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欧洲国家最受欢迎的海鲜菜肴已经对我们的海洋及海洋鱼类构成了严重威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警告说。全球环保组织WWF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在那些广受欢迎的鱼类食品背后是具有破坏性的、违法的、浪费性的捕鱼活动。 据WWF中国分会提供的消息,这份名为《鱼类食品——揭露海鲜食品不可接受的现实》的报告,首次评论了欧洲6种最受欢迎的鱼类食品,并对各国政府提出紧急警告,要求它们加强对渔业的监管。 由于人所称道的可口肉质,欧洲各地对欧蝶鱼和鳎鱼展开了最具浪费性的捕捞。在北海捕获的大约80%的欧蝶鱼,不论死活,仅仅因为个头太小或价值不足而从渔船上被直接丢弃。 旗鱼肉片经常被用于烧烤,而这种食品是以牺牲其他海洋物种为沉重代价的。WWF欧洲渔业活动项目经理贾斯廷·沃尔夫德说,“并不是所有用网捕捞的东西都能摆在餐桌上,工业化捕鱼活动所带来的毁灭必须停止,否则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继承一片荒凉的汪洋。” 许多人喜爱的“炸鳕鱼加薯条”中的鳕鱼是过度捕捞最为严重的鱼类,在过去30年中,鳕鱼捕获量已经减少70%。如果这种鱼类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不出15年时间,大西洋鳕鱼就会从人类的菜谱上消失。 作为制作寿司和生鱼片的上好原料,大西洋金枪鱼遭到了疯狂的盗捕。大约有1/3的金枪鱼被大多来自欧洲的船队在非法的、无节制的、未经报告的渔业活动中捕获。在欧洲广受欢迎的海鲜食品还对海洋环境留下难以改变的影响。比如,用底部拖网法捕捞挪威龙虾严重破坏了海底的环境和居住在海洋底部的生物。 在西非,欧洲捕鱼船队为了制作像西班牙肉菜拌饭这样的经典菜肴,正用拖网捕捞大量的鱼虾和鱿鱼。这些船队大大消耗了该地区的海产资源,对当地食品安全和国民收入也构成了威胁。在塞内加尔,大约有75%的人口需要食用鱼类来获取人体必需的动物蛋白质,而鱼类资源的衰竭将会带来一场人道主义灾难。 (来源:科学网 作者:郑金武)

IBM公司 10月12日宣布,将其全球采购总部及全球首席采购官John Paterson的办公地点迁往中国深圳。这是IBM首次将集团某一部门/机构的总部迁到美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IBM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一举动显示IBM公司在中国等方兴未艾的市场加大投资,并提升这一地区全球竞争力的战略将得以持续,同时可被看作IBM从一家跨国公司向新的模式——全球整合企业转型的有效例证。John Paterson说:“在跨国公司的模式下,公司的诸多职能围绕着世界的整体情况发生变化,但都仅限于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而在一个全球整合企业,公司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和人才可以基于经济、专业技能和开放环境的要求,被灵活配置于全球的各个角落,它将为我们带来最敏锐的市场意识。” (来源:科学网 作者:刘英楠)

10月1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并于当日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介绍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和《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等方面情况,并答记者问。 白皮书全文近9000字,分前言、发展宗旨与原则、过去五年的进展、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发展政策与措施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六部分。 白皮书说,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50年光辉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不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白皮书说,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支撑作用;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白皮书回顾了过去五年中国航天事业的进展。2001年至2005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航天科技基础能力显著提高;空间技术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空间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白皮书提出了未来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航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加快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白皮书提出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主要政策与措施,包括:统筹规划、合理部署各种航天活动;集中力量实施重大航天科技工程,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加强空间应用,推进航天产业化进程;重视航天科技工业基础能力建设;推进航天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航天活动的科学管理;加强政策法规建设;保障航天活动的经费投入;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航天活动;加强航天人才队伍建设。 关于国际交流与合作,白皮书提出,国际空间合作应遵循联合国《国际空间合作宣言》中提出的基本原则。中国主张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来源:科学网)

