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开支1/5归教育
 
记者:香港政府将教育列为首要任务,现在香港教育投资是多少?
 
谢凌洁贞:现在香港教育投资比例占本地生产总值的4%。政府总开支每年大约1/5放在教育上,接近800亿。按照政府经常性支出计算,占1/4,大概为600亿。
 
记者:回归后,政府对教育方面的支持有怎样的变化?
 
谢凌洁贞:香港没有其他天然资源,人力资源是我们的财富。所以回归前后我们都非常重视教育,教育开支的比例在回归前也超过政府总开支的1/5。
 
回归后,我们更重视向国际接轨,以及在科技方面加大投资。政府比较鼓励大学做一些突破性研究。比如,2003年非典源头就是香港大学的一位教授发现的。
 
记者:政府如何在政策和资金上激励?
 
谢凌洁贞:香港的活力更主要的是在民间。所以我们推出配对基金:如果大学筹到一块钱的捐款,政府也会多给你一块钱,这就变成两块钱。这两块钱由学校自由支配,成为学校的自耕地。学校可以用自耕地吸引外地学者,提升自己科研实力。
 
记者:在中小学方面,你能感受到回归前后的变化是怎样的?
 
谢凌洁贞:回归之初,小学的师生比例大概是1∶22.7,差不多23位同学一位老师,现在小学的比例是1∶14.9。在中学方面,回归之初师生比例是1∶19.9,现在的比例是1∶15.3。
 
不读大学也可成博士
 
记者:回归后,香港中学学制为什么会进行改革?
 
谢凌洁贞:以前我们和英国一样,五年的中学,两年的预科,三年的大学。我们改成和内地一样,六年中学,今年大学学制也改为四年。改革不仅仅因为回归,而且是觉得以前的学制不够理想。
 
改革前,学生在五年中学之后,大概只有1/3的学生能升读预科。两年之后就要考大学的入学试。似乎整个中学教育就是为大学入学选拔来做准备的。现在,我们要从纯粹的精英教育转型到精英和全民多元的教育
 
记者:改革后的学制在哪些方面能促进多元教育?
 
谢凌洁贞:通识教育成为学制改革后的必修课。
 
通识教育不仅是内容,更是一种思考方法:把不同学科的思维方法融合进来解答问题。它能培养人的批判思维和建构自己看法的能力,要会用现有的知识去应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记者: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有哪些新做法?
 
谢凌洁贞:学制改革后,我们把学生15%的课时放在其他学习经历上,让他们走出课堂去开眼界,比如做义工,保护环境。
 
另外不是每个孩子都爱念大学,所以我们也引入了另类学科,比如珠宝设计、企业管理等。让学生接触不同范畴去找到将来的志趣。
 
记者:这是一种职业教育?
 
谢凌洁贞:我们建立了资历架构,把职业教育和传统教育打通:给学生一个等级,让他有多阶梯的进出。如果他学非传统的科目,也可以获得一个资格;一级级考上去,可以等同于大学学位,甚至硕士、博士的资格。
 
在香港就是在国际
 
记者:内地来香港念书的学生越来越多,在这方面香港会提供什么优惠政策?
 
谢凌洁贞:在回归前,内地学生在香港念大学的大概有一千多,现在有近九千。
 
我们在奖学金上的优惠越来越多。学生可以在暑期打工,兼职。毕业后可以免签证留香港一年,找到工作就可以留下来。
 
记者:来香港读书会给内地学生带来怎样的改变?
 
谢凌洁贞:在香港念书,接触的不但是高校的环境,很重要的是国际化的生活经验。有三千八百多间公司亚洲总部或办事处设在香港。
 
我们还有超过40所国际学校。你在香港街道上,常常会听到别人用日语、德语沟通。所以说虽然处于香港,其实是处于国际。
 
记者:香港学生到内地念书情况是怎样?
 
谢凌洁贞:现在内地63所高等院校免试招收香港的学生,给了我们2300个名额,各类大学都有,而在香港的反映也非常的热烈。
 
国际化教育体系如何建立?
 
