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学期末,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哈里哈寄宿制小学的师生正在为考试认真准备。50岁的弓树珍是该小学三年级一班的班主任。
 
最近,看到班里一名学生的点滴进步,她感到有些欣慰。弓树珍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虽然工作非常累,但学生的进步总是很激励我的。”
 
在哈里哈小学,繁重的教学任务让老师们有些喘不过气来。弓树珍目前教三年级课程,在她看来已经算是相对轻松了,只是由于学生很多,备课、批改作业的压力比较大。她介绍,学校五年级的老师教学任务最重,有的语文老师一天要上六节课。
 
同时,教授二年级语文和书法的魏老师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她每天最少上4节课,最多时要上6节课,一周算下来便是20多节课。
 
不过,和教学工作比起来,照顾学生的生活则给老师们带来更大的责任和压力。
 
上学是老师,放学是父母
 
2001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两年后,围场县开始对辖区内的316所小学“动刀”,撤并村以下教学点140个、小学96所,而新建的中心校均为寄宿制学校。弓树珍从那时起由一所初中调来哈里哈小学任教。
 
“一开始见到住校的小学生,觉得他们都太小了,怎么能住校呢?这太不可思议了!”习惯了照料初中孩子的弓树珍,突然需要全天候照料50多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感到有些担心。
 
很快,她的担忧便成了现实。由于第一次离开父母独自生活,大多数初来住校的小学生都非常不习惯。
 
“一双双眼睛眼泪汪汪地望着你。”弓树珍回忆,“有时候一教室的孩子哭作一团,自己心里也非常难受。”
 
去年,来到哈里哈小学读二年级的刘艳(化名)受到弓树珍格外关注。当时,弓树珍刚刚接管这个班级。尽管接触住校小学生已经快10年,刘艳这个看上去十分文静的女生还是让弓树珍伤透了脑筋。
 
二年级一开学几个星期内,刘艳就以生病为理由频繁请假。“每次一生病,就只好通知她的妈妈来学校接她回家。”弓树珍说。
 
不过,久而久之,经验丰富的弓树珍发现,刘艳并没有真的生病,而是假装肚子疼、头疼以换取回家的机会。此后,弓树珍开始以母亲的身份日夜陪伴这个恋家的孩子。“先给她讲道理,告诉她不来学校学习将来会比别的同学少学知识,对她的成长不好。”她说,“放学后也会多去跟她交流,晚上还要哄她睡觉。”
 
这样一来,弓树珍本就繁忙的教学工作便又增加了新的负担。在哈里哈小学,每天都需要一名生活老师、一名校领导和一名班主任值班,10天轮一次,每次值3天班。这样的工作强度让弓树珍很难顾及自己的家庭。
 
2004年,弓树珍家里新盖了房子,正要装修,当时正值她管理低年级学生任务最重的时期。“家里需要我,但学校有100多个孩子也需要我。”这个想法让她感到十分矛盾。最后,学校的孩子“战胜”了装修新房子。
 
“一想到这些孩子们离开父母没人管,我就过意不去。”弓树珍笑称,“我上课是老师,下课便是他们的妈妈。”
 
除此之外,诸如补衣服、缝扣子等生活上的照料自然必不可少。同时,如果遇上孩子们调皮打架、生病,老师们半夜还要集中精力处理这些紧急情况。“安全问题是我们的头等大事。”当地一名校长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尽管孩子是老师们“甜蜜的负担”,但过大的工作压力不仅会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了教师的个人生活。虽然许多老师为了工作会搬到离学校不远的地方住,但大部分老师仍然因工作繁忙常常不能回家。
 
去年,从村里一家幼儿园调任至哈里哈小学的魏老师,一直对自己孩子的教育心存愧疚。“虽然我的孩子也在哈里哈小学,但平时也没什么时间管她,顶多放学的时候带她回家。到了值班日,还不能送她回家,我们实际相处的时间很少。”魏老师说。
 
缺老师,更缺好老师
 
面对这样的局面,哈里哈寄宿制小学校长宋殿军也束手无策。“学校急缺教师资源,现在已经是一人顶几人用了。”他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哈里哈寄宿制小学目前共有12个班,学生超过500人,但教职员工只有27人。“加上授课教师、生活老师和行政人员,总共27人。”
 
