导师对于她的这个想法也表示很支持。她说,“我的导师会尊重所有人的想法”。也正是邓思颖导师的这种开明的思想,对于她从事学生会工作表示很大的理解和支持,使得她在从事学生会工作的同时,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因此,她很感激能遇到这么好的一位导师。

说起导师的经历,邓思颖很开心地告诉笔者,“我的导师也曾是一名非常优秀的学生干部,导师还在读大二的时候,就已经当选上校学生会主席,而且获得了‘江南大学的才子’美誉”。正是曾经的这段经历,让这一对师生有着更多的理解和共同的话题。

即将过去的研一

当被问及研一这一年最大的收获时,她说,“在学生会组织部里有贴心的同学,在任何时候,认真做事,认真待人”。“在学生会组织部,我尽量满足每一个部门成员的要求,同事只要提出自己喜欢做什么就给他(她)机会做,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她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给予了工作,因此与同事们的相处聚会时间就少了,她觉得有些愧疚。工作中的相互信任和支持,也使得彼此间培养了更多的理解和默契。

“每一位研究生都得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大一大二的时候迷茫,甚至在考研、保研的时候可以迷茫,如果研一的你现在还在迷茫的话,你这一辈子就会完了。”定位好自己,今后是从事科研,还是毕业后就去工作或从政,定位好自己,在学习工作中规划好自己”。这是她想对即将进入研究生院学习的学子说的话。

对于人生的长远计划,“毕业之后我希望能从事市场方面的工作,我最想做的是管理培训工作,然后通过两三年的时间成为公司中层”。毕业后最想留在北京几年,“因为北京机会多,毕业之后在北京起步会更快”。不过,她还是很怀念成都,希望在北京工作几年,取得经验之后就回到成都发展。

对于以后的工作,她说,“我还会继续从事学生会工作。不过这必须征得导师同意、理解和支持”。她说,“尽量做到学生会工作不影响科研工作,做学生会工作尽量安排在业余时间完成”。

朋友同学眼中的她

“她是一个承载荣誉与梦想的女孩。”“她不仅是体恤我们的部长,更是一位值得深交的朋友。”

在采访邓思颖的同时,也分别采访了她的一位大学同学和一位学生会工作的部门同事。

吴齐辉是北京大学分子生物研究所的博士,是她的大学同学。“她是一个活泼开朗,待人友好,积极主动的女孩”。吴齐辉说,“印象最深的是大二参加暑期社会实践,邓思颖正好是我们的小组组长,她突出的活动组织和团队协作能力发挥的淋漓尽致,在后来准备申请校优秀实践小组的过程中,邓思颖也是一人挑起重任,经过反复整理前期采访材料、挖掘实践创新点,把实践成果以最佳的方式呈现给答辩委员们。”而问及他对于邓思颖的评价时,他说,“邓思颖工作能力突出、学习成绩优异,不愧优秀毕业生的称号,她是一个承载荣誉与梦想的女孩。”

而在采访学生会组织部成员苗娟时,她说,“单从表面上看我们的部长,就给人很亲切的感觉。细白的皮肤,总是笑容满面。一说起话来,就有一种领导范儿”,一语道出了这位“功力深厚”的部长深受爱戴的原因。“的确,她真的有那股子野劲儿,拼劲儿。组织部相较于其他部门,忙的多,对于一个女生来说,要处理好各项事情不是件容易的事。她不仅是体恤我们的部长,更是一位值得深交的朋友。” 苗娟如是说。

采访后记

尽管只有短短一个半小时的采访时间,邓思颖的谈吐让笔者更深刻地感受到作为优秀学生干部身上的那种素质,乐观,较强的团队协作与协调能力。她很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规划好自己的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这对于以后的个人发展十分重要。

成长是一个过程,她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好自己,弄清楚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定好自己的目标,才不至于过得迷茫,才能使人生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让自己过的舒心,让身边的人过得舒服”。愿邓思颖的人生追求宣言能够给予我们启示。

人物名片:邓思颖,四川成都人,2012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优秀学生干部”获得者。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本科毕业以优异的成绩保送至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任玉泉路园区学生会组织部部长与学生会主席助理。她自信,乐观,抗压力强,学习能力强,喜欢逛街,购物,K歌,穿着时尚,喜爱羽毛球,热衷旅游的她只是想在忙碌完之后放空自己。