香港政府将教育列为首要任务,特首曾荫权曾说:“香港的未来系于教育”。
 
中西方文化在香港交融,香港教育既有东方人重视成绩的特点,又有西方开阔的教育视野,宽容的教育理念。
 
回归后,香港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育制度:从学制改革,通识教育加强,到高校接受学生背景的多元化,都让香港成为一个国际化的教育熔炉。
 
如何保证教育投资的稳定化?如何在学制上和国际接轨?如何让自己的中学教育体系得到国际名校承认?如何给自己的学生更多的机会和出路?
 
香港的教育公平
 
幼儿园学券计划:2007年之前的幼儿园教育,都是私人经营,政府没有什么参与。
 
2007年,香港政府推出了学券计划。政府向有孩子的家庭提供资助。无论什么家庭背景,只要有适龄儿童,政府就会给家庭一个学券。学券的价值是随着通胀调高的。
 
符合政府要求的幼儿园可以参与这个计划,幼儿园录取一个学券家庭的子女,政府就会给幼儿园一个学券的资金。
 
这样,政府既资助了家庭的幼儿教育,又将选择权给了家长。通过这个计划,可以逐步提升幼儿园教育素质。
 
小学升初中学位分配制度:中学的学位分配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30%名额由学校按学生在小学的成绩和面试的表现自行决定,学生可以直接向两所中学申请,不受校网限制。这样可以保障住在新区而成绩优异的学生,也有机会到市区的传统名校升学。未获录取的学生,根据校内成绩分为三个组别进入第二阶段派位,由计算机按在校网内的学校选择、派位组别和随机编号分配余下70%的学位。
 
这种学位分配制度基本上确保了入学机会公平,也兼顾家长的选择权和就近入学的原则。每年大约80%的学生都能够进入前三个志愿的学校,派位结果不好的学生也可以再选择其他学校。
 
 
 
 
 
 
 

 

毕业将近,山东各高校的校园里,熙熙攘攘的人群和时不时传来“这里的东西便宜卖了”“处理了”的叫卖声,让人有置身闹市的感觉。这个“闹市”主要在学校食堂周围的几条人行道上,其间摆满了形形色色的物品,有生活日用品、文具用品、书籍,还有电子产品等等。这就是已经在山东各大高校热热闹闹上市的毕业生跳蚤市场。

多余物品循环再利用

正在山东财经大学摆摊的小高,是一名山东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的大四学生,她说:“快毕业了,我准备回家工作,整理行李时发现东西太多了。当初上大一我才带了一个箱子,现在五六个箱子都装不下,把它们都打包回家吧,不现实,运费太贵,还有一些东西,拿回家也用不着了。你看这个小桌子,当初我就是在这个市场里买的,花了五块钱,现在将它打包回去,邮费差不多就得花那么多了。还有这些衣服,我都不想再穿了,可又挺新的,扔了怪心痛的,就到这边摆摊,想将这些东西都处理掉。”

在山东大学摆摊的小王,在摊上摆满了书籍,还有自己用的小风扇。看到记者走到摊前,他很熟练地开始推销:“我家离得近,被子、台灯这些生活日用品,我都可以带回家,不过大学期间买的书,我都已经看完了,留着也没用了,当费纸卖又太可惜。这样的研究生考试用书和公务员考试用书,下一届的同学还是需要的。你看看喜欢哪个,随便挑啊。”

毕业后多余的物品只是高校形成跳蚤市场的一个原因。顾客对师哥师姐们的东西有需求,则是市场火爆的另一原因。山东大学的跳蚤市场上,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一位大一学生告诉记者:“我来上大学才一年,生活用品方面的东西还不够齐全,今天特意来这里,淘一些生活用品。”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不同年级的人在市场里的需要也是不一样的,一年级的同学买生活日用品,三年级的同学主要是来淘考试用书的。

跳蚤市场内不乏校外学生的身影。来自山东财经大学的小李说:“我准备考山东大学哲学专业的研究生,这个专业的考研资料在我们学校买不到,我就来这儿了。想在这儿找到一个山东大学哲学系的学长或学姐,向他们请教一些相关的问题,最好还能够买到一整套的考研资料,这样就不需要在网上那么盲目地找资料了,能省下不少工夫。”