他还介绍,在师资紧缺的情况下,原本从事管理工作的领导班子也不得不加入授课、担任班主任的行列。
 
在教育学研究范畴,生师比是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去年9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称:“教师队伍总量增加、配置状况总体改善。”最新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普通小学生师比为17.7:1。而哈里哈小学的这个数据则达到18.5:1,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带领学生前往围场县调研农村教育情况。调查发现,教育部门并没有为专门料理孩子们吃饭、睡觉的生活老师设立专门编制。“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的职能增加了,而编制数量没有相应增加,教师人数总是不够用。”朱启臻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
 
也就是说,学生在校安全、住宿及上下学交通问题缺乏专人管理,只能由授课教师兼任。
 
同时,学校不仅缺老师,更缺好老师。朱启臻在调研中发现,学校教学水平得到认可的骨干教师仍然是20年前师范中专的毕业生。“的确,那时读师范学校的学生都是最优秀的学生,而现在,上师范专科学校的学生却成了考不上大学的学生。”朱启臻认为,这导致了农村学校师资水平整体偏低。
 
为帮助提升农村教师教学水平,中国计算机学会于2001年发起吕梁教育扶贫支教的社会公益活动。参加今年支教活动的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徐明伟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说:“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存在较大问题。”
 
为了扩大农村教师队伍,吸引优秀人才扎根农村,2006年,教育部、财政部、原人事部、中央编办下发《关于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的通知》,联合启动实施“特岗计划”,公开招聘高校毕业生到“两基”攻坚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任教,服务期为3年。
 
2009年,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河北省便是其中之一,规定“以高等师范院校和其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可招少量应届师范类专业专科毕业生”。
 
不过,在具体招聘特岗教师的过程中,校长们遇到了麻烦,其中之一便是报考特岗教师的毕业生并非都想从事教师职业,水平也参差不齐。一名校长举例,在一次针对音乐老师的招聘中,面试时请一名考生按乐谱弹奏一段乐曲,考生手足无措地表示他自己是学舞蹈的,不会弹琴。而在另一次针对体育老师的招聘中,一名考生连排球场、篮球场地都不会画。该校长很苦恼:“这样的考生,我们招还是不招?”
 
不仅如此,现有的酬劳标准也很难留住特岗教师。据悉,从2012年起,中央财政特岗教师工资性补助标准调整为西部地区人均每年2.7万元,中部地区人均每年2.4万元。对此,宋殿军说:“农村条件本来就差,如果还以责任感、道德标准要求特岗教师留在农村,就不太现实了。”
 
布局调整亟待反思
 
教师工作量变大、数量相对少、水平参差不齐,成了目前农村教育中的最大隐患。在朱启臻看来,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留下了不少问题,师资问题便是其中之一。“布局调整已经实施十多年了,是时候进行反思了。”他说。
 
作为农民问题专家,朱启臻一直以社会学的视角关注农村教育问题。尽管围场县至今仍在国家级贫困县名单中,但其在2003年就明确提出“区域内集约办学”的思想,开始对中小学布局结构进行全面调整。
 
2001年前,围场县共有小学316所,村以下教学点140个,在校生平均数为104人,其中百人规模以下的小学有113所。初中49所,在校生平均数为529人,其中不足300人的学校有15所,有7个乡镇开办了3所初中。
 
“围场县从2003年开始的布局调整走在了全国的前面,收获了值得借鉴的经验,也率先暴露出布局调整带来的问题。”朱启臻说,“因此,我们将围场县作为调研的起点。”随后,他的课题组还承担了对山东、四川和江苏等省的调查任务。
 
毋庸置疑,布局调整给围场县中小学教育带来不少好处。据宋殿军介绍,从前,一所学校所有学生都由一名老师教,呈现“一人多科、多年级”的情况,这对教学研究不利。他认为,撤点并校后,教育资源利用效率大大提高,而县级财政的投入更是改观了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学生住校也提高了他们的自理能力,父母则有机会外出打工从而创造农村家庭的经济效益。
 
相反,参加山西吕梁扶贫支教的徐明伟则发现,在吕梁市岚县,一些小学并没有实施撤点并校。“没有并校的乡村小学大多数条件非常差,现在还在用水泥黑板。桌椅破旧,学生甚至要到户外参加考试,以矮墙做桌子。”显然,与围场县并校后的新校舍比起来,这样的教学条件已显得相当落后。
 
没有被并校的岚县普明镇中心校校长张梅申则对学校的现状感到担忧。“教育部规定7人以下的学校能兼并,我们有一所学校只有11名学生。”在《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张梅申多次表达了期待被并校的愿望。
 