编者按:

学生干部是平凡的,也是不平凡的。他们服务于同学,利用课余时间协助学校开展学生工作,他们是广大青年学子的楷模。为广泛宣传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社团负责人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效应,鼓舞和带动更多的科苑学子坚定志向、奋力拼搏,本刊推出第八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生会“卓越新锐”、“ 优秀新人”系列报道。通过展示优秀学生干部的成长故事,分享他们的人生体验与感悟,让科苑学子在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多一份坚定、少一份犹豫,在追寻自己梦想时多一份自信、少一份迷茫。在榜样的引领下奋勇向前,坚定信念,在人生的道路上追逐并收获梦想。

 

“做学生会工作是一种惯性”

谈到起初选择做学生会工作的原因,程刘勇坦言:“做学生会工作是一种惯性。”

刚刚进入研究生院这个新的环境,程刘勇原本没打算继续做学生会工作。因为从小学到大学,他已经有了多年做学生会工作的经历。“感觉有点疲倦,没有激情。我起初想的是要在研究生阶段找到自己的工作方向,不想再做学生工作。” 程刘勇告诉记者。

但最终,他还是没能“抵抗住”做学生工作的“惯性”。程刘勇说:“后来我发现,做学生会工作早已经成了我的一种生活习惯。当我看到学生会主席招新忙碌的身影,我觉得自己和他们是志同道合的人。我对学生会有种难以割舍的感情,看到他们忙碌,我就想去帮一份忙,这是多年来形成的一种对学生会的感情。”最终,由于表现突出,程刘勇被增补为学生会的副主席,成为了本届学生会主席团十一名成员中仅有的两名研一同学之一。

从小到大,程刘勇一直担任班干部的工作。到了初中,程刘勇做了一年的班长之后,成为了学校的学生会主席。 “现在回想当时做学生会工作,不瞒你讲,是有一种虚荣心的,有一种光荣和骄傲的感觉,要说快乐,还真是挺快乐的。”从那时起,学生会工作已经成为程刘勇生活的一部分。

后来,程刘勇在学生会工作的路上,一做就没有停下来。高中时候做班长,大学时候从班长做到学生会主席。大四的时候,快要毕业的程刘勇才第一次从学生会工作的岗位上退下来。“那时候我特别不适应没有学生会工作的生活,感觉没有事情做,看到自己的师弟、师妹开例会或举办活动的时候,自己还很想参与,有时候也会想去指导其他人去做。”没有了学生会工作的程刘勇,就好像失去了舞台的演员,一时找不到生活的重心。“我不玩游戏,不看电影,只能靠看看书,写写宣传稿来充实自己的生活。” 程刘勇告诉记者。

“熬夜是没办法的选择”

如何达到学习与学生会工作的平衡,一直是困扰很多学生干部的难题。但是作为中国矿业大学学生会主席的程刘勇,却以专业第一的学习成绩,顺利拿到了中科院的“保研资格”。大学四年,虽然学生工作占据了程刘勇很多精力,但本科阶段,他依然在实验室待了接近三年。从大二开始,程刘勇和三位同学先后主持、承担了三项国家级、省级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项目,并获得了接近4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共发表四篇学术论文,其中一篇还被EI和ISTP检索。他还先后获得过三次国家级、省级科研训练创新奖励。

面对学生会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程刘勇说:“我是个比较拼命的人,我把别人用来打游戏的时间,用来学习。”为了顶住学习和学生工作的双重压力,程刘勇经常熬夜,他说,“为了学习和学生工作两不耽误,熬夜是没办法的选择”。

大三时候,程刘勇负责组织市级万人长跑和元旦晚会的那段时间,被他认为是自己“最卖命的一段日子”。那时候,几个大型活动偏偏赶在同一时段举行,而那时适逢期末复习考试,大三的程刘勇由于下定决心一定要保研,必须要保证自己的三门考试成绩都在90分以上。“那时候各种学生会工作错综复杂,这些工作必须要自己出面才更合适。那时候我白天忙工作,晚上学习,连续通宵了两个晚上”。