还有不少社会人士赶来凑热闹。在山东大学的跳蚤市场上,有个推着一车书的大爷。他的小车上已经装了二十几本书,但是他还在继续购买:“这些都是好书啊,你看,我买的这些书,有文学的,有哲学的,我平常就喜欢看这些书,新华书店这些书可是老贵了,舍不得买,这里的娃娃们卖得可便宜了,你看看,这些书我总共才花了150元。”

“咱摆摊可不是只为了钱”

记者接连走访几个高校,发现在跳蚤市场上,摊位一般都是几个熟识的同学一起照看的。一位摆摊的毕业生告诉记者:“这些都是我们宿舍的东西,咱摆摊可不是只为了钱。我们舍友是一起来的,大家一边卖东西,一边聊天解闷,还能看到不少熟人。”

在山东财经大学的一个大四的宿舍里,几个同学都没有出去摆摊。

“大家都出去摆摊了,你们不需要摆吗?”记者问。一位同学回答:“我没有东西可卖了,那些东西我都送人了。被子、暖瓶这些东西我准备给我在山东大学读研的同学,其他的一些考研书籍,我都已经送给我师妹了,她也要考北师大的研究生。还有一些不要的都卖给楼下收废品的大爷了。”她的室友补充说,“有些书是我舍友需要的,我就给她了,有些不要的衣服、首饰、日用品什么的,看同学、舍友、师妹她们有谁想要的,就给谁了,还有一些她们都不需要的,我昨天已经摆摊半卖半送掉了。”

这种赠送,在山东大学的跳蚤市场上也时常见到。记者走访过的跳蚤市场,不乏“桐城老乡免费赠送”、“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学弟学妹们免费赠书”、“课件免费赠送”种种专门打出的标语。一位在摊位上贴着这类标语的毕业生告诉记者:“照顾学弟学妹是高校的传统,我们要将它传承下去。以前我们入学的时候,有很多学长学姐都送他们的东西给我们,现在轮到我们了。书,留给学弟学妹们,才可以发挥它们最大的作用。还有一些不需要带走的生活日用品,如盆、水壶之类的,就让认识的学妹们到我们宿舍来挑,看到喜欢的就直接拿走。万一她们有什么需要的是我们没有的,我们还会帮她们到别的同学那儿打听一下,尽量帮她们办到。传统嘛!”

最重要守则是诚信不欺

校园市场里的“守则”不但体现在对同学无私的帮助,对学弟学妹们的照顾上,也体现在市场最重要的守则——诚信上。一般来说,摆摊的同学们会主动给顾客讲明商品的特性,还会向顾客讲明它的缺陷。如有些瑕疵不明显的商品,他们还会指给有意购买的顾客看。

从校外专门来逛市场的王先生说:“我来这儿,主要是想买一辆二手自行车和一台二手电脑,在外面买,我怕看走眼。还是学生这边比较实在,在这里买比较放心。比如说当我买这台电脑的时候,那个学生就告诉我这台电脑他什么时候买的,出过什么毛病,现在还有些什么问题需要注意,你看多实在,一点儿也没有隐瞒。而且这里的东西也比外面的二手市场便宜一些。”

另一位女士则告诉记者:“在这里买东西,对学生我信得过,这不,刚才我想给我儿子买一本工具书,那个学生还跟我说,如果我的孩子不研究民国历史的话最好还是不要买,他说这个书只有专门研究民国历史的人才需要,否则买回去也只能闲置。还有,我在这儿买的这件衣服,那个女学生就跟我实话实说这件衣服拉链已经坏了。不过我很中意这件衣服,拉链坏了,我回去修修就行了。”

毕业生跳蚤市场还有待完善

山东大学学生办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市场是由学生自发形成的,开始的时候有点乱,到处都有摆的,每个时间段都有摆的。后来学校综合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和学校校容、秩序问题。近些年,我们加强了引导,规定了在临近毕业的周末时段才能摆摊,同时还规定了摆摊的范围,把食堂周围的几条人行道专门划出来给他们摆摊,这种集约式的经营优势很明显,不仅给同学们节约了时间,还让跳蚤市场的规模更大了,引来了更多顾客。我们收到的反馈是,这样的举措,不仅促进了市场的规范化,更为校园增加了一景,同时也不影响其他年级学生的上课、休息。”