对于撤点并校的学校来说,除了青黄不接的师资,寄宿制还使学校在“软件”上的诸多问题暴露无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庞丽娟曾撰文称,布局调整后,农村中小学生上学路程遥远、困难并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住校产生的食宿问题为农村家庭增加负担,寄宿学校安全、卫生和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
 
对此,朱启臻认为,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制定主要针对学龄儿童减少,目的是优化教育资源,但制定政策时并没有充分考虑撤点并校可能产生的新问题。
 
“解决农村教育问题应具有系统思维。”他强调。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6月30日审议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其中在普通签证类别中增加了“人才引进”一类。

根据该法规定,对因工作、学习、探亲、旅游、商务活动、人才引进等非外交、公务事由入境的外国人,签发相应类别的普通签证。普通签证的类别和签发办法由国务院规定。

该法同时规定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工作,应当按照规定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聘用未取得工作许可和工作类居留证件的外国人。上述规定维持了现行的管理制度。根据该法的有关规定,外国人工作类居留证件的有效期为最短90日,最长5年。

据统计,2000年以来,外国人来华人数以每年10%左右速度递增。到2011年底,约22万外国人在华就业,以三资企业工作人员、教师、外企驻华机构代表为主。

 

进入7月,各大高校的毕业生纷纷离校,毕业租房高峰期悄然而至。记者采访发现,价格是影响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租房时的第一考虑因素,这让不少毕业生选择群租房作为初入社会的“第一栖息地”。业内人士提醒,年轻人租房要注意安全第一。

调查>>4月起,学校周边租房普涨

进入7月,各大高校毕业生离校。找到一个价格合适又满意的房屋,成为家在异地又想留青工作的毕业生们进入社会的第一道“难题”。刚从青大毕业的小徐从6月份开始就在学校附近寻找住房,但“租房的价格太高了”。小徐说,他从没想到租房这么难。经过对比选择,在毕业前,小徐和另外的三个同学以每月2500元的价格租下了旺海花园的一套套三房子。

“从4月开始,在学校周围租房时租金就有了一定程度增长。”青大附近的惠百家不动产的工作人员介绍,现在麦岛家园附近的套三厅房子,年租金在30000元左右,而4月前则是在24000元左右。该工作人员介绍,学生毕业后,租房的首选位置大部分是在学校周边,因为学生对学校周边比较熟悉,而且在学校待了4年,在学校周边生活也比较习惯。

麦岛附近坤航地产的工作人员衣先生称,现在在学校附近租房子价格比较高,“学生刚毕业,在周边租房子的很多,而且暑假又到了,不少留在青岛的学生也想在学校附近租房子。”衣先生称,不仅暑假前学校周边房屋的租金高,暑假后学校开学时,租金也不会降低,“很多新生住不惯学校宿舍,也会在学校周围租房住,而且不少家长送学生报名后,会选择在青岛玩一段时间,往往也会租房住。”

房屋中介的工作人员说,他们掌握的出租房源基本上都是整套出租的房屋,出租单间的房源很少,“一个是单间比较贵,学生选择得少,另一个则是现在学生多选择合租,方便分摊房租。”21世纪不动产的一位工作人员称,他们现在只有两处单间出租,不过价格都在800元和1000元。

现状>>一套一室一厅房,挤满12人

租整套房价格太高,使得价格便宜的群租房仍然大有市场。

2日上午,在青岛大学东院车站附近的一居民小区内,记者见到了23岁的小成。今年刚从青大毕业的他租住在这个小区。“房子里住了12个人,我和其中3个人住在客厅内。”小成说,他租住的是一张床位,每个月只需要260块钱,“就是为了每天晚上能有个睡觉的地方。”记者看到,这套一室一厅的房子大小不过50平方米,除了厨房和卫生间外,其余的地方都住上了人:原来的卧室放置了3张上下铺的床,住了6个人;原来客厅的地方被隔离出一个小屋,里面放了两张上下铺的床,住了4个人;在紧挨着厨房的书房内,放置了两张床,住了两个人。

“其实这边的条件还算好,最起码已经有厨房,还有洗澡的地方。”和小成住在一起的小李对住房还比较满意,他去年从青大毕业之后一直在附近租房住,三个月前,他搬进了现在的房子,“原来是在青大一路附近,也是租的床位,不过那个环境太差了,连洗澡的地方都没有。”

小李说,在学校周围群租房的情况很普遍。“主要便宜。”小李说,在青岛租房往往都是按季度或者半年付房租,如果租单间的话,每个月要七八百块钱,半年一付就是5000块钱,刚毕业没有那么多钱。