万人长跑比赛的前一天晚上,已经一晚上没合眼的程刘勇,又参加了班级聚餐并喝了不少酒。酒后的他躺在床上,突然想起了自己下决心考好的三门考试,便一股脑从床上爬起来。寒冷的夜里,程刘勇抓了一件羽绒服就跑到了办公室,复习了一整夜。早上七点,程刘勇跑到行政办公室,继续沟通万人长跑的各种事宜。说到这的时候,程刘勇的眼睛有点湿润:“没有办法,如果那个晚上我不学习的话,我的复习进度肯定就落下了。”最终,市级万人长跑和元旦晚会等活动都顺利举办,程刘勇的三门考试,也分别以90分、92分、94分的好成绩,为那个学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面对压力,程刘勇也想过放弃,但最终还是都坚持了下来,“我是这样的人,只要我答应了的任务,我就会尽力把事情做得很漂亮。说实话,我也一直在反思自己,学生会工作究竟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还是我过于拼命。也想过要放弃,但每次想到学生工作所带给自己内心的那份充实感,我都会满足,这总比每天无聊的打游戏要好得多。”

读研究生之后,程刘勇又熬过两次夜,一次是忙学生会的竞选、招新和迎新活动,另一次是他大学时负责的科研项目结题。程刘勇说:“熬夜对于我是正常的,每次遇到大的活动,基本都需要熬夜,熬夜是没有办法的选择。”

“社会实践是今生难忘的经历”

几乎每个假期,程刘勇都会参加学生会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四年大学,他去过徐州周边农村,也去过枣庄煤矿。但最让他怀念的,还是去沂蒙山区的那次社会实践。

2009年7月底,程刘勇和矿大学生会的其他几位同学在沂蒙山区农村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沂蒙山的一个月,他们白天给村庄里的孩子们做义务支教,为农村的孩子做计算机方面的培训,傍晚的时候给村民们播放电影。除此之外,他们还在沂蒙山革命老区办起了“建国60周年”图片展,走访老红军战士,并在当地进行了爱国教育宣讲。

为了深入到各个道路崎岖的村庄,程刘勇一行没有选择汽车,而是选择了自行车作为他们的交通工具,一个月来,在酷暑难耐的天气里他们走过了近2000里山路,他们的自行车队成了沂蒙山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让程刘勇至今难以忘怀的是2009年7月31号,这一天,程刘勇与他的战友们从指挥孟良崮战役的华东野战军司令部王庄向孟良崮山下骑行,这其间有接近200里的山路。早上五点,他们顶着晨曦出发,书包里只背了一些简单的食物和水,其余的都是准备为当地放电影的设备、投影仪和宣传材料。直到下午三点,他们吃光了所有的食物,喝光了所有的水,都没有找到一个可以吃饭的地方。其中一个队员还出了交通事故,摔坏了腿,流的到处是血。当时由于条件所限,只能进行简单的处理。最郁闷的是,当他们终于走到了孟良崮山下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住的地方。“当时别提了,当时我们最大的希望就是能找到个住的地方,找不到的时候,我们所有人都觉得特别绝望。”

幸运的是,程刘勇在山下遇到了一位老人,老人告诉他:“在山上有一些护林房,他们可以到那儿住,从这里到护林房,还有18里山路。”程刘勇说:“听到这个消息,我们感觉又重新意气风发了。我们当时觉得,这18里山路不就是小意思么,但是我们都没有想到,这18里山路,我们竟然走了5个小时。”因为道路盘旋,上山的路显得尤为费力,何况没有吃的,没有水源。8月1日凌晨1点的时候,他们终于到了山顶的护林房。漆黑的夜晚,几个队员拿着手电筒,循着泉水的声音寻找水源。“当找到水源的时候,我们使劲地喝啊、喝啊,当时已经顾不得水是否干净。”

社会实践中,程刘勇挨过饿,受过冻,在马路上过过夜。但这些,在他的记忆里,早已不是苦难的回忆,而是难忘的人生体验。

“感情上,我是多愁善感的双鱼座”

现在的程刘勇依然没有恋爱,但他告诉记者,曾经有过一段感情经历。程刘勇坦言:“虽然工作和学习上我很卖命,但感情上,我是多愁善感的双鱼座。”

程刘勇和女友延续了当下流行的大学“工科男”和“艺术女”的爱情故事。他们因为学生会工作相识,却对学生工作有着不同的看法和理念。程刘勇觉得,学生会工作和学习都是值得拼命做的事,要尽力做到两者的平衡。而女友觉得,这两者根本无法兼顾。这也是两个人最终分开的重要原因。

