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那阿忆从节目前台的风光主持一个筋斗翻身到了庭院深深深几尺的老北大,本以为在京城一个教授,未必拿话筒的比不得拿粉笔的,即便前面生生缀个副乙,毕竟只是左右之分,不至于是甲乙之等,于是乎连薪酬也顾不及谈妥,一路里驾着香车颠儿奔了去北大老店安扎完毕,踌躇满志在北大讲堂亮了相。殊不知这百年老店也是深深深几许,弼马温想当然前台讲台都是上台,都是台面里人物,那“齐天大圣”是何等的高台,居然空头一个,北大喊一声教授,不知曲径里几多应声。月薪4800不到,怎堪养车养人养面子养里子,罢也罢也,便是委屈头等一个。 阿忆委屈之余,对北大又是爱又是恨,就是不知从何下手,于是蹩进网络开入博客,劈劈啪啪码了一份穷酸郁闷的工资单——我们无幸得睹北大的肠肠脏脏,第一次透视北大内相的居然是区区一张工资条。阿忆声明二点:我本不为五斗米来,北大老资历应有所得。一不为自家抹黑,二不得罪其他同行,还不忘颂扬北大的光明正大英明伟大,那脸面掉转着朝公众,向网络,向社会,细数家常一片痴心等汗青呐。 然而孔二出手忒快准狠了些儿,那厢阿忆话音未落,这边哥俩就一五一十把指头掰得嘎嘎响。什么北大清华各18亿,18亿除以2万,人均不足2000。阿忆完全不用“发誓”,其实也不必“保证”,这道数学题我可以保证随便找个智商正常的小学高年级童生都能证明属于“正确”范围的结果,何况乙二哥俩呢。可惜孔二教授与阿忆教授都不是北大的账房先生,你无法把18亿除以2万小于2000这道等式的结果用一个“真实”来发誓罢? 这哥俩儿有趣的还是,18亿大账在他们手上算好了,4800小账继续摊得无影无踪。不过他们一齐忘了搞清楚一码事:阿忆也好孔二也罢,你们虽然没有例外的有权拥有一个正常家庭,但请不要把自己假设为你有一个人供养七大姑八大姨的特权;作为高级——身份、地位的高级别吧——知识分子,你们的配偶不可能个个都是、都想在家专业当主妇的主儿吧?这不大可能是今年京城的时尚罢?有的垄断部门制订出千奇百怪的“制度”,比如一分为二的夫妻可以独得套房各一,于是离婚成了“理性”选择,那1加1等于2是非常正确的毋庸置疑。你们在本单位叫穷,你们的配偶也可以在她的单位来个如法炮制,那么不如干脆直接说:北大应支付我一家3口4口至少直系亲属的全部开支标准!国家拨款应该以2万乘以3或4或5为标准,以18亿为基线划拨总额?岂不有趣得让人笑哉笑死乎。 阿忆“说出了其他教授不敢说出的话”,拉上了教育界;孔二道白了“北大清华各18亿“,清华并没有应声而起,就像数学中心主任扯数学界起舞一样。阿忆就是阿忆,是艺人界出场,比起前头的闵书记、中间的某主任的一本正经,都来得果然专业出色,一时间沸反盈天网上口水横飞网下唾沫交织。北大上至教育部下到艺人,从盛夏到秋后,其实都把冷箭一一射向了当初轰大炮的丘成桐教授,如此而已。 既然北大的二乙级教授都属于“穷光蛋”行列,这等而下下之辈之流就更是贫民阶层无产阶级需要扶贫工作组进驻,那18亿的等式一出来,丘教授的骗取国家大笔经费之疑岂非不攻自破了么。同样,既然入不敷出,那么向学生高收费,研究生也要一年一万的收费,岂不水到渠成名正言顺么。 阿忆炒作本色反映在几个技巧性操作上:(1)“阿Y”是个符合传播符号化属性的符号,网上能叫得上他全名的,我不算一个;(2)“无脑人”是刺激网民作出激烈反应的一种眼球耳孔手法,引起关注效应;(3)不为自己叫穷,把北大的“苦衷”全抖出来了,因为他已经表示不是为钱进北大,只为“北大情结”。北大有苦衷,这份情结正是大显身手时机,阿忆也算有心人了。 北大为何不延请律师,却使用了一名艺人代言那“苦衷”,原因可能是以一人之身丘不足以对等北大,怕丘某人借机把自己抬价了。其实北大是中国的“一流”,丘成桐也是国际数学界的一流,至少是不分轩轾的。其次是如果正面诉求,就得把北大所有的拨款与分配使用一一公示,就不是一片工资条可以了结的,僧多粥少,总有去留。有脑的乙二哥俩,叫出了北大的穷,大家拭目以待,有否“北大情结”的,“过去你以北大为豪,今天北大以你为荣”的校友来续上新的个人捐资佳话,打破丘所在的浙大接受4000万美金资助纪录——浙大还没叫穷吧。 叫穷,是有钱人玩的玩意,因为你真是穷人,你装也装不成富有的风光,那富要装穷,也不过是像网上新闻显示的那样,有点像强讨的乞儿,不过它能讨的也是国家了。 (来源:奥一网)

我国将重新规划和调整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这是记者从今天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新时期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设置改革与发展研讨会”上获悉的。 “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调整是高等教育界的一件大事,对今后的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亚杰在会上说。据悉,国务院学位办已将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的重新规划和调整工作纳入近年的工作计划,并委托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对学科专业设置问题进行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发言中指出:“我国现行学科专业划分的逻辑线索欠明晰、缺乏对人才培养类型的划分、研究生学科专业与本科学科专业有些不相衔接、缺乏前瞻性和扩展性。”对此,他提出了“科学性、法制性、可持续性”的研究生专业目录调整指导原则,以及“以一级学科为核心”、“保留学科门类”等多个具体修订方案。 这次会议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来自全国20余所重点高校的研究生院院长和40多位教育专家就当前我国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设置改革与发展相关重大问题进行了探讨。与会人士普遍认为,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置是现代大学的立学之本、治学之范,学科专业目录调整对我国高等教育今后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王庆环)