提醒>>租房看产权,当心二房东

为了避免交中介费,现在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绕过房屋中介,选择从网上搜索各种房源。惠百家不动产的工作人员称,单纯从减少租房费用的角度出发,他们对这种做法也是赞成的,“毕竟学生刚毕业,经济收入还比较少,租房时能减少一部分费用也是应该的。”不过,这名工作人员说,从安全的角度出发,毕业生租房时应该要小心二房东,在签订租房协议前,应该确认房屋产权,“大学毕业生刚出校门,没有租房的经验,如果租房时没有意识确认房屋产权所属,很容易让部分心怀不轨的二房东欺骗。”

在当前群租房事故频发的时候,大学生租房时更应该注意安全。“群租房里住的人比较多,相互之间不一定认识,租房时一定要提高警惕意识,注意自身安全。”一位房屋中介的负责人介绍,租房时,毕业生最好是能与相熟的同学或朋友合租,而不是选择群租房,与素不相识的人共处一室,另一方面,租房时还应该注意对天然气、线路等的检查,避免火灾等事故的发生。

 

部分“985”高校被指借招工程博士挣钱

眼下,工程博士试点招生工作正处在关键时期,两则消息吸引了一些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企业的注意力。一则是据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杨根科透露,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决定,如果工程博士试点招生过程中确实招到工程领域的“领军”人才,将对其免学费培养。

另一则是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顾云深介绍,复旦大学2012年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简章中明确规定:“免收学费”。

截至目前,今年全国25家试点招收工程博士的单位中,只有上海交通大学与复旦大学宣布免收学费。承担“0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中兴公司联系人杨宇说,前段时间,几所“985”高校与该公司洽谈工程博士培养计划时,没有一家说可以免学费,只是收钱多少不一样。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技术部彭久生透露,他们向在京几所“985”高校咨询过工程博士的学费标准,最高的是几十万元,稍少一点的是十几万元,最少的也要几万元。

工程博士试点招生工作启动以来,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企业一直对收费问题十分敏感,培养工程“领军”人才的成本是由国家“埋单”,还是由企业分摊?连日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此问题在“985”高校与企业中展开了调查采访。

国务院学位办称培养工程博士不能收学费,但部分高校另有想法

在回答招收工程博士是否向企业收费这一问题时,顾云深态度十分明确地说:“工程博士招生列入国家统一计划,有经费拨款。如果开始试点就收学费,而且学费还收得很高,给社会与企业的印象非常不好。复旦大学经研究决定,工程博士不收学费。”

对于这个问题,今年3月30日在京举行的面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养工程博士高校、企业对接会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孙也刚曾给企业吃了一颗“定心丸”,即“985”高校招收工程博士不能收学费,因为这个钱国家已经拨给试点单位了。

杨根科向中国青年报记者证实,上海交通大学已经拿到工程博士招生计划指标,国家全额拨款,既给博士研究生毕业证书,又给工程博士学位证书。

然后,并非所有的工程博士试点招生单位对此都认识一致。北京一所“985”高校研究生院副院长就说,国家拨给工程博士试点招生单位的钱,是以事业人头费形式给的。这些钱并不是全部给工程博士的,其中一部分钱将用于相关学科软硬件建设。

同时,订单式培养成为部分“985”高校拟向工程博士培养收费的一个理由。一部分“985”高校的研究生院负责人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工程博士有别于工学博士的制度化培养模式,需要根据不同的学生需求,引入国际化资源,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培养成本自然水涨船高。这就需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企业分摊成本与国际会议费用。

“导师给一个工程博士讲一堂课的成本要比给10个工学博士讲一堂课的高,效率要比后者低。”北京另外一所“985”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说,工程博士招生对象往往是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企业的工程技术骨干,如果经常集中到高校授课的话,将影响科研工作与企业效益。这就需要高校与企业协商时间、地点,把导师派到企业去一对一地上课,由此产生的差旅成本与误工费用不可能由高校来承担。

据透露,国内某著名“985”高校MBA的学费是12万元/生,EMBA的学费是50万元/生。工程博士是国家培养工程“领军”人才的战略计划,其收费不能像MBA、EMBA那样纯商业化,也不会像工学博士那样纯公益性,学费暂定为15万元/生。

一些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企业联系人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工程博士学费15万元/生的属于中等价位,学费高的“985”高校达到几十万元/生。”