2008年,汶川地震后,中国矿业大学组织为汶川一所中学募捐。程刘勇带领学生会的同学将学生的军训服募集起来,卖给附近的建筑工地,再将这些钱捐给灾区。程刘勇把国庆节的七天假都投入到了募捐的工作中。他带着学生会的同学每天骑着借来的三轮车,拖着大批的军训服,整日跑各种建筑工地。七天的假期,他没有一天用来陪自己的女朋友。由于两个人的差异和不协调,他们最终分手。

分手之后,感情上多愁善感的程刘勇难过了将近一年。“我还是比较重感情的,只有用书籍、用学习、用工作、用繁忙去充实自己,让自己忘掉这些事情。我是双鱼座,虽然在工作上,我并不是浪漫和感性的双鱼座性格,但是感情上,我觉得我是。”

本科时候,有一段时间,学生会的事情非常多,再加上要复习考试,还要去实验室做实验,程刘勇的精力毕竟有限,终不能兼顾。有一次,程刘勇一个人从早晨七点去实验室,一直做实验到下午一点半,才做完第一组实验,然后吃了点面包垫了垫肚子继续做,一直到晚上。程刘勇坦言:“那时,我特别希望有位女生给自己送点吃的,也很想找个肩膀靠一靠,其实男人有时也很脆弱。”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是程刘勇最喜欢的一部书,他已经记不清自己读过了多少遍。他说,“每当找不到方向的时候都会读一读,它能给我力量。”

采访中,程刘勇的电话响了很多次,他说,今晚开滦艺术团在中科院礼堂有专场演出,还有很多的幕后工作要做。与记者告别后,程刘勇就奔赴中科院礼堂,投入到他热爱的学生会工作中。

人物名片:他是“感动矿大”十佳大学生,他是2012年度中科院研究生院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他是2011年度北京市石景山区优秀共青团员,他也是本届中科院研究生院学生会副主席,他就是来自中科院地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的研究生程刘勇。

最近适逢学校火热的夏季学期开课,同学们都热情高涨地穿梭于不同课程的教室之间。限于时间,采访“玉泉之音”学生广播台台长王轩只能安排在中午,挤夹在夏季课程之间。大雨冲走了北京连日的热气,天气清爽,我们约在了人文楼前的石凳子见面。

“广播是我的兴趣”

与王轩未曾谋面,记者为了守时,提前到达约定地点,一边等待,一边想象着王轩的样子:而此时,一位带着眼镜,身着T恤,步子不快,显得非常精神的小伙子迎面而来,记者猜想,他大概就是王轩吧。看上去倒是颇有几分广播员的气质。

聊天从学生会工作开始,对于“优秀学生干部”王轩来说是再适合不过的了。采访中,王轩总是强调:“广播是我的兴趣”。凭着这份兴趣,他从大学期间就一直从事学生广播台的工作;这份热情一直持续到上研究生,到了研究生依然在为学生广播台工作努力,王轩自嘲,“一干就干到现在”。回忆起初上大学的情景,各种各样的社团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王轩抱着“试一试”心态报名参加了校园广播电视台,没想到顺利通过面试。刚开始在校园广播台里,采编播的工作都要参与,“校园广播台是校园媒体,相对来说人力没有那么多,所以播音员都是采编播三位一体”,也正是这样,成就了王轩的播音“本事”。大学之前,他觉得广播是很神奇的东西,到了真正从事广播工作的时候,王轩算是彻底爱上了广播。“大学的时候,总是爱听广播,去食堂的路上也听,睡觉前也听”,王轩最常听的节目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新闻晚高峰以及早晨的新闻摘要,特别是从事了学生广播工作后,王轩总是希望能从这些优秀的节目里找到灵感。

到了上研究生的时候,课业和任务也比以前繁重了很多,但是王轩还是没有放弃心中的这份兴趣。在团委陈睿老师的推荐和鼓励下,王轩继续选择了学生广播台的工作。“现在学习、工作都很忙,我都是在往返校园的校车上听广播”。校园广播工作一干就干了5年,这份执着大概在我们很多同学身上也是很难找寻的。“每次策划或者播完一台节目,我就感到非常满足”。正是王轩的这份“兴趣”成就了他对校园广播工作的“执着”。