最新研究结果表明,沙尘暴的源头主要来自严重退化的草原、农牧交错区的农田以及草原上干涸的湖盆。我国共有各类草原60亿亩,是农田的3.3倍,占整个国土面积的41%。但是,如此广阔的草原并没有“喂饱”数量仅占全国1/3的牧区牛羊。连续多年的超载过牧,造成我国绝大多数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近日,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蒋高明提出了恢复草原的新思路——“畜南下,禽北上”。 畜、禽因何要乔迁新居 “简单地说,'畜南下,禽北上’,就是将牧区的牲畜转移到秸秆过剩的农区饲养,将农区集中饲养的家禽转移到草原牧区散养。”蒋高明说,“今后,牲畜的主产区应由内蒙古、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等低光合生产的传统牧区进入山东、河南、河北、四川、湖南等粮食生产大省;国民需要的真正的'柴鸡’、'柴鸡蛋’应来自草原的传统牧区。” 这一思路的核心出发点,是通过科技投入充分利用牧区和农区各自的优势,使得单位土地面积的光合产物增值,土地增值,节约出大量的土地用于生态保护。 据了解,利用微生物将农区秸秆转化成饲料,是该思路的创新点。实际上,秸秆含有一多半的能量和物质。中国7亿吨秸秆资源中,玉米占38%、小麦占22%、水稻占19%,豆类、薯类、油料类各占4.8%、2.8%、8.3%,可做饲料的部分占94.9%,足以喂饱全国的牛羊。 “大量的生态空间浪费了。”他分析道,“草原最大的优势是生态环境很好,但生产力很低,延续了几千年的畜牧业没有科技投入,牲畜一年里2/3的时间吃干草,甚至连干草也吃不上。在农区,每平方米养鸡七八只;在草原,几百平方米养一只的空间都够,且草原虫害可得到控制,还可节省1/3的粮食。” 他算了这样一笔账:“秸秆中的能量和物质如果能够进入牛羊体内,草原上的虫子和一部分草籽进入鸡的胃,全国的账算下来,粮食翻一倍都不止。而国家最头疼的草原退化问题,因为'畜南下’轻松解决。草原的'数量’畜牧业向'质量’畜牧业转化,将牧区的牲畜数量减少到目前的1/10左右,而价格将提高5到10倍。” 蒋高明认为,“畜南下,禽北上”,在草原解决的是沙尘暴、生态退化的问题;在农区解决的是烧秸秆、农田污染、农业生态不可持续的问题;同时,对农牧区来说,这一思路还可以解决当前农牧民共同的致富问题。 恢复草原为何要畜、禽搬家 据了解,因为连续多年的超载过牧,造成了我国90%的草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那么,如何有效减少草原压力并科学恢复草原呢? 蒋高明说:“这个潜力在农田,而不在草原。”全国18亿亩农田除生产了约5亿吨粮食外,还生产了7亿多吨的秸秆(其中的95%以上可以通过技术转化成为牲畜的优质饲料)。如果,这些秸秆全部被牛羊吃掉,再通过粪便或沼渣还田,就可以增加地力。全国10亿多只标准羊单位的“口粮”,仅秸秆一项就能全部满足,甚至当国民消费水平达到世界平均水平时,农区的秸秆饲料也能满足。因此,畜类要“南下”。 “遗憾的是,在农区,大量秸秆被作为废弃物在田间地头焚烧。”蒋高明语重心长地说,“尽管国家明文规定不准烧秸秆,但由于我们没有给秸秆找到一个很好的出路,这个'令’根本行不通。如果将秸秆充分利用起来,其升值部分可能是粮食价值的5到10倍。” 据介绍,全国养鸡约47亿只。“糟糕的是,农民们将鸡的生存空间缩小到几层铁丝笼子里,平均每只鸡的生存空间只有13.3平方分米,并喂养添加剂使其'速肥’,将生理周期由散养的300多天缩短到不足45天。产出的鸡肉,连养鸡户自己都不吃。此外,狭小的空间有可能造成禽流感的蔓延,给国家的食品和卫生安全造成隐患。而禽类需要的大量自由生存空间,不在内地的农家院,更不在铁丝笼里,而在广阔的草原。与牛羊相比,鸡对草原根本不形成危害,反而会有效控制草原虫害。所以,禽类要'北上’。” 另外,目前国家的治沙工程,不管是国家林业局的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还是农业部的退牧还草工程等,一个共同的缺陷是,国家的钱没有花到点子上去。他说:“如果国家的钱都用到点子上,让老百姓主动参与,生态治理是没有如此大的难度的。这就要求草原和农区有很好的产业,让农牧民可以致富,且可以为国家节约成千上万的生态治理费,农区也因此可以缓解土地和地下水污染等问题。” 畜、禽搬家仍存在障碍 “山东省枣庄市正在做'畜南下’的试验,进展顺利,莱西市已有了小规模的应用。”蒋高明说,“我们用一种面包草技术,将秸秆通过微生物的作用变成动物喜欢吃的'鲜草’。2005年,我们在内蒙古正蓝旗巴音胡舒嘎查做了小规模的'禽北上’试验,养殖了15000只鸡,全部售出了。目前看来,启动经费是这一思路的主要困难。实际上,国家拿一个'973’项目的经费即可全部解决。现在,政府部门可能没有看到它的长远利益,不愿支持这个综合试验。” 据介绍,中国务实的农民早就开始了“畜南下”。山东农区的畜牧业产值是内蒙古的7倍,而土地只有内蒙古的1/30。实际上,内蒙古的那些大牌乳品企业早就在农区建场了。据农业部最新数据,中国的牛类有84%来自农区。他继续说道:“但农区畜牧业的潜力依然没有充分挖掘,如果采用新技术,即将秸秆做成'面包’草,则还能大大提高农区牛羊的数量。” 谈到“畜南下,禽北上”转移过程与传统文化冲突的问题时,他解释说,“在草原上,相对恶劣的环境对像'禽’这种个体小的物种更实用,转化能量的效率也高。鸡本身就是草原的物种,现在草原上还有沙鸡。牛是农区以前的畜力,吃的就是秸秆。现在,'畜南下’实际上是恢复昔日的养殖传统。不过,'禽北上’中,禽生产所占的土地只是牧民的一小部分,但经济收益将是几倍到几十倍。只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突出,这个适应过程是很快的。” “秸秆转变成饲料技术在国际是领先的,这是中国人的原始创新。”他说,“中国是人口大国,我们的国情不允许农业走美国的道路,畜牧业走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道路。现在,很多专家受西方的影响太大,总是建议国家的农牧业走西方道路。事实上,在农牧民中行不通,说明这背离了中国的国情。中国的科学家有实力解决自己的生态问题!” (来源:科学网作者:杨新美)

     10月11日,第二届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造型各异的机器人在现场发挥着自己的长处,为参观者展示着自己的才华。用于排爆的机器人可以翻滚,做俯卧撑的机器人可以像蛇一样爬行,而抬头的机器人、可以清理地面的清洁机器人、用于开发孩子智力的拼装机器人等也尽显其能。这些机器人来自30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大部分用于教育、安全、家庭等,也可以满足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

    (来源:科学网作者:卢家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