山东大学社会学一位教授对记者说:“大学生跳蚤市场有几种,有传统形式的,也有电子形式的,还有广告联系方式的。传统的形式就是像这样的,在学校里面摆地摊;电子形式就是像淘宝网那样,在网上成立二手市场;广告联系形式,就是同学们将自己要卖的东西写成广告贴在学校的广告栏里,有需要的同学再联系对方进行交易。但是这几种形式还是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需求,由于这个市场太短暂,导致一些同学有东西卖不完,最后只能当废品卖掉或者卖给社会上的二手市场。像那些几百块钱买回来的专业书,最后只能卖几块钱,很是可惜,还有就是这样的市场周期太长了,要一年一次。我认为,这几点都是高校跳蚤市场有待完善的地方。”

对于跳蚤市场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专家建议:“学校管理部门应对跳蚤市场进行科学的指导与规范,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交易平台;大学生们也应该尽量提供那些有继续使用价值的物品。”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680万人,创历史新高。6月以来,首批“90后”高校毕业生陆续离校,他们能否顺利就业备受关注。

热门专业就业趋冷、就业满意率不足五成、高学历就业难……记者日前走访上海、江苏、重庆等地高校发现,在总体就业率超过90%的局面下,一些新现象、新问题值得重视。

报名时热门,毕业后为何就业“趋冷”?

南京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应届毕业生小吴找工作很纠结。“高考填志愿时,听说计算机很热就报了这个专业。”小吴告诉记者,毕业后才发现,市场上的研发和技术岗位很少,本科生几乎没有机会。和班里很多同学一样,他最终签了一个电脑销售的岗位。

      和小吴有相同遭遇的高校毕业生还有不少。以热门专业“国际金融与贸易”为例,由于近年来贸易类企业不景气,用人明显减少,学生多数选择转行。中国社科院近期发布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因为就业率和薪资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国际金融、工商管理等专业被亮“红牌”,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近年来高考报名时的热门专业。

      “一些热门专业就业趋冷背后是高校开设专业缺乏理性。”复旦大学学生职业发展教育服务中心主任陈浩明说,以计算机、工商管理等专业为例,社会的实际需求量是很大的,但由于各类大学不管条件具不具备,都纷纷开设这些专业,造成供给相对过剩,影响毕业生就业。

  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近年来,部分高校设置专业、计划招生存在不理性因素,高校人才培养和市场需求脱节。针对这一问题,江苏探索实施招生指标与就业率适度挂钩,分类指导高校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提升高校培养人才与社会需求的“匹配度”。“毕业时再考虑就业已经相对滞后,就业关口应当前移到大学生入学前。”

  “现在大学专业的‘冷’与‘热’,与宏观经济和国家产业政策的关联度越来越强。”重庆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赵毅说,高校设置专业必须“顶天立地”,一方面要紧跟社会需求,另一方面要立足办学实际,以特色发展赢得市场。

  就业率超九成,满意率缘何不足五成?

  西南大学动物医学专业应届毕业生林莉希望找个专业对口的岗位,一直没有如愿。前几天,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她最终签约一家种猪产业集团。“我的理想是去一家纯粹的兽医院,成为一名医生,我的梦想一时还无法成真。”

  林莉的个人感受引发了很多大学生的共鸣。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披露,2011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为90.2%,但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只有47%对自己的就业现状表示满意。专家认为,就业率和满意度之间的反差,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较高的主观因素,也暴露出当前中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缺失的客观原因。

  “应届生求职网”CEO曹洪涛认为,一些“90后”大学生在就业中期望值太高,过于注重自我价值,忽视社会现实。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初次就业就要找一个薪资高、有兴趣、前景好的工作是不太现实的。“大学生要弄清楚自身愿望和社会要求的距离,理性选择岗位。”

  “一些大学生对岗位挑三拣四,总想一步到位。”上海交通大学就业服务和职业发展中心主任钱静峰认为,就业满意度低还暴露出目前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缺失,很多毕业生不知道找什么样的工作,在择业和就业中摇摆不定。在欧美等国,大学生一进校就有导师帮助其制定职业发展规划,很多毕业生定期“跳槽”,不断提升岗位的含金量。

  业内人士呼吁,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帮助毕业生综合长远看待岗位背后的价值,制订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技能型人才缺口大,如何扭转就业结构性矛盾?