不久前,北大副教授、《实话实说》前主持人阿忆在博客中公布工资单引起了网友极大反响。阿忆在博客中表示,自己的月工资为4786元,如果不想法增加收入,仅凭学校工资不能活下去。除公布自己的工资外,阿忆还像记流水账似的将每月支出列出,最后居然是入不敷出。 阿忆的“叫穷”引起了强烈争议——高校教师的收入究竟是高还是低?阿忆的工资条固然是客观事实,但不少高校教师的收入远不仅工资一项。 本报记者根据部分在校研究生提供的线索进行了采访,揭开了个别高校教师尤其是研究生导师不为人知的一项高额收入来源。 研究生成为导师的打工仔? “我给你书读,你就该给我干活!”北京某高校一位研究生导师的这句话让他的研究生愤愤不平,“导师简直不拿我们当学生看。” 教育问题一直备受关注,随着研究生的扩招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在研究生教育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记者在走访北京一些高校后,发现个别高校存在令人吃惊的现象。 某高校的个别实验室,俨然是公司写字楼的样子 实验室像写字楼 做项目像上班 在某高校近两年新落成的教学楼里,有些实验室的门口竟然安装了感应卡式考勤机,实验室内布局整齐,所有的电脑都被隔板隔开,整齐的办公桌上摆放着公文包、电话、文件等工作用品,实验室外面大厅的小圆桌旁,西装革履的研究人员们正在开会,如此正规的写字楼氛围同一般的实验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如果项目时间紧,我们就多努力,但毕竟还是学生啊,跟上下班一样打卡多别扭啊。”学生们对此颇有意见。 记者发现,这栋教学楼的六层和七层不少实验室门口都装有打卡器,这些实验室大都属于该校计算机学院,学院老师解释道:“打卡器是项目组自己安装的,出于安全的考虑,资金雄厚一点的项目组便装上了打卡器,另外,这样还有利于加强管理、记录考勤。” 据了解,跟公司一样,学生们迟到就可能被罚款,学院老师说,“8点来和10点来的学生,要在金钱上体现出来差别。” 同是一条路上的其他几所高校,实验室门口装考勤机的并不多见,记者询问了不少学生,他们都对此事表示诧异:“只是听说过,还真没见过,我们实验室都不是这样的。” 怪事儿 师弟的学习师兄带 指导研究生学习的自然应该是研究生导师,然而,该校自动化学院的小霍说,“我今年研二了,入学以来一直是由博士学长指导研究的,导师一共带了50多个研究生,却常年在国外,我上次见到他还是3个月前,走在路上偶然遇到,便打了个招呼、聊了两句。” 距此不远的另一所高校上研二的小宋记得非常清楚,“我这一届导师带了5个人,上了一年学了,只见过导师两次,一次是新生入学的时候,一起吃了顿饭,另外一次是在实验室,平时管我们的是副导师。” 有些研究生导师个人事务繁忙,所以大多数研究生入学之后会有副导师,更有甚者,安排在读的博士进行指导。 博士小张说,“我们实验室只有6个导师,研究生却有120多个,其中20多个博士研究生。导师很忙,不可能带得过来这么多研究生,就让我们这些博士帮着指导。” 他们实际上担当起了导师的职责,“如果有项目,我就安排他们具体运作。另外研究生有发表论文的要求,我也会给予指导,总之就是保证让他们顺利毕业。” “导师和我们 一点师生感情都没有” 小霍的一位同学告诉记者:“实在没法和导师搞好关系,跟我们一点师生的感情都没有,就是让我们做项目,不管过程只要结果,做得不好了还要挨骂,对我们的态度哪里像老师对学生啊!我现在都躲着导师。” 相比之下,小霍要平静很多:“没见导师之前,我想像中他应该是个治学严谨的学者,但是后来却发现他只是个领导,心思全在自己的仕途上,金钱至上。但是,我觉得自己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实验室很多是国家项目,借助这个平台我提升了能力,以后找工作肯定不成问题,现在就想着能够平安毕业。” 采访之余,他们叮嘱了记者很多次,不要透露他们的真实姓名,“我们只想安安稳稳的毕业,别到了最后又出点事儿毕不了业,就麻烦了。”言语之间,很是胆战心惊。 研究生 私下称导师为“老板” 私下里,这些研究生们将导师称作“老板”,副导师是“二老板”。小霍介绍了他所知道的情况:“我的导师拉来项目之后,分给博士,博士再带着我们这些硕士生做。导师关心的只是项目要按时完成。” 在项目中,导师一般并不对研究生进行具体指导。“如果遇到不明白的,我们就上网查,或者找同学。问老师也没有用,我现在做的项目导师根本就不懂,跟他的研究方向一点联系都没有。有一次项目中有个问题我不明白去问,结果他不但没解决问题,反而把我们臭骂了一顿。”谈起导师的做法,一位研究生愤愤不平地讲述了自己的经历。 导师送学生去公司 却从中渔利 个别手头暂时没有项目的导师,甚至将学生送到公司,从中抽取佣金,“我的一个师姐,研三了,去导师介绍的公司做项目,公司发给她的薪水是每个月5000元,而她能拿到手里的只有800元钱。”