我们要为节目“保鲜”

王轩对校园媒体的定位很精确,“校园广播是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服务同学学习生活、丰富课余文化的资讯平台”。好的定位一定是一个媒体成功的基石,王轩提到校园广播最大的特点在于“我们发送的信息和学生收听的信息是不成比例的”,意思就是,学生往往不会专注的去听校园广播,只可能会“不经意的听一下”。根据这些定位和特点,王轩把校园广播媒体的工作职能定位为:“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讯息”。

目前“玉泉之音”每天共有两个节目时间段,一个是中午的新闻节目,一个是下午的校园文化类节目,所谓校园文化类节目,王轩解释为“音乐、体育和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节目等,目的在于弘扬校园文化主旋律,展现科院学子精神面貌,丰富同学们的课余文化生活,所以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把大量的讯息填充到节目里面,争取不浪费每一秒的时间来向同学发送信息”。“我们不是为了保证每个同学会听我们的每档节目,特别是类型化节目。我们把节目分割为不同的主题并且保证每个主题下都有一小部分同学是感兴趣的,这样一周7个类型化的节目就能覆盖很大一部分同学,这样就够了。”王轩说。

此外,王轩还提到广播台提供信息内容的原则“实用性”,满足同学多方面的需求。广播台专门有自己的微博,会定期阅读听众的留言来掌握同学们的对信息的需求。在每一档节目策划伊始,他都会组织广播台的成员依据各种渠道的反馈来分析同学对资讯的需求。通过多方面的受众需求分析,是让节目走向成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王轩不但没有落下这一步,并且做得非常到位。

“保鲜”一词在访谈中多次被提及,节目要有长的寿命期,牢固的听众,“保鲜节目”应当是重中之重。王轩的“保鲜”策略之一便是推陈出新。在“玉泉之音”原午间新闻节目基础上,广播台推出了国际新闻、国内新闻、校园新闻的模块,让不同信息分类更为精确,保证了讯息更有针对性。校园信息是广播台的重头戏,“我们的校园新闻主要来源于校园新闻网、社团的活动咨询”,为了保证校园信息的及时性,王轩希望能和研究生院记者团合作,“希望记者团的记者能和我们达成合作,能为我们提供及时的稿件,让我们的信息更为迅速的传递到同学们中间”。正是这样,一方面通过革新栏目的模板,细分节目的内容;另一方面则着力于校园信息的及时性,以此来为校园节目“保鲜”。

“以最快的速度让节目成熟起来”

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一般大学比起来,最大的特点就是,同学们只有一年的集中授课时间,一年结束后同学们就奔向各地,这样一来,玉泉校区的学生流动性非常大,基本是“一年一换血”。这也给广播台造成了不小的影响,“骨干力量损失特别严重”。王轩谈到,“所以我们今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在于留资料”。

“玉泉之音”广播台在王轩的组织下开展了留存资料的活动,目的就在于让新成员能够很快的熟悉广播台的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对节目熟悉起来”,给“换血”时带给广播台这个“有机体”的损伤减到最小程度。

广播台保存下来的经验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策划,“节目的定位是什么,锁定的听众是谁?这些要素我们都会整理成文稿保存下来”;二是节目的模板,“比如新闻节目,在开头向观众问好,之后播报天气和台标等这些都是模板,这些成文的东西我们都会总结出来,新来的同学只用依据这个模板填内容,就可以很快上手工作”。当然,节目模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在工作中更新;三是声音资料,“我们考虑到下学期一个月,老生回所了,新生刚来,可能资源是不够的。这段时间我们采取了录音方式,在夏季小学期,我们由老成员录给同学听”,总共7个小组,每个小组录制4期节目,录音资料一方面为新学期提供了广播资源,另一方面也是给新同学学习的材料。三个方面的文本资料汇编成《“玉泉之音”广播台工作手册》,“正在印刷,马上就能与同学见面了”。

王轩希望新来的同学能积极参与到广播台的工作当中,“去年我们招新时大概有近百人,最后能留下来工作的有36人,利用我们保存的资料能尽快展开工作”。谈及成员筛选标准,正像描述自己对广播的热爱一样,王轩说:“我们的筛选标准第一位就是热爱和兴趣。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至于声音如何,我们基本是放到最后才考虑的因素”。