  记者在江苏、甘肃、重庆等地调查发现,一方面,企业难以找到所需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另一方面,硕士、博士等高学历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极端情况下还出现学历与就业率倒挂现象。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小刘告诉记者,她一直想进高校任教,本科毕业时高校要求至少是硕士,没想到她硕士毕业后,高校要求提高到博士以上,“找工作就像买房,提高学历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岗位标准提高的速度。”

  “高学历并不意味着高能力!”江苏红豆集团人力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说,在很多专业性不强的岗位上,研究生并没有表现出明显优势。以平面设计师岗位为例,本科生的月薪在2000元-3000元,而研究生在4000元-5000元左右,而研究生的水平并不高多少,“综合考虑,公司更倾向于要本科生。”

  “高学历就业难现象,表明当前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钱静峰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内硕士、博士扩招过快,高学历毕业生人数快速增长,远远超过市场实际需求。同时,扩招还造成高学历人才培养质量偏低,难以满足国家建设要求。

  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培养动手能力强、企业欢迎、适应市场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是破解当前就业困局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途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应进一步从政策和资金上向职业教育倾斜,尤其是要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当务之急是如何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项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毕业生仅靠高学分绩已很难获得高薪。相比之下,英语能力与社交能力强的学生更受企业青睐。

由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教育研究院联合启动的中国大学生就业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在接受调查的6059位应届毕业生中,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班级排名前20%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516元,高出其他毕业生18%;大学期间担任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213元,高出其他毕业生约8%。与此同时,学分绩在班级排名前20%的毕业生月平均工资为2027元,反而低于其他毕业生10%。

针对这一状况,相关专家指出,应对当前的大学生素质培养机制进行反思,进一步加强对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开栏的话】

走近这个干部后备群体

一段时间以来,焦三牛等优秀大学毕业生在基层锻炼成长的事迹引发反响,他们的选调生身份也受到了关注。

选调生是各省区市党委组织部门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选调的优秀应届毕业生的简称,他们将直接进入基层党政部门工作,作为干部后备人选和县级以上党政机关高素质工作人员进行培养。

      选调生工作可以追溯到1965年,“文革”期间中断,上世纪80年代初重新开始。经过30多年的实践与探索,有关选调生的政策不断完善,选调生工作逐渐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轨道。其中重要的变化是,选调生工作不再是过去的“指定”选调、“戴帽”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到基层工作,不再与提拔必然挂钩。同时,选调生是作为领导干部后备力量培养的公务员,因此,从录用到管理,都注重与现行的党政干部管理制度和《公务员法》相适应衔接。

      培养选拔年轻干部,是关乎全局、长远的战略工作,建立来自基层一线的党政领导干部培养选拔链,至关重要。实践证明,选拔应届优秀高校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是青年人才成长的重要途径,也是优化基层公务员队伍结构,提高基层干部队伍素质的有效方式。

  眼下,正值高校学生毕业之际,本版推出“选调生在基层”系列报道,呈现选调生这一干部群体的成长轨迹,解读地方培养管理的创新举措,以推动做好新形势下的选调生工作,更好地发挥其在年轻干部成长“源头”建设中的作用。

  “对我们压担子、提要求很严格,培养关怀也都很到位。”山东寿光市委副书记、市长朱兰玺说,20年前刚到基层时,市委组织部就请乡镇党委书记和选调生们一起座谈,自己当时记的笔记现在还留着。“组织上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成长平台,磨砺很多,收获也很大,否则今天这个市长我可能不会干,也干不好。”

  作为全国最早开展选调生工作的省份之一,山东省从1980年起到2011年底,累计选调到基层工作的优秀大学毕业生26批1.3万多人。对于每一个选调生而言,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那道“沟壑”,不管有多么宽、多么深,都要想方设法跨过去。

  基层很苦,但并不可怕

  “基层真的很苦。”说出这句话时,黄晓辉语气平淡,早已没有了曾经的失落。2011年,从厦门大学毕业的黄晓辉放弃留在广东当公务员的机会,考取了山东潍坊市的选调生,后被分配到高新区新昌街道办事处。

