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发言人王明旭在25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指出,政府已经建立了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而最近仍看到很多舆论在呼吁穷孩子怎么穷,希望社会各界伸出援助之手,往浅的说是无知,深的说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见9月26日中新网新闻) 媒体关注贫困生入学难,是“无知”甚至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相信大多数人看这教育部的这种判断都会感到不舒服。 诚如教育部所言,中央政府为了让困难学生上大学,已经拿出了几百个亿资助这些孩子们上大学,而且也建立了“奖、减、贷、助、免”一套资助困难学生的完整体系。即使这样,试问教育部:是不是每一位贫困生都得到了资助,而不存在上学难现象呢? 恐怕不易吧,“奖”与“助”针对成绩优秀的学生,“减”与“贫”程序严格申请不易,“贷”更是困难重重。事实上,每年都有大量的穷孩子面对高高的资助学门槛而读不起大学,甚至有的父母面对孩子高额的学费而自杀。在这种情况下,媒体关注他们,有什么不对呢?怎么能说是“无知”,甚至是“对国家政策的漠视”呢? 传播学家施拉姆提出,大众传播媒介有五种社会功能:守望者的功能、决策的功能、社会化的功能、娱乐的功能、商业的功能。守望者,源自普利策的比喻:记者是船头上的望者,要望的是激流险滩,当然不是在风平浪静的时候望。记者的“守望”,不只是为了揭丑,迎合公众的猎奇心理,而是通过新闻的价值介入,使到新闻实现原始的信息传播功能外,还为社会决策提供信息,实现传媒在传播文化中的社会责任。 另外,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新闻媒体既是社会公器,又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理应担当起社会良心的重任。在这个意义上说,即使这个社会只剩下一名上不了学的贫困生,媒体对他们进行关注也是值得的。 教育部在这件事上,要做好的是份内之事,积极做好贫困生的入学这篇大文章,随便给媒体扣帽子,是不合适的,往浅的说是无知,深的说是对媒体权利与社情民意的漠视。 (来源:新华网 作者:练洪洋)

“把研究生改革说成是收费制度的改革,把研究生改革的核心说成是收费,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在昨天教育部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表示,虽然必要的研究经费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但还有一个关键在于研究生的导师水平。 王旭明认为,应该通过改革建立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和与科学研究紧密联系的导师资助制、导师责任制,通过统筹各个方面的资源来促进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提高。 (来源:北京商报)

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尽管相比基础教育其私人收益大于社会收益,但它作为培养国家高级人才的模式,对社会的带动作用非同寻常。虽然研究生教育改革延续了本科教育改革的逻辑思路,但路径上又有所不同,即采取把“蛋糕”做大的方式,减少公费生规模,增加自费生规模,让一部分人与国家分担教育成本。即使如此,它们所造成的社会效果以及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基本一致。 之所以此前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会出现种种问题,根子还是在改革的逻辑思路上。不论收费还是扩招,都不该背离一个基本的目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和让受教育者从教育中获得私人收益,而不是“甩包袱”,或进行教育消费的“透支”,不能只重招生,不重培养。以此考量,收费和扩招都是工具性的手段而非目的。逻辑思路的错位,让先前充满期待的一些研究生教育改革措施备受责难。 收费的双重目的,一是从经济学角度看,在受教育者和国家合理分担成本,既不因经济原因损害有能力受教育者的权利,又能体现按照收益分担成本的市场原则;二是从教育学角度看,为受教育者提供激励,实现教育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改革的制度设计应该由这两个目的而产生,并服务于他们。不收费或者只收费不奖励、少奖励,都难以同时实现这两个目的。 北大等10所高校研究生培养机制的试点,正在沿着一种基于现实公平原则的“培养收费+学业激励”崭新方向前行,它让改革的目标明晰化并各就其位而不是交叉错位了。然而仍需提醒的是,我们的不少改革措施往往是初衷、起步都很好,一走起来就变了样,此次研究生教育培养机制的改革,应该注意避免“走老路”。 (来源:新京报 2006年09月27日 作者:薛亚波)

日前,以邱均平为代表的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研发并推出了《2006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以自己的评价体系和方法,为研究生教育培养单位、政府决策管理部门、青年学子及相关专业人士提供了一份全面、系统、详尽的评价结果。 据介绍,本次评价是目前国内最详细、排行榜最多的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评价对象确定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研究生院和478所普通高校,具体分布情况是:国家级科学院研究生院4个、普通高校研究生院52个(不含3所军事院校)以及426所大学研究生培养单位(研究生处、部、办公室、中心等)。 评价报告最终结果涵盖了8个角度452个排行榜:中国研究生教育地区(省、市、自治区)竞争力排行榜;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排行榜(含分省、分类型排名);中国研究生教育分学科门类排行榜;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一级学科排行榜;中国研究生教育分专业排行榜。 评价结果显示,中国研究生教育地区(省、市、自治区)竞争力排行榜前10名为:北京、江苏、上海、湖北、陕西、广东、辽宁、浙江、山东、四川。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排行榜前10名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研究生教育分80个一级学科排行榜共涉及6631个(次)培养单位,囊括了所有的相关一级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单位。中国研究生教育分368个专业排行榜涉及到18331个(次)培养单位。 本次中国研究生院竞争力评价、中国高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评价依然沿用2005年设置的评价指标体系,保持了评价的稳定性和可比性。它包括3个一级指标,(办学资源、教学与科研产出、质量与学术影响)、11个二级指标、22个三级指标。在一级学科评价和专业评价中,则结合具体情况,在征求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对指标体系和相应权重进行了适当调整。 课题组负责人、中心主任邱均平教授介绍,本次评价较之以前进行的评价更加全面、系统、深入,数据量更大,分析角度更多,其特色体现在:第一,在保持系统稳定的基础上,体现最新发展。如2006年1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第十批博士、硕士授权单位及学科,对于这一部分新增的高校及学科,他们及时纳入了评价体系。第二,结合研究生教育的特点,构建了比较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三,对排名结果采取排名与等级相结合的表现方法,增加评价结果表达的科学性。在一级学科和专业评价中,他们按照集中与离散分布规律,将各培养单位的该学科实力依次分为5个等级,并详细列出了前两个等级(A+、A)的专业。第四,评价方法与手段更加多样、丰富,效率更高,结果颁布更加及时。第五,对国务院学位办设置的368个专业(不含一级学科下各单位自设的专业)的评价是该中心首次进行,使评价结果更具实际指导意义。 (来源:科学时报 时间:2006-09-27 作者:孙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