导师多是这些公司的参股人员,甚至,很多导师在校外都开有公司。 小宋的“老板”是某公司副总,他最近就要去“老板”的公司干活了,“我挺乐意去的,虽然在公司做项目一个月1000元钱,但是比实验室里多,不用加班,周六、周日也能休息。”他从研一下半学期进实验室做项目,到现在半年多的时间,导师只给了1000元钱,“我们实验室的师姐,每个月给300多元钱。” 延伸阅读 读研,也有幸福的读法 应该说,前面所说的仅属个别现象,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和导师相处融洽,教学相长。 中国××大学的新闻学研究生小胡正在做导师的一个课题,“我们经常可以和导师见面,有时是开会有时出去吃饭有时一起旅游,导师要求每个月写一篇读书笔记,有时导师晚上不回家就跟我们学生住在一起。去年做的一个课题,取得了非常大的社会影响,我自己也觉得受益匪浅。”××大学的国际经济法研究生小王说,“我们和导师的关系非常好,平时经常一起吃饭,我们也参与导师的课题,做调研、写书等。” 同是工科,不同的导师和实验室,研究生的处境也并不相同。小王的男友在一所工科院校就读,他日常的学习生活也比较轻松。 小刘本科毕业之后到英国读研,现在是格拉斯哥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攻读生物力学,“导师有几个研究方向,就招几个学生,我导师现在有34个研究方向,招了34个学生,基本上每人一个方向。” 导师和学生之间不存在直接的利益关系,除了自费的学生,导师提前会帮学生把奖学金申请好,而课题的经费问题上,“欧盟有个机械、物理方面的学术委员会,我目前做过的大部分课题,都是这个委员会资助的。” 在学习过程中,老师一般只提出方向性的意见,“比如说, 我算的结果不太满意,老师会帮我分析是什么原因,提出可能的问题,具体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还是需要我来做。” “我这边是一星期见老师一次,讨论上一周碰到了什么问题,为下一周、或者以后定一个目标。” 另一种声音 研究生导师也有苦水 对于研究生教育中的这种问题,波士顿萨福克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薛涌认为,这件事很复杂,不好说,“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谈清的。” 除了导师的为人等主观原因,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导师往往既是学术骨干又担任学院领导,他们手中既有科研资源又有行政权力,手下还有廉价的学生劳动力。”博士小张认为他们学校的情况比较复杂,“以前国家对学校的资金投入比较多,现在资金投入不够,导师要生存、要维持实验室的运行,就必须自己寻找项目争取资金,如果学生不为导师工作的话,那导师就要给实验室的开支贴钱。” 中国××大学的一位副教授抱怨,“带多少学生不是我们导师说了算,研究生院招来多少学生,我们这些导师就要带多少,去年一下子招了25个学生,我带了15个。今年倒是好了,事前没有通知,名额突然缩到了9个,结果,本来中意的学生被刷掉了。” 个别导师对学生不负责任,更有些导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来源:竞报 作者:南若然)

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日前发布《2006年中国研究生教育评价报告》,进入排行榜前10名的分别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 整个评价报告涵盖了8个角度452个排行榜。按地区排行,前10名分别为北京、江苏、上海、湖北、陕西、广东、辽宁、浙江、山东、四川。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前10名分别为北京邮电大学、清华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东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前10名为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安徽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 应用数学专业的前10名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四川大学、新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7年我国有10所高校将进行研究生培养机制试点改革。 参与试点的10所高校分别是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西安交大、中国农大、华中科大、哈工大。 这些学校招收研究生不再分公费和自费,而是采取奖学金的方式。同时,学校将为研究生提供教学助理、管理助理和科研助理岗位,使其获得岗位津贴。 北大博士奖学金最高一年达24600元。复旦大学硕士生奖学金覆盖面不低于90%,博士生奖学金覆盖面为100%。 教育部有关人士说,培养经费的改革只是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中的一项,改革的核心是培养创新型人才。 (来源:CCTV)