“一年来从未空播”

在聊天中,王轩谈到同伴们的时候用了“感动”二字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一年来我们的节目从来没有因为播音员的个人原因出现空播的情况,让我非常感动”。广播台的7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组长,组长会协调好播音员的时间,保证每天都有人当班,正是这7个小组36位同学的奉献,才创造了一年以来每天中午和下午“玉泉之音”准点播报。

“学习第一位,是我们广播台成员的原则,我们都是把工作安排到本该属于休闲娱乐的时间,特别是周六日,成员们都会把会议协调到周六日进行”。

王轩家住河北廊坊,动车一小时左右就到家,回家过周末本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一般一个多月才回去一次,我们很多会议、活动都安排在周末,我想回去改善伙食,可是没办法,没有时间”,王轩释然地说。“其实谁都想休息,都想周末看电影,去约会,可是必须要对自己负责的活动有责任感”。

辛勤的工作,换来了同学们对广播台工作的认可。有一次,在校车上王轩听到几个陌生同学谈论到,“还是玉泉园区有大学的感觉,还能有广播听”。这句话让王轩倍感满足,他说,“广播台能帮同学找回大学的感觉,真的很有满足感。”

采访中我们还谈到心中的中科院,“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是王轩心中科苑最恰当的解释。“来之前就感觉这里学风踏实,来之后也是这样的,很喜欢这里”。王轩由于本科学习成绩优秀,因而被保送到科学院研究生院。当记者追问王轩的“学习秘籍”时,王轩倒是很谦虚,“我脑子比较笨,就是多学多看,有空就去自习室”。

谈到科苑的学子和想象中的科学院形象时,他觉得科苑学子带给他很多惊喜。半年前,王轩就开始协助校团委陈睿老师组织录制由团委策划的一部反映科苑学子风貌的原创MV—《我想要幸福的未来》,歌曲一经推出就在同学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深受同学们的好评。“MV的词曲都是由同学们原创完成,歌手都是来自博士合唱团以及在校园歌手大赛中获奖的同学们,参演MV的很多同学都来自我们研究生院的学生各个社团,但他们都完全不紧张”,王轩很激动的继续谈到,“比如说,跆拳道社、京剧社、轮滑社、体育舞蹈协会等等,我们原本以为拍摄工作会比较慢,没想到同学们表现特别专业,科苑学子真是多才多艺”。王轩坦言,在科苑的生活非常的精彩,踏实的校风、优秀的教师和多才多艺的学子,这样的环境为他的学习生活增加了动力。

采访后记

采访一个多小时很快就结束,真希望能在这般清爽的环境下再多坐一会儿,多聊一会儿,听别人分享工作的喜悦何尝不是一种快乐。我特别喜欢王轩他们创作的MV——《我想要幸福的未来》中的歌词,“总是找改变世界的魔方,总有种冲破云霄的力量”和“年轻的朋友我们一起携手,实现梦想的乐章”。是呀,我们应当趁着青春之年,为了我们的兴趣,执着我们的执着,敢做敢为,有担当有责任,实现我们梦想。

人物名片:王轩,河北廊坊人,中科院研究生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管理学院904班,金融工程专业。本科新疆大学,大学期间一直参与学校广播台的工作,研究生期间担任中科院研究生院“玉泉之音”广播台台长,获得2012年中科院研究生院“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

8610日,“第八届国际学生论坛”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医学中心(UNMC)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生命科学与医学”,来自中、美、日、澳等国家的70余名在读博士研究生参加了论坛。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2010级博士生周厅参加论坛并做题为“从尿液分离肾上皮样细胞并重编程为诱导多功能干细胞”的报告。

周厅的报告获得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与会不少研究生表示对干细胞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次是广州生物院第一次派出研究生参加国际学生论坛,增进了各国研究生对广州生物院的了解。

国际学生论坛由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东京大学于2004年共同发起,至今已在日本、中国、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地成功举办了八届。该论坛旨在为中外研究生提供一个高起点、深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加强与会各国高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此次论坛中国科学院大学共派出12名研究生参加,与会研究生分别就进化、生态、发育、疾病、神经、药物研发、干细胞研究等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的诸多热点问题开展了深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