企业参与“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积极性不是太高

香港大学一位教授羡慕地对国内某“985”高校研究生院副院长说:“您校招收工程博士是一件大好事,研究生从实践中带着问题来,再回到实践中解决问题、挖掘问题,非常有意义。”这位副院长则告诉对方,我们学校按养一只羊还是养一群羊的模式,盘算招收工程博士可以挣多少钱。

在工程博士高校、企业对接会上,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叶军说出了企业的心声:“工程博士培养计划是国家战略,其培养经费国家拨付了,如果企业还要出钱的话,那企业可以要,也可以不要。”

承担“07”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北京碧水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系人牛雪莲表示,现在的企业生存都很困难,人力成本负担重,工程博士培养的成本由企业单方面承担难度很大。再者,工程博士培养期约为4~6年,周期太长,将来毕业后会不会继续留在本企业工作难有定论。

“国家的战略计划对企业来说,可操作性差了一点。”承担“02”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北京中科科仪股份有限公司联系人朱国精透露,该公司向北京某著名“985”高校提出工程博士培养申请时,被告知企业要出不少的钱。“企业挣钱也不容易,工程博士一年培养成本10多万元,两三年下来就是三四十万元,这都是企业的利润。”她说。

天津神舟通用数据技术有限公司承担了“01”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其联系人丁血飞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选送优秀在职员工攻读研究生,学费4万元,其他需要企业承担的费用也只有几千元,成本可控性强。可与“985”高校合作培养工程博士,学费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此外,工程技术骨干平时工作都很繁忙,上课请假、研发调整、协调人员将产生大量的隐性损失,成本不可控性大。

“目前这种培养模式不是特别合适,公司没有报名参与培养工程博士。”丁血飞直截了当地说,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企业与试点单位沟通不透彻,彼此存在顾虑。她曾就工程博士培养的有关问题咨询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也没有得到明确的答复。

据透露,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企业对工程博士培养模式、收费不太了解,处于观望状态。中兴公司联系人杨宇表示,工程博士第一届招生还没有成熟的想法与模式,公司打算明年再说。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今年表达了合作培养的意愿后也没有下文。

“15个招生指标没有招满。”一所著名“985”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证实,高收费影响了企业参与培养工程博士的积极性。

不能让工程博士成为领导干部拿学位的捷径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28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第五条规定,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的招生对象,一般应已获得硕士学位,并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

然而,在试点过程中,招生“放水”的现象已经露出苗头。东部一所“985”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气愤地说:“我们学校对招生标准卡得那么死,但别的高校已经‘放水’。”

北京、西安各有一所“985”高校工程博士招生对象对学士学位、同等学力的人员开了口子。东部这所“985”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指出,同等学力是非本科、硕士生毕业者报考硕士生、博士生,以及不具备硕士、博士学历的人员申请硕士和博士学位的一条捷径。

“部分‘985’高校第一年试点招生就对同等学力人员放低门槛,工程博士与论文博士又有什么区别呢?” 东部一所“985”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介绍,25家试点招生单位约有一半的单位没有在官方网站公开工程博士招生简章,令社会各界难以监督其招生工作、收费情况与毕业条件等。

仔细研读一些已公开的“985”高校工程博士招生简章后,记者发现,不光招生门槛在降低,而且有一些毕业门槛也不高。有的“985”高校提出工程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在规定的年限内,修完教育计划规定的内容,德、智、体达到毕业要求,准予毕业,由学校发给毕业证书与授予学位证书。有的“985”高校对工程博士毕业的研究成果要求是,以第一发明人身份获得国内外已授权发明专利。

不要说是一个发明专利,就是5个、10个发明专利都抵挡不住权势人员钻营的攻势。一所“985”高校研究生院负责人说:“就凭这一条,五六十岁的人员都敢来读工程博士,且保证今年入学明年就可以毕业。往往带头破坏‘门槛’、违反规定的是一些领导干部。”

孙也刚在工程博士高校、企业对接会上给试点招生单位再三敲警钟说,试点招生不能成为官员与企事业单位领导拿博士学位的捷径。

 

由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共同举办的201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今天在北京林业大学举行启动仪式。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出席活动并为实践团队代表授旗。以此为标志,2012年“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正式拉开序幕,全国近千万大中专学生将陆续奔赴祖国各地的乡村山寨。

据悉,今年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连续16年组织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今年以“青春九十年,报国永争先”为主题,旨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迎接党的十八大的胜利召开。各地、各高校将广泛开展科技支农、文化宣传、教育帮扶、医疗卫生服务、环境保护、法律援助等实践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