  黄晓辉坦言,起初对自己选择的工作很憧憬,然而报到当天,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当时街道才刚成立两个月,办公室设在村里,都是很简单的平房,虽然有心理准备,但也没想到会是这样。”

  基层的现实,给每一个选调生来了个“下马威”。这些在大学里曾经拥有诸多光环的年轻人,在广阔天地中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艰苦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如今已是昌乐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刘艳芳,是2003年的选调生。在基层做办公室工作时,她每天晚上隔两个小时就要起来接收一次传真。不规律的作息,让她后来落下了神经衰弱的毛病。

  “8年间服务过5个乡镇,当过服务员、文书、秘书,也当过镇长、书记,工作时根本不想自己的性别角色。”刘艳芳笑称。这8年,经过在基层艰苦的历练,她现在干起工作来“巾帼不让须眉”,从容应对、干脆利落。

  尽管曾经吃过不少的“苦头”,也有过这样那样的思想斗争,但无论是工作多年的“老资格”,还是刚“入行”的“新手”,选调生们经历一段时间的迷茫后,几乎毫无例外地对基层产生了热烈而深沉的感情。

  “基层很苦,但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保持阳光心态,快乐生活,撇开以前身上所有的光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虽然工作才一年,但黄晓辉已经学会在基层的“生存之道”。

  扎根,为了将来的绽放

  扎根基层,或许是选调生能够快速成长的最大优势,也是他们人生经历中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1992年,从原山东工业大学毕业的朱兰玺被选调到临朐县临朐镇。因为要负责8个村的包片工作,他经常骑自行车下乡进村,也没少在农民家里吃饭住宿。虽然如今已是寿光市委副书记、市长,但朱兰玺仍然对在基层摸爬滚打的那段时光念念不忘。“充分认识了农村的实际,与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更为重要的是养成了决策前到基层调研、平时多了解群众需求的好习惯。”

  对于这一说法,现任潍坊市潍城区北关街道党工委书记的郄锡奎很是赞成。参加工作18年来,他有一半以上的时间是在乡镇街道。“工作在农村和生活在农村完全不一样,可以说是终生难忘,让我更深刻地认识了基层,对后来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帮助,比如现在一些村干部跟我讲村里的事,我就能立刻进入情况。”

  为保证选调生在基层锻炼的时间,潍坊市委组织部曾专门下发通知,要求每一个选调生在基层实际工作的时间不能少于两年。山东省委组织部通过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引导选调生热爱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有效提升选调生队伍的能力素质。

  “选调生对基层有感情,能吃苦,服务意识也强。”潍坊市委组织部副调研员、市国资委副书记陈延爱表示,选调生往往是大学里的佼佼者,“但不是说选调生提拔得就快,而是在基层的乡镇街道,年轻、有学历、有工作经验的干部本来就少,从基层成长起来的选调生在招考提拔时相对而言自然有一定的优势”。

  助成长,“娘家”有温暖

  每年春节前,潍坊市在基层工作的选调生们都会收到来自市委组织部的一封慰问信。现任奎文区大虞街道党工委书记的赵天宝觉得,这既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鞭策,“勉励我们时刻要努力工作,不要给选调生的队伍抹黑”。

  这样的例证,仅是山东省不断完善选调生培养管理工作的一个小小片段。

  在30多年的探索实践中,山东省坚持把选调生培训工作纳入全省干部教育培训总体规划,根据其不同成长阶段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近年来,全省共举办各类选调生培训班124期,培训6053人次。各级组织部门也积极创造条件,促使选调生在参与重大活动和重点工作的过程中尽快成长成才。

  与此同时,山东省形成了省委组织部宏观指导、市委组织部综合协调、县(市、区)委组织部具体负责、机关单位齐抓共管的选调生管理工作格局。从2001年开始,山东省每年从省直公务员考录计划中拿出50%的职位专门招考在基层工作的选调生。而截至目前,已有8000多名选调生被选拔到县级以上党政机关工作。

  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进入基层公务员队伍,但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业务单位,基层对选调生的需求仍然旺盛。“选调生在基层是‘抢手货’,希望能放开选拔视野,拓宽渠道,让更多的选调生到相对艰苦的基层干事创业,同时结合人才工作,因材施用,扩大有专业背景的选调生在基层业务单位的规模。